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五行针灸指南》读书笔记(七)

第九章 腧穴组合

一、附体:外七龙和内七龙 食用外七龙穴和内七龙穴的历史可追随到孙思邈(公元6-7世纪)之试用13鬼穴,甚至还可能源于更早的年代(参阅《沿着黄帝的足迹》,213-214页)。 把诊断和治疗“附体”纳入治疗大法,是华思礼教授在传授五行针灸时,对“巫”的某种传承。承认有这样一种情况,即一个人看来被自己所不能驾驭的某种能量控制。 在病人身上,“附体”没有任何“玄”的意味!相反,它是构成病人的天然保护机制的一部分,保护他免受更深的精神伤害。严重时,病人可能的确感到自己似乎被某种力量控制,不过我们最好把它看成是人失去自我控制,而不是一种外力的强加。 精神分裂症或精神病患者是“附体”之极端例证。在不太典型情况下,病人仅有一些奇怪的表现或者轻微行为一场,只有最敏锐的观察者才能发现“附体”的存在。此时我们感到自己不能真正接近这个(有“附体”的)人,当我们试图与之接近时,会有一种空洞之感,不像与正常人的接触。 清除“附体”是五行针灸最有益、最有效的疗法之一。施治者着急内七龙穴或者外七龙穴来帮助驱赶邪灵。用更现代语言表达——针刺七龙穴可起重新沟通心神的作用:使病人的“神”从它的防卫屏障后重新显现。当针刺发挥作用时,“附体”得以清除的信号是病人跟我们能有眼神交流,而眼神空洞无神正是“附体”之特征。 为什么会出现“附体”? “附体”的出现,一定是病人已经长期经受持续或极端打击,它如此严重以至超出一个人的正常承受能力。为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痛苦,我们会缩回到自己创造的一个内心世界中寻求安全。某种程度上,“附体”类似一个人一直处于受惊状态,他人可能对此毫无知觉,而一旦到了非常程度才被人注意。任何大的创伤、打击或持续的精神压力,诸如吸毒、酗酒、性虐待或身体摧残等都可导致“附体”。一些沉重事件,如童年遭遇父母突然死亡,都可以是“附体”的成因。 一个有“附体”的人,常常是那些身体和意识显然能正常运行的人,但它们受到损伤的“神”已经躲到屏障之后。这个人因此还能抱住他的工作,只有最敏感的观察者会注意到他的异常。当情况恶化,身体与意识也会受到损伤,此时身心已异常。病人失去正常运转的能力,到一定程度,大家都意识到他显然已严重失常。 那些被“附体”的人,常常感到自己失去方向,似乎不能肯定周围究竟是怎么回事,其“神”陷入困惑之中,把他拉入另一个世界,在这里正常的行为规则见见不复存在。此时我们可能听不懂病人再说什么,因为语言能反映这种异常。在极端病例中,病人自己会说被其他力量左右。被“附体”的人常会说:“我身体内有种东西主宰了我……”一病人曾说:“我脑袋里的恶魔告诉我该做什么。” 怎样发现“附体” 唯一确定“附体”是否存在的方法是注视病人双眼,试图以己之神会彼之神。眼睛乃心灵之窗,它能反映病人有神、无神。要求病人注视你的一只眼,你对视病人的眼,专注于病人与你对视的那只眼,用你的凝视力与病人的神取得联系。如没有“附体”,在这样直接的凝视下病人会感觉不安,会眨眼或微微躲开视线;而一个有“附体”的人,他不会有任何反应,你感到自己面对一片空白,或有如临深渊之感。 随着不断实践,我们将学会辨认病人有神无神。起初不易把握,因此所有治疗者都应查看每个病人的眼神,作为诊断的一部分。 治疗 治疗又称放出七条龙以祛邪,使用“内七龙”与“外七龙”两组腧穴。在我的实践中,发现区分这两种失调很不容易。在一个可认为是外因造成“附体”的情况,如长期受虐待,使用“内七龙”可清除“附体”;而有时明显属内因造成,如酗酒,可能需要外七龙来治疗。 治疗一定从使用“内七龙开始”,只有极少数情况下,即“内七龙”尚不足以祛除“附体”时,才使用“外七龙”。无论内、外七龙,都先用泻法(龙先平息邪魔),然后予补法(龙祛除邪魔)。 每条龙各有七个腧穴,要求每个穴位必须得气,以确保治疗成功。如同开密码锁,每个插销都要对准才能解开密码。 清除“附体”之后,紧接着一定要监测有无“邪气”并治疗。即使以前曾做过“祛邪”治疗,也必须重复,因为“附体”可掩盖“邪气”。 使用内七龙的步骤
  • 首先检查并记录脉象;通畅“附体”清楚后,脉象上有所反映
  • 在病人身体上标记以下穴位:
    -主穴鸠尾(剑突下约1/2cm)
    -天枢(双侧)
    -伏兔(双侧)
    -解溪(双侧)
  • 按以下方式进针
    -从上至下进针(首先针鸠尾)
    -从右到左,带泻意
    -直刺,刺入后针能直立,要求得气,并保持得气感;如针倒伏,须进针深一些
  • 要求病人反馈对每个穴位的得气感;如果其中一穴未得气,须重新进针直到得气;如果所有七个穴皆定位不准,治疗将无效
  • 所有穴位正确针刺后,将按进针的先后顺序给每个穴位充分施以泻法(180度反时针方向旋转),先右(穴)后左,然后留针
  • 可留针20分钟左右,但如果“附体”已经清楚,则可提前出针,出针顺序与进针相同;留针期间,不时检查病人眼神和脉象
  • 如果超过20分钟“附体”尚未清除,按进针顺序个每个穴位充分施以补法,注意:先左后右!然后依次出针
  • 再次检查“附体”是否得以清除
    -已清除,进入下步“祛邪”治疗
    -未清除,使用“外七龙”

    使用外七龙的步骤
  • 重复针内七龙的步骤,但使用以下腧穴:
    -百会
    -大杼(双侧)
    -肾俞(双侧)
    -仆参(双侧)

如果你肯定在内七龙/外七龙治疗后,“附体”仍未清除,不要进行“祛邪”治疗,而以病人五行所属原穴结束治疗。嘱病人下次再来,重复以上整个步骤。第一次治疗时,如果你很专注并肯定所有穴位都已得气,“附体”不能清除的情形较少见。不过可能在有些情况下, “附体”非常顽固,甚至需要两次才得以清除。

三、邪气

五行针灸中“邪气”(aggressive energy,AE)这个概念是指人体内的一种浊气(《沿着黄帝的足迹》,19页),可认为是邪气的另一个称谓。其他形式的浊气还包括“附体”和“夫妻不和”。上个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针灸师拉维尔首先提出“邪气”(AE)这一概念,他是华思礼教授的针灸老师之一。据拉氏观念,有两种方法可清除人体的浊气(邪气):

  • 通过背俞穴、
  • 通过五输穴



    五行针灸使用的只是第一种方式,其他针灸流派,包括现代的中医,使用第二种方式清除邪气。
    根据五行针灸理论,认为邪气存在是治疗的一大阻滞,为了保证整个治疗有效,必须先清除邪气。除有“附体”的病人,其他所有病人皆应首先进行祛邪治疗。
    有无“邪气”的诊断和治疗同步进行,使用各脏的背俞穴。
    “邪气”的出现是长期精神压力或精神创伤作用于五行中的一行,削弱其防御能力的结果。之所以称其为“邪气”是因当五行之气受削伐,它不再是人健康时的生生之气,而变成一种破坏力与我们自身为敌。此情况一旦出现,受损这一行为摆脱“邪气”的困扰,将其传至另一行。据五行相生规律,为保护其子不受邪气,遂将邪气传给最远一行,即通过相克将邪气传给其孙。一旦“邪气”出现,五行之相克即成为一破坏性循环。在其他所有情形下,五行相克其平衡、制约作用。

如火受“邪”,它不会把浊气传给其子土,而传其孙金。如果“邪”太盛,而金难受之,则金再将“邪”传给其孙木,依次类推。

据五行针灸理论,当“邪气”沿着相克顺序进行破坏性传递,致五行皆受此浊气,人体内将五足够正气维持生命,死亡便是最终结果。如“邪气”从木传到土,然后土到水,从水到火,直至五行全部失守,这相当于西医所谓肾衰竭(水行紊乱),继而导致心衰(火行紊乱)。

“邪气”只见于五脏。六腑因其中空之性,能自行祛邪于外。

邪气的成因

  • 持续的精神压力使五行受伐
  • 各种形式的精神打击、床上,包括放疗、化疗,突然或持续的惊吓

    为什么邪气会反复

    邪气的出现是身体受到打击的标志。如这种打击持续,邪气会重新出现,除非病人的护持一行通过治疗得到加强,能抵御进一步的压力,这需要得到足够深入和频繁的治疗。如病情无改善或加重,治疗者一定再次检查有无邪气,以保证其他治疗前邪气已清。如确有邪气,你当自问:是原来的治疗取穴不准使邪气未能正常排除?还是因为治疗没能针对病人的护持一行?或者病人仍然在巨大压力之下?

    以下情形当怀疑可能有邪气存在
  • 当患者表现出明显的情绪不稳,这是五行处于紧张状态的表现
  • 患者易哭
  • 胸部和上背部疼痛
  • 背俞区,尤其在肺腧、心包俞和心俞区肌肉紧张
  • 以上背俞区皮肤出现红斑
  • 背俞穴进针处有白色凹陷,针尖好似被皮肤吸入,针孔周围随即出现红斑

    治疗原则
    除有“附体”情况下(以内七龙和外七龙治之,然后祛邪),每个病人的第一步治疗都是祛邪。如邪气未清除,实施任何其他治疗终将无效,甚至会令病人感觉更差。祛邪治疗时,如果按赔偿针刺背俞穴的深度进针,非常危险!因为这样会引邪深入,令病人身心受害。

    邪气的诊断和治疗步骤
    针只能浅浅刺入皮肤。不可将针刺至针身与身体成90度直角的深度,针身与身体最多呈45度。只有在进行祛邪治疗时才如此进针,其目的为避免将针刺入该穴之正常深度,而只是打开一向外的通道,给“邪气”出路。这样浅刺进针,任何“邪气”皆可清除,而不致有引邪深入之虞。

将针刺入分布于膀胱经第一线的五脏背俞穴,双侧皆针,穴位如下:

  • 肺俞
  • 心包俞
  • 心俞
  • 肝俞
  • 脾俞
  • 肾俞

只有在发现心包俞有“邪气”时,才针心俞。这与五行针灸所强调的原则一致,即尽量避免针刺与心有关的腧穴。在刺心俞时,须格外谨慎,勿进针过深。如果“邪气”已波及心脏,过深进针必令“邪”深陷,极其危险,慎之!

针刺入所有五脏背俞穴后,等待5-10分钟,观察有无圆形红斑出现于任何针刺部位。为确定红斑非皮肤对针刺之过敏反应,在背俞穴附近,非腧穴位置,刺入几针对照。如对照针有红斑出现,应待此处红斑消退后,才能判定背俞区之红斑是否属“邪气”反应。

在背俞区针孔周围,“邪气”可表现为深浅不等的红斑,直径为0.5-2cm。如“邪气”之出现于一侧背俞区,应调整另一侧的针,很可能这些针位置不准,因为“邪气”很少仅出现于单侧。

待针孔周围红斑退尽后才可出针,可能需要20分钟至2小时以上。条件允许时,应留出充足时间,以确保一次治疗将“邪气”祛尽。因此安排首次治疗时,不妨准备两小时。如果下以病人已在候诊,而前一病人时间不够,仍可出针,但勿闭针孔,最后以病人的护持一行原穴结束治疗。并嘱其尽快返回,下次继续行祛邪治疗。

如病人离开仍有邪气表现(红斑未退尽),出针后它会通过针孔继续向外排,因此病人下次来时,可能已无“邪气”表现。不过,为确保祛邪彻底,仍应再次针背俞穴检查。

我们可把这些针想象为一根根避雷针,将邪气引出体外。

怎样判断何时应该出针

  • 即使邪气完全排除,针孔周围仍可有淡淡红色,如再侯10-15分钟仍不退,可能是皮肤对针之反应;这意味邪气已除,可安全出针。
  • 有时红斑可能由针灸针引起,尤其在肾俞穴处,即使此处并无邪气。记住:如果红斑不随时间小腿,表示并无邪气。
  • 如怀疑,则留针时间稍长。随着经验积累,你会判断何为、何非邪气反应;何时表示邪已退尽,何时邪未清。

帮助提示

  • 清除附体后,一定要重复祛邪治疗,因为附体能掩盖邪气。
  • 如不能肯定背俞穴定位(有些病人的背俞穴很难确定),先从上至下,然后再从下网上数以便更准确定位。遇到很困难的情况,难以数清脊椎时,则将针刺入跟所有背俞穴相当的位置。人的脊背可能完全或有畸形,可能很难找到椎间隙,尽量把我们能用的法子都用上。总之目的在清除邪气,而非腧穴准确定位的练习。
  • 邪气重新出现告诫我们不可沾沾自喜,可能以为有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或涉及治疗(五行判断有误),或涉及病人生活方面的问题(过度饮酒、吸毒或处于受虐关系中)。

祛邪治疗举例

  • 一病人因骨癌广泛转移接受大剂量放疗,接受放疗的背部看上去如被烧伤:皮肤红,触痛明显。祛邪治疗后,皮肤烧伤的颜色消失,而呈正常红色,长期以来之疼痛亦为之大减。
  • 一病人因重度呼吸困难、胸部刺痛而就诊,祛邪治疗后,诸症皆失。
  • 另一严重腰痛患者,祛邪后,腰痛顿失。


    三、夫妻法则

夫妻法则表示左手脉力应略强于右手脉力。左脉成为“夫”脉,右脉为“妻”脉。

在一个传统社会中, 一般认为夫主外而妻主内。每人自身亦有夫妻两面,即阳刚一面和阴柔一面。无论男女,其夫面,包含君主之官——心。正常情况下,左手夫脉应略强于右侧妻脉,表示君当其位。反之,则心失主宅,生命危矣。

病人有夫妻不和脉之特征表现为另一种无可奈何之感,反映于脉象为左手三部脉甚虚,而右手脉象十分有力。此时病人的语言常能证明此脉象,它们会说:“我坚持不下去了”,“我想放弃”,“我看不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夫妻不和乃由某种创伤、打击造成,尤其来源于人与人的冲突、不愉快(此时心难主宅局面),使各官(脏腑)承受相当压力。例如,一男或一女可能感到自己是双方感情中受害一方(妻子一方越权),或认为对方对自己要求过分(丈夫一方不得不接管大权,而妻不情愿)。

切记:两侧脉象不同不一定表现出显著差异,即妻侧正常(+),而夫侧甚弱(-2),脉象之差别往往是相对的。夫妻不和脉最重要标志是心和小肠之脉严重不足,因为它们正挣扎求生存。另一标志是右手三部脉出人意料有力,而病人给我们以绝望、无可奈何之感。

治疗

治疗十分特殊:

  • 泻妻以助夫
    为达到此目的,通过经气转化将“妻”(右)侧所有脏腑之气血转给夫(左)侧脏腑。

根本上说,纠正夫妻不和之治疗是极尽简单,却具有起死回生之深刻效力。如此不合未得纠正,君主之官可能因不堪重负而行将倒下,最终导致生命终结。一旦诊断确定,夫妻不和必须立即予以治疗。如不予处理,将危及生命。

治疗步骤

  • 补至阴,复溜(双侧) 夫侧水受妻侧金所补
  • 补太溪(双侧) 经气通过五行相克从妻侧之土转到夫侧的水
  • 补中封(双侧) 经气通过五行相克从妻侧之金转到夫侧的木

最后由补君主之官心来收功,恢复其主宅:

  • 补腕骨、神门(双侧) 补心与小肠之原
  • 补病人五行所属原穴(许可时可加灸) 把主动权交给病人

    如果夫妻不和脉第一次治疗时未得到纠正,病人下次来时重复以上治疗。

夫妻不和脉是心脏承受巨大压力的表现。因此应要求病人几日后返回做进一步治疗并检查此不和是否已纠正,如果仍存在,要重复治疗直到它消除。

四、出入阻滞

经气在十二官之间循环往复运转,我们称此为卫气的循行,相对于五行之间气机的生克转化来说,卫气循行更浅表。在卫分阶段,经气由心传递到小肠,由小肠传给膀胱,再传到肾,如此沿十二官顺序循环传递(始于心最后又回到心)。

经气在卫分上流转可能在前一官末端至后一官始处受阻。果如此,则经气积聚于前一条经脉,而不能像正常状态下流动到下一条经脉,此即为出入阻滞。这些阻滞一定只能通过脉象诊断,也可能表现为颜色、声音或者情志方面的失调,或者在阻滞周围出现一些身体症状。

任、督二脉之间也可有出入阻滞,成为任督不通。这是所有出入阻滞中最严重一种,阻止这两大经脉对十二经的气血供应。任督不通在脉象上表现为双手三部脉皆虚(十二官脉皆为-2,三部脉沉取皆无),病人表现为气血衰竭。只有任督不通得以纠正后,病情才会出现转机。

阻滞主要出现在五行中两行交接之处,如木之末与金之始处。同一行之间很少出现阻滞,如胆和肝之间,因为同属一行之阴阳二官会尽量均分气血。不过,有时也会出现阻滞,脉象上成为分裂脉,通过针补气虚一官之络穴调整二者经气。

如木和金之间有阻滞,脉象上会出现肝胆之脉(木所主)相对盛大,而经气在卫分流经下一站,大肠与肺脉(金所主)相对虚弱。好像是肝经在其经气出口期门穴受阻,使经气不能由肺经入口中府穴传入肺,我们称此为肝/肺阻滞。脉象会显示肝胆之脉实而紧,而肺、大肠之脉显空虚。可能还有其他感官信号的改变,提示该阻滞存在,比如易受激怒,易生气动怒,胸部发紧、疼痛,或面带白色(肝或肺失调的表现)。

何时出现出入阻滞

尽管出入阻滞可能一开始就已存在,它们常于治疗数周后出现。如在几次治疗后出现,表示气血状况在深一层改善,是疾病由里出表的佳兆。由于它会暂时引发一些令人不舒服的症状,因此很有必要告诉病人此乃病愈之象,不必担心。

大的阻滞如任/督不通,则是另一回事,它如闸门切断整个经络之气血流通,造成十二官虚损。任/督不通常见于童年手术之后,剖腹产手术后难以康复亦与此有关。所有伴有严重及长期疲倦症状的疾病,或伴有全身多器官功能逐渐退化的情况,诸如多发性硬化症(MS)等,都应考虑任督不通。

出入阻滞长期存在,表示经气只能从一官缓慢流动至下一官,这可能正是所有疾病之根源。如在妇女,肾、心包阻滞或脾、心阻滞可引起,或至少加重乳房囊肿,因为正常时循行至胸部之气血此时不再顺利流通。

如一病人就诊,既往胸部有问题,尽管不能从脉象上肯定是否有以上出入阻滞,作为一预防性措施,考虑其存在之可能并予以治疗总是十分重要。

由于会阴穴所处位置,治疗者往往下意识情愿没有任督不通。因此切记提醒自己,为避免这一治疗,我们可能下意识说服自己:病人脉象比实际强。此类情况发生频率极高,而疏通任督的效果令人惊叹。

一旦发现出入阻滞,应立即解决,否则将阻碍整个治疗。不像任督不通,这些阻滞不一定表现为两个脏器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表现在脉象上:位于经气出口处的脏器脉带一点紧象或硬,而与之相接脏器脉象显得弱一些。任督不通将阻滞病人的任何改善,其他阻滞对病情没有如此大影响,但会有些令人不适的短暂副作用。

除任督不通,任何一出入阻滞的出现皆表示气机在卫分循环受阻。一定应让病人和你自己安心,此通常为佳兆,至少气血正有力地通过原本日益闭塞之通道。

出入阻滞治疗(任督不通除外)

治疗极其简单而效宏

  • 针补经气实之一官所属经脉出口穴(双侧),先阳后阴(即先左后右)
  • 针补经气虚之一官所属经脉入口穴(双侧),先阳后阴

在上例中,需先补肝经之期门释放堆积于肝经之尾之经气,后补肺经入口中府,将所释放之肝气引至肺

疏通出入阻滞时不灸。因为此时并不打算温暖该穴,只为疏通其停滞之气。

任督不通治疗

  • 针补会阴、承浆(不留针)
  • 针补长强、龈交(不留针)

由于会阴、长强二穴位置的特殊性,应让病人能选择同性治疗者针刺以上穴位。如病人更愿意由原来的针灸师,而他与其性别相异,治疗时应有与病人同性之另一人在场。

出入阻滞穴位列表

入口穴位一定是每条经脉之首穴,但大肠经除外,其入口为合谷。对女性,心包经第二腧穴天泉为入口穴,因妇女禁针心包第一穴:旁开乳头之天池。各经出口穴各补相同。

出入阻滞穴位表

------------------------------------------------------------------------------------------------------------------

入口 出口

------------------------------------------------------------------------------------------------------------------

心极泉 少冲

小肠 少泽听宫

膀胱睛明至阴

肾 涌泉步廊

心包 天池(女性:天泉)劳宫

三焦关冲耳和口

胆瞳子髎足临泣

肝 大敦期门

肺 中府列缺

大肠 合谷 迎香

胃承泣 冲阳

脾隐白 大包

任会阴承浆

督 长强龈交

------------------------------------------------------------------------------------------------------------------

五、瘢痕导致的阻滞

手术后形成的瘢痕组织或者人受伤后,可能阻碍经气运行的通路。经气会在瘢痕周围或通过瘢痕另寻通路,但在伤痕严重而深大之处,很难建立另外通路。如治疗陷入僵局,可能因为经气难以通过有瘢痕一边,不能像流经身体其他部位那样通畅无阻。

此情况常见于曾经历重大手术的病人,如子宫切除术,剖腹产术等,此时手术切口划过任脉和其他一些经脉。

治疗

治疗极其简单

  • 将针刺入紧邻瘢痕上下之腧穴,顺经络方向行针,施补法。例如,腿部经过肝经循行区,在蠡沟和中都穴间有瘢痕,顺经脉方向则先针蠡沟,后针中都。如膀胱经飞扬和跗阳穴间有瘢痕,则先针飞扬,后针跗阳。
  • 针用补法往往已足够,但如未达到期望效果,可泻先针之腧穴,即上例中的蠡沟与飞扬可泻之,并留针,然后刺中都和跗阳,把经气引将过去,穿越瘢痕。
  • 如瘢痕跨越好几条经脉,则可参考脉象,治疗针对明显失调的脏腑。如,瘢痕在手臂肺经和心包经上,而治后心包之脉象无改善,则应针位于瘢痕上下方心包经腧穴。
  • 下腹曲骨穴处有瘢痕时(常见于剖腹产),当针会阴,中极。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