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海南人是怎样在荒岛上建起一座座城市的?

            “苏轼看到当地人文化水平较低,于是在此办起了学校,后来苏轼的学生符确就考中了进士,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NO.154

            时间魔法师/文

            拓荒


            校/一条人文主义狗 画/捕风者 图/地缘谷

            很久很久以前,海南岛与中国大陆是连成一体的。由于更新世末期的地质运动,雷州地洼中部发生断裂,形成了琼州海峡,海南岛开始与中国大陆分离,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距今大约一万年前,海南岛开始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随后从各地来到海南岛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在这座南海的孤岛上,建立起了一座座城市。

            天涯海角、蛮荒之地

            “哪怕走到天涯海角,我都要……”这是很多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今天的天涯海角是海南岛上的一处旅游胜地。可是在古代,从大陆地区来到天涯海角是一段非常凶险的旅程。而且在古人的眼里,天涯海角不是什么浪漫之地,而是充满湿热瘴气的死亡之地。

            今天的天涯海角,风景独好,

            但对于非本地人,又缺乏疟疾药物的时代的

            海南确实是一片死亡之地。

            海南岛全境位于热带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海南岛全境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加上四面环海,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又具有海洋性的特征,所以海南在全年高温的同时,还伴有大量的降水,由此形成了湿热的环境。

            台风“威玛逊”来袭下的海南,降水多、气候多变。

            2015年海南年平均降水量和气温

            早在三千多年前,黎族人就登陆海南岛,在岛上建立起一个个氏族公社,成为海南岛的居民。

            但在那个时候,黎族人的生产力水平还非常低下,仍然处于氏族社会时期,黎族人并没有在海南岛上并没有建立起像样的城市。

            海南黎族北京奥运会的的图腾,

            或许侧面说明了他们不惧酷暑、不畏湿热的顽强性格。

            从汉武扩边到琼州开府

            等到汉人大规模进入海南岛后,这座荒芜大岛上才开始有了城市。

            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趁着南越国发生内乱,命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率领十万汉军跨过南岭,一举消灭了南越国。

            在消灭南越国的同时,汉武帝还把海南岛纳入了大汉王朝的版图。之后汉王朝在海南岛上了设置了儋耳郡和珠崖郡两个郡,两郡治下共计十六个县。伴随着郡县的设置,大批汉人开始登陆海南岛,并在此定居。

            今日的海南,依旧有纪念伏波将军路博德的宗祠

            但由于汉朝官吏横征暴敛,加上岛上黎汉之间的矛盾频发,岛上的黎族人经常起兵反抗西汉王朝的统治。汉王朝为了镇压黎族人的起义,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到了汉元帝时期,整个大汉王朝的国力已经走向下坡,加上当时关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大汉朝廷急需把有限的财力用于赈灾,因此汉元帝采纳贾捐的建议,不再派兵镇守海南,撤销海南岛上的儋耳郡和珠崖郡两个郡及其治下的十六个县。从此,海南岛脱离了大汉王朝的管辖。

            此后的东汉、东吴、两晋、宋、齐六朝对海南均采取遥领统治,并没有在海南岛上建立实际的统治机构。

            到了梁朝时期,岭南的冼夫人凭借自己和丈夫冯宝家族的威望压服了海南岛上的黎族人。冼夫人借此向当时的梁朝皇帝上书,请求恢复朝廷在海南岛的建制。梁朝皇帝接受了冼夫人的提议,在海南岛上设置崖州,归广州刺史统辖。

            从此中央王朝正式恢复了对海南岛的行政管辖。

            隋朝统一后,对海南的行政区划进行改革。隋朝将海南岛划分成珠崖郡、临振郡和儋耳郡三个独立的一级行政区,三郡共统辖十二个县。

            唐朝建立后,又对海南岛上的行政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到了唐朝中期,形成了琼州、崖州、儋州、振州、万安所以及位于黎族聚居区的忠州六个行政区,这六个行政区往下共设有二十一个县。

            今天的五指山黎族自治区

            与唐朝黎族聚居区划分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今已经通桥通路,成为旅游胜地

            行政区的增加,说明了唐朝时期海南汉人的增加,同时也说明唐朝对于海南岛控制程度的加强,甚至在五指山的黎族聚居区都设置有行政区。

            唐朝对于海南岛的行政建制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今天海南省的琼山、文昌、临高、澄迈、临水等地名,正是源于唐朝对海南岛的行政区划设置。

            驰名中外的文昌鸡,《文昌县志》载,

            文昌鸡约在1600年随大陆移民引入文昌。

            虽然唐宋时期已经有大批汉人移民海南,汉人的人口数量逐渐超过了黎族人。但当时的中央王朝并不重视海南岛的建设,只是把海南岛当作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一直到明朝建立后,中原王朝才真正开始重视海南的建设和发展。

            为了加强对海南岛的管理,朱元璋将海南岛划归以汉族为主体的广东省,并在岛内实行府、州、县三级管理体制,其中琼州府为全岛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全岛三州十三县。

            由陆向海:海口取代琼山的历史

            琼州位于海南岛北部,是距离大陆较近的地区,因此琼州往往成为汉人登陆海南的第一站,也成为古代海南岛汉人数量比较多的地区。

            琼州最早设置于唐朝,最开始琼州的治所在旧州镇。宋朝时州的治所移到了琼山县的府城镇。明朝将琼州升格为府后,琼山县的府城镇就成为当时海南岛最为繁华的地方。

            古代的琼州城景,也像中原一般立砖瓦,

            而非以茅草为屋,侧面说明了琼州府的先发优势。

            而今天海南省的省会海口,在明朝时期却是一片荒凉。

            海口原本是琼山县北部的一个小渔港,是海南岛与大陆地区人口和物资往来的主要港口之一。

            但在古代,人们并不像现在一样喜欢住在海边。当时来到海南岛的人主要是来海南开垦荒地的,进入海南岛后就往府城等内陆地区前进。所以当时的海口除了一些渔民和驿站的工作人员外,并没有太多的常住人口。

            明洪武二十年,明朝政府在海口设置了一个千户所,称为“海口所”。为了防御海盗的袭击,洪武二十八年,明朝政府在海口所修建城池,这个城后来被称作“海口所城”,就是后来海口城区的由来。但在这个时候,海口所仍然是琼山县管辖下的一个地区。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海口府城仅有的大两处古城墙之一,建于明代,

            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呈南北走向,北起忠介路,南至琼山纺织厂。

            清朝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加上政府的鼓励,大批来自福建、广东的平民移民海南。作为海南行政中心的琼山县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全岛的行政中心,琼山县的府城镇在清朝前期逐渐扩大,形成了“七井八巷十三街”的布局。

            七井即府城镇内的七口井,也有另一说法是府城镇内七个井字形的区域。八巷即八条以居民区为主的巷子,十三街即十三条以商业为主的街道。

            在府城发展的同时,作为港口的海口所也在快速发展。由于人口的增多,海口所附近逐渐形成了老庙、新庙、上灶、下灶、博义、六社、七社和八社八个村子。因为靠海吃海,这八个村子主要从事与海洋有关的捕鱼、煮盐等行业。后来这八个村子合并成一条街道,称作盐灶街,也叫八灶街。

            今日海口的的盐灶街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琼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海口所是琼州府的主要港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大批的西方人涌入海口所。

            1858年清朝官员签订了天津条约,海口也被划作通商口岸

            海口港

            伴随着西方人的进入,西方现代化的事物也开始进入海口。很快海口有了邮局、医院、银行等现代化设施。因为靠近海港,交通方便,一些下南洋发财的海南人纷纷在海口买地盖房因为他们习惯了南洋风格的房子,所以也把这种风格的房子带到了海口,这种房子就是骑楼。慢慢的,海口的博爱南、中山路和得胜沙等地就出现了一条条骑楼街。

            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

            以其百年沧桑,极富中西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荣获

            首批十大“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由于通商口岸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搬迁到海口工作和生活,海口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原来的府城,由于不靠海,逐渐没落。

            1926年,民国政府将海口从琼山县独立出来,单独设立海口市。不过1931年,又将海口市撤销,并入琼山县。

            1950年,解放军进入海南岛,海南解放。随后国家对海口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成立海口市人民政府。到了1957年,根据国务院的调整,海口市升格为地级市,并将原来的琼山县并入海口市。但到了1958年,国务院又将海口市和琼山县拆开,海口市被降格为县级市。

            1975年海口市又被国务院升格为地级市。但仅仅过了八年,海口因为城区面积实在太小等原因,又降格为县级市。

            1986年,国家计划成立海南省,决定将海口设为今后海南省的省会,因此又将海口升格为地级市。在海口市升格为地级市后,原来的琼山县也在1994年被国务院升格为县级市。

            1986年,海口市数万名群众聚集在海南省政府门前,

            欢庆海南省正式成立

            但海口市一直想把琼山地区合并进来,因为海口实在是太小了。

            2002年,国务院批准海口市和琼山市合并,并对原先海口和琼山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原先属于琼山市的府城镇、旧州镇等几个镇合并成立琼山区。

            现在海口行政区划

            儋州:千年古郡的新生

            儋州就是当年汉朝设立在海南岛上的儋耳郡,可以说是海南岛上最早的一批城市。而且儋州还曾经是海南的行政中心。

            也正因为如此,成为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朝皇帝同意冼夫人恢复海南建制后,在海南设立崖州,当时所设立的崖州治所就在今天的儋州。隋朝以后,对海南区划进行调整,在今天的儋州地界又恢复了儋耳郡。唐朝实行废郡改州,儋耳郡便改成儋州,从此“儋州”这个名字就确立了下来。

            唐朝改土归流时所修建的武定门

            唐朝后期,大批汉人从大陆移民到海南。当时移民的汉人大部分都在文昌或者琼山登陆,登陆后选择的居住地也在琼州附近,琼州地区的人口得以快速增加。到了宋朝设置琼管安抚司的时候,琼州便成为琼管安抚司的治所所在。

            而儋州地区的人口增加幅度远不如琼州,因此其在海南岛的地位逐渐下降。宋朝以后,儋州被降格为昌化军,归琼管安抚司节制。整个昌化军统辖宜伦县、昌化县和感恩县。

            虽然儋州在宋朝时期地位下降,但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元1097年,因为得罪政敌,大文豪苏轼被流放到儋州。在儋州生活期间,苏轼看到当地人文化水平较低,于是在此办起了学校,后来苏轼的学生符确就考中了进士,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苏轼

            明朝以后,儋州又重新恢复了州的地位,归属于琼州府管辖。民国建立以后,儋州改成儋县,治所在中和镇。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对海南的行政区划进行改革。1957年,儋县被拆分成儋县和那大县两个县城。但仅仅过了一年,儋县和那大县就又合并,合并后称“儋县”,县的治所在那大镇。

            一直以来,儋州地区的开发主要在陆地上,但其实儋州拥有一处“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良港,它就是洋浦港。而且洋浦附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用作工业生产。

            洋浦港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尤其重视洋浦港的开发。1984年交通部同意了洋浦港建设计划。由于当时国家缺乏资金和技术, 1988年海南省政府与总部在日本的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将30平方公里的土地使用权有偿出租给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洋浦港区的建设则由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负责,该公司承诺15年内投入180亿港元用于洋浦港的基础建设。

            繁忙的洋浦港

            四年后,国务院批准成立洋浦经济开发区。就在洋浦经济开发区成立的第二年,国务院将儋县升格为县级市,儋县也改称儋州市。

            凭借紧邻洋浦开发区的优势,儋州这座千年古城踏上了经济腾飞的步伐。2015年国务院将儋州市升格为地级市。

            现在儋州行政区划

            海防前线与旅游胜地并存的三亚

            三亚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这里既没有儋州那样悠久的历史,也没有海口那样紧邻琼州海峡的地理优势。

            因此在古代,三亚在海南范围内,都属于相当落后的地区。

            由于三亚地区三面环山,一半以上的地区是不好进行农业生产的山地和丘陵。而残存的平原地区,由于靠近大海,又有大量的滨海沙地。这些滨海沙地,土质疏松,肥力较差,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

            因此在以种植业为主的汉人眼里,三亚根本就不是能长久居住的地方。而海南的地方官也不太重视三亚的发展。

            三亚在隋朝时期被称作“临振县”,是隋文帝赏赐给冼夫人的汤沐邑。唐朝改郡为州后,三亚地区升格为振州。但三亚地理位置偏僻,汉人较少。到了宋朝以后,三亚和儋州的地位一样,由州降为军。当时三亚被称作珠崖军,后改名为吉阳军。

            宋朝的崖州古城墙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尤其重视与南海诸国的关系。而三亚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而且其境内还有榆林港这一天然良港,因此三亚的地位开始变得重要起来。于是明朝将吉阳军改为崖州,并修建崖州城。

            榆林港

            19世纪80年代,中法战争爆发。海南岛的地位一下子变得重要起来。而三亚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又有天然良港,是控制南海的战略要地。于是张之洞向清朝中央建议,修建榆林港,并加强榆林港周边的军事防御工作。清廷同意了张之洞的建议,榆林港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中法战争,一场不败而败的战争

            1905年,清廷接受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的建议,将崖州升格为直隶州。民国建立后,民国政府将崖州改为崖县,之后南海的西沙群岛也被纳入崖县管辖。

            海南解放后,国务院对三亚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1958年,国务院将崖县、陵水、保亭三县合并成立榆林县。但1961年,撤销了榆林县,又恢复到1958年以前的建制,三亚仍称崖县。

            长期以来,由于南海周边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加上美国在东南亚的驻军时常骚扰,三亚地区一直作为海防前线建设。但也因此,三亚地区没有进行过多的商业开发,保留了许多原生态的自然环境。

            今日的榆林港,是南海舰队的军港之一

            改革开放后,国务院将崖县升格为县级市,地名也改为三亚市。在海南建省前的一年,国务院又将三亚升格为地级市。

            三亚行政区划

            建市之后,三亚充分利用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很快三亚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如今的三亚,已不再是过去那个荒凉的天涯海角,而是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

            海南城市发展的展望

            总的来说,海南城市的兴起,总体来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海向陆,第二阶段是由陆向海。

            现在海南行政区划

            从汉武帝设置珠崖郡和儋耳郡开始,一直到清末开埠都属于第一阶段。

            从周朝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向外发展。凡是能耕作的地方,都是我中华的土地。因此汉人登陆海南后,就开始向内陆发展,不停地寻找可以耕作的土地。因此海南岛虽然四面环海,但大部分历史悠久的城市,并不是建在海边,而是建在适合耕作,交通便利的河流中下游。

            如今海南岛人口分布,则多分布于沿海或沿河地区

            第二阶段始于清末琼州开埠。

            琼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海南岛被卷入了世界市场。海洋是海南与世界市场沟通的主要通道,因此城市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海洋。海口和三亚这两座海南岛上最重要的城市就是在这一时期兴起。这两座城市的主城区距离海也不远。像儋州、琼海等海南近几年发展较快的城市,也是依靠着辖区内的沿海部分才得以迅速发展。

            海口风貌

            可见,海南城市未来的发展将更加依赖海洋。

            参考资料

            海南通史 . 周伟民、唐玲玲

            海口史 . 赵金鹏

            海南社会发展史研究 . 高海燕

            海南省地方志 . 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