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中药传说-理气药1

1.香附的传说

中药传说-理气药1 中药传说-理气药1 中药传说-理气药1 据《本草纲目》载:“香附辛味甚烈……利三焦,解六郁,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砀山地出香附子,并以“砀香附”的药名,与“川天麻”,“藏红花”,“云南白药”,“宁夏枸杞”等名列药典之中。自然,这里也广泛流传着关于香附子的传说。

从前有个姑娘叫索索,天生丽质,心地善良。

有一年,古砀郡大旱,十月无雨,百草皆枯。索索迫于生计嫁到故黄河边的一个茅庄,不料这里正闹瘟疫,大人小孩胸闷腹痛,自从索索嫁来以后,丈夫安然无恙,问索索,索索也不知,丈夫隐约感到,索索身上有股香气,断定这是驱疫的奥秘,于是便让索索外出给众人治病,不几天,全村人又都露出了笑脸

庄户人家闲着没事,又扯起索索看病来,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索索丈夫耳朵里,竟成这样的话:“……索索每到一家,就脱去衣服,让大人小孩围过来闻……”丈夫虽有拯救乡亲之心,但决不容这种方式,于是两人常闹别扭。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夹的夜晚,丈夫下了毒手把索索害死了。名声不好的女人是不能入棺的,秫秸一捆埋到河边。不几天,就在索索的坟上长出几缕小草,窄窄的叶,挺挺的茎,蜂也围,蝶也绕,有人说:索索风流,死后也招小虫子。丈夫听后,挖地三尺,把尸骨深埋。可过了一段时间,小草又冒出,依然招蜂引蝶,丈夫又去挖又去埋,可草越挖越多,越埋越旺。于是人们后悔了:索索死的冤屈,千万不要再挖了,将来万一再闹心口痛,说不定这草能治病……

直到今天,尽管药名改叫香附子,可当地人仍叫它索索草。可惜的是要想用它理气止痛,必挖出其身,三个根球一个比一个深,很费力气。

2.木香的传说

中药传说-理气药1 中药传说-理气药1

1.相传清代光绪年间,山西道监察御使李慈铭曾因夜感风寒而全身不适,肠鸣腹泻。

第二天一早,李慈铭请城中名医前来诊治,医生问明病情后,笑捋白须,自医药箱中取出一瓶药丸,令李以浓米汤饮下20粒,过了一会儿,李慈铭的腹泻就止住了。两天后,李慈铭的病即痊愈。李慈铭问医生所用何药,医生回答说:“此药就在大人洗砚池旁。这种叫木香的花木,行气止痛、实肠止泻。用其根与黄连做成药丸,即大人所服之药。”李慈铭乃光绪进士,著名文学家,看着似白丝缎织就的瀑布一般的木香花,大为欣喜,兴奋之际,还特地做诗一首:“细剪冰蘼屑麝台,双含风露落琼瑰。分明洗砚匀笺侧,长见笼香翠袖来。”诗中用白色的蘼芜和麝香的细末来比喻木香的香浓之气,真是传神之至。

故事中提到的木香,俗称“七里香”,是一味对“行肠胃系统的滞气”有着独特功效的中药,木香味苦辛,性温,是极为常用的行气理气药。清代名医黄宫绣、《药品化义》、《本草正义》等均对其药性做出过精到论述。《本草汇言》还高度概括前贤之说,认为“广木香,治气之总药,和胃气、通心气、降肺气、疏肝气、快脾气、暖肾气、消积气、温寒气、顺逆气、达表气、通里气,管统一身上下内外诸气,独推其功”,一连说了十一种气。近代名医张山雷则一言以蔽之:“木香以气用事,专主气滞诸痛。”真可谓:十里飘香甜如蜜,治气散郁效如神。
2.大绿通——木香

移根自远方,种得在僧房。
  六月花新吐,三春叶已长。
  抽茎高锡杖,引影到绳床。
  只为能除疾,倾心向药王。

  ——唐·岑参

木香真香

  木香,原名蜜香,这是因其香气如蜜之故,由于沉香的别名中,已有“蜜香”之称,为防止混淆,因而改称为青木香。又因中药马兜铃之根也叫青木香,遂又改称木香为广木香或南木香以别之。七里香、十里香均是木香的雅号,日本《和汉药考》中还有“大绿通”之名。

  远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即有木香的记载,历史上以“昆仑及广州舶上来者佳,是为地道”,品质以“轻浮味苦而粘牙者为好”。木香虽以木名,然并非木本植物,实属草类也。早在南北朝时,民间就“常以煮汁沐浴,大佳”。古时道家又称青木香为“五木”,《修养书》云:“正月一日取五木,煮汤以浴,令人至老须发黑。”据史料记载:隋朝樊子盖为武威太守,车驾入吐谷浑,子盖以彼多瘴气,献青木香以御雾露之邪,“多以为浴是矣”。木香亦名“五香”,《三涧珠囊》中说:“五香者,即青木香也,一株五根,一茎五枝,一枝五叶,叶间五节,故名五香。”五香的确很香,《金光明经》称之为:“矩琵佗香”,“其香气浓郁,药中有此一味,则煮之香闻满屋”,甚至还说“烧之能上彻九天”。相传清代光绪年间,山西道监察御史李慈铭临窗办案,由于过度疲倦,不觉伏案而睡,感受窗外风寒,醒来后即感全身不适,肠鸣腹泻,请来医生诊治,医生问明病情后说:“李大人不必担心,此病极易治愈。”于是取出一瓶药丸,令以浓米汤饮下20粒,不久遂愈。李慈铭问医生用的什么药,医生回答:“在大人洗砚池旁,有一种花木叫木香,用其根与黄连做成药丸,即大人所服之药。”后来,在洗砚池畔,果见木香盛开,其香气确实沁心润肺。李乃光绪进士,著名文学家,兴奋之际,乃作诗一首:“细剪冰蘼屑麝胎,双含风露落琼瑰。分明洗砚匀笺侧,长见笼香翠袖来。”诗中用白色的蘼芜和麝香的细末来比喻木香的香浓之气。而今,中医所用之木香,多为菊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云木香、越西木香、川木香的根,云木香生长于较高的山地,原产印度,现主产云南;越西木香生于山坡林缘草地,主产四川昌都及凉山彝族自治州;川木香生于山坡草地,主产四川雅安地区。三种木香均以气味芳香浓烈,根条色黄褐而质坚实者为优。

“治气之总药”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中药专著,其中把365味中药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大类。凡是属于“上品”之药,认为“上药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木香虽列属《神农本草经》“上品”之药,而历代医家用药经验是,木香“辛燥之性,破滞攻坚,是其所长”(《玉楸药解》),“用之以散郁开结,但不可太多,过用则耗液伤阴”(《本草正义》)。由此可见,木香不仅不堪“多服久服”,更无“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用,所以,若将木香列为“上品”,实属不妥。

  根据历代医家用药经验,木香味苦辛,性温,是极为常用的行气理气药。清代名医黄宫绣曾说:“木香下气宽中,为三焦气分要药,然三焦则以中焦为要,中宽则上下皆通,是以号为三焦宣滞要剂。”《药品化义》:“木香,为调诸气之要药。”《本草汇言》还高度概括前贤之说,认为“广木香,治气之总药,和胃气、通心气、降肺气、疏肝气、快脾气、暖肾气、消积气、温寒气、顺逆气、达表气、通里气,管统一身上下内外诸气,独推其功”,一连说了十一种气。近代名医张山雷曾一言以蔽之:“木香以气用事,专主气滞诸痛。”实际上,现今对木香的具体运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焦树德教授所言极是:木香“偏于行肠胃系统的滞气”,多用于肠胃气滞而致的胃脘痛、胃脘胀闷、脘膈间胀闷多嗳、腹胀泻痢等症。

名医谨慎用木香

  古有传说:“有一妇人久痢将死,梦中观音授一方,服之即愈。”此方是以木香一块,方圆一寸,黄连半两,二味用水半升,同煎干,去黄连,薄切木香焙干为末,分作三服,第一服橘皮汤送下,二服陈米饮下,三服甘草汤下。这一故事说明木香能治疗痢疾,但用量要少,一寸长的木香小块,再分三次服下,可知每次用量是极其轻微的。

  木香毕竟属辛香耗散之品,虽为常用,但须注意:一不可过滥,二不可过量,滥用必致其害,过量必伤正气。我常看到现今的中医处方里,动辄木香轻者lO克,重者15克,惟恐行气不力,倍量用之,稍见其效,久用不舍,其结果是痛快于一时,终致气短不续,弊多利少。其实,木香不可妄用,古代医家早有告诫。如清代医家张山雷曾指出:“木香用之散郁开结,但不可太多,过用则耗液伤阴,其气将愈以纷乱。”《本草新编》中也认为:“广木香,只可少用之为佐使,使气行即止,而不可谓其能补气而重用之也。大约用广木香,由一分、二分至一钱而止,断勿浮于一钱之外,过多反无功效。”在中医界,每位中医大概都知道“辛不过钱”之说,意思是在应用中药细辛时,剂量不可超过一钱,即为现代的3克,而能知道古有“木香用不过钱”者,恐怕是寥寥无几了。对于木香用量要轻,北京已故四大名医之一的蒲辅周老先生则是极为重视的,他曾说过:“木香行滞气,和脾胃,磨汁服佳。中虚者勿重用。”木香磨汁服,能有几何?还又强调“虚勿重用”,可见名医用木香,量小为妥,慎之又慎。

~~~~~~~~~~~~~~~~~~~~~~~~~~~~~~~~~~~~~~~~~~~~~~~~~~~~

木香

【别名】蜜香(《别录》),青木香(《本草经集注》),五香(《三洞珠囊》),五木香(《乐府诗集》),南木香(《世医得效方》),广木香(《昔济方》)。
【来源】菊科云木香Saussureacostus(Falc.)Lipsch.为正品,越隽川木香Vladimiriadenticulate(Franch.)Shih、川木香Dolomiaeasouliei(Franch.)Shih可代用。10月至次年1月间采挖,除去残茎,洗净,晒干(不宜久烘),密封放置阴凉干燥处保存。
【原形态】多年生高大草本。主根粗壮,圆柱形,外表褐色;支根稀疏。根生叶三角状卵形或长三角形,长30~100cm,宽15~30cm,基部下延成不规则分裂的翅状,叶缘呈不规则浅裂或波状,疏生短刺,上面深绿色,被短毛,下面淡绿带褐色,被短毛,脉上尤著;叶柄长为叶片的1.5~2倍。花茎高30~200cm,有细棱,被短柔毛;花茎上的叶长10~30cm,有短柄或无柄抱茎;头状花序,单一,顶生及腋生,或数个丛生于顶端;总花梗短或无;总苞片约10层,三角披针形,长9~25mm,外层最短,先端长锐尖,疏被柔毛;花全为管状花,暗紫色,管长1.5cm,先端5裂,裂片长6mm,雄蕊5;着生于裂片下方的喉部,花药联合,上端稍分离,有5尖齿;子房下位,花柱外露,柱头2裂;花托有长硬毛。瘦果线形,先端平截,长6mm,有枝,上端着生一轮黄色直立的羽状冠毛,长约1.5cm,果热时多脱落,果顶有时有花柱基部残留。花期7-9月。果期8-10月。生长于较高的山地。原产印度。我国云南、广西、四川均有栽培。
②越西木香,分布四川西南部。③川木香,分布四川西部及西藏等地。
【炮制】木香片:将原生药放清水内洗净,捞出,闷润12~24小时使软,切片,晒干。煨木香:将木香片放在铁丝匾中,用一层草纸,一层木香间隔,平铺数层,置炉火旁或烘干室内,烘至木香中所含的挥发油渗透至纸上,取出放凉。有些地区将木香片1斤,麸皮4两,放锅内拌炒至黄色不焦为度,筛去麸皮,放凉。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肺、肝、脾经。
【功能主治】主邪气,辟毒疫,强志,主淋露。行气止痛,温中和胃。治中寒气滞,胸腹胀痛,呕吐,泄泻,下痢里急后重,寒疝。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磨汁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密汁涂。
【注意】阴虚津液不足者慎服。
【附方】
①治一切走注,气痛不和:广木香,温水磨浓汁,入热酒调服。(《简便单方》)
②治内钓腹痛:木香、乳香、没药各五分。水煎服之。(《阮氏小儿方》)
③治一切气,攻刺腹胁胀满,大便不利:木香三(二)两,枳壳二两(麸炒微黄,去瓤),川大黄四两(锉碎,微炒),牵牛子四两(微炒),诃黎勒皮三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生姜汤下三十丸。(《圣惠方》木香丸)
④治一切沉积水气,两胁刺痛,中满不能食,头目眩者,可用茶调散,次服本方: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茂(烧)、黄连(麸炒)各一两,黄柏、大黄各三两,香附子(炒)、牵牛各四两。上为细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儒门事亲》木香槟榔丸)
⑤治肠胃虚弱,冷热不调,泄泻烦渴,米谷不化,腹胀肠鸣,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夜起频并,不思饮食;或小便不利,肢体怠惰,渐即瘦弱:黄连(去芦、须)二十两(用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见火)四两八钱八分。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局方》大香连丸)
⑥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黄芩、黄连、木香各一钱半,槟榔一钱。为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紊问病机保命集》导气汤)
⑦治寒疝,以及偏坠小肠疝痛:川楝子三钱,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钱,淡吴茱萸一钱。长流水煎服。(《医方简义》导气汤)
⑧治霍乱转筋:木瓜汁一盏,木香一钱匕。上二味,以热酒调下,不拘时。(《圣济总录》)
⑨治小儿阳明经风热湿气相搏,阴茎无故肿或痛缩:广木香、枳壳(麸炒)二钱半,实甘草二钱。水煎服。(《曾氏小儿方》)
⑩治腋臭:好醋浸青木香,置腋下夹之。(《必效方》)
⑾治恶蛇虺伤:青木香不拘多少,煎水服。(《袖珍方》)
【备注】此外,尚有同属植物木里木香(四川)、大理木香(云南)等的根亦同供药用。

香附

[导语]香附,原名“莎草”,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唐本草》始称香附子。
【药名】香附
【别名】香头草、回头青、雀头香(《江表传》),莎草根(《别录》),香附子(《唐本草》),雷公头(《纲目》),香附米(《本草求真》),猪通草茹(《陆川本草》),三棱草根(《中药志》),苦羌头(《中药材手册》)。

【来源】常用中药,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有匍匐根状茎细长,部分肥厚成纺锤形有时数个相连。茎直立,三棱形。叶丛生于茎基部,叶鞘闭合包于上,叶片窄线形,长20~60cm,宽2~5mm,先端尖,全缘,具平行脉,主脉于背面隆起,质硬;花序复穗状,3~6个在茎顶排成伞状,基部有叶片状的总苞2~4片,与花序几等长或长于花序;小穗宽线形,略扁平,长1~3cm,宽约1.5mm;颖2列,排列紧密,卵形至长圆卵形,长约3mm,膜质,两侧紫红色,有数脉;每颗着生1花,雄蕊3,药线形;柱头3,呈丝状。小坚果长圆倒卵形,三棱状。花期6~8月。果期7~11月。

【性味】辛微苦甘,平。

①《别录》:味甘,微寒,无毒。

②《本草衍义》:味苦。

③《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辛。

④《纲目》:气平,味辛微苦微甘。

【归经】入肝、三焦经。

①《纲目》:手足默阴、手少阳,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经。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宜忌】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纲目》: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苍术良。

②《本草经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

③《本草汇言》:独用、多用、久用,耗气损血。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