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痞证者,心下满而不痛、按之自濡



痞证者,心下满而不痛、按之自濡


抱朴言:至美中医、至朴之言

痞证,又称痞满。是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胃脘满闷不舒。《伤寒论》中对痞的症状描述得很少,只是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从伤寒论中条文来看:痞的病位在心下,就是胃脘、上腹部。痞的症状是满而不痛,且按之自濡。也就是说痞证是病者自觉胃脘或上腹部堵塞不通、胀气满闷,但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病证。

脾与胃居于心下,处于中焦,是交通上焦心肺和下焦肝肾的枢纽。脾与胃纳化相依、升降相因,如果脾不升清,胃就不能降浊;如果脾不运化,胃就不能受纳。脾胃失调则无法交通上下、气机阻塞,如此就导致了心下满而不痛、按之自濡的痞证。

引起脾胃气滞、壅塞的原因可以是脾胃原本虚弱、中气不足而生痞满;也可以是食饮不节、损伤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塞胃脘而生痞满;还有误用、滥用药物所致,药物如饮食物一样首先进胃。长期大量的使用大寒、大热的药物必然损及脾胃。寒热不调进而影响脾胃升降而致痞满。

最常见的原因还是来自情致失调而造成的痞满,诸如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造成的气机逆乱。这种痞满是情致不爽、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而造成的。

造成痞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痞满的临床证侯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实证性的痞满,也由虚证性的痞满。有和痰饮、湿热互结的痞满,还有肝气不舒的痞满。

治则上,不管是何种痞证,其主要治疗原则都是调理脾胃升降、行气以消痞,实痞则增加泄热、化痰之类的药物,虚痞则增加补益脾胃的药物。

/完/

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抱朴言" 至美中医、至朴之言!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