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老板的心思,我到底该不该猜?”

·3小时前
当代老板:“我每天都活在员工的猜疑里”

如果老板让你坐高铁给他送身份证,你会选择邮寄,还是亲自去?

上有人问了这个问题,获得了上千万的热度。

那么请问,领导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A.那么多人唯独选我,是对信任,升职加薪指日可待;

B.老板担心我在摸鱼,若是真去了就说明手头没有要紧工作,是套路;

C.考验员工的忠诚度,是否愿意辛苦跑一趟。

问题虽小,却引出了职场中的一个常见现象:

大家为了赢得老板赏识,总是过度解读对方所说的每一句话,总觉得领导话里有话,恨不得将每个字细细揣摩 。

或许有人将这条路视为捷径,幻想自己会凭借耍小聪明而走上人生巅峰。

但实际上,老板的意思可能只有一个:

别把证件弄丢了。

过度解读,起因是什么

首先搞清一个概念,“ 过度解读 ”不等于“ 举一反三 ”。

“ 举一反三 ”是职场中一种优秀特质。比如老板提出了一套方案,但好像话没说完,等待你补充,那有可能是TA暂时也没想出更好的。这时候,我们 就可以提出方案ABC,并分别阐述其中的利弊,最后给出结论。

整个过程,就是从解决问题的层面,给了老板更多选择。 这种逻辑,在咨询行业中叫“ 询问第二层问题 ”。

因为老板不缺答案,当我们给出个人意见前,他们可能已经有了明确想法,或已经有人给过建议。

这时他们缺少的,只是新的洞察和更多的选项。

而当我们开始举一反三,起到的作用就是: 用个人思考,帮助老板透过那些浮于表面的现象,找到更为详细的第二层问题,之后提出的建议才是有用的。

而“过度解读”是说,老板提出初步方案,你却一个劲琢磨话语背后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批评我,是不是我哪做得不对了?

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 当 老板对某个现象或方案提出质疑 ,员工就会 想,他为什么这么问? 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又或者是在找茬?一旦觉得对方在挖坑给自己跳,说出口的答案就不是从建设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寻求安全与自保。这样的回答大多是保守且缺乏实际意义的。

市场部总监Billy在一期播客中曾提到过这种情况的正确应对方式:

“有些同学被老板提问时特紧张,总觉得老板在针对他, 实际上老板只是在问问题,当你把心态放平,就不会去胡思乱想 。”

所以“过度解读”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我们内心戏份太多,让自己跑了题,误以为每天上班都是勾心斗角的“甄嬛传”。

过度解读,真的管用么

除了“ 过度 解读 ”的起因,我们也要从上级的视角来倒推一下,这种解读是否有用。

首先,老板花钱雇我们来做事, 这是一种用资源换取劳动力的行为 。

因此在对方眼中只有两种员工,一种是执行力强的,另一种是执行力弱的。

执行力强的,是人才。他们既有能力满足老板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能靠自身主动做事的意愿,来帮老板分忧。

管理学中有个名词叫“权力中心”,意思是距离老板越近,就越能获得权力。

而当人才逐渐被器重后,自然就进入到“权力中心”,老板这边也就有了人情世故的需求。

说白了,很多事不用明说,稍微透露点意思,就交给你去办。

这时他们确实需要仔细品味老板的话,找出弦外之音,好去立刻执行。

就算人才“过度解读”一些事情,老板也会觉得这是敬业的举动,从而欣然接受。

但 水平高的员工,不会一直给别人打工,他们自己也想当老板 。

所以到了一定阶段,他们就会和老板摊牌,索要更多的股份分红,向合伙人的位置迈进。

若老板无法满足,人才就走了。

因此对于这种员工,老板们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他们的能力,恨的则是自己没法驾驭。

执行力弱的,是打工人 。他们因为能力与意愿的欠缺,只能勉强满足老板对劳动力的需求,无法为老板分忧。

就算打工人也想努力变好,但和人才相比,终究是差点意思,所以距离“权力中心”就很远。

也因为这样的人,不像人才那般稀缺,可以随时被更为年轻的劳动力替换,所以经常被老板忽视。

一但对方看不上我们,将我们归类于打工人 ,结果就成了:

平时八竿子打不着没啥交集,偶尔半年见一次也没啥沟通,开大会时距离那么远,人长啥样都不一定能看清。

这种情况下,我们想要“ 过度解读 ”老板的话,都不用说效果如何,机会都未必能有。

很多人所谓“过度解读”老板的话,其实就是强行给自己加戏,哪怕对方咳嗽一声,他们都会觉得是在暗示自己。

以我们距离“权力中心”那么远的现状, 老板不需要与我们谈论人情世故 。

所以你说“ 过度解读 ”有没有用?

有用,但是得分人。

对于人才来讲, “过度解读”就像是高端场合的交际舞,与老板频繁的互动,这叫人格魅力与高情商 。

对于打工人来讲, “过度解读”就像是在大街上的蹦迪社会摇,我们以为自己舞动身姿就成了主角,可在旁人眼中,多半会觉得这人有病 。

除了过度解读,打工人应该做什么

无论是人才还是打工人,与其花时间过度解读,不如从自身出发,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

建议有以下几点:

1、具备人才思维。

曾经有一句很火的话叫,“ 员工要具备老板思维 ”。

目前很多人的想法,还停留在员工思维 。就是眼里只有向上一级的职位,只想在这里混出名堂。

要知道, 我们的能力与资历,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贬值 。

就算在一家公司混得风生水起,若是将来有啥变化,我们出去了,曾经的资源就会沦为废纸。

而所谓人才思维,就是将公司视为跳板,无论老板如何压榨,咱不用管,只需要积累自己的能力与资源。

之后持续关注整个行业的动态,多结识一些同行,多发展一些关系,利用个人逐步积累影响力。

无论自己工作是否开心,都要做好跳槽的准备:

弄清市场中需要啥样的人才,啥样的公司在招人。根据自己的水平,分析如果跳出去,大致能找到啥样的公司?

如果预测 情况理想 ,就 保持上升势头 。

觉得 情况不理想 ,就 早做准备,提前补齐短板 。

这样我们就不会受制于一家公司,也不会被老板拿捏。无论公司如何变化,只要行业还在,我们所积累的资源,就是有用的。

2、把握好人际关系。

对于如何与老板相处这件事,我们要弄清 , 对方将我们视为啥样的人 。

要是老板拿我们当人才,平时很器重,适当“过度解读”没毛病。

要是老板只拿我们当打工人,平时不太重视,那咱就别自作多情了。

因为老板的刻板印象难以被改变,看不上我们的人,咋拍马屁都入不了人家的眼。

但好在老板有很多,这个不合适,我们可以在后续换新的。

因此在机会成熟前, 我们平时只需要做好分内事,不用拍马屁,也不用“过度解读”老板说的话 。

有那个,你摸摸鱼不香么。

对于周围同事的关系,我们要意识到,这些人跟咱一样,都是听老板指挥,受着甲方的气,每天干着差不多的活。

当我们觉得压力山大,那他们也不好受。因此当我们进行平级沟通时,态度、语气、场合都需要仔细拿捏。

你想去吆五喝六使唤人家,对方一定不会惯着你;你想去推卸责任甩锅,对方一定跟你死磕。

想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关键就在于将心比心 。

3、拒绝眼高手低。

成为人才,在将来发展得更好,这几乎是我们所有人的目标。

可现实却是,打工人永远是最多的, 人才永远是稀缺的 。

为什么呢?

因为肯付出行动的人,永远是少数。

空喊口号的人,永远是多数。

我们身边,并不缺乏那些具备天赋的人。比如一项复杂问题他们可以轻易解决,一些难以搞定的客户,他们出马就能摆平。

可靠天赋吃饭,只是一种灵光乍现。

多数时候,我们都要重复去做那些看着不起眼的小事,去当一位默默无闻的员工。

而有些人,就是看不起这些小事 。挑这个,嫌弃那个,就幻想着靠一个机会,就能逆袭翻盘。

然后等来等去,小事不惜做,大事做不来,荒废了天赋不说,自己最后啥都没捞着。

我相信“ 不要眼高手低 ”这话,各位在生活中已经听过无数遍。大家都是成年人,道理也都懂。

其实没有谁天生就是人才,大家都是从无数是“ 苦逼时刻 ”中熬出来的。

你想要变好,没人会推着你往前走,你只能自己使劲。力气用到位了,小事做得多了,你也就熬出来了。

本文来自公众号 ,作者:晋良,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