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脏腑学说——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

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黄帝内经》中曾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五脏与五神的关系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以称五脏为"五神脏"。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惊)。

五脏衰老有先兆

肝衰先兆 眼花爪枯,为常见的肝衰先兆。故肝衰老的先兆为眼花爪枯。

心衰先兆 舌萎脉露,因为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心衰则舌不灵,心功能的变化可通过舌直接反映出来。

脾衰先兆 萎肉脱为脾衰先兆。

肺衰先兆 涕出皮皱,为肺衰先兆。

肾衰先兆 齿摇发落,腰酸耳聋。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液,皆可晓知以不?

然:《十变》言:

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

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

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

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

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

是五脏声、色、臭、味、液也。

肝藏魂

无名指的指根,正是肝魂所藏身之处的“门户”! 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很多小宝宝都会把大拇指掐在掌心里,如果你把他的小手掰开,他的大拇指往往正好掐在无名指的指根下面。小宝宝正是因为这么握拳,才不会“害怕”! 藏传佛教的高人,把这个叫做“金刚印”,意思是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

五脏精气化生的精神情志活动藏于肝。魂为随神气而往来的精神活动,寄居于血,肝藏血,故藏魂。“随神往来者谓之魄。”“肝藏血,血舍魂。”张景岳注:“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出现梦游、梦呓及幻觉等症。情志因素亦可伤及肝藏之魂,出现神志失常症状。《灵枢·本神》:“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肺藏魄

“魄”属于精神活动的一部份,《类经.脏象论》(卷三)指出: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说明人体一些知觉和动作是“魄”作用的结果。

魂与魄

魂、魄:有人云其具有感知觉之功用。另外,综合中国传统文化所论,以形气阴阳动静分魂魄,则魂阳而魄阴,魂支而魄静,魂气而魄形。故《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即说明魄是与身俱来且以形体为基础的;而魂则是建立在神气活动基础上的,是逐步发展完善的,是活跃的。何氏对魂魄进行了分析,认为,与身俱来的、本能性的、较低级的、偏于掏的、被动的为魄,如新生儿啼哭、嘴触及乳头吮吸等非条件反射性动作和四肢运动、耳听、目视、冷热痛痒等感知觉及记忆等;后天发展而成的、较高级的、偏于兴奋的、主动的为魂,类似于今人所说的思维、想象、评价、决断和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即魂以魄的活动为基础,但是是比魄更高级的精神心理活动。此说具有一定道理,但是就魂“随神入来”,受“志意”支配之特性及临床、日常生活之“魂不守舍现象而言,魄当被理解为具有“注意”之性质;从古人常以魂魄对举,魄指一般感觉而言,当被理解为感觉基础上的知觉,当然此知觉的建立则需记忆、思维、想象、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上的参与。至于魂魄与五行五脏的关系,《内经》认为“肝脏魂”、“肺脏魄”,正如陈撄宁《黄庭经讲义》云:“《朱子全书》曰:‘魂属木,魄属金’。所以说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数也”。木行为春,主动、主生机、兴奋;金行为秋,主静、主禁制、肃杀,可以说二者分别代表了魂魄的某些特性,故将之分属木与金、肝与肺。另外,中医学还将魂与人之睡眠联系起来,认为魂安藏则寐,魂不藏则失眠出现多梦、梦游等现象。梦象、梦游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但属于人所感知的,故若从病理而言当属感知觉异常,是魂不受意志所支配而产生的现象,由此也说明当有人体感知觉之含义。

心藏神

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注〉云:心藏神,脉舍神。心者,神明之舍,中虚不过径寸,而神明居焉,事物之滑,如理乱棼,如涉惊浸,或怵惕,或惩创,或喜怒或思虑,一日之间,一时之倾,径寸之地,炎如火矣。或嗜欲一萌,即不善也,归而勿纳,是与良心竟也。凡七情六欲之生于心皆然。故曰:心静可以通乎神明,事未至而先知。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也。盖心如水之不挠,久而澄清,洞见其底,是谓灵明。宜乎静可以固元气,则万病不生,故能长久。若一念即萌,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血随气行,荣卫昏乱,百病相攻,皆因心而生也。大概怡养天君,疾病不作,此治心之法也!神为一身之主。
《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回春〉曰:心者,一身之主,清静之府,外有包络以罗之,其中精华之聚萃者,名之曰神,通阴阳,察纤毫,无所紊乱,邵子曰: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首也,注云:神安则寿延,神去则形弊,故不可不谨养也。

脾藏意与智

意:一指注意,表现为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开端,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所云:“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二指记忆与意念的产生,如《灵枢·本神》云:“心有所忆谓之意。”三指测度,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意之训为测度。”另外,《内经》既言“脾藏意”,又言“脾在志为思”,故有人认为意的另一层意思通“思”,即思考、思虑。也正因为脾主思虑,智虑出焉,所以《难以·四十二难》称“脾藏意与智”、《素问遗篇·刺法论》称“脾为谏议之官”。土主孕育、培植,以稼穑为性,脾位中央,为孤脏以灌四傍,故脾属土。注意虽然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但却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且伴随人的各种精神心理活动始终,因为有了注意才能清晰地反映周围世界中的某一特定事物,同时摆脱在当时不具重要性的其余事物的干扰,所以任何心理活动过程总是由于注意指向它所反映的事物才能产生,正如土养万物一般。记忆,是人思维、想象、意志过程的基础,犹如土为万物之母一般。而思考、思虑、测度,则是人思维过程、想象与意志过程的关键之处。思维过程就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想象则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思考对象,属抽象思维活动的继续,使人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形象;而意志则由采取决定与执行决定两阶段心理活动组成,其中“意之所存”属前者,而“存变”、“远虑”、“因虑处物”则属后者。可见思维、想象、意志过程均以思考、思虑、测度为其重要环节,这一点又正如土居五方之中央、四时之中间、五行次序与方位之中央,如脾为调节人体五脏气机之枢纽一般,故属土气,归属于脾。

肾藏精与志

志为人的思维过程终结进而形成坚定不移的目标,这一目标靠自觉地确立,含有藏伏之性,故具备藏伏、终结之水行特征。肾主冬主藏为春季升发之基础,志意的确定也是人们具体完成一种事情活动的前提,故曰肾藏志。另外,《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即把伎巧之智也归属于肾,而这种认识则与肾主骨生髓、髓藏于脑有关。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