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一个资产翻100倍的「秘诀」,被我揭穿

致敬 梵高《嘉舍医师的肖像》 简七·豆 文|简七投研组(微信公众号:简七读财)

最近几天,网上有件事儿很火。

一位大连的老太太想去券商营业部销户,结果被告知,账户里有500万元。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早在2008年的时候,老太太买入了5万元长春高新股票。

后来因为常年生活在海外,她把这事抛诸脑后,甚至忘记了股票账户的密码。

一时间,网友们都炸了。

纷纷感叹,选好公司长期投资,是真的好赚钱。

话是没错,但是对于老太太这件事,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还有一件“要紧事”被大家忽略了。

今天咱们来盘一盘。

01

让我们先把时间拉回到2008年,老太太买它的时候,它还是一家房地产公司。

10多年时间,股价翻了那么多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它贡献最大的,是长春高新在2019年收购的子公司,金赛药业。

这家子公司核心产品是儿童生长激素,这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从2012年到2020年,净利润从2.59亿到27.6亿,翻了十倍。

而长春高新,在2008年的时候净利润才2000多万,到2020年净利润30亿左右——

增长幅度高达150倍。

那老太太能翻100倍,也就不奇怪了。

现在来看长春高新,你也会发现它的主营业务是生物医药。

(图片:截自某券商APP,2021年4月26日)

然而,不论你在2008年做怎样的研究,都无法预知长春高新会从一个房地产公司转行做医药。

老太太呢,买完之后就再也没开过账户了,更别提中间的业务转型,她肯定是不知道了。

与其谈价值投资,不如给老太太说一声:“运气真好!”

02

大部分时候,我们分不清到底是靠实力还是靠运气来获得的成就。

比如去年有很多朋友,买了消费和新能源这两个大热品种的基金。涨得多,赚的多,在朋友圈里晒收益的,也不在少数。

涨的时候很开心,教亲朋好友投基金,觉得是自己投资品选得好好,找对了基金经理等等。

当节后市场行情急转直下,眼看着把赚来的收益还了回去,又把原因归结于市场的大幅波动。

这其实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学现象——自我归因偏差。

这个概念,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韦纳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自身,而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原因。

生活工作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借了1000元,到了说好的时间还不上,则会强调最近太忙、奖金还没发放等原因; 比赛成绩不好,认为是抽签的顺序问题,如果是第一个出场的就不会这样了; 偶尔做出了业绩优秀的项目,便归功于自己做的决策...

在投资中则表现为,因为短期赚到了钱,从而产生过度自信去预测市场。

然而很多时候,产生结果的原因,并不是“个人”这样单薄的因素决定的。

这会让投资者失去理性的判断,导致账户失控,忽略配置的重要性。

03

作为普通的投资者,有这样的心理也不必自责。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这只是一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而更重要的是,在我们认识到它的存在之后,怎样能尽量避免让自己在投资中因过度自信,而导致重复犯错呢?

这里给你分享两个小技巧。

第一,多看看专业机构、特别是基金经理出具的定期报告。

每个季度结束,基金经理们都会在定期报告中,说明自己对市场的看法。

别小看这些内容,它们往往会给我们以警示。

比如去年末,大家投资情绪都很高涨的时候,基金经理们反而比较谨慎克制:

15年的老将富国基金朱少醒,说自己不具备精确预测市场短期趋势的可靠能力; 兴全基金的董承非,说未来的市场具有不确定性; ……

他们旗下的基金,当时都获得了很好的业绩——

但他们仍然对市场、对风险保持着敬畏,绝不轻易去预测市场。

第二,对于账户的股债配置,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并定期复查。

比如,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债券基金60%,权益基金40%。

每过1年,就去盘点一下自己账户的股票基金、债券基金的比例,是否还维持在原来的范围。

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账户失控的情形。

在回顾的过程,你可以明确自己究竟做对了哪些决策,而哪些又需要改进。

你可以试着对自己的每一项投资,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在哪里赚的钱?

又是在哪里亏的钱?

仔细品味基金经理的定期报告,尽可能客观地看待投资的失败,养成复盘的好习惯——

这是我们一直在修炼的功课,也分享给你。

别忘了格雷厄姆的那句话:“投资中的最大敌人,很可能就是自己。”

希望我们能成为聪明的投资者,保持谦虚,对市场保持敬畏。

好了,有关自我归因的内容,就和你分享到这里。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欢迎点个「在看」告诉我~

晚安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