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内经》历法的中气与三阴三阳

《内经》历法的中气与三阴三阳 原创 肖军 2021-11-30 14:39 收录于话题 #中华医道 3个内容

作者简介

肖 军 北京天文馆研究馆员

北京古观象台常务副台长。1986 年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从事天文学史研究和天文科普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北京天文学会理事。参编《中国天文学史大系》,合著《宇宙史话》等,发表《对晷仪的再认识》《五运六气的天学基础》《解析<黄帝内经>历法》等。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内经置闰方法的研究,发现内经中“气”的概念与太阳的周年视运行有关,从太阳的运行进一步衍生出日道、中气和三阴三阳等概念,从而构建了内经五运六气的系统理论。并从三阴三阳构建了日道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相互关联,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模型基础。从中可以看到内经“气”的概念,不是一个单一、独立的物质现象,而是一个和天文及人体都有所关联的复合概念。人体的呼吸之气与太阳在冬夏至之间来回的中气,都有橐龠的往复特征,说明古人对气有动态及量化的认识,从天地到人体。




在《解析黄帝内经历法》一文中,发现“积气余而盈闰”的置闰方法,说明内经历法是一部阳历。气余指的是中气长度的天数会有余数,积累4年,闰余一天。中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中的部分,一年12个中气、12个节气,在内经中古人用中气建构了历法框架。中气,实际上是一个和太阳相关的概念,不是单纯的气的概念。所以内经中的气的概念,是和日月相关的,“移精变气论”中言:“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色关联太阳,脉关联月亮。在《黄帝内经》中含有一部天文历法,这部历法是用“中气”来架构的,所以内经中“气”的概念,在历法部分会广延出“中气”的概念。反过来,对“中气”概念的理解,也会为解读“气”的概念增加一条路径。所谓“中气”是24节气的中气部分,24节气分12个中气,12个节气。而在内经中,三阴三阳的定义与中气有关,源于古人对太阳的观测。所以从内经历法的角度,探讨内经中“气”的概念,就与“中气”、“三阴三阳”以及太阳有关。这样就拓展了我们现代人对古代经典中“气”的概念的认识。


一、内经历法中的置闰方法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言:“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一岁365日。接下来又说: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一上来就出现了两种岁的安排,一种是按照天度,365日;一种是遵照气数360日法。“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度是接近自然的日行周期,气数是把余数去掉后的整数,人为去零。从中引出了内经历法置闰的方法。

在经文中言:“积气余而盈闰”。这是指阴阳合历中的十九年七闰吗?现在出版的《黄帝内经》的注释中一般都是用十九年七闰来解释“积气余而盈闰”的。其实这样解释是有问题的,内经在后文中对这种闰法有更加具体的说明。《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言:“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是将一年划分为六步,一步相当于四个节气太阳在黄道上走了60度多一点,这说明古人在当时已经知道一岁应该是365日有余1/4,因为24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也就是4年气余盈满一天,故闰一日。而所谓“气余”指的就是在24节气中,一节的平气是15.21875日,比三候15日要多一点。那么这里从内经“积气余而盈闰”的置闰法则,可以了解到《黄帝内经》中的历法应是一部阳历,而且是一部以中气为主的历法。而所谓气余,是一个节气的日数多出来的部分。



二、盖天说中的中气与日道



《内经》历法涉及的宇宙观是汉代之前的盖天说,盖天说是用七衡六间图来描述天地结构与太阳的周年视运行的。而且这幅图与《内经》的“天之道六六节”及《易经》复卦中的“七日来复”有关。

盖天说的七衡六间图,七衡是不同时节太阳的运行轨道,实际上是十二个中气时的太阳视运动轨道-日道。最里面的是夏至日道,内衡;中间是春秋分的日道,中衡;最外面是冬至日道,外衡。古人以为地面上四季温度的变化是因为距离太阳的远近造成的。这幅图看起来像是几何模型式的宇宙观,但实际上,是十二个中气的日道图,是一幅和时间相关的图像。

而且七衡六间图与周易复卦中“七日来复”和《黄帝内经》“天之道六六节”直接相关,是经文所言的现象依据,也都是在描述和时节相关的事情。复卦的六爻,直观的看像是在说离家的路越走越远,走的天数越多走的越远,所以寻找回家的路越来越困难。但复卦讲的是冬至阴极一阳生,是一年的事情,所以是太阳在七个日道上来回往返的现象。《黄帝内经》中的“天之道六六节”就更加形象,从最远的冬至外衡向里面走,外衡为零起点,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第六步走到夏至;然后从最里面的内衡夏至往外走,内衡为零起点,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第六步走回冬至,所以天之道六六节,就是在讲时间,时节的变换。所以盖天说是与时间相关的宇宙观,描述的是太阳在十二个中气时的视运行轨道。

图1、七衡六间图



三、《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的定义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言:“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文中最后说:“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不就是立杆测影吗!所谓“因天之序,盛衰之时,”就是在一年里的四时变化,这里古人用立杆测影定义了《黄帝内经》中非常重要的三阴三阳的概念,用晷仪来模拟一下这段文字的描述:站在晷仪的南面“南面而待之”,从冬至开始,少阳、阳明、太阳对应了冬至、春分、夏至太阳的升起方位;厥阴、少阴、太阴对应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的落下方位。古人用二分二至的太阳升落方位定义了三阴三阳。结果是在《素问·六微旨大论》前后篇中的三阴三阳的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都可以从此获得很好的对应。

图2、三阴三阳的定义图



四、解读三阴三阳的标、本、中气



《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学说,运为木火土金水,五运;气为风热湿火燥寒,此是六气的本,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是六气的标,标本相合成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五行也与三阴三阳合在了一起。标指的是二分二至时立表的影子,本风热湿火燥寒六气,中气就是二分二至。冬至太阳升起时的日影指向厥阴风木,冬至太阳落下时的日影指向太阳寒水;夏至太阳升起时的日影指向太阴湿土,夏至太阳落下时的日影指向少阳相火;春分太阳升起时的日影指向少阴君火,秋分太阳落下时的日影指向阳明燥金。冬至时的风与寒,夏至时的湿与热,春分时的火,秋分时的燥,古人对标本中气的定义和四季的气候特点也是相互对应的。用晷仪的实测演示,为我们理解《黄帝内经》中的概念设计提供了直观的现象说明。



五、 天与人的关联



天人合一,古人是如何做到的?是不是古人的一个想法或是理想?或者是一个直观的理念,象《淮南子》中有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人的头是圆的,脚是方的,一种直观的对应。现在我们一般都是从《黄帝内经》中的“四时调神”,来理解顺应自然时节来养人的五脏、情志,这样的天人合一论像是早期的自然哲学。严格的说,为什么春、夏、秋、冬的养生是对应着肝、心、肺、肾的呢?而且五脏六腑的区别是中医独具的,西医就没有脏腑的区别,统称内脏,这是为什么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从文义上看,人之脏腑、经络与天的四时、阴阳,各有条理,尽有经纪,内外表里都有对应。这可能吗?文中也是听闻上古圣人这么说的,所以文末言:这可信吗?

我们先来画一张图,把晷仪放在中间,在最外面把一年里太阳的升落方位标示出来,然后对应画出12个中气的刻度方位,再把三阴三阳对应到二分二至上。这就是晷仪与十二中气及三阴三阳的关系图。然后我们再画一张图,把上对应南,左为东、右为西,从左上角冬至、少阳开始,画出二十四节气,左面从冬至~春分~夏至;右面从夏至~秋分~冬至。然后从三阴三阳对应出六气: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最后把手足三阴三阳的脏腑写上,一幅天人同构图就完成了!

古人是用什么把人之五脏六腑与天的四时阴阳链接起来的呢?三阴三阳。所以三阴三阳是古人构建天人系统的核心概念,而这一概念的原初是来自于时序的。古人是在时间的维度上构建了天人合一的系统理论,反过头来再看“阴阳应象大论”中的话:“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其中的阴阳表里,一目了然。

图3、天人同构图



小结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五运六气中的六气,历法中的中气,三阴三阳的概念源头都与太阳的周年视运行相关,简单的说就是与太阳相关。气可能直接与呼吸和太阳的往复有关,一呼一吸是一个往复的过程,跟太阳从冬至到夏至,夏至到冬至到往复相同,故老子曰橐龠,用它比喻气在“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所以气带有一种动态的往复过程,太阳的往复与人体的呼吸都像橐龠一样。所以古人对气的理解,是有动态的量化描述的。通过对内经中“气”的概念的理解,应该看到古人“气”的思想的深刻、与丰富,源于天文观测,然后构建系统的理论模型,用三阴三阳打通了天与人的关系,构建了天之日道与人的脏腑经络之间的对应关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模型基础,是中医理论的天学之源。

【参考文献】

1. 陈美东,中国科学技术史·天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程士德,素问注释汇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肖军,对晷仪的再认识[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第31卷,第4期,458-460

4.肖军,五运六气的天学基础[J],《天文爱好者》2019年,第2期,108-110

5.肖军,解析黄帝内经历法[J],《天文爱好者》2020年,第7期,79-83

END

收录于话题 #中华医道 3个 下一篇 中华医道|三星堆太阳形器与彝族十月太阳历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中华医道|三星堆太阳形器与彝族十月太阳历 中华医道|三星堆太阳形器与彝族十月太阳历 腔调中医 不看的原因
  • 内容质量低
  • 不看此公众号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