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不仅对于普通人来讲,胡言乱语会给自己招灾惹祸,就连位高权重的领导者,如果其言语稍有不慎,也会给自己的前途事业埋下“地雷”。那么对于领导者来说,哪几类言语不能轻易说出口呢?读懂这个案例,咱们就能够心领神会。
【案例原文】四方兵皆集涿郡,帝征合水令庚质,问曰:“高丽之众不能当我一郡,今朕以此众伐之,卿以为克不?”对曰:“伐之可克。然臣窃有愚见,不愿陛下亲行。”帝作色曰:“朕今总兵至此,岂可未见贼而先自退邪?”对曰:“战而未克,惧损威灵。若车驾留此,命猛将劲卒,指授方略,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克之必矣。事机在速,缓则无功。”帝不悦,曰:“汝既惮行,自可留此。”右尚方署监事耿询上书切谏,帝大怒,命左右斩之,何稠苦救,得免。
【案例剖析】隋朝之所以“昙花一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人,那就是隋炀帝杨广。那么隋炀帝为什么会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呢?其实咱们通过看一看他说的言语,就可见端倪。结合本案例,隋炀帝在亲征高丽与否的决策中,一口气讲了有失身份的言语,确实是犯了领导者的大忌。
1.违背常识的提问
虽说领导者大多都有远见卓识,才能和智慧远超普通人之上。但是这不代表你能够随意向人透露的观点,特别是在重大决策之前,这是最基本的决策常识。本案例之中,隋炀帝在大战之前询问下属的这句话,就完全背离了科学决策的基本常识,即“高丽之众不能当我一郡,今朕以此众伐之,卿以为克不?”为什么这么讲?以一统天下的隋王朝之大,攻打偏居一隅的高丽,这种“以大凌小”的较量从明面上讲,结果本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大军已经集结,大战一触即发的情况下,还再来询问这个问题,恰好反映隋炀帝自己“心中没底”,想以权势压服下属,让对方赞成决策,来替自己“壮胆”,即便将来失败了也不用自己“独自承担”。而这种话语一旦出口,不但得不到诚挚的忠告,反而可能让别人看出“貌似强大”背后的虚弱本质。
2.阻止人进取的拒绝
就组织内部的利益关系来讲,领导者的角色其实就是“雇佣者”,出资购买下属的劳动力替自己工作。本案例中,隋炀帝决绝下属提出的“另派他人”的建议,坚持“御驾亲征”,其本质上就是阻人进取的动作。试想一下,下属没有“立功受奖,扬名立万”的机会,谁会竭尽全力,拼死一战呢?
3.自断退路的表态
孙子兵法:“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非善之善者也。”作为领导者,处于组织要害位置,干系重大,不是一无所有的“赌徒”,能破釜沉舟的方式追求胜利。而隋炀帝所讲的“朕今总兵至此,岂可未见贼而先自退邪?”完全是一种“自断退路”式的表态,这种言语一旦出口,很容易在后面被事实“啪啪打脸”。
鬼谷子讲:“口者,心之门户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的确如此,无论是在职场里,还是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没有控制好嘴巴这个机关,口不择言,用词不当,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麻烦。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