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1000个知识点,你有900个,当我们同样面对一组新的知识,我吸收的是10个,而你吸收的是9个,这种情况下,你会以为我的学习能力比你强----而事实却也是如此,我的学习能力看起来确实比你强。
两个小孩,一个是中产家庭孩子,一个是农村孩子,中产家庭的孩子在上学之前受到过父母在知识方面的传授,而农村孩子在上学之前处于“自然养育”的状态,当他们同到学校之中,中产家庭的孩子吸收东西更快,你会不会以为中产家庭的孩子学习能力更强——确实是的,中产家庭的孩子学习能力看起来更强。
你我本来同样水平,但是寒假我报了一个班级,提前学习了某些新学期的内容,或者我有良好的自控力,在假期中提前学习了新学期的某些重点,开学之后,你发现渐渐跟不上我的步伐了,你听起来有疑惑的地方,我居然轻松搞定,这种情况下,你是不是又觉得我学习能力比你强了——不过事实也是如此,我确实看起来比你强了。
人与人之间,谁强谁弱,这种对比,往往只能是现象对比,是以结果论的,我们很难看到原因——你以为谁的学习能力超强,其实也只能通过表面对比的方式观察出来。
但却请大家记住,以结果做对比,得出对比区间内的谁强谁弱,这是没多少问题的,但如果还想得出别的结论,比如有的人看到身边的人“学习能力比自己强”,于是就自然产生“别人怎么那么聪明,我怎么那么笨”的结论,那就需要十分慎重,因为这可能是你臆想的产物。
某种能力想要增强,只要通过练习就可以达成,然而“超强的学习能力”,须得是持之以恒练习的结果,比之于“超强的学习能力如何练就”更为值得我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是什么使得这些学习者持之以恒的投入热情?
答案只有一个:他们从学习中受益了,而且往往是比较大的益处。
这益处可能是精神上的满足,我们追求很多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存在边际递减效应,长期来看,我们的满足感往往来自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尤其是一种“比人先”的进步感。
初中时,当我发现结合录音机来背诵英语课文,可以让我的背诵效率大为提高,我知道自己通过那种方式可以学得比同学快,我的背诵热情于是立即增长;大学时,我偶然悟出的网格记忆法,对精确记忆特别有效果,于是那时候也是发了一阵子的猛,早晨4点起来背书。
这益处可能是可以变现成实际的利益,比如有的人通过看书,最后内容直接变现成课程,要是背诵一个单词给你20元,你背不背?
所以,持之以恒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可“变现”的结果,无论是变现成精神上的满足,还是变现成直接的物质结果。
而往往能不能通往变现之路,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否走过一个“变现临界点”。
日本有一位作家,他养成持续学习能力的缘起是三十岁时发起了一个“一年读150本书”的宏愿,而在那之前,他无论学什么都无法坚持,学口语也多次受挫。
一年读150本书,一个月就是13本,他每读完一本书就在当天日历上记录一下,有时候月末了发现自己没看够13本,也是熬夜阅读。他说在开始的时候,很多书的内容他也是记不住的,但一年之后,“我的思维就像经过格式化一样…也可以说就此打下了基础,各种经济方面的知识彼此有了联系。”。
从那以后,他再看经济类的报道,已经能够理解其中的背景,甚至提出自己的意见了;第二年,由于他能够将书中的内容融会贯通,“如此一来,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最后他说:有时我会想,幸亏当初强忍睡意,熬夜坚持完成了看书的计划;学习一开始是很辛苦的,关键在于能够坚持到学习变成享受的那一天。
“享受的那一天”就是变现临界点,在那一天之后,学习自会激励你持续走下去,所以这是第一条:熬到学习能变成享受的那一天,学习本身就能推着你走下去。
一旦学习本身能够推动你,你的学习能力自然会越来越强。
这里有一点需要十分警惕:无论你看什么书,大家都说要找到热情,或者找到内心渴望的事物,甚至说要有强烈的愿望,才能够成功——这些话对则对矣,然而这些成功者站在成功的角度所说的话,极易极易极易给后来者造成困扰。
这些话会让后来者觉得,就得先去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或者能让自己产生强烈愿望的事物,因为如此才能具备全力以赴的动力…..然而几曾有人通过如此求索,就找到了如意的答案?!
实际上,你发现某些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都是在过程中慢慢浮现出来。
那些世界级杰出人士都是被内在动力所推动的,但他们大多数并非一开始就如此。甚至在一些从特别小就需要接受训练的领域,比如音乐、体育,那些孩子甚至是被迫的。
或者某一契机,我开始尝试写东西,后来发现我越来越喜欢写东西,因为它能够带给我满足;接着写下去,我才渐渐需要想到自己写作定位问题、才渐渐产生某个特别坚定的前进方向。
等你的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你的追求很可能才会变得更加具体、透彻。
同样的,很多人在学习上,一开始总是抱怨没有热情,所以不学,其实这才是真相:一开始谁都对学习没有热情,热情往往是持续学习之后,才渐渐激发出来的产物。
能够让学习产生热情的逻辑是这样的:正因为目前学习不能让你产生热情,所以你才需要投入热情去学习,直到知道熬到学习能够给你带来结果,带来益处、带来享受,学习才能激发你的热情。
你可以把“学习”想象成一个冷冰冰的发电机,在你没有去发电之前,就抱怨,唉,这个发电机怎么没有运行起来呢!如果你只是抱怨,但却不亲自花费自己的力气去把发动机要动起来,你也会笑自己傻的吧?
发动机没有自行运动,所以才需要你去启动,你可能需要花费不小的力气摇上几十圈,但成功之后,发动机就能够自行给你提供电力了。
学习也一样,你不能给你提供电力之前,就先需要你花费力气给它进行启动,之后它才能够给你不断的提供电力。
千万不要被前文说到“变现”束缚住想象力,不要以为“变现”就只是指变成钱和物质,至少前面我们还说了变现成精神满足,其实学习变现最常见的是“成绩”,所以,你不要以为“享受那一天”是遥远的一天,其实要看学习的对象而论,就比如我们学校里的学习,它的周期可以很短,比如上完一门课之后考出的好分数。
这种享受可以来自小优势点燃的“成功”,比如前面提到的,面对新课,如果我侥幸有过预习,那听的时候我更能抓住重点、掌握更牢,由此最后的成绩表现会比同学稍稍好一点,即便这只是小小的领先,但这种满意有可能会激励那个稍稍领先者去做更多的练习,于是“稍稍领先”就变得“明显领先”。
久而久之,甚至让其他同学自觉到“笨”,而他“很聪明”的认知——而领先者没有这些负面的自我怀疑,扩大领先优势就更容易了。
能力的每一点增加,都会带来更好的环境;然后,更好的环境又会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所有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并和之前似乎是弱小因素产生倍增,最终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所以,一开始的成功很重要。
即便小小的成功,也能够让你产生斗志,但如果失败呢,就会让你丧失信心,如果失败的状态持续,就会让你厌学,甚至还会抑郁。
那么如何从一开始就开启这种小小的成功呢?
一,比别人更早练习。
前面说到,提前预习的人就比没有进行预习者有优势,这是一种比别人更早练习的方式。
中产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的学识水平高,更有能力向孩子传授知识,相比于农村孩子,中产家庭的孩子去了学校之后,对新知识已经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他们吸收起来更快,由此能够获得老师更多的表扬,更多的学习动力被培养起来,这是一种比别人家的孩子早练习的方式。
二,提高学习技巧,更善于把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
前面说的是“在你没有掌握的情况下,我提前掌握”,从而启动了一开始的优势;那么“善于把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这一条,它讲的则是,在“我们同时掌握时,我掌握的更快”。
为什么提的是“长期记忆”呢?
要知道,学习的效率往往取决于思考的效率,记忆是思考、推理的内核,有质量的思考往往有赖于我们的长期记忆储存。
一个经典实验中,要求物理专业的初学者和专家将一些物理问题进行分类。初学者会通过问题的表面属性进行分类——例如问题的重点是不是一根弹簧或者一个斜面,而专家则根据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用到的物理定律对其进行分类。
像这样的思考能力不可能被直接培养出来,而是萌芽于长期的知识积累。
如果大家都能够重视到这一点,学习策略也可以跟着改变:采取有利于形成长期记忆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比如,相比于在网上就随意的文章东看看西看看,就远不如每天就某一个主题的文章看上十几篇更有利于形成你的长期记忆。
比如学到的知识,把它分享出去,或者通过口头转述的方式,或者通过书写的方式,都更有利于让知识变成长期记忆。
学习能力的基础就是记忆下来的知识,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会思考。
很多人毕业之后,是否还具有一些刻意记忆的习惯?
我有时候看书还是会让自己历经一个刻意记忆的过程,因为我知道,唯有刻意去记忆,我才能够记得住,也只有记住了,我往后的思考才能够以新的思考资料作为起点。
今天看段视频留下些印象,明天看看新闻,也只是留下一些印象...然而这些仅仅一时让你留下印象的东西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能够持续提升思考品质的决定因素之一是你长期记忆下来的知识,如果你的头脑已经长期没有什么大的事件撼动----大事件足以让你形成长期记忆,比如这一次笼罩全国的疫情,但如果没有什么撼动你头脑的大事,你的长期记忆的材料就等不到增长,也许很多人毕业很多年,但其思考品质还是和刚毕业一两年提高多少,只不过增多的是一点社会气、更油条一些。
三,注重积累量。
“积累量”其实是前两项背后的奥义,提前学习就是提前做积累量,更善于把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学习以经营自己的长期记忆为核心,其目的也是为了比别人更快的提高积累量。
文章前面举到的例子,一个具备1000个知识点的人就比只具备900个知识点的人,在面临新知识任务是吸收更强;那位作家的例子,在他看的书没有足够多之前,看过的书都忘了,但是看了一年之后,那些书之间的知识才产生了联系。
其实知识具有群聚效应,当新的知识找不到其他可以依附的知识时,不用半分钟,它们就会从记忆中溜走。
另外它还关乎----好奇心。
好奇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做消遣性好奇,表现的是无止境的喜新厌旧,比如看小视频、碎片新闻、刷网页等等,这些刺激的是我们的消遣性好奇;对应的还有一种,叫做认知性好奇,它指的是一种对知识和理解的探寻,往往需要我们付出努力。
认知性好奇往往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能够热衷于知识本身,因为任何的知识都不是完整的,它总是存在缺口,这个缺口就会引发人们想要探求的好奇心----知识积累能够激发我们的认知性好奇。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