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97岁老中医,生前行医80余年,死后墓碑上刻下100个中药秘方

人生在世匆匆百年,尤其临近晚年,却免不了流淌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番惆怅伤感的论调。能在临入墓之际仍一心想着为别人服务的老人,恐怕也是屈指可数。

然而,在河南就有这么一位女中医,16岁开始行医,兢兢业业81年,用毕生所学治愈数以万计的病人,临入墓之际,叮嘱后人将其一生所学总结成百服药方刻在墓碑之上,供世人借鉴,明示后人,造福一方。这个人就是袁淑芳。

袁淑芳

行医80余载,治病救人

袁淑芳是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吕店乡袁庄村人,建国初期著名老中医之一。出身书香门第的袁淑芳,自幼跟随家人下乡行医,自然耳濡目染,深知学好医术的重要性。

这也是她自16岁就毅然决然学习中医,进而继承家族使命,以一人之力救万人于病痛之中的初心之始。她在世时,就已经行医80余载,是当地非常有名的老中医。

出身中医世家,在和平年代自然一生无虞,但在那个年代,学医苦,学中医更苦,女中医更是在家族史上前所未有,在社会中更难以得到认可,家里人自然不愿袁淑芳走上这条艰辛的路。

奈何袁淑芳展现出对中医惊人的天赋以及非凡的喜爱,家里人也只好将家传中医秘方如数教授与她,并悉心帮助她辨识中药药材的外观,背诵每种药材的药性,从最基础的中药理论开始学起……

袁淑芳经常随家族年长的大夫下乡出诊,为患病较轻的患者进行诊治,医治的患者喝了她的药,立竿见影,药到病除。就这样,在家人的言传身教下,袁淑芳医术日益精进,不久便可独自外出就诊,独当一面。

学医路漫漫,上下求索

人们都说学习中医“三五年学皮毛,想学精需要一辈子”。袁淑芳如饥似渴的专研着父母传授的“九色灵药”烧制法。

据其侄子王泰希描述“那时候生活困难,点灯的油也没有。袁淑芳就学习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待天黑了,便借着夜晚的月光继续研读医书。并常常说道,学中医不容易,必须熟读熟背。”

王泰希

新中国成立伊始,社会、经济、政治都亟需恢复及发展,其中包括各类书籍编录也处于萌芽阶段。

因此除了自己家传的医书外,袁淑芳难以在公共资源诸如图书馆之类中找到其他中医医术的参考资料,对各种中医药材的临床实践数据更是接触极少。这对于袁淑芳求医之路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袁淑芳不畏困难,没有条件她就创造条件。在治病救人中,不断总结,夜以继日的专研,琢磨出自己的药方,并在继承家传“九色灵药”烧制法基础上,加之多年的行医经验整理成册,著有《顽固性癫痫治验》、《大面积烧伤的中药疗法》、《骨髓炎治验》、《男女不孕病治验》等。

她的侄子王泰希曾经赞扬过她,“袁淑芳老人治好了太多人,我就深深体会过,吃了她开的药就有效果,真的很神奇。”

惺惺相惜,结为连理

红豆生南国,有才华的两个人总是惺惺相惜,不期而遇。袁淑芳的美丽大方以及她对中医医术孜孜不倦学习的态度,深深吸引着同样出身中药世家正值花样年华的王鸣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两人便坠入爱河,不久就结为连理,并孕育7个孩子。

据《西平县志》记载:

“王鸣周,字凤岐,为世医第四代掌门人。建国初期著名的老中医之一,同样出身中医世家的他,自幼学习琴棋书画,在古琴、古筝造诣上颇有一番建树。”

早年间王鸣周跟随其父亲在南京开设门诊,取名为“济生堂”,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不久,王鸣周学有所成并回到驻马店老街再建“济生堂”。王鸣周擅长治疗瘟疫、发热、乙脑、水肿、盅胀等,因疗效极佳,深受当地人员敬爱。

因出色的行医技巧及大量的就诊案例,王鸣周于1962年受邀出席保定市“乙脑”专题学术会议并发表了关于自己所撰“乙脑辨证治疗精要”一文的概要及关键治疗导向,深得业内专业人士的赞誉,被称为“小神仙”。

然而,好景不长,家道中落。1968年8月,王鸣周为革命、为解放全中国招兵买马筹建了一个团,恰巧不幸被诬陷成“伪团长”,以反革命,反动技术权威的罪名锒铛入狱。其济生堂也惨遭洗劫,毁于火灾。

至此,一家老小全靠袁淑芳一人支撑。在承受着数次动荡,备受社会歧视而扣断全家“每天6两的人口粮”的残酷打击下,袁淑芳凭借高超的医疗技术养育7个儿女。所幸的是,1979年,王鸣周平反昭雪,全家的生活恢复平静。

家族医缘,薪火相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处于这样一个家族世代行医,加之从小在袁淑芳和王鸣周医学氛围的熏陶和教导下,其子女皆从事医学行业,先后在郑州、驻马店、平顶山等多地开诊行医,以高超的医术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患者,治愈人数不胜其数。

袁淑芳衣钵继承人---王泰升

王泰升,世家第十八代传人,作为袁淑芳的衣钵传人,没有让医术沉沦于岁月,作为河南省现代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副主任中医师、致力于研究中医治疗疑难杂症,曾获得河南省十大科技英才,2004中国医学基金会“华夏医魂”全国百名优秀人物、入选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9年感动中原“公益之星”等。

袁淑芳的女儿---王福兰

袁淑芳女儿王福兰,平顶山市中医院中医师。自幼深受母亲的影响,加之袁淑芳言传身教,在妇科病上颇有研究。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先兆流产、胎儿发育不良、输卵管不通的治疗。发表论文4篇,获省/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个一项。

袁淑芳的孙子---王克中

王泰和之子王克中和母亲李桂梅一起,在老家驻马店市开了一家叫“泰和堂”的诊所。

泰和堂在继承祖传中医技术和中医文化的基石上,创造性地开发了中医治疗的新方法,新理念,在治疗小儿发烧感冒、子宫肌瘤、心脑血管、高血压乳腺增生、肝肾、男女不孕不育等顽疾中有一定疗效。

公开秘方,恩泽世人

时光匆匆,见证了中国近代将近百年峥嵘岁月的袁淑芳预在新世纪初预感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其实在袁淑芳的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出生医学世家的她继承的家传治病秘方虽疗效甚好,但并未在中医界进行广泛的推广,若是只将秘方传给自己的子孙,也无法真正让自己这一支开枝散叶、发扬光大,进而推动中医发展。

在这种由己及人的思想推动下,她做出了一个恩泽世人,普惠天下的决定:要用剩下不多的时间,将自己一生所用到的祖传秘方尤其是妇科病秘方,都一一整理罗列出来,并再三嘱托二儿子王泰升,务必请能人巧匠在自己百年后把百条珍贵药方刻在墓碑上供世人参考。

袁淑芳去世后,儿子王泰升谨记母亲的嘱托于2008年清明节前后,多方打听,专程去山东请了以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制作了一块特殊的墓碑完成了母亲袁淑芳多年的心愿。

走进细看袁淑芳的墓碑不难发现其上有副对联:上善若水,医者佛心,年近百岁却无私;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方碑明示福后人。这是其儿子王泰升为歌颂母亲的一生特地撰写的,并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发表。

这幅对联恰如其分地的概括了袁淑芳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功德:为医者,有仁心具仁术,救死扶伤、不求回报,不分尊贵,完美诠释了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作为中华传统中医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袁淑芳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传统中医理论,在其基础上更是融入了现代医学思想,以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中医,让中医被更多年轻人所接受。

直到2021年,袁淑芳老人的后辈儿孙们还谨记着家族的遗训及家规:在救死扶伤、痛病人之痛的岗位上坚持仁心,在医学上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同样,她的百副治病药方和医者仁心、大医博爱,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被中医著作《国医年鉴》和现代医学启蒙教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等书刊收录。

后人祭拜,络绎不绝

立碑之后,常常有医生学者不远万里,慕名来到袁淑芳之墓顶礼膜拜,纪念她在世之功,感叹其离世之德,其中不乏有寻医问药之人,抄录碑文,得以药到病除。

近来,有西平县芦庙街卫生室医生张培深受其益,称赞道:“袁淑芳墓碑上的偏方、验方很实用,是有一定疗效的,周围不少的医生都没少来观看、收集。”

远者,有跨过台湾海峡,专程来到大陆寻求袁淑芳秘方的台湾老人杨群喜,其在墓碑前情难自禁,既为袁淑芳慷慨济世的宽怀胸襟感动流泪,也为自己寻得秘方而喜不自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袁淑芳离去了,但她又没有离去,她活在她行医治病,继承她衣钵的儿女心中;她活在西平县那些被她医治无虞的乡亲们心中;她活在中医学著作字里行间的药理中。这就是袁淑芳,一个将毕生所学无私奉献于家国社会的大人。

结语

袁淑芳这一生,81年兢兢业业,在医学上不断求索,用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去行医治病,不忘初心,直至去世前夕,仍奋笔疾书,把自己毕生总结的秘方遗留于世,造福后人。这种有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继承的!

然而,物欲横流的年代,老人摔倒,众人却不敢伸以援手,年轻人更是浮躁不安,唯利是图,早把无私奉献抛之脑后,心中只有一个理念:赚钱,赚钱,在赚钱。却不知道,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精益求精才是自己良性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之道。

江河东流,唯石不言。墓碑不会一言一语,但是它却将永恒的东西传递下去。这种对待工作的工匠精神,对待社会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应该是也必须是中国年轻一代应有的素质和担当。

在薪火相传,追求工匠精神、奉献精神的21世纪新时代,我们有理由有义务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精魄,我们理应站在各行业巨人的肩膀上,在日常实践中锤炼自己的工作本领,把工匠精神,奉献精神根植于心,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参考文献

陈铭鉴.西平县志[M].北平文华斋出版社,1934年.

孙涛.国医年鉴[M].中国古籍出版社,2010年5月.

王泰升.上善若水医者佛善年近百岁心无私,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苦学中医福后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年1月.

玉田.献身杏林不言悔,万家疾苦总关情[J].中华名医名药,2004年12期.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