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脾胃虚寒、阳虚失血、中阳不足

脾胃虚寒、阳虚失血、中阳不足,医圣张仲景:用这个四味药的良方

在中医里面,所说的温里剂,其实可就是用温热的中药材组成的,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的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温里剂治疗的原则主要是根据《黄帝内经》的“寒者热之”“治寒以热”衍生出来的。其实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记载了许多的这类方药,但是这首方剂有点意思,如果作汤剂,却被称作“人参汤”,如果作为丸剂,它就是理中丸。

理中丸作为《伤寒论》中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剂,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效果。因此这个方剂对以下这3种病证的临床表现会有很好地治疗和缓解作用,因此在治疗上应当以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为主。

1.脾胃虚寒证

我们体内的阳气不足,寒气由内而生,阳气虚弱,不能温暖四肢和脏腑,人体内的脾主运化,胃主收纳,脾胃虚寒会导致升降纳运失职,这一类病症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脘腹部疼痛,而且喜温喜按,同时会伴有呕吐,脘腹痞满,饮食减少,四肢冰凉,甚至还会有便溏等。

2.阳虚失血证

脾胃虚寒,统摄气血的职责失职,患者出现吐血、衄血、便血或者是崩漏,面色㿠白,神情疲劳,气短懒言,脉象虚浮无力。

3.中阳不足证

体内阳气不足,寒气过盛引起的胸痹和心痛;长期生病使得脾阳受损,体内的津液不能固摄,向上到达口腔,所以会出现病后多痰液;如果小儿先天不足,后天脾胃虚寒,致使经脉失养,中阳虚损,导致小儿慢惊。

理中丸主要由四种中药材组成,分别是人参、干姜、炙甘草和白术。

方中的干姜,大辛大热,能够温脾暖胃,助阳气祛除寒气;因为阳气虚弱会导致气机虚弱,人参能够增补元气,益气健脾,补虚助阳;脾脏位于中焦,而且脾属土,喜燥恶湿,虚证会引起湿邪内生,影响脾脏的运化功能,湿邪困阻脾胃,因此用甘温苦燥的白术,既可以健脾补虚来增加脾胃阳气,又可以燥湿运脾来帮助脾胃的运化;方剂中的甘草,一方面可以帮助人参和白术,增强健脾益气的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起到止痛的作用。

这四味中药材,既可以温中补阳,又可以补中焦脾胃之气,帮助运化和收纳,所以它才会被称为“理中”。理中丸主要采用温法和补法的相互配合,通过补气健脾的方式,温散脏腑内部的寒气,起到温补中气、驱寒健脾的妙用。

在《伤寒九十论》中,记载了用理中丸治疗疑难杂症的案例。南宋名医许叔微曾遇到一位患者,开始是因为感受风寒,但是过了六七日,患者开始出现腹部胀满疼痛,饮食不下,甚至恶心、呕吐、下利霍乱,虽然手足不冷,也就是“手足自温”。许叔微认为这只是太阴虚寒引起的病证,病邪发展较轻还没有引起体内的阳衰阴胜,所以就用理中丸调理中焦的阳气,补脾胃的虚弱,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是由医圣张仲景的两个方剂四逆汤和理中汤合组而成,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见呕吐泻利,脘腹绞痛,心下逆满,手足厥寒,腹中雷鸣,饮食不进,及霍乱转筋等症的方子。

二、方剂组成

原方是用制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各三两,为细末,炼蜜为丸而制成。  现在药店里卖的附子理中丸是由制附子、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所组成的丸剂,为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的大蜜丸。  古今比较来看,主要是人参被换成了党参,这样药品的成本降低了,但是健脾益气的效果不会改变,只是人参甘温益气、大补元气的作用,那是党参无法比拟的。再有就是把炮姜换成了干姜,炮姜具有温经散寒、温中止痛的作用,炮姜炭还能止血,多用于妇人经行小腹冷痛、经血淋漓不尽等。干姜是大辛大热之品,能够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化痰行饮等,温阳散寒的作用要更强一些。

三、功效与应用附子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病证。

1、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而引起的胃脘腹部冷痛、呕吐、腹泻、腹胀肠鸣、食欲不振、手足四肢逆冷(发凉)等症,以及脾肾两虚,阳虚寒凝所导致精神倦怠、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面色苍白无华、不思饮食、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带下清稀等症。

2、胃、十二指肠溃疡:运用附子理中丸方合用黄芪建中汤方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寒的病证,取得较好的疗效。

3、治疗各种腹泻:有报导称分别用附子理中丸(汤)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腹泻,取得满意疗效。用附子理中丸合用人参健脾丸,或合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腹泻均可获得一定疗效。

四、应用举例

在临床上,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虚的病证,都可以用附子理中丸进行治疗。这个差不多是我每次出诊都要开出的方子。现在由于空调机的使用,以及广泛饮用冰镇饮品、冰点、冰淇淋等饮食习惯,加之露脐装的盛行,使得人们对于脾胃的保暖防寒意识变得非常薄弱,脾胃虚寒的损害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在古代,夏天再热也不能吃到冰,顶多是井下的凉水或贪吃西瓜香瓜哈密瓜等寒凉性的食物而已。过去的中医“冬不用石膏,夏不用麻黄”,夏天阳盛天热,人体容易因热而出汗,所以一般不用像麻黄那样辛温发汗的药物,更何况像附子、干姜那样大辛大热之品,是更不能用的了。可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夏天就会用到这些温热的药物,因为人们在夏季被人造的冷气伤害了,就要用热性的药物来散寒,越是炎热的地方越是需要呢。

同事是外语老师,她面色苍白,没有红润,总是穿着很多,但依然感觉不到温暖,并且四肢发凉,尤其是脚,到了晚上泡脚都不起作用,还经常腹泻,严重时就是水样便。她说:一点凉东西都不能吃,吃了就会腹泻。这种情况已经好几年了。夏天会好一些,秋冬更严重。我让她从立秋开始服用附子理中丸,效果显著。前几天,又见到她,她说现在好多了,见她的气色也明显好转,见到红润了。

给儿子开家长会时,看到儿子同桌的家长,高高大大的,却在应该穿风衣的时节穿着个厚长的羊毛大衣,我问她:你不热吗?她说:我怕冷,要比别人晚一个节气!看她腰身畏缩、一派清冷的样子,就知道是个脾肾阳虚之人。她说自己是个运动员,以前身体非常好,几年前做了一次阑尾炎手术,当时没有休息好,又吃了凉东西,弄的身体就一年不如一年的了。她的主要表现是手足逆冷、身体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发凉、经常鼻流清涕。我说:“你到药店买点附子理中丸吃吧!”过几天,她给我打电话说:“那个药怎么那么好用啊,我只吃了一盒,就不觉得冷了!”我告诉她再吃一点吧,但要减量,每天只吃一次,连吃一周,就可以了。因为当时已接近夏天,吃多了,人会上火的。本来她是个强壮的人,更应该注意。就这样,她这点毛病很快就好了。

年轻的女孩子中,经常有手脚冰凉的;年轻的男孩子中,经常有大便不成形的。这样的人共同点是面色苍白或发黄,比较怕冷,腰身不挺拔、容易缩成一团,容易疲倦乏力,容易腹痛腹泻。

特别要强调的是:手脚发凉也是一种病,中医叫寒厥证,是脾肾阳虚的表现。脾阳虚,消化吸收功能就差,消瘦、疲惫;逐渐会发展成脾肾阳虚,还会影响性功能和生殖机能,一定要重视哦!

值此阳气升发的暖春时节,你还会有手脚不温的情况吗?如果有,那就吃一点大爱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吧,它会助你阳气升发,使你能够跟随着春天的脚步,变得温暖阳光起来!

张仲景的养生智慧——脾胃健旺百病除

今天的主题是脾胃虚 百病丛生

定义脾胃中西医理解大不同

脾胃主要是消化功能。西医把脾胃肠叫消化系统。中医认为脾胃绝不是消化那么简单。脾胃相当汽车的发动机,如果发动机出问题了,短期看可能没问题,只是发动机本身的问题。但日久的话,尤其程度严重的时候,就可能影响到全身。

脾主肌肉暴瘦最容易伤脾胃

韩国明星裴勇俊为了拍写真集,一年内暴瘦20斤,最后得了败血症。这种饮食失度,劳逸失度,短期内生活规律打乱了,导致脾气俱虚。

脾胃虚百病生脾胃损伤阻碍气血生

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出问题了,就会通过气血这个途径最后影响到全身。

疾病发展脾胃亏虚是疾病的源头

从脾胃开始,接着到心肾,然后接着到全身,这是张仲景通常的他的一种认识规律。

坎 土— 脾 欠脾为“坎”

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常说遇到“坎”了,“坎”这个字由一个土,一个欠组成。土在中医里面讲就是脾,欠土,就是欠脾,就是健康遇到“坎”了。

脾胃亏虚有何表现

张仲景最注重脾胃。张仲景出的方子,其实多数都是从脾来论治的。

张仲景认为 身体亏虚从脾胃开始

他认为亏虚更是先从脾胃开始的。一步步的开始影响到肾 影响到肝影响到心。在治疗其他病的时候经常也是从脾胃开始治疗。

寒热错杂症的表现 胃胀 恶心 呕吐 口臭 失眠 腹泻
如甘草泻心汤症,这个症又叫寒热错杂症。患者身上既有热症的表现,又有寒症的表现。

表现为胃胀 恶心 呕吐 口臭失眠腹泻,表现出上热下寒。这就是脾阳虚。

脾属于运化的脏器,食物进去以后,主要靠脾的这种运化作用,把大块的食物分解成非常小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够吸收利用。

脾阳虚导致食物运化无力

如果脾阳虚了以后,我们身体就像一个炉子的力量不够,粥就熬不烂,熬不烂,所以就脾阳虚。阳气越虚的时候。往往它转动的越慢,推动无力。如果淤在哪儿,那里
还会发热,所以像这个上热下寒症,实际上就是整个脾,包括下面突出表现脾阳虚的这一面,所以出现寒。

补脾温阳甘草人参 干姜 大枣

在治疗时还是要健脾温阳为主。所以张仲景用甘草泻心汤包括其他几个泻心汤。突出的还是用像甘草 人参 干姜大枣都是补脾的,通过补脾的方法来治疗这种疾病。

哪些生活因素最伤脾胃

现代人免疫力低的原因 生活没规律导致脾胃损伤。中医认为脾属土,肝属木,土要有木来调节它。

怎样养护脾胃最有效

张仲景健脾和胃用 甘草 大枣 生姜

张仲景治疗中最喜欢用的药是甘草大枣生姜,这些都是入脾胃经的。甘草大枣味甘,也是入脾的,我们说甘味入脾。热生姜主要是起到一种和胃的作用。既有健脾的,还有和胃的。既有直接来补益它的,也有促进它的种种运转的。所以在用药的过程中都要用到这些药。

正因为有这三味药,我们后人评价张仲景的方子是非常的王道,这个王道是和他同时期的另外一个名医华佗相比。华佗留下的东西非常少,大概留下有十几个方子,如果我们看看华佗的方子就会发现用药过于峻猛,一般都没有甘草生姜大枣这样的一些药物。华佗用的药可能会取效很快,但是同时对人的损伤就比较大,会有些风险,尤其是对脾胃损伤比较大。

张仲景治病原则 以呵护脾胃为前提

张仲景的药有可能慢一点,但他要呵护他的正气,尤其是呵护脾胃。所以张仲景的方子距今1800年,我们现在还在吃,那肯定是有道理的。

强健脾胃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做到脾胃健康,要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因为不仅是饮食不节会导致脾胃的损伤,各种各样的情志的因素,劳逸的因素都会导致脾胃的损伤。

养护脾胃不忽视 早预防

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觉得我就是一点肠胃不适而已,不注意会造成全身疾病的一个基础。所以一定要早期的预防,早期的治疗。

脾胃虚寒调理之饮食篇

A、对于大多数现代人而言,脾胃虚弱其实主要就是脾阳虚,胃肠有寒。所以俺认为可以在每天早上喝一碗姜糖(红糖)水,配合台湾祖传樟芝养生粉以去除肠胃里的寒气。

B、春天到了,可以吃点韭菜,韭菜补肝、肾、胃之阳气,俺近来常吃,所以近来俺的脾胃也是好得不行不行的;
C、一般意义上的脾胃虚弱者,可以多吃淮山等物以健脾。但要是你的脾胃像许多女人那样虚寒的话,吾建议你还是少吃为妙,因为淮山是助湿的,脾胃过于虚弱者是不宜食用的。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牛肉、红枣、南瓜、花生、固元膏、枸杞等物,这些对于平常人或一般意义上的脾胃虚弱者的确是有补血补肾的功效,但对于脾胃严重虚寒者来说并无助益,相反倒有可能是增加了负担!所以吾认为脾胃严重虚弱者其实也不宜吃固元膏。

D、吾建议多喝点粥。本人推荐是早上喝黑米粥,中餐也基本上是大米粥。粥可以直接转化为气血而不需增加脾胃的负担,也可以理解为是在间接地健脾了。还有别忘了粥是养胃气的哦!

E、拒绝一切寒凉之物。如苦瓜、紫菜、香蕉、柿饼、西瓜、茄子、凉茶等物,吾是提醒病人一概谢绝的!虽然口腹方面的快感少了很多,但能收获健康,那也是非常划得来的了!

F、食物越细碎越好。食物越细碎,肠胃的工作负担越轻,越容易转化成气血。所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吾建议吃饭时一定要细嚼慢咽,因为细嚼慢咽除了能将食物尽可能嚼碎以利消化之外,它还能使人不断产生唾液,而唾液古人称之为上泉之水,那可是世上最好的健脾胃之良药!

G、很多书及大夫都会提到用薏米等利水除湿的食物来健脾。这也没错,不过以我个人的亲身体验来看,对于脾胃虚寒者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因为这些东西大多都是寒凉之物,在利水除湿的同时也会让本已虚寒的脾胃寒上加寒。

H、每天吃点陈皮,就权当作零食吃吧。陈皮有醒脾化痰之功效,脾是生痰之源,痰被化掉了,其实也就是健脾了。记得小时候,身体不舒服时或是肚子痛时,母亲总是让吾吃点桔子干,没多久身体的不舒服就会烟消云散了。按中医的说法,人在二十四岁前特别是小孩子,身体出现的问题大多是脾和肾的问题,所以解决小孩子的生病问题,只需从脾与肾这两方面着手就行了。百病除!

I、炒米和锅巴。按中医的五行学说,黄色入脾,所以炒得焦黄的大米和锅巴都是入脾健脾的。这两样东西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会有点焦,而按中医的说法,焦的东西也是入脾健脾的。所以,这两样东西大家不妨都拿来试试看,这也是很多医生所推荐过的好东东哦。
脾胃虚寒调理之灸疗篇
肚脐,也叫神阙穴,是连接脐带的地方,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胎儿在母体时就靠脐带供给营养,就好像瓜蒂一样,是吸取营养的唯一途径。我们也可理解为它是联系人体先天和后天之要穴。所谓神阙,即是指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地位极其显贵。实际上,在人体当中,神阙穴也是心肾交通的门户,心藏神,肾藏志,都是不可小觑的五脏神。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不能通达调济,就会引起阴阳失调,导致各种疾病接踵而至。而在肚脐眼上的神阙穴,是腹部的核心,对于发生在腹部的疾病,有很好的调理效果,如五更泻、慢性腹泻、尿潴留等都是它的拿手好戏。

现代人的脾胃虚弱,大都是脾阳虚,艾灸则是升阳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可以通过对神阙进行灸疗而达到调理脾阳虚之目的。
其一、道家的灸脐秘方:用桂圆肉一颗、花椒六、七颗,加上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之后再用医用胶布固定即可。不过也可用吴茱萸、藿香、佩兰之类的芳香之物来替代(最好是打成粉)。脾胃虚弱者一般来说其化湿的功能都会受损,吾的亲身体会就是如果脾胃只是一般意义的虚弱,则可采用冬瓜、薏米等利水除湿之物来去湿,而对于那些脾胃严重虚寒者而言,最好的办法不是利水除湿而是用芳香之物如藿香等来燥湿;
其二、直接艾灸肚脐(神阙穴)。也就是直接用三年或五年陈艾在肚脐之上悬灸,它的好处是热力十足,可充分发挥艾条的功效。其不足之处则是容易在肚脐周围弄出许多疤痕,这是让美女们难以接受的;

其三、退而求其次,可采用隔姜灸或隔盐灸的方法。即放一小把粗盐在肚脐里,肚脐上再放一块薄姜,然后再用艾条灸。也可以就用一块薄姜,上面用牙签扎一二个小孔,放在肚脐上,然后再用艾条来灸;

其四、灸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经上的大穴,每天灸上十分钟,你一定会长寿。

张仲景治疗寒湿与寒热性脾湿药方

此药方有《北京卫视》特邀宋修英主讲推荐。
舌苔前端为脾,后端为肾。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痰又分为“有形”和“无形”之痰。
“有形”痰是吐出的分泌物。分为寒湿痰和寒热痰:
白色痰为湿寒;白稀为寒。
黄颜色痰为湿热;黄稠为热。:
还有无形湿痰和热痰包裹着脾:称之为 痰湿困脾:
表现为舌苔厚,舌的边缘有齿痕。口气不爽,甚至气味很重。消化不良,气血不足,四肢无力,下肢沉重等症状。各种疾病症皆因此而起。
痰湿有两种:
一.寒湿性脾湿症表现为:舌苔厚白,舌的两个边缘有齿痕。
二.寒热性脾湿症表现为:舌苔厚黄,舌的两个边缘有齿痕。
治疗处方:桂枝6克;茯苓12克;白术(zhu)10克;木香6克;炙(zhi)甘草10克。
注:寒热性脾湿患者去掉桂枝一味药。切记!
不论那一种脾湿,都不得忽视,长期得不到化解,对人的身体危害非常大。
小方小药治大病。不论那一种脾湿,用药两个星期都见效。(宋修英语)
后记:本人已经试药第7天,第四天舌苔明显消退,舌边缘没有印痕,下肢轻松。
第6天不再感到口渴。
服药第10天,皮肤更白皙光亮。
提示:每服药2.2元左右。我先拿了5服,共计:11元。价位仅供参考。
春季养肝最有疗效,甜食养肝。
《伤寒论》寒温并用药临床应用拾萃广州中医药大学 吴浩祥
仲景《伤寒论》,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还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治疗方法,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创制了112首行之有效的方剂,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直到今天,仍对我们的临床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仲景遣药组方,紧扣病机,对于寒热错杂者,寒温并用,各趋其所,相反相成,笔者喜用仲景寒温并用方,屡起沉疴,兹举数案如下。
1 半夏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舌生疮王某某,男,32岁,反复口舌生疮2年余。患者平素嗜酒,近2年来,经常口舌生疮,口腔粘膜、牙龈、舌面等处出现1个或数个溃疡面,灼热疼痛,经服维生素B2、谷维素等后溃疡面消失,症状可缓解,但过10天或半月后又发作,如此反复2年余,甚为苦恼,乃求诊于中医。症见口腔粘膜、牙龈、舌面等处散在多个溃疡面,大小约0.5×0.5cm2,周围色红,上覆黄白色分泌物,灼热疼痛,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黄腻,脉濡数。辨为湿热内蕴,脾虚不运,以半夏泻心汤加味:法夏10g,党参15g,黄芩10g,干姜6g,大枣5枚,川黄连10g,炙甘草6g,葛根15g,枳壳10g,丹皮10g,5剂后,诸溃疡面消失,无不适感,嘱戒烟、酒,继服上方10剂,随访1年未发。
按:《圣济总录》曰:“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口属脾,舌属心,患者嗜酒,湿热内生,熏蒸上炎,口舌生疮,治宜温化、清泄,选用半夏泻心汤加葛根、枳壳、丹皮,取其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之意。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且黄连尤泻心火;半夏、干姜辛温燥湿;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健脾,杜绝生湿之源;葛根入脾,升清除热;枳壳行气以祛湿,气化则湿化;丹皮清热兼有凉血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健脾祛湿之功,对于脾虚湿热型口舌生疮者,屡有效验。
2 黄连汤治疗神经性呕吐
孙某某,女,42岁,反复呕吐1年余。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胃内容物,呕吐物初为食物,后为痰涎,每3~4日呕吐1次,经治疗可缓解,但不治疗则呕吐。曾多次在某医院住院及门诊诊治,查纤维胃镜,B超(肝胆脾),钡餐,头颅CT等均无异常,诊断为“神经性呕吐”,每次发作均以50%GS20ml+vitB6 0.1静推或静滴方可控制,但过数天后复又发作,如此反复,几近年余,病者痛苦不堪,乃求诊于中医。诊其脉症:呕吐胃内容物或痰涎,甚则饮水即吐,或呕吐绿色胆液,胃脘疼痛,食后腹胀,大便稀溏,日行1~2次,厌油,精神差,小便清,心烦难寐,口干不欲饮,无畏寒发热,舌质淡红苔黄白腻,脉弦数。辨证为上热下寒,胃失和降。治以清上温下,和中降逆。方用黄连汤加味:川黄连6g,干姜6g,法夏12g,炙甘草6g,党参15g,桂枝6g,大枣5枚,瓜蒌壳10g,白术10g,栀子6g。服上方3剂后,呕吐止,再进5剂,诸症悉除,继服上方加减15剂,随访1年未曾复发。
按:《伤寒论》173条谓:“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本案以呕吐为主症,兼心烦难寐,口干苔黄,脉数,是为热邪在上,胃气不降,上逆而作呕吐;胃脘疼痛,大便稀溏,厌油,舌淡苔白腻、脉弦,是为寒邪在腹,脾气受损,寒凝气滞,经脉不和,故腹中疼痛;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用之本案,颇为合拍。本方寒热并用,以黄连之苦寒,清在上之热;干姜之辛热,温在下之寒;桂枝辛温,宣通上下;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恢复中州升降之机;半夏降逆和胃而止呕。胃气一和,则呕吐腹痛自除。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去黄芩之意,在于远寒,加桂枝之旨,使其温通上下而降冲逆。盖半夏泻心汤偏于苦降,而本方偏重于辛开,但亦不离和解之法。正如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少阳方总论》谓:“黄连泻心胸之热,姜桂去胃中之寒,甘枣缓腹中之痛,半夏除呕,人参补虚,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搏于中,所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仍不离少阳和解之治法耳。此证在太阴、少阳之间,此方兼泻心、理中之剂。”以此思之,颇得黄连汤证治之真谛。
3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肺心病
黄某某,女,67岁,反复咳喘20余年,双下肢浮肿1月余。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支并感染、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经“抗感染、强心、利尿”等西药处理后疗效不显,乃求诊于中医。症见胸闷气促,难以平卧,两胁胀满,咳嗽,咯清稀泡沫痰,量多,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小便量少,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日行1~2次,伴心悸心烦,晨起口苦甚,口干欲饮,舌边红,苔薄白腻,脉弦数。辨证为少阳枢机不利,太阴脾脏虚寒,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之:柴胡10g,黄芩6g,桂枝10g,干姜10g,花粉12g,牡蛎30g(先煎),炙甘草6g,茯苓15g,白术10g,瓜蒌皮10g,5剂后,诸症减轻,夜晚能平卧,继服上方7剂,诸症悉平,胃纳渐增,精神好转,上二楼亦无喘促,生活可自理。
按:柴胡桂枝干姜汤源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伤寒论》第147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太阴脾虚有寒,简称“胆热脾寒”。纵观本案,患者两胁胀满,口干口苦,脉弦数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之证;咳嗽咯痰、浮肿、小便少、不思饮食、便溏、苔白腻等为脾阳不足,寒湿内停之证。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枢机,清泄胆火,温脾散寒,加茯苓、白术健脾利湿,瓜蒌皮宽胸理气,诸药合用,寒温并用,气机枢转,诸症悉平。
柴胡桂枝干姜汤中的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泄胆火;桂枝、干姜温脾和中,以行三焦;花粉清热止渴;牡蛎软坚散结除满;诸药配伍,肝脾同调,寒温并用,从而使少阳得解,脾脏得温,三焦通畅,临床应用于胆热脾寒证,确有良效。
4 乌梅丸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证
谢某某,男,45岁,反复全身皮肤瘙痒难忍5年余。自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剧烈,阵发性加重,尤以晚间为甚,难以遏止,每次搔至皮破血流发生疼痛时方才住手。曾在多间医院皮肤科、内科诊治,服过抗过敏西药及“清热、凉血、祛风、利湿”等中药,疗效不显,经友人介绍,延余诊治。体查:患者全身皮肤散在抓痕,血痂,伴夜难入寐,头痛头胀,心悸心烦,口渴欲饮,不思饮食,大便稀溏,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黄,脉弦。辨证为厥阴寒热错杂,虚实挟杂,肝风内动,予乌梅丸加味:乌梅15g,细辛3g,桂枝6g,川黄连6g,川椒10g,黄柏10g,制附片6g,党参15g,干姜6g,当归10g,白癬皮15g。5剂后,患者述瘙痒明显减轻,再以上方出入,10剂后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发。

按:皮肤瘙痒证,中医称为“风瘙痒”,一般认为与感受风邪、血虚肝热、湿热浸淫等有关,临床多采用疏风、清热、凉血、养血祛风等法治疗。但本案患者,病程较长,缠绵不愈,虽经清热、凉血、祛风、利湿等法治疗,亦无良效,属顽固性皮肤瘙痒证。乌梅丸在《伤寒论》中,既治蛔厥,又主久利,为厥阴正治之主方。厥阴为二阴交尽、一阳初生、阴尽阳生之脏,病则阴阳不能协调而各趋其极,故厥阴病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挟杂。厥阴肝又为风木之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病至厥阴,除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挟杂之外,尚有肝风内动、风火相煽之证。本案患者皮肤瘙痒日久,伴头痛头胀、脉弦,为肝风向上、向外扰动之象;由于久服清热、凉血之品,导致中焦虚寒,故不思饮食,便溏,四肢不温,舌淡胖,边有齿印;心烦不寐,口渴,苔黄为内有蕴热;故辨证为厥阴寒热错杂,虚实挟杂,肝风扰动,予乌梅滋肝泄肝;附子、桂枝、细辛等与党参、当归同用,辛甘温阳;与黄连、黄柏同用,辛苦通降;加白癣皮祛风止痒,故能取得满意疗效。总之,《伤寒论》寒温并用方药在临床应用范围很广,只要我们紧扣病机,注重辨证,临床疗效是非常确切的。只有这样,经方运用的思路才能进一步拓宽,经方运用的范围才能不断扩大。

脾胃阳气不足、腹泻等胃寒症状,中医有良方!

现在胃病的群体是越来越大了,很多人可能对于肠胃问题,就是感觉疼痛,而胃痛是可分为胃寒和消化不良等症状变化。
而胃寒是指由寒冷的致病因素引起的脾胃阳气不足、食寒过多、胃脏阴寒郁结等综合征。

胃寒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寒感,温热症状减轻。许多胃病病人不敢吃冷、凉的食物,或天气变冷,气温下降,会出现胃痛,腹泻等症状。
而在中医看来,胃寒可分为胃虚寒和实寒两种,今天笔者就给你详细说一说:这两者间有着怎么的区别呢?

胃实寒证:寒邪侵犯了胃,是因受寒或过食生冷而引起的疾病。
以常见症状为:上腹部发凉、冷痛胀满甚至剧痛、遇寒加重、得温则缓解。特点为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治疗以散寒止痛为主。
胃虚寒证:即为脾胃虚寒证,是由脾胃阳虚、消化功能衰退引起的疾病。这在生活中,人们犯病的概率会比较高。
主要症状有腹部冷痛绵绵、喜温喜按、泛吐清水、口淡不渴、吃饭不香、食后腹胀、四肢发冷、大便清稀、进食生冷症状加重等。

其特点为病程长、病程相对缓慢,治疗以温中散寒为主。

因此,通过了解,相信对于胃寒的了解应该更深入一些了吧!当然,治疗是需要对症,中医给你辩证治疗,治疗胃寒的中药方剂如下:
方剂一:高良姜30g,粳米50g,先用高良姜加适量的水,在沙罐内煎取药汁;茴香再用汁和粳米煮粥,空腹食用,每日一次,连服3-7天即可,适用于胃寒性胃疼。
方剂二:附子理中丸适用于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附子理中丸的主要成分是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辅料为蜂蜜。
主要的作用是温中健脾,这类补益健脾类的药物建议饭前服用,有利于吸收。在服用期间饮食上要清淡一些。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常用的治疗胃寒的民间方法,疗效也是蛮不错!

红糖水泡胡椒祛胃寒

把胡椒粒碾碎后,用开水冲泡,后加入红糖,一起冲泡2-3天,口服可以治疗胃寒引起的胃痛。

中医认为,胡椒油温化寒痰,排气的作用,可治疗胸膈胀满及受凉引起的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白烧酒鸡蛋治胃寒
二锅头白酒50g,倒在茶盅里,打一个鸡蛋,把就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熟了,早上空腹吃,症状不严重者,服用1-2次可以治愈。注意的是鸡蛋不添加任何调料。
俗话说: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胃寒的形成也一样的,治疗需要花点时间和耐心,这样对于病情的恢复也是比较彻底,避免反复出现。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