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针家精要丨陈子富:经络切诊与经络时相

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经络切诊与经络时相

——陈子富临证经验

作者简介

陈子富,河北唐山人,生于1935年10月。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196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古林省通化矿务局工作。1979年调唐山市中医医院,1982年调回北京。在二十多年的临床教学工作中,对经络腧穴颇有研究,曾编写《经络学讲义》及《经络学教学参考资料》(未付印),发表论文十余篇。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经络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北京针灸学会理事。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1 力倡经络切诊

经络之切诊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审、切、循、扪、按、弹、推、抓、引、通等十余种之多。切诊之反应,还有尺肤部位之温凉、润滑、燥枯、厚薄、粗细、坚柔等。

经脉之反应有三:一可见酸、麻、痛、胀、木、沉、坚、紧、温、凉、血、肿及陷下等反应;二可见如筋、如索、如结、如珠、如黍米、如小锤、如横木等反应;三可见气行如发弩(电击式)、如蚁行、如蠕动、如水流、如气窜、如热流、如凉流等反应。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取之而下之。”

因此,切循经络是针灸家诊断疾病、循经选穴的必用方法。陈氏擅用并颇多心得。如治某患者,男,38岁,矿山工人。三月前骤发上门齿剧痛,痛无休止。自述曾求治于当地医生,用一般止痛剂无效,用吗啡制剂亦仅止痛片刻。每遇冷气吸入、饮热、食凉、轻触之均引发剧痛,入夜尤甚。曾用针刺治疗,每日2次,先后针取三十余穴,针起即痛。三日未寐,食饮未进,面目皆肿,痛不欲生。乃于1966年2月初趁夜求治于陈氏。视之,其齿色未更,形未变,龈未肿,苔薄黄而腻。陈氏乃取下关、合谷,用泻法,须臾痛止入寐。留针半小时出针,旋即痛剧难耐,躁烦不安。陈氏无奈,乃取手足阳明五输及原穴切循之,然无所应。思忖片刻,乃令其俯伏于床,按循背俞,发现双侧厥阴俞,其痛如针刺;乃取阿是穴,以毛刺雀啄法针之立应,述如血流入齿内而痛止,随即安眠。留针1小时,出针后疼未再作。陈氏思之再三,难解厥阴俞上齿痛之谜。乃细询其情,言春节将至,为备节日之物与家人不悦,翌日即齿痛。陈氏体会,此心主代神明而行其令所致也。又如一女性患者,30岁,胃脘疼痛多年,每次发作时口服或注射解痉止痛药,均能缓解,但还又发作。曾做钡剂造影,诊断为“胃痉挛”。患者体格壮实,性情急躁,每遇情志变化,则胃痛发作。就诊当夜胃脘疼痛剧烈,呻吟不止,舌质淡红苔少,脉弦微数,诊为肝气不舒,脾土受克而致足阳明经气聚结,不通而痛。故取足厥阴与足阳明二经切循之,又宗“合治内府”,切其阴阳合穴。得其太冲有应似结,足三里有应为陷下,阳陵泉有应亦为陷下。再按循其背俞,肝脾胃之俞均无应,反于膈俞有应似筋,如刺而疼。陈氏思之,血会膈俞,莫非痛久伤及胃府之络,再询其痛最剧之处,患者以手示鸠尾下,乃明其非血络有伤,是因痛已及膈所致,故气逆欲呕而不得也。当疏厥阴,通阳明,以阳引阴而降气逆,故首开四关,再点刺膈俞,其痛已止,再取阳陵泉、足三里以守其效。停针一刻,疼痛消失,是年夏秋未再复作。

2 善用透针,祛风蠲痹

陈氏认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大法,是针家辨证用穴之要则。但若一针取双穴,一穴透双经,阴阳俱得,经气交通,其效必速。略举一例,以示一斑:如患者薛XX,男,68岁,退休工人。自述昨晚饮酒后入寐,晨起发现左半身不遂,急送医院针灸科治疗。患者年迈,身高体健,面色红润,肌肉丰满,神志清晰,语言流利。左侧口角略斜向右,鼻唇沟浅,左目难以闭合,左额皱纹消失。左侧上下肢瘫软无力。舌质淡红少苔,脉沉弦有力。证属卒中风。该患者年迈,外形虽盛,肾气已衰,阳气虚馁,故难帅血行而致血阻经络。治当补气行血,温经通脉以除风。取灸治百会、气海、关元;针取血海(双)、足三里(双);面部取阳白透鱼腰,四白透迎香,颊车透地仓,上肢取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下肢取环跳透长强,风市透殷门,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一日一针灸,一个月后能下地行走,且能自理生活。

3 倡经络时相

陈氏颇得单玉堂流注针法之真髓,并在其指导下,总结成《子午流注训沽》书稿。又经二十多年,深入钻研此古典针术,以子午流注针法而言,陈氏总结出《单氏流注三要则》:

(1)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子午流注针法分两种取穴法,一是按时常规取穴法;二是临床辨证取穴法。常规取穴即教材中所载,将日时干支算出后,纳甲法再按《徐氏子午流注按时定穴诀》,则可开穴。纳子法按补母泻子之法,则可开穴。但依常规开穴法并不能治疗百病。所以,必须“谨度病端,与时相应”,也就是说必须辨证与开时穴结合。“谨度”有二义:一是谨慎仔细之意,即辨证要准确慎重;二是谨守之意,即严格按辨证规律审视度量发病情况。“与时相应”之方法有二:一是“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即辨证之后,等候符合病证之时穴开时,再进行针治;二是辨证之后,依原开穴录取适合病证之时穴,再行针治。所以,子午流注针治并不违背辨证论治原则,而是十分灵活地按辨证而选取时穴的。

子午流注纳甲法,也名纳干法,在临床辨证取穴上可根据病情,分经辨证之后,依循经取穴的法则,按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经生经,穴生穴,将一日之内值日经之五输穴,顺开一层或数层为顺时相生取穴法。又可依五运的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的规律,选阴阳相合之经取刚柔相济之穴同开,如阳日取阳时阳穴,但遇阴经病证,则同开阴经之穴。甲戌时取胆井窍阴,属金穴;遇脾不运化之证,则同开脾经金穴商丘,可收阴阳调协气血归于权衡之效,谓刚柔相济取穴法。还可按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脾合胃,肝合胆,肾合膀胱,心包合三焦,即脏腑相通的关系,取相合经之同名五输穴。甲戌时取胆井窍阴,遇肝经病同取肝井大敦,谓之表里相合取穴法。根据五运阴阳干相合之规律,称甲己为合日,乙庚为合日,丙辛为合日,丁壬为合日,戊癸为合日。依此合日之输穴可以互用,称作合日互用取穴法。更可依病情所需选病穴以配时穴,名为时配病穴取穴法。

纳子法又名纳支法,可于临床辨证取时穴时,依脏腑阴阳表里相合之关系,将原络配穴法灵活用于纳子法。如开肺经原穴的同时,可配大肠经的络穴偏历。此法名为脏腑相通取穴法。在临床中多采用灵龟八法与纳甲,或纳子法联合应用。根据患着病情之需要,可先开八法时穴,再配纳甲法常规所开时穴,谓之八法纳甲配合取穴法。若用纳子之时穴,则称为八法纳子配合取穴法。还有八法纳甲原穴取穴法,八法纳甲五输主病取穴法,八法纳甲穴取穴法,八法纳甲阴阳相交取穴法,八法纳甲合日互用取穴法及八法纳甲时配病穴取穴法等等,所以在临床上灵活多变。

(2)闭时开穴,顺应天度:在《子午流注环周图》中,一周有十二个时辰无穴可开;再周又有十二个时辰无穴可开,称作闭时。历来子午流注针灸家皆称为“天然之缺陷”。后世诸家以各种方法开此闭时,以求开穴,但均非善法,颇为牵强。单氏顺应天度,创立“一四二五三〇”闭时开穴法,恰当地补足了二十四个闭时之时穴,标志了人体气血流注无有终时之意,为当代诸家所从。陈氏宗其师说,依《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天以六六为节,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排除干支配合六十周表,求其甲日,方短相克为先天之本,相生为后天之源。然细査《子午流注环周图》,寻“一四二五三〇”之序,却非顺应天度,而是逆天行之度。若依“首甲而定运”论,顺应天度,当由甲子始,其甲日之序则应为“四一〇三五二”。然于闭时所开之时穴与“一四二五三〇”相同。若再细寻其根,“一四二五三〇”之序,应为阴阳干相交之序,但此序中因有“旬空”在,而使丢穴亦有其序,乃遇癸而丢,因癸日起于亥时所致。从而,単氏补全了《子午流注环周图》上闭时之开穴。

(3)补泻应手:迎随补泻为子午流注之精髓。实际是《内经》经旨所传,操此术顺经络气血流注方向,迎而夺之者,谓之泻,随而济之者,谓之补。按具体手法者,迎随是捻转、提插、呼吸、疾徐等法复合而成。古法分为男女左右,今多不用。有以针芒之向背而定迎随者,有以刺手(即持针之右手)拇指捻转方向而定迎随者,但均要分清阴经与阳经。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上主治范围较广,《针经指南》一书中早有载述。所以,遇病则可先开八法流注(指灵龟)之时穴,然后视病情之需要(辨证)再开纳甲所用之穴。如甲戍日甲戌时,先开八法后溪与申脉二穴,以治脉浮,喘嗽,洒浙寒热,脐下有动气,按之牢痛等肺经病证,如果兼见心下满,则配用手太阴井穴少商与足太阴井穴隐白;如兼见身热者,则配用手足太阴之荥穴鱼际与大都如兼见体重节痛者,则配用手足太阴之输穴太渊与太白;如兼见喘嗽寒热证者,则配用手足太阴之经穴经渠与商丘;如兼见逆气而泄者,则配用手足太阴之合穴尺泽与阴陵泉。除此外,兼原穴主治证者配原穴;兼络穴主治证者配络穴;符合合日互用穴主治证者,则配合日互用穴等。方法灵活,关键在于辨证分经之准确。

二、医案选

例1:面肌痉挛

王X,男,54岁,矿山工人,1970年7月初诊。

患者左侧面肌痉挛十余年,面部抽搐,左目时闭时开,左口角时上时下。该患者体黄瘦弱,经多方求治无效,乃转针灸治疗。证属虚风内动,上行于面。

处方:右侧合谷、颊车、四白、阳白、翳风。

治疗经过:选巨刺之法,针治达三个月之久不效。陈氏切循其手足阳明经,得左臂手三里处有酸痛之应;又切手少阳、太阳二经,肘以下无应。再切循其背俞,亦无应,而在天宗穴处有如筋似结且酸痛之应。于是取上述有应二穴加同侧合谷、外关刺之。治达两月之久,发作渐轻,次数逐渐减少而愈。

例2:偏头痛

郭XX,女,43岁,职员,1965年10月初诊。

自述二年前因与亲人不睦,次日即患左侧偏头痛,逐渐加重,两月后服止痛剂不效乃休假。至今近两年之久,每次发作则痛不欲生,常有迫死之感。视其面色微褐,额前有罐印,舌苔薄黄,边尖质赤,脉弦略数。证属肝气郁久,化火炎上,而犯少阳。治以泻肝利胆,理气止痛。

处方:太冲、足临泣、阳白、风池、合谷。

治疗经过:经月余治疗,每针则轻,出针复痛。余乃切循其头面,发现头维有应而陷下酸胀;又切背俞,发现膈俞,胆俞有应如筋而刺灼疼痛;再切肘下,无所发现,又切膝下,照海如结而酸甚。于是取上述有应之穴与辨证取穴结合,均以泻法,隔日一针,经三个多月治疗,头痛发作次数减少,病情减轻,又经治疗后,病愈,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例3:癃闭

胡XX,男,82岁,退休工人,1972年9月中旬初诊。

患者肝硬化腹水而收入住院二个月,因“尿潴留”,特请中医科会诊。见患者面色褐黄不泽,似有尘蒙,面颊瘦削,颈细,半卧于床,精神萎顿。掀被观其腹大如鼓,但尚柔软。少腹有明显胀大,扪之膀胱鼓满,边缘清晰。舌面光剥无苔,质地紫褐如肝;诊其脉沉细略涩。水臌者乃由肝瘀血滞,久而化火,煎熬精津,致肾水亏耗。伐土脾虚,水湿运化失司,妄走肠间,而成臌症;闭癃者因年迈肾气虚,气化不利所致。

治法:急则治其标,故针药并用以利其水。

处方:真武五苓合方加味,通阳利水;针太溪、复溜、阴陵泉(补法);并以指按关元、中极。

治疗经过:针刺、指按约5分钟后,尿液淌出不止,直至淌尽。后每日针刺1次,皆被动排尿。十数日后,方可自动排尿。针药并治达四十余日,腹水尽消,病势大缓,可下地缓行。又更方继续治疗三个月后,出院调养。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