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乘法交换律分配律学的晕晕乎乎?小学计算里最大的难点,这样才能学明白

今天来交一篇欠了很久的作业~

会想起来写这个,是因为周末和朋友聊天,他女儿小学四年级。四年级的数学,要集中学习几个运算律,他说,乘法交换律、分配律,孩子学的那是一个晕晕乎乎,讲的时候好像听明白了,到做题的时候又不会了。

我说,这吧,也不怪孩子。

朋友说,那怪啥?

我说,怪教材啊。

这不是搞笑,是真的。

咱们的数学教材,已经编的相当不错了,好多知识点的学习方法都挺先进,不过乘法的交换律,教的方法却不太科学。

咱们来看啊。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孩子第一次学乘法的时候,书里给出了下面这个例子。

过山车一共有7排,每排坐2个人,用乘法算式表示,既可以是:

2️7=14

又可以是:

7️2=14

会这么写,是因为课改之前学乘法,要区分“乘数”和“被乘数”,“2乘7”和“2乘以7”是不一样的,弯弯绕绕,把好多孩子绕晕了。于是教材改革,就把这个内容去掉了。

不过这一改,又矫枉过正,改过头了。

7个2,和2个7,是一回事吗?

不是。

算出来的结果虽然一样,但意义完全不一样。这就好像一头羊和一只猪,都重30公斤,你就说一头羊跟一只猪是一回事……

这显然不对嘛。

但是教材里,完全忽略了这两者的区别。

既然没区别,乘法交换律还有啥意义呢?

于是,到四年级学乘法交换律的时候,就简单粗暴的告诉大家,两个数相乘,换一换位置,结果是一样的。

再给出一个公式:a ️b = b ️a

这就很考验老师水平了。

好的老师能把这个内容讲透。但如果老师水平稍微差一点,只是照本宣科,孩子很可能就会学的似懂非懂、迷迷糊糊,不知道为什么两个数可以交换,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交换他们,最后就变成了背公式。那么,自然就谈不上灵活应用了。

现在有不少学者,比如有名的数学教授张奠宙先生,都对教材里的这个内容提出了质疑。

除了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分配律也讲的不太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这些,可是基本上构成了小学里一块很重要的内容——运算律。难怪运算律是小学数学的难点了。

那怎么办呢?

只能靠家长来补位,帮助孩子真正的理解运算律,理解了,才能用的灵活。

怎么理解乘法交换律?

咱们就顺着乘法交换律往下说。

妞妞刚接触乘法的时候,有一次我们玩积木。

我在一张纸上摆了5排积木,每排2个。像下面这样:

我说:“你看,每排是2个积木,一共有几个2?”

妞妞说:“5个。”

我说:“没错,5个2。你算算一共有几个积木。”

她在心里默算了一会儿,说:“10个。”

我说:“真棒,不过这样算是不是有点慢啊?5个2,得算好多次呢。有没有更快的方法?”

她摇摇头说不知道。

我说:“妈妈给你变个魔术。我拉着纸,旋转了90度。”

然后和妞妞说:“你看现在一排是几个啊?有几排?”

她说:“5个,有2排。”

我说:“真棒,5个2变成2个5了,你再算算2个5是多少?是不是算起来方便多了?”

虽然我并没有告诉她这叫“乘法交换律”,但她非常具象地感受到了,同时也理解了为什么两个数字可以交换,而交换是为了计算更简便。

再说说教材里过山车的例子。其实只要多加上一句话,就能让孩子理解的更清楚:

横着看,一排2个小朋友,有7排,是7个2。算起来太麻烦了。那我们竖着看呢?一列有7个人,有2列,就变成2个7了。

这样在孩子刚学习乘法的时候,就可以非常自然的引入乘法的交换律。

其实新加坡的数学教材、俄罗斯的数学教材,还有咱们浙教版的数学教材,都是这样做的。

浙教版在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就学习了乘法,举的是小朋友做操的例子,然后用横着看、竖着看的方法,引入了交换律。这比起人教版到四年级去统一学习运算律,孩子的理解会更顺畅,也更透彻。

所以你看,就像我以前说的,超前学并不是指按照教材的进度,比教材学的早,就叫超前学。教材也有它不尽合理的地方。只要是孩子能具象的理解,认知水平能达到的学习,就不叫超前学。

事实上,现在北京的牛小,比如西城区的实验二小,就牛在他们的教研组会去研究怎么把知识高效的连接起来,让孩子学的更快,还学的更好。

关于乘法的交换律,以及文章后面我会讲到的乘法分配律,我给大家的建议是:

1、在孩子开始接触乘法的时候,就通过具象的例子,自然的引入;

2、但是一二年级仅限于具体的例子,至于a×b=b×a这样的字母式,以及“交换律、分配律”这样的专有名词,仍然可以等到四年级跟着学校一起学。这样分为两个阶段,互相连接,没有矛盾;

3、不断用不同的场景,让孩子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

像前面提到的积木、排队、过山车,都是生活里可以经常去做的。这之后,还可以把它延伸到半抽象的点点图上。

妞妞现在就会很自然的使用运算律来把计算变得更简单。比如碰到30个4,她会自言自语说,那就是4个30,然后掐指一算就算出来了。

怎么理解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可以说是小学阶段最难理解和掌握的运算律,因为好多小朋友也把它学成了背公式、套公式:

a ️ b + a ️c = a ️(b+c)

这对小学的孩子来说,可是抽象的很,难怪学不好。

但其实用上具体的例子,一二年级甚至更小的孩子一样能理解。

就比如玩积木,像这样,3排原木色积木,一排3个,还有3排紫色积木,一排2个,一共有多少积木呢?

孩子的第一反应,都是先算原木色积木,再算紫色积木。这时候可以引导孩子,把原木色积木和紫色积木放在一起看,一排是5个,3排就是15个。

这样孩子就能直观的理解,为什么

3️3 + 2️3 = (2+3) ️ 3

再比如,每排12个圆圈,有4排,算起来有些麻烦。

那怎么办呢?可以把圆圈分开,先算4个10,再算4个2,这样算起来也更简单了。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学校要买课桌椅,每张桌子75块,每把椅子25块,买10套桌椅,要多少钱呢?

然后可以引导孩子画出示意图:

可以先横着看,分别计算桌子和椅子的价钱,再相加,算式就是:

75×10+25×10

也可以竖过来看,按10套来计算,算式就变成了:

(75+25)×10

这样的数形结合,都直观展示了等式在形式上发生变化的原因,而且,因为后面这种方法算起来更容易,孩子也能感受到,哦,原来分配律的作用在这里啊,这样以后孩子就会自然的去思考,用哪个运算律,可以让我算起来更轻松呢?

在之前关于乘法怎么学的文章里面,我说到真正理解乘法,包括下面这几个方面:

  • 理解乘法本源的含义是什么;

  • 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使用乘法;

  • 能在不同的具体场景下使用乘法;

  • 理解乘法的分配律、交换律、结合律;

  • 知道怎么通过拆分、合并数字,进行灵活的计算;

  • 知道乘法的几何表达。

到今天,这几个方面就都写到了,大家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复习,建立一个整体印象,然后在生活中灵活的“植入”

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上牛校,但高效学习这个工作,就由我们来替孩子们做了吧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