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国庆结束了,咱们继续来学习了解中医养生!
要说这中医经方鼻祖《伤寒论》里,第一方是哪个?相信大部分读过、用过的人会说是桂枝汤。
桂枝汤是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方子可以说非常简单,这个世界里,往往看起来越简单的越厉害、越有力量,医圣张仲景用它既治外感,也治内伤染病;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二气,增强体质,正气充足之后,就可以治感冒、驱邪气,也难怪有人说桂枝汤才是补虚第一方!
以桂枝汤为底,加加减减的,可以变化出很多其他方剂,比如:把芍药的剂量翻倍,加上饴糖,就变成了一个补脾胃的名方:小建中汤。
在小建中汤基础上,再加黄芪,就变成了咱们今天介绍的黄芪建中汤:
黄芪6克、饴糖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个(掰开)
吃这个方子,一般是把前6个中药煮成汤药,趁热兑入甜甜的饴糖服用的,所以本方一改中药难喝的局面,喝起来绝对上瘾。
这个黄芪建中汤,传统认为是个温养脾胃、治疗虚寒性胃痛的方子,特别适合: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肢体酸软困倦、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自汗脉虚的人。
有中医总结过,这个方子特别适合久病、有操劳过度史的虚人。
从现代医学来看,这个方子很适合调治反流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脾胃病。
记得有两个病例,来自农村的一对夫妻,很有意思,一起来看病,女的主要是胃疼,医院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之前来开过方子吃了、感觉有效,但是这次因为最近事儿多烦劳,加上心情也不大好,胃病又犯了,就再来看看,顺道把丈夫也一起带来看看病。
女的问题和之前一样,就是烦劳情绪问题影响而反复,和前方一样开了黄芪建中汤。
男的也是胃病,脸色看起来蜡黄,稍微饿一点就胃疼,要吃饼干缓解,成天捂着个热水袋,看起来虚了吧唧的,医院检查是胃溃疡,也开了黄芪建中汤。
后来俩夫妻回去后坚持服药,因为是同一个方子,开始还有点半信半疑,一个浅表胃炎、一个胃溃疡,竟然都用同一个方子,不会唬人呢吧?
吃了个把月,就不怀疑了,夫妻俩疗效的确都很好!
其实这个方子,不仅仅是调补脾胃,可以说心肝脾肺肾都有所补益。
从配伍上看,桂枝是温心阳的首选第一药,黄芪补心气,所以本方可以温补心脏,心阳一强,脾胃也会强壮起来,此乃火生土;
其次,桂枝强化心脏阳气,也从侧面起到了疏肝的作用,因为肝木升心火,心火不能憋屈,心火旺起来,肝木才能舒达,所以很多中医用桂枝来疏肝,很神奇吧;同时方子里大剂量的芍药大敛肝血,补肝血、揉肝暧痉止疼作用也很明显;
脾肺就更不用说了,一味黄芪补脾补肺之气,人尽皆知;甘草、大枣也都是补脾好手,更有生姜温脾肺、散脾胃寒气;最重要的一味饴糖,更是补脾胃之虚、响当当的一片药,民间也称它麦芽糖,非常好吃。
这个药里的饴糖,古代也叫胶饴,是入药的,吃起来甜甜的,甘能缓补,所以饴糖可以很好的通过补脾胃吸收来补养全身气血,还能甘缓止痛;
饴糖非常好消化,现代研究表明,饴糖里的多种成分,可以有效增加消化道内的有益菌群。
当心肝脾肺都补上以后,全身强壮,精力充沛,肾藏诸脏之精,自然也就顺带的一起补上了。
所以这个方子补虚很好用,但是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
黄芪的剂量原方偏小,可能是因为古代野生药材的缘故,大家用来补虚、尤其气虚比较重一点的,可以适当增加黄芪剂量到20-30克以上;肚子不大疼的,可以适当降低点白芍的剂量和桂枝差不多;
最重要的是饴糖,这个药现在外面成品比较尴尬:贵的吃不起、便宜的不敢用,建议自己熬制,比较放心靠谱,方法也不复杂,就是耗费点时间,关键步骤给各位汇总如下:
取上好小麦浸泡一夜游干;
每天淋水、一天后就开始长芽胚;
四五天后麦芽长到四厘米;
在长出真叶前、将麦芽绞碎剁碎;
取糯米浸泡几小时后煮熟、多加点水;
糯米煮熟后晾到大概60度;
糯米和麦芽混合;
用电饭锅保温、发酵6-7个小时,55-60度;
发酵后会出汁水,就是做麦芽糖的原料;
用滤袋将乳白色的汁水充分过滤出来;
大火煮开汁水后改中火搅拌、大概要一小时;
熬到水分蒸发、粘稠;
晾凉装瓶、取食时用筷子卷起即可;
想身体健康,还是自己动动手吧,放心、靠谱、管用。
提醒:本文仅作为中医知识科普,若自行调治,是否合适、对症、以及剂量把握,要先咨询当地中医!非专业人士谨慎施治,医疗有风险,贸然使用后果自负!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