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当代哲学已经入“语言本体论”,语言在构造着世界,也构建着自己。
语言是什么?我们通常认为: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言两部分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看来这个定义掩盖了语言最重要的东西。
过去我一直认为,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思想。表达思想就是“指物言事”,比如说“这是一座楼房”、“退休了,就是好”等等,楼房和退休通过语言得到表达。我如果要同他人交流一些看法、意愿、请求、命令、询问等必须使用语言,或者是口头的、书面的,哑巴不能说出有声语言,就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我把语言这种表达、交流思想看作是语言的表层作用,但是即使是这些表层的作用也包含着一些深层的对人类生存的规定。
小时候因调皮、贪玩等等经常收到父亲的训斥:站在这里不准动!那么我就站在这个地方不敢动一定;不要贪玩!去做作业去,那么我就乖乖地趴在桌子上认认真真地写字。这类语言的作用就是被语言规定了自己的行为。
也是小时候的晚上在大街上听老人讲《聊斋》上的恶鬼、狐仙故事,他们并绘声绘色的描述曾在我居住的村子北面坟地里也出现过这样的恶鬼,吓得我从来不敢到这处坟场。这类语言就以恐怖限制了我的活动空间。
“不准随地吐痰“;“要拥军爱民”等等,这类语言就规定了任何人应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违背被惩罚或做了受表扬。
贴在墙上的文告和司法布告,上面写的语言具有特别的震慑作用。它是通过对违法揭露进而被否定。当你阅读这些语言时,都会产生很强的震慑、警示作用。这类语言是通过否定作用排除模仿和效法----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老百姓使用的大多是一些口头语言,为了实现某些方面的利益而进行口头表达外,还有调侃、自嘲,无拘无束,比较放任随便。为什么乡间的娘们、媳妇喜欢串门聊天?就是因为在婆婆、公公和丈夫面前总有些拘束、压力,找到一些平日里没有多少利益纠葛的平等主体就可以自由放言了。比看他们聊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无聊故事,就是为了摆脱一些语言约束而追求这种“言论自由”。
有时人们独处是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此时这个人把自己“一分为二”,发言中的“主我”对“主我”派生出的“客我”提出一种安慰、一种讲和、一种乐趣。一个小偷要偷东西时,非常害怕的那个“我”就警告追求非法利益的“我”说“偷东西要坐牢的”。
书面的语言比起口头语言要严肃的多。这里的严肃具有多层含义:
第一,更具有实质性的“塑造”作用:那看那些在光荣榜里的语言、立功奖状和立功证书里的语言,可以把一个人塑造成模范、英雄;而那些在刑事判决书或者被政治批判文本中的语言,就把这些人塑造成罪犯、刽子手、叛徒等人类渣滓。而口头语言往往以非正规的随意性、瞬间性和流失性被判为无效。
第二,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口头语言最大的弊端就是只能在当时一定空间内传播,随着时间流逝他的影响力、价值功能也就逐渐退场而消隐。但是书面语言以文字符号、影像等载体可以被长久地被保存下来。像各类文字、图片档案,可以承载几百年、甚至几千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语言载体穿梭历史通道,也可以通过单位的人事档案发现和审查一个人的历史。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语言对整个世界的构造作用。现实的自然界原本是浑沌无秩序的,人类从自然界诞生后进入了社会文化生活后,为了加强其主体地位并实现对于自然界的控制,创造了语言文字系统。从此以后人类随着思考,行动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进一步发展,设计和制定以思想、说话和行动的主体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世界秩序化是思想理性化合语言逻辑化的结果,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人类远离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过程是同人类思考理性化合语言逻辑化的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世界,毋宁说语言也创造了世界。
其实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一般动物也有他们的语言,其中有些动物的语言还能够传达着比较高级的行为、意愿、请求、喜悦和愤怒等情绪。可以想象,就是动物如果没有语言传递也是很难生存下来的。他们像人类一样既有有声语言、也有无声语言、肢体语言,但是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书面语言,如果缺少这种语言,也就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动物的族群中。当人类发展到能够使用一根木棍攫取劳动成果后,语言也同时发生了质的改变。这是的人类不再是消极地使用自然环境,而是力图使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改变自然环境,并且随着主体交往间的日益扩大,也就是语言交流的实质性改变,不但需要强化一些记忆,而且并把这些记忆作为智慧文化加以传承。此时语言符号就相继出现,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美国人类学者摩尔根认为,当最简单阿拉伯数字出现后,简单100这几个字码就能够替代100头野猪或者100斤庄稼,他把世界上的庞然大物浓缩为几笔简单的笔画。语言文字的出现其威力就像如来佛那个可以把宇宙装进的口袋,整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被装进语言这个无限大的口袋内,并且它好像永远不能被填满,只有人类不存在了,这个口袋才停止对世界的装进。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通俗的理解就是,作为“人类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没有语言的存在即使不能理解的,也是不能存在的,世界上所有的存在都在语言之中。这市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语言,我们人类就只能像动物那样在自然界的规制下被动生存。
进入上世界20---3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思想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就思考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这其中就包括了英国的语言分析派,如摩尔、卡尔纳普、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学术成果。这里很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维特根斯坦前期的“语言原子逻辑论”。
维特根斯坦虽然一生写过两本书,前期的《逻辑哲学论》虽然被他在后期自行否定,但是其中仍不凡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他把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表达得再清楚不过。其后总在本书的一开头,他就建立了世界、事实、语言、命题四个概念的深刻的思想关系:
“(一)世界是由事实组成的;
(二)事实的总和构成世界;
(三)事实是由命题来表达的;
(四)语言是由命题组成的;
(五)命题的总和构成语言;
(六)命题与事实之间是图像关系,命题是描述事实的图像;
(七)世界与语言的关系是图像的关系,语言是关于世界的图像。
如果把以上这七个方面运用一种逻辑递进的关系可以这样简单表述:
第一,世界是由无数个“事实”构成的。
事实与我们常说的事情是一致的,因为发生的事情就是事实。一切发生的事情就是事实的“综合”。但是这里必须区分“事实”与“事物”区别,这是理解的第一步。
事物是构成世界的万事万物,从飞鸟走兽到飞沙走石,从高山大海到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微尘,从有形的物质到无形的能量都是。而事实与事物完全不同,事实是发生的事情,他是“事情”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二者还是有某种联系。但是这些事物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具体并具体指称这个事物试想,当我们对宇宙一些还没有发现的天体一无所知时,也就是与人类还不能发生关系是,他就不事实,我们说的世界只能是人类能够理解并使用语言表达的世界。
第二,“事实的总和构成世界”,意思是说构成世界的是一个个的具体事实,事物的每一个状态都是一个事实组成的单位,维特根斯坦和罗素和这种一个个的具体事实称作“原子事实”,它既不是复合的,也不是“原子事实”的某一个属性,由于“原子事实”是最简单的事实结构,她不能再有其他事实所构成。“原子事实是彼此独立的,我们不能从一个原子事实的存在或者不存在,推知另一原子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人类世界就是由这些最基本的原子事实构建起来的。
第三,每一个原子事实都对应着一个对象,对象对应着名称。这个比较好理解,当这些原子事实用语言表达时,他是一些符号,比如说“这是一头牛”,我们说某个东西存在,必须对应世界中某一物体,或者一个精神符号,反正是都有一个具体的指称,这个指称需要一个符号进行标记,以便容易与他物进行区别,所以我们就给每一个存在实物命名。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名字,这就把自己与世界上的他人进行区别。
第四,语言是由命题构成的。这个也很好理解,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我们总是要对存在事实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表示,(当然有时我们可以不关心它的存在而存而不论)所谓命题就是对某物是否存在下判断,如果它并不存在就不构成事实。“我看来到了一只野兔在奔跑”,这既是对一只野兔存在的描述,也是一个肯定命题。通常我们认为对语言主词的真假判断构成命题的真假。其实这只兔子的存在不止是主词,它是与“一只”、“奔跑”联系在一起。就是当我们在头脑里闪现出“兔子”的时候,还有以秃子为中心的其他属性、环境:比如说白白的、小巧玲珑的、在草地上、速度很快等等。正是这些对主词及其法附加成分的描述和肯定或否定的命题构成成了语言,没有命题的语言很难想象,就连祈使句“今天很热啊”!其中就包含着对天气状况的一些肯定。
第五,命题的总和构成语言。命题的总和囊括了人类能够认识的所有命题,即便是不能正确反映事实的命题也是命题的组成部分,维氏在此处揭示了命题的真假函项这里不作赘述。
第六,命题与事实之间是图像关系,命题是描述事实的图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命题与事实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么个命题都反映某个事实,并且反映的方式类似于图像。这里要正确理解,并不是所有命题都准确反映着事实,就像所有的图像都像事实一样,如果乱画一通只能算涂鸦,一个命题要成某个事实图像,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图像每个组成部分和它所反映的事实的每个组成部分要形成一对一对应关系。这不难理解,一个图像既然它能反映的是某个事实,至少图像的组成部分要与事实的组成部分全部对应。如果一只蜈蚣20条腿,图像反映了19条腿,那么也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图像。第二,图像的结构方式与事实的结构方式必须一致。只有组成部分的正确反映还不行,还要有结构上的一致。比如说,马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如果事故中的车在马路左边,而图像中的车在马路右边,虽然图像的组成部分与时候死的组成部分是一样的,但结构却不一致,那么这张图像就不可能反映事实。
(七)世界与语言的关系是图像的关系,语言是关于世界的图像。这个问题我在上面已经解释了,一个命题虽然所描述的只是一个事实,但是维氏的“真值函数”所表示的却是这个事实存在和不存在(“负事实”)的全部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总和就是“逻辑空间”。语言就是以命题的形式构造了世界。
维特根斯坦有两句话阐释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的语言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
“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我们可以断言:语言---事实---图像三者在逻辑结构方式上是一致的。
维氏认为“对于不可说的必须保持沉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也是语言分析哲学对那些乱说的一种警告。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方式,也是我们表达这种认识的唯一方式。当我们分析世界、分析一切时,首先分析的就是语言。分析它能够表达什么,不能够表达什么,这是一个基础、一个前提。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废话,不只是那些重复,或者说着别人早已说过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必须对语言界限作出澄清,看看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有很多东西不可说,我这里主要举出三种:
第一“自我”维氏说“主体不属于世界,反之他是世界的界限”。这就是说说话的主体在不世界之内,世界是可说的,但是主体不可说,为什么?关于主体的许多东西是私人的,只是主观感受的知觉,因而他人无法清楚,即是说起来也不明白。这就像本维尼斯特所言,说话的主体永远不能表达、分析言中的主体,只能描述,不能表达一样,就像人的眼睛只能看到外物,但却不能看到自己的五官。
第二,形而上学不可说。这里的形而上学指的是传统哲学,这些哲学不可说就是命题中的某些符号并没有给与意谓,也就是没有对应的图像,像上帝、物质、主体、客体、规律、本质、逻各斯等等,一说就成为谁也捉摸不透的空话。如“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世界”,指的是什么?恐怕一万个人有一万种说法,说了几千年也不知说的是什么。
第三种就是“神秘的东西”。“诚然有不可言传的东西,他们显示自己,此即神秘的东西”。人的一些想法、一些念头很古怪,就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对“今天晚上月亮很好”很恐惧,在蔚蓝色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下恋人们手拉手不是很有哪点花好月圆的味道吧?但是狂人却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恐惧。“云外钟声湿”,声音“湿”了,连感受都怪怪的,能说吗?
同一种语言,每个人有每个人理解,要想“统一”很难很难的,最好别说。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