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一解道德经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此篇承接()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第三段经文: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这是三知三守的第三层。前二层与世人关系还不密切,这层与世人关系很密切。世人每一天都在追求荣誉和高位,避免受辱和低位,为此奋斗了一辈子。老子前面劝告世人要守雌黑贱位,这是圣人的修行。
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荣辱是世人最在意的,圣人却是放弃荣耀,守住辱位。圣人只要世人高兴。世人看来荣辱是真实的,圣人看来荣辱是虚幻的。
“谷”是含藏义,代表虚空的深谷。溪是归流义,二者不同。归流、不违、含藏,德已经走到第三步,这是真正的常德。老子宣说常德,一步一步,非常清晰。第一步复归于婴儿,第二步复归于无极,第三步复归于朴。婴儿是常德始生,无极是常德无处不在,第三步是常德返璞归真。
反者道之动,常德跟随道的步伐。道步德亦步,道趋德亦趋,道反德亦反。归于婴儿、无极还是化城,归于朴是涅槃境界。为天下谷,常德乃足。谷是含藏,所以说常德乃足。圣人运行至此,成为全德之人。
第四段经文: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此段注释家分歧很大。王弼注:“朴,真也。真散则白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以善为师,以不善为资。移风易俗,复使归于一也。”意思是说真朴已散,成为万物之器,于是圣人为之立官长来管理,以善人为师,不善人为资,最后移风易俗,天下太平。
释德清注:“以虚而能应物,故朴散则为器。圣人以此应运出世,——化行于世而无弃人弃物,故曰大制不割。”《老子道德经解》
这么长的一段经文,最后的结论就是“大制不割”,但对大制不割的理解很不相同。
朴代表纯朴性,世人最宝贵的就是纯朴性,这是道赐予的第一礼物,如果世人失去了纯朴性就失去了天赐礼物。此章三知三守三归就是要恢复失去的纯朴性,常德与纯朴性是不可分割。老子不愿看到纯朴性的丧失,这一点十分明显。朴散代表纯朴性的丧失,不是老子愿意看到的。
器与道对应,即形而下者为之器,是纯朴性丧失以后的碎片。朴好比一只景德镇艺术品,器就是艺术品被打碎后的碎片。最好不要打破,已经打破了怎么办?那是否成为弃物?老子说“圣人用之以为官长”,圣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前章),圣人是不会抛弃碎片的,会废物利用。那么“官长”就是废物利用,是圣人的慈悲,不然就真的成为弃物了。
这样就理解前章“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含义了。老子的真实用意是官长只是珍贵的艺术品打碎以后的碎片而已,因为圣人的慈悲才用以为“官长”。世间官长应该体会圣人的慈悲,是救物的行为,给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罢了。所以最后的结论是“大器不割”。
老子这里很幽默。世间官长以为自己是地灵人杰,以为自己是超人,无与伦比,高高在上,所以盛气凌人。实际上是朴散以后的碎片,是天之弃物。
圣人发悲悯之心,让他成为官长,如同看见街头一个乞丐,因为同情他才让他成为一个门卫。但这个乞丐一旦成为某大公司的门卫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把自己看成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
齐国晏子有个马车夫,趾高气昂。他夫人看到这个情形就要求离婚,马车夫感到很奇怪。夫人就说:晏子个子虽矮却闻名天下,看上去还非常谦逊。你人高马大,只能给晏子当车夫,但你看上去却趾高气昂。作为你的妻子我丢不起这脸。
老子知道,人间官长是朴散的弃物,是圣人的大悲心才出手救他,给了他一个“马车夫”的位置,应该戴罪立功,感恩不尽才是。
第四段经文的朴、散、器、圣人、用之、官长必须逐字体会,并与前章圣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连接起来理解,才能贯通。
第三段就是回归纯朴性,这是最宝贵的。修行人把纯朴性看成道所赐的最珍贵的礼物,所以万万不能丢失。好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要好好保护,不能打碎。万一失手打碎,就是“散”,这是极不情愿的,散字体现了这种极不情愿。器对朴(喻道)而言,朴是艺术品,器是碎片。
与朴相比,器就是最微不足道的下贱之物。圣人是济世救人的主体。用之,不得已而用之。艺术品已经打碎了,满地都是碎片,就是前章所说的弃物。用之即弃物用之,就是“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圣人的慈悲心,含有废物利用的意思。
官长是指上至天子君王,下至乡长亭长的大大小小的一切人间职守,这是老子说法之妙。官长,在圣人眼里就是废物利用,圣人可怜他这个废物,他却以为自己是个超人。这就是巨大的反差。
大器不割是结论。大器是指人的纯朴性,不能受到破坏。“天地之间,其有橐龠乎?”(五章)宇宙是个大熔炉,道是大匠,化生万物。万物虽殊,纯朴性是最珍贵的,纯朴性受到损坏,就是人格上的残疾人。
圣人如果没有悲悯心,碎片就会被扔到垃圾堆里。圣人有济世救人的大悲情怀,不会抛弃任何一片弃物,垃圾也会妥善利用,所以弃物才有幸运成为官长。不割,人格纯朴性来源于道,绝对不能损坏,一点也不行。
修道士深懂此理,因此不会用道赐予的人格纯朴性来交换人间的君王之位。
音乐家贝多芬一次由二位国王左右陪同接见社会名流,一位国王说:“今天你能够在二位国王之中,是多么荣耀啊。”
贝多芬回答说:“二位国王能够在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身边,那该多么荣耀啊!”二位国王面面相觑。
纯朴性是大器,官长是小器,二者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大器不割。这段论证逻辑很复杂,但每一个字认真解读后,意义十分清楚。
这里老子没有赞美器和官长,大制不割不是“完善政治不可分割”,而是人格的纯朴性不可损坏(分割),不会用来交换人间的官长(君位)。
经文没有争议,但注释有极大争议:
主要的注释家都认为老子是讲圣人提拔所散之器(人君)为官长,大制不割是治理国家不可割截。好像官长是圣人提拔上来,即圣人挑选出来治理国家。这与老子的原意正好相反。
老子的原意是圣人怀有悲悯之心,看见此类人纯朴性已经遭到破坏,好像男性受到宫刑,已经残缺不全一样,即使如此圣人依然出手拯救,给予一个官长的职务以谋生。
老子论述人间官长是怎么来的,是大道废的产物,不是有什么高贵神圣血统。朴如果不散,就不会沦落为器,男性不阉割不会成为宦者。
庄子说:“道之真以治身“,道的真体(朴)是用来修身养性的,剩下的渣滓可以用来治理天下。所以最后的结论是: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让王》人间帝王的事业不过是圣人的业余之事。
庄子记载了尧要让位给许由,许由坚决不干。舜让位于善卷,善卷说:“余立于宇宙之中”,夏天穿凉爽的葛絺,冬天穿保暖的皮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太阳出来我出门劳动,太阳下山我回家休息。我在天地之间逍遥自在,心满意足。天下给我有什么用啊?
于是全家老小逃入深山,不知所终。为了逃避王位,甚至还有跳河自杀的。
古人气节很高,伯夷叔齐为了逃避王位而宁愿饿死首阳山,这是古代大家公认的。自食其力是一种美好的追求,即使富人也希望子孙自食其力,不能啃老。
把官长看成是圣人的提拔那是错会了老子。
上一篇
家用摄像头怎么选?
下一篇
什么是净现比和收现比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