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原本是一个严密、周全、简明的文化系统,道法术器一应俱全,环环相扣,前后贯通。但是,《内经》《伤寒》,至理深藏而不显,学者难索其真义,往往使人却步。《神农本草》文字简要,却又难解文雅之渴。后世医书虽堆积如山,但大多经验汇编,或《内经》《伤寒》之训诂译注,门内之人或有少取,门外之人或索一二验方而已。 本书作者沿《伤寒》《内经》溯求中医原本,初衷为求人生自然至理,偶有所得,偿试作一书,将经典学术与中医的原理——中华文化的总根源——太极阴阳五行学说贯通解释,由此辨正经理讹传,还原医道真相。又念人们喜欢图像思维,加上中医本身非常需要图像思维,故作成《图解中医原本》,以飨同好。 中医原本,其实不繁,道理都在自然之中,简言之就在日出日落之中,原理如此,生理如此,病理如此,药理如此,治理亦如此,一理贯穿始终,非常好懂,也非常好用。后世医学因为失了医道,成了无源之水,以致不断衰微,直至沦落为经验医学。穷则令人反思,中医若要复兴,必须自《伤寒》《内经》出发,返本溯源。 医发于巫,文明亦发于巫,古今中外,此无非议。巫者,观天冥“道”,故为人文始祖。人文初创,原不为术,亦不为器,全为人生宇宙致理,“道”由此明。“道”乃“终极存在”,故“道”一旦确立,则后世不可超越。守道则文传,失道则文断。 道衰而设法,法道而术器生,后世以为文明的“进步”。然而,术器一生,人皆追术器而远道,故道为天下裂。术器失道,无以约束,作用于人,亦正亦邪,祸福相依。诸子百家,异说纷呈,但守“道”者唯老子独孤,亦悲亦幸。自汉以降,官府独尊儒术,巫道流散民间,难免被庸人误用,“巫”蒙其垢。今人更将巫者打入迷信,真精糟粕俱废。巫既废,道乃不传。医之初写作“毉”,后又写作“醫”,现代更是简化为“医”,此乃医道失传的见证。 《内经》成书于秦汉,多数人认同。其之成书,已非巫道正传,但不乏巫道真章隐于其中,称其真讹杂陈非为不敬。《内经》之讹,大不过失道,设立六经与太极阴阳五行分立,火分君相与自然之道背离,由此医道晦,医理难圆。医离道,故不解经络真相,不明首脑玄机,亦不顾心脉相连,肺焦相通,胃肠一家……。医既离道,法大道之中介医学,堕为法人道之经验医学。后世医家,尤其是著书立说者,多出于儒生,惜其由仕入医,本为失落之选,故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但良相或有明君可伴,而“良医”却无至道可依,于是良相可圈,良医难点。 后世之医,虽奉《内经》为宗,却无力辨其良莠,更枉谈补其遗缺。失道之医,术器不能一统,医理药理形同实异。五行“气味”,无以为继,医者如盲。愈往后世,医道愈晦,非但不能为往圣继绝学,术亦不保,日渐下流,市医全凭“汤头”。及至今日,惊闻中医院校学生寒窗五年乃至八年十年,却不能开方治病,有识之士无不扼腕咬牙。 中医的问题,根本是中医理论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是中医人丧失了追求真理的勇气和能力,不能沿着《内经》《伤寒》返本溯源,找到理论的定解。中医的没落与所谓西医的“打压”无关。用中医自己的话来说:正气不衰,邪何以干? 所幸仲圣《伤寒》为中医承下一口活气,留“气味”一条暗索,隐于《伤寒》治方之中,以待来者。 呜乎,上天有好生之德,西学极致而衰,中华文源有望重开,往圣绝学岂能后继无人?然而,要继往开来有一个前提,必须首先树立宗教般的奉献精神,没有这样一种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凡事免谈。 中华文明与中医文化有着相同的原理,因此,振兴中医与振兴中华是两件可以相互依靠的大事业,医者或欲行医者可知否? 后记 写作《图解中医原本》是辛苦的,但也是喜乐的,而且主要是喜乐的,因为这是一次奇妙的“创造”之旅。我很乐意藉此向读者透漏一个有关创造的“秘密”。 在书序里提到,我在学习研究中医之前,认真学习了中华道学,并且亲身体验了道家的一些修行方法,包括“静修”和“辟谷”。在学习了一个阶段以后,我逐渐形成了一个思想,认为“静修”不仅对于养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创造”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在学习和实验静修的过程中,我将这些思想分别整理成了两篇文章,一是《养生非常道——静修——联通无极场》,它有了点书稿的样子;二是《创新非常道——静修——联通无极场》,做成了“培训项目商业建议书”的样子。还有一个“非常道”尚未形成文章,就是《领袖非常道——静修——联通无极场》。将思想整理成文章的过程也是思想再一次提炼升华的过程。 现在回想起来,《图解中医原本》中的所有“创新”的思想都是在“静修”的状态下产生的,整个过程几乎是《创新非常道——静修——联通无极场》的一次完美的实验活动。在形成思想的那些日子,我回到乡下老家,准备利用自家的承包地创建一个自然农修的“真我家园”,白天整地,晚上读书,入静冥想,亥时就寝。 一天上午,“肺应该与三焦相表里”,“心和脉应该构成一个太极整体”……这些思想突然出现在脑子里。随后数日,记录在《图解中医原本》里的一系列“创新”思想喷涌而出。那一天,我悄悄的流泪了,为自己和中华往圣们的伟大思想沟通了,为伟大的“中华文源”而深深地感动。我伏下身体,头顶大地,良久起身,然后来到堂屋,恭敬地给“中华往圣”的牌位上了一炷香。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指出,这部书稿在基本定稿之前,都是用纸和笔书写并修改,然后再转录到电脑。我认为,中医思维只能用象形的汉字表达,有关中医的文章著作也应该用“手书”完成,因为只有手书汉字才能匹配中医思维。这一点对于现代中医人来讲,很容易被疏忽,因此,特别值得一提。 《图解中医原本》已经初步做到了:恢复中医中介医学原本;恢复太极阴阳五行原本;恢复河图象数原本;恢复中医原理、生理、病理、药理、治理一理贯通原本;恢复人体生命以大脑元神为根据的原本;恢复先天元神、经络原本;恢复后天识神原本;恢复心、脉合一原本;恢复心、脉中央枢机原本;恢复藏腑生成原本;恢复藏腑功能原本;恢复藏腑表里原本;恢复心枢四象一脉周流的藏腑五行系统原本;恢复病证机因原本;恢复气味药理原本;恢复处方治理原本。从此,中医有了一个统一的医药模型,一套统一的话语体系,一个标准的定解。 《图解中医原本》必将开启一个纯正中医的新时代。这是一个真正可以批量“生产”合格中医的时代,一个彻底告别五年教育不能开方的时代,一个彻底告别“行医五十年方知四十九年之非”的时代,一个中医药产业标准化时代,一个中医产业重新超越西医产业的时代,一个中医全球化时代。总之,一个真正的纯正中医现代化时代即将来临。 祈祷中华往圣的神灵能够在新世纪大放光明,护佑中华儿女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中医文化系统架构图(一)扉页一 中医文化系统架构图(二)扉页二 内封面1 自序2 前言5 第一章 中医文化系统概述6 □中华道教8 □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原本的哲学基础11 □中医原本的生病、病理、药理和治理概述13 一、中医原本的生理概述13 二、中医原本的病理概述15 三、中医原本的药理概述17 四、中医原本的治理概述19 第二章 中医原理20 第一节道学和科学----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0 一、道学20 二、科学23 第二节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自然依据25 一、太极阴阳八卦图符号的意义26 (一)太极阴阳图的含义26 (二)八卦图的含义27 1、卦画的含义27 2、卦象的意义28 3、八卦合图的意义28 二、五行原本31 (一)五行各义33 1、寒水33 2、热火34 3、風木35 4、燥金35 5、湿土36 (二)五行合义37 1、土枢四象37 2、有外部能源38 3、有先天神信38 4、无胜复乘克38 第三节 《道德经》的启示39 一、《道德经》的世界观40 1、二生三40 2、万物负阴抱阳40 3、冲气以为和40 二、关于道42 第三章中医原本生理43 第一节人体生命五行系统的构造43 第二节首脑与元神经络系统46 一、经络探讨47 1、经络的空间构造48 2、经络与人体生命系统的关系48 3、对现行经络学说的几点认识48 4、一种新的经络分布说49 二、经络与藏腑的生理联系52 第三节藏腑系统53 一、藏腑生成53 (一)肾与膀胱53 (二)肺与三焦53 (三)脾与胃肠53 (四)肝与胆54 (五)心—脉54 二、藏腑功能56 (一)肾与膀胱56 1、肾藏功能56 2、膀胱功能57 (二)肺与三焦57 1、肺藏功能57 2、三焦功能60 (三)脾与胃肠61 1、脾藏功能61 2、胃肠功能62 (四)肝与胆63 1、肝藏功能63 2、胆腑功能65 (五)心与脉65 第四节人体生命五行系统的能量生化运动68 一、维持人体生命系统的能量来源71 1、呼吸的能量71 2、饮食的能量71 3、经络的能量72 二、血与脉73 1、血73 2、脉73 3、脉象74 三、乾元生机75 四、后天五机的能量运动77 1、肾机的能量运动77 2、脾机的能量运动77 3、肺机的能量运动78 4、肝机的能量运动78 5、心机的能量运动78 第四章中医原本病理80 第一节 病的一般意义80 一、从字看病80 二、从肺与三焦看病81 1、肺与病81 2、三焦与病81 三、神明与病83 1、病是一种觉识83 2、病是人体自我修复的表现83 3、所有的病证都可以理解为身体在自动发表83 四、气病不是器病84 1、气即是器84 2、无法言器84 3、无须言器84 五、疼痛与病85 第二节病证病机病因概述87 一、病证87 二、病机、病名和病称88 三、病因90 第三节病因致病的机理91 一、寒邪致病机理92 二、热邪致病机理93 三、風邪致病机理94 四、燥邪致病机理96 五、湿邪致病机理97 第四节常见病证中医原本辨解99 一、太阴(肾机)病证100 1、小便多100 2、小便不利100 3、小便短少100 4、遗尿100 5、遗精101 6、失眠101 7、健忘103 二、太阳(肺机)病证104 1、发热104 2、恶寒104 3、痰嗽104 4、喘105 5、疹痘疥癣105 三、少阳(脾机)病证106 1、痛106 2、咳107 3、溃疡107 4、痿疭108 5、抽搐108 6、消渴108 7、崩漏109 8、月经不调109 9、不孕不育110 10、呕吐110 11、泻利110 四、少阴(肝机)常见病证111 1、肿瘤111 2、歧视112 3、骨痹113 4、骨质疏松证113 6、三高“证”与头昏113 五、太极(心机)病证115 1、神疲115 中医文化系统架构图 第一章中医文化系统概述 如图1-1所示,中医是一个很严密,很完整,也很简明的文化系统,它的严密性不亚于现代任何一门科学,它的完整性更是其他任何科学难于比肩,它的简单明了亦是其他任何科学所不及。 如上图所示,中医是一种中介医学,具体而言是以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为学术原理的中介医学。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以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为中介,将人体生命系统与宇宙生命系统联系起来,对应起来。如此,通过观察认识和把握宏观的宇宙生命及其运动规律,来认识和把握微观的人体生命及其运动规律,如此使中医学术建立在最高的自然真理的基础之上。 第二,以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为中介,以人体藏腑为核心,将人体其它各种组织构造、各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各种生命的病理表现(即病证)统统联系起来,由此构建起完整的中医学术文化系统。 第三,以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为中介,将大道无极能量、太极中和能量与五行极化能量整合到同一个人体生命系统中,具体地说,就是将元神经络系统与识神藏象系统统一到人体生命系统中,使中医成为先天能量和后天能量统一的医学。 第四,以五行学说为中介,将医和药联系起来,对应起来,也就是将药物的五种“气味”与人体的五个病机和五个病因对应起来,达到医药为治的目的。人食“气味”得以维生,病以“气味”得以治愈,同为一理。 因此,中医之名,不仅指其为中国的医学,以别于西医,也是,而且应该主要是指其本质上为中介医学。 □中华道教 此书所谓中华道教,不是西方人讲的那种宗教,而是诸子之前早已存在的中华文化的总根源,是至今还流淌着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文化系统中的最高文化形态,是中华文明不断承继了上万年的信仰传统。中华道教的教义,放开说千言万语,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法道敬祖。 法道,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效法终极大道,因为天地人都是道化的产物。正如老子所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虽然父母造人,但有谁可以选择父母吗?又有哪对父母可以预定自己所需要的或艺术家或科学家或政治家或宗教家或者别的什么人才的儿女吗?人和人的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不可预订的,用中国人常讲的一句话来说,这都是老天爷的安排。因此,无论科学如何昌明,效法天地大道这一中华祖宗的最高教化,必须是对于一名中国人的最基本要求。丢了这一教条,将很难说他是一名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同样,丢了这一教条,中华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将无以自立。 敬祖,就是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或者是每个中华民族的个体,对自己的祖先都始终怀有一种崇敬之心。这种崇敬之心的最高表示,就是坚守祖宗的最高教化而永不放弃,以此标明自己在血统和文化两个方面均皈依这个族群,这就是宗教的信仰传统。中华民族就应该是这样一个坚守“法道敬祖”教化的民族。 敬祖与法道是相辅相承的,敬祖本身也是法道的一个部分。中华祖先生育教化我们,本来就是大道化育的表现。又,祖先的“祖先”乃是终极的大道,因此,敬祖不仅是敬人祖,更是敬“道”祖。 料有人言,你讲中医怎么扯上宗教?理由有三。 首先,中医不同于其他医学,它是以太极阳阳五行学说为中介原理的,如果丢掉了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中医也就不复存在了,或者由现代医学替代,或者如其它民族的经验医学自行衰亡。而太极阴阳学说正是我们的祖先圣明,效法天地大道的文化结晶,反映了宇宙能量和生命运行的基本规律,因此,它关系到法道敬祖的宗教教化。太极阴阳学说本身就是中华道教的宗教哲学成果。如果我们背弃法道敬祖的宗教教义和大道信仰,那就会自动抛弃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也就等于抛弃了中医的理论根据。所以从事中医和信赖中医的人,都必须坚守“法道敬祖”的宗教教化。 其次,中医从一开始就将经络系统这一神秘的超限能量放进了人体生命的构造和医学文化的构造,也就是说,中医不仅在文化信仰上承认了大道“超限能量”的存在,更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上表达和利用了“超限能量”的存在,这与其它医学文化乃至于其它所有“科学”相比,都是非常非常先进的,先进到现代科学至今无法解释。 人体经络系统的客观存在是科学不能解释,但已证明的,这就象科学不能解释宇宙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却证实它们存在一样。因此,人体经络系统的存在,反过来证明宇宙确实存在超限的、超越人类认识极限的“超限能量”。宗教家将这种超限能量称为“终极存在”。无论你是否认知,中医自诞生以来,就和“终极存在”紧紧地扯在一起。人类对“终极存在”的信仰,就是广义上的宗教。我们认为支撑中医文化系统的核心力量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宗教信仰。 中医对“终极存在”的信仰与现代医学对“科学”的信仰既是一样的,又是不同的。一样就是达到了“信”“赖”的程度,不同在于中医信仰的大道“终极存在”是超限的,所以永恒不变,而“科学”这种信仰是有限的,所以,现代“科学”和医学都必须不断地批判、否定、修正自己,不断地“进步”,否则就会死亡。 再次,宗教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根本标志。民族的概念不同于种族,前者不仅包涵种族的意义,更具文化上的意义。文化上的意义主要就是共同的文化信仰。 人类发展到今天,大致还保留着四个大的文化上的民族。一是信仰天主教(包括东正教)和基督教的民族,其主体是欧洲的盎格鲁-撒克逊种族;二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民族,其主体是中东的阿拉伯种族;三是信仰印度教的民族;第四就是信仰中华道教的中华民族。在这四大族群中,最容易丧失民族特性的是中华民族。因为其它的民族都有坚定的宗教文化形态,包括组织文化形态,而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形态,尤其是组织文化形态最为薄弱,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一个最为艰难又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法道敬祖的宗教文化形态的创兴。 有一种误解说中华民族没有宗教信仰,因此不存在复兴宗教的问题。若是坚持这个观点,中华民族不仅难以复兴,恐怕要面临更大的灾难,甚至在文化意义上解体。历史上不仅许多没有宗教信仰的族群被淘汰了,而且信仰诸如太阳神、月亮神等有限神的族群,也都被淘汰了。 现存的四大族群,都有各自的超限信仰,因此,它们的文化得以留存下来。换句话说,只有认识到宇宙“终极存在”并且依存于这个“终极存在”的族群及其文化才能持续地生存下去。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只有信仰终极无限存在的文化系统才能从这种信仰中持久地获得“负熵能量”的补充,从而维持这个文化系统长久地、稳定有序地存在。相反,那些信仰有限存在或没有信仰的文化系统,因为缺乏能量的补充,则更早地自行消亡了或被更强大的文化系统融合了。 综上所术,中医是有宗教信仰的文化系统。这个宗教就是中华道教,它的根本教义是“法道敬祖”。信仰大道终极存在,就能坚守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并且将其作为中医文化系统的中枢,如此,中医文化系统就实际上具有了超医学的意义。所以我们讲复兴中医与复兴中华是两件相互依靠的大事业。 □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原本的哲学基础 太极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上古文明的成果,是描述宇宙能量运动规律的有效模型,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也是中医文化的原理。 太极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八卦河图。八卦河图不是用仪器进行外部观察和反复实验及逻辑推算的结论,而是上古圣人元神直觉宇宙演化过程的符号描述。它不是假设的求证,而是直接观察得来的真理。它不是科学而是可以总统一切科学的哲学。它不是外部观察的结果而是与宇宙进行直觉思维沟通的结果,是消除了“对立”,主客整合为一以后所得到的系统信息。因此,它一旦确立,就站在了人类认识的巅峰,后人无法超越。 中医原本的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可以用图1-2表示。这个图由“水火立极”的后天八卦图与河图相结合而成。这个太极阴阳五行图,恢复了五行的本来意义。一是恢复了土居中央枢机的地位;二是恢复了五行代表五种能量状态的本来意义;三是放弃了后世强加于五行之上的胜复乘克之说;四是强调五行有在天在地两表,不单水火木金土一表。五行在本质上就是地球表面五种不同的能量状态,是地球太阳能周行运动中五个不同时空的能量状态。 中医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以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本的,因此,把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真訛别清是一件非常要紧的工作。完成这项工作的方法有两条,一是恢复直觉思维,即便不能恢复元神直觉,也要恢复直接观察;二是实用检验,其中,中医的理论推演和临床疗效就是很好的实验证明。 现代人已经近乎完全丧失了人类祖先普遍存在的这种元神直觉能力。西学进入中国以后,“直接观察”也被认为落后而抛弃了,一味地追逐“先进”的、抽象的逻辑思维。因此,反而质疑古人怎么能有超越现代人的能力。由于质疑,所以将太极阴阳五行学说这种上古文明的宝贵遗产视为不科学的糟粕,要彻底地遗弃。 当然,我们也要指出来,中古的中华祖先在失去了元神直觉能力以后,对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传承可谓功过参半,功在传了下来,过在附上了很多谬误,后世以讹传讹,使得其本来面目更是模糊不清。比如《易经》传下八卦图,是法道敬祖的大德。但是,所附文字和解说,不仅限制了卦图的全息意义,而且将许多错误知识挂了上去。后世只识经文,反倒不知卦画本义。有前贤将这种情况比喻为“买椟还珠”,非常贴切。现今,那些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他们丝毫不比古人高明,而是不识讹传背后的真义。 □中医原本的生病、病理、药理和治理概述 中华宗教的根本教义叫法道敬祖,中医的发明便是奉了这一教义的结果。中医文化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系统,正是因为它以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为系统的核心,为各个组成部分说理和构建模型的根据。因此,中医各部之间,同理相贯。分开来说有原理、生理、病理、药理、治理,总统来说,中医的全部道理都包含在图1-2中。一幅图就可以包罗中医全部的道法术器。所谓大道至简,中医便是活的证明。 一、中医原本的生理概述 如图1-3所示,中医原本根据法道敬祖的祖宗教化,完全恢复了人体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本来面目,恢复了大脑在人体生命系统中的首要地位,恢复了元神经络的本相,恢复了心枢四象,一脉周流的生理本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图中的箭头实线即表示一脉周流。 中医原本生理图透露了以下几点具体的重要信息: 第一,恢复了肺与三焦大腑的表里关系,以及肺焦对应五行火热的本来面目。在过去的医书中,三焦的异说最多,其中较普遍的认识,是说三焦“有名无实”。中医原本首先恢复了三焦实存的本来面目,其次,恢复了它是人体最大阳腑的本来面目,再次,恢复了它为焦腑即热腑的本来面目,最终,一并恢复了它与肺藏(火藏)相表里并且对应五行火热的本来面目。旧书将肺藏放在燥金之地,与自然之理完全相悖,违反了“法道敬祖”的教化,故予纠正。 第二,恢复了心与脉的表里关系,以及心脉对应五行湿土的本来面目。过去的医书,心与小肠相表里,完全不顾心脉相连和肠胃一家的事实,同时,将心放在五行系统的火位,而不是放在中央枢机的地位,与自然之理完全相悖,根本上违反了“法道敬祖”的教化,故予纠正。 第三,恢复了胃肠一家和脾与胃肠相表里的关系,以及脾胃对应五行風木的本来面目。脾胃作为生化机关而非中央枢运机关,本位应在五行風木而非湿土,肠胃亦是一家。旧书将胃肠一分为三,将脾胃放在中央枢机的位置,与自然事实不符,违反“法道敬祖”的教化,故予纠正。 第四,恢复了肝胆对应五行燥金的本来面目。肝胆主变革决断,而非生化谏议,主藏血之成而非生血之初,故本位应在成熟收获的时方,在五行则为燥金而非風木。旧书将肝胆对应五行風木与事实不符,违反“法道敬祖”的教化,故予纠正。 第五,恢复了五行生机的本来面目。图中五对表里藏腑即是五个生机。肾主髓,而脑为髓海,故脑归于肾机。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识神之本,故脑亦归于心机。脑为乾元(阳)之府,故脑又是整个人体五行生机的总机关、总根源。 第六,恢复了阴精化气(散形为气),阳气变血(聚气成形),炼血生髓,(精气神)一脉周流的生命能量变化活动本来面目。旧书关于人体生命活动,各执一端,众说纷纭,但少有综合各家之说而又说得清楚通透的,完全偏离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真义,故予纠正。 二、中医原本的病理概述 如图1-4所示,中医原本的病理,即疾病发生的机理,包括以下要点: 第一,箭头虚线表示一脉周流出现了非生理性的变化,如气血虚亏,湿淫瘀滞等。其原因是某个或几个乃至全部五个生机变成了病机。 第二,寒热風燥湿五种在腑(天)之气,平则为正,与水火木金土五种在藏(地)之气分别构成五个太极中和的生机;淫则为邪,可导致相应五个生机的病变,由此生出种种相关的病证。因此,中医原本的病因就是五淫或称五邪,包括外部的五淫和情绪极化或饮食失度所引起的内部五淫。 第三,肾与膀胱、肺与三焦、脾与胃肠、肝与胆、心与脉这五对表里藏腑,处于生理状态便是生机,处于非生理状态便是病机。因此,中医原本的病机非常明确。所谓病理状态也非常明确,就是两种。一是,在天之腑气,过淫为邪,伤及在地的五藏正气,即水火木金土,使五藏正气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因此生机变成病机,表现出各种相应的病证。二是,在天之腑气本身受伤,被五淫中的某淫或几淫所伤,使相应的生机失常变成病机,表现出各种相应的病证。 第四,某个生机变成病机,若是不能及时归正,则相应的腑气就会过淫成邪,意味着其它生机多了一个病因,因此,某个生机也可能随即变成病机,若是还不能及时归正,则剩下的生机又多了一个病因,因此,某个生机又可能变成病机,如此迁延,直到五个生机全部变成病机。这就是疾病迁延传变的真相。病机越多,病因就越多,病证就越复杂,这就成了所谓的疑难杂症。疑难杂症也好,疾病传变也好,放在中医原本里,都不出五行生机。若是放到中医原本的“病证机因图”里,则更是一目了然。 “病证机因图”是中医原本为了方便辩证察机、寻因求治而设计的一个有效工具,详见中医治理的有关章节。 三、中医原本的药理概述 如图1-5所示,中医原本的药理就是“气味五行”四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气味之“气”是指寒热温凉平五种在天之气,它们藏在“味”里面。“气”是用来治病的未成形活性能量,中医所谓寒则热之,热则寒之,道理在此。实际中,五气被简化成寒温平三种。图1-5中的温可用符号“↑”表示,寒可用符号“↓”表示,平可用符号“-”表示。这些符号在后面的“治方气味图”中反复用到。“治方气味图”也是中医原本为方便联系病证机因来处方用药而设计的有效工具。 第二,“味”是指在地之成形(行)能量,即咸苦辛酸甘五味。味是用来载“气”的,治病处方时用来确定用药的方位,即用来对应病机。 第三,气味有五五二十五种组合,即五味均分别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常用的气味组合有五三一十五种,即五味均分别载有寒温平三气。前面讲到以“味”定位,即以“味”对应病机,而五“气”就是用来治邪的。在具体使用药物气味时,应该参考相同气味的功能差别,也就是参考前人的实践经验,如此可以达到更好疗效。 第四,气味是中医的命根子。首先,中医用药无“有效成分”可依,即使有,也无何种“成分”治何种病的一套理论根据,因此,中医舍“气味”则无药可用。其次,中医若是变成依“有效成分”治病,也就变成了现代医学即西医,中医自然就消亡了。再其次,中医若是用药不讲“气味”而但讲功能主治,就必然丧失太极阴阳五行这个中介,造成医理与药理分离,由此必然滑向经验医学。没有理论定解所支撑的经验医学,其疗效是不确定的。现在中医就处于疗效不确定的状态,医理不明、医理和药理分离、用药不讲“气味”便是主要原因。中医一旦走上经验医学的道路,结果必然是自我消亡。 中华先圣发明食物和药物“气味”,看似简单,其实暗藏“天机”,五五二十五种气味,就是五个时方的二十五种能量状态。“味”或可尝而得,“气”却不可视而得、不可闻而得、不可嗅而得、不可尝而得、不可触而得,先圣何以知“气”?全凭内观直觉。上古先圣都有内观直觉的能力,因此,可以肯定,中医是先有药而后有医的。也可以说中药是与食物同时“诞生”的,或者说先圣在选择食物“气味”的过程中,辨别了药物的“气味”。功能主治是后来才不断丰富的。若是只讲功能主治,不要“气味”,中医就失去了根本。 四、中医原本的治理概述 如图1-6所示,中医原本的治理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准确辩证,为寻因察机,气味处方,使病机归正,从而实现五机顺行,中精化气,阳气变血,炼血生髓,精升气降,一脉周流的生命系统复常。 第一,准确辩证,以寻因察机。是指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技术,完整把握患者的全部病证,准确辨明所有每个病证是什么病因引起,是哪个生机发生了病变才导致某个病证出现,最后将所有每个病证的病因和病机都明白无误地确定下来。 辨证是方法和手段,寻因察机是目的。熟练使用中医原本的“病证机因图”对于准确辩证,寻因察机很有帮助。当然准确辩证的基础是准确掌握中医的生理和病理。 第二,气味处方,使病机归正。气味处方,就是根据患者的病证机因,按照以味定机(病机),以气治邪(淫邪)的用药法则,并参考药物的主治功能,组成气味处方,同时参考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河图象数,确定药物剂量。使病机归正,就是通过气味处方,使病机复归为生机。 气味处方的治病机理,是通过“太极阴阳五行原理”和“气味”这两个中介,使药物的活性能量(即寒热温凉平五气)准确到达病机,或扶助藏腑之正气,或克服为害的五种淫邪,或者同时扶正祛邪,由此恢复藏腑的正常功能。病机的正气复用,则邪气自行归正,病机也就复归为生机,病证自然消失。 中医治病,从病证辨明开始,又从病证消失结束。病证消失了,就是病愈了。其道理在于:病证消失意味着病因已去,病机复归为生机,当然病就没了,好了。对于中医来讲,只要先天精气神尚存,没有不可治愈的疾病,只有治不好病的医生。 第二章中医原理 中医虽然可以用疗效说话,但是,如果没有哲学的根据,中医就无法在道理上说清楚中医的疗效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疗效。我们常常用到“道理”这个词,所谓“道理”就是万事万物的最高原理,即与“道”联系的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理论支持,中医的疗效必然是不确定的。因此,千万不可忽视对中医原理的学习研究。只有把原理搞通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药理、治理才能一理贯通。 第一节道学和科学----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道学和科学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即两种不同的学问。 一、道学 第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学,从一开始就是以整个宇宙为观察对象,并且将人(观察者)放在整个宇宙系统的内部进行观察,进而将人作为整个宇宙系统的一部分,去寻找人与整个宇宙系统的关系,最终发现人与宇宙系统共同的终极本源和共同的生命构造及其能量运动的模型。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叫做系统的或者整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称其为道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按照这样的定义,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哲学都应属于广义的道学。因为所有宗教哲学都确认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出自一个终极的创造力量,统一于一个“终极的存在”。不同之处在于,多数宗教都将这个“终极存在”描述成一个人格化的神,惟有中华道学将其描述成终极的自然存在。《道德经》说:“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通行本第二十一章)也就是说,中华道学的“终极存在”是可以感知、可以触及的,它既是彼岸的又是此岸的,它始终与宇宙和人类生命同在。它不像其它宗教的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中华道学对宇宙系统的观察是最为典型的内部观察,常被简称为内观,是将身心融入系统内部的直觉,因此,它无需借助任何的工具,人体本身就是最神圣的观察仪器。因此,中华道学的宗教文化是人类在创造出工具之前就已经诞生的,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后来用文字记录的中华道教经典只是这整个文化系统信息的一个很小部分,而且难免信息转换的错误。 宗教文化是直觉的,是崇信“终极存在”的。它排斥理性的分辨知识,基督教有夏娃吃苹果的故事,佛教有“万物皆空”的教义,道教有“绝圣弃智”的告诫,因此,宗教总是理性知识精英革命的对象。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西方宗教革命所分化出来的产物。 按:“绝圣弃智”这句话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拒绝圣通,抛弃智慧。圣,是精通的意思;绝是到顶、绝顶的意思;智,古指知识,与“智慧”的意义有所不同。整句话的意思是说,绝顶精通者不需要肤浅知识。在《道德经》的经文里,与“绝圣弃智”排比的句子还有“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其中的“绝”均为绝顶的意思。 二、科学 第二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即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基督教宗教哲学的叛离,是欧洲宗教革命的产物。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将人放在具体的而非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对象的外部,对观察和研究对象进行不断深入的解构分析,人和观察研究的对象之间,成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科学的这种解构分析必然地依赖于工具的不断改进,因此也反过来刺激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创造发明。而现代科学的基础则是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和实验逻辑。 其实,古代有史记载的宗教革命早在中国的五帝时期就发生了,它以颛顼帝的“绝天地通”,即人为阻断天人交通为标志。正如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宗教革命产生了基督新教和现代科学一样,中国古代宗教革命也产生新的宗教和古代科学技术,这个新的宗教就是礼教,后来发展成为儒教。与近代欧洲的宗教革命相比,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基督新教并未放弃“神”,而中国儒教则几乎彻底割裂了与终极大道的联系,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人事上,并且不是重点放在人的内在生命上,而是重点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外部关系上。 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推动欧洲科学发展的动力,是所谓的新教伦理,即叛逆的新教徒为了谋求(确切地说是掠夺)更多的财富,以证明自己得到上帝的恩宠,成为上帝的选民。由此,同时产生了现代科学的孪生兄弟——贪婪无度的资本主义。中国古代科学却是由真正的道学家推动的,而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远远不止于后世宣扬的所谓“四大发明”(这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衡量标准所提出来的),与发展出中医学术的人体生命大学问相比,所谓“四大发明”只能算是雕虫小技。然而,即便是这些雕虫小技,也对欧洲的宗教革命和现代科学文明以及资本主义的诞生,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可见欧洲的文化有多么的落后。 正因为中国的古代科学技术是由道学家推动的,所以它保持着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它一直保持了与终极大道的联系,所使用的方法在总体上依然是直觉的观察,所使用的模型也是描述宇宙系统的原初模型,只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取象比类的技术,因此它的本质依然是道学。二是,由于它的本质依然是道学,所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不可能也不需要发展为外部观察的现代科学。因为中国古代科学本质上是道学,所以,它对事物的理性分辨最终止于八八六十四卦,而最常用的系统模型——五行系统模型,则是将万事万物都归纳到五行系统中去认识和把握。这是非常非常智慧的,同时是非常非常接近宇宙能量运动规律的。 比如,我们可以反向思考一下,人体生命系统为什么不是由十个、二十个或者更多的脏腑组成,而是恰好可以构成五对表里藏腑?为什么人体内的器官恰好可以分为臓和腑两种?为什么生命活动最终可以归结为气血神一脉周流?只要做一下这样的反思,我们就不会因为五行“简单”而瞧不起它,反而会为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如此简单而抵近真理的模型而感到骄傲。 此外,那些用现代科学来否定中国古代科学的人,应该认真地了解一下量子物理学和系统论等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许多走在西方现代科学前沿的科学巨匠都惊奇地发出感叹:现代科学的许多重大进展都在向着中国古代道学的发现回归。 后世的中国人失去了祖先的内观能力以后,也就逐渐失去了与内观法相应的思维方法,而新的思维方法的建立又没有传统的基础。由此一来,后世中国人处在一种既不能理解道学又不能产生现代科学的“盲目”状态。当西方的现代科学随着它们的坚船利炮涌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一呼拉就拜倒在西洋人的脚下。但是科学这种东西一点也不难,正如当初西洋人迅速掌握和超越“四大发明”一样,中国人也迅速掌握和超越了现代科学。 然而,现代科学是把双刃剑。如今,全人类都在享受科学文明的同时,日益受到科学的伤害和威胁。现代医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在治疗人类疾病的同时又制造着新的疾病。尤其是现代科学与资本的共生关系更加注定了科学成为资本搜刮利益的工具,成为资本主义危害人类健康和前途的帮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新认识中华道学的价值,重新接续中华道学的内观能力及其观察、对待世界的方法,重新将人与世界的关系放回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去,使人类在这个世界中存续得更好更长久,这是人类的共同课题,更是中国人的紧迫问题。中医是个很好的门径。 第二节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自然依据 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并非中华先圣凭空创造的,而是将内观的直觉转换成符号然后加上文字说明的结果,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宇宙至理,一旦成功提炼出模型,就具有广泛的普适意义。 这里说的内观,狭义上是指上古人类祖先所普遍存在的一种先天本能——元神直觉思维能力,它可与宇宙终极存在——无极能量进行直接沟通。这种能力是宇宙创造生命的时候自然而然置入生命体内的,它的本质意义是使人类生命的创生模式与整个宇宙生命的创生模式保持一致性,也就是现代信息论所谓的全息性,即中国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这种信息的置入与肉体的产生是同步的,因此,直觉能力是先天本能的,而非后天学习的。相反,正是人类发展出后天的心智能力以后,人类越来越依赖后天的识神,先天元神被迫退至隐藏状态。只有在后天识神被抑制的时候,也就是道家所谓“至虚极,守静笃”或者是“恍惚”“窈冥”状态,人类先天的元神才会复苏。 广义上的内观是指将人类放在宏大的宇宙系统的内部,作为整个宇宙系统的一部分,以后天的识觉去观察宇宙系统。虽然不是元神直觉,但已融为一个部分,所以也可视为内部观察。而且这种内部观察可以同元神直觉的信息相参,对于元神直觉的信息转换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华先圣正是将元神直觉内观获得的“图象”信息,和识神内观获得的宇宙运动信息相参,做理性的心智处理以后,才创建了太极八卦图这种宇宙能量变化运动的模型。因为,宇宙内所有物质的存在,都是能量变化运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状态,所以,八卦图可以称为描述宇宙物质(是成形的能量)与能量(是未成形的物质)变化运动的统一模型。 一、太极阴阳八卦图符号的意义 如图2-1所示,太极八卦图由中间的太极阴阳图和外圈的八卦图组成。《易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似乎是对这个图画的文字说明。显然,这个说明并未指出太极阴阳八卦的正确含义,反而容易让人产生对太极阴阳八卦的误解。那么,太极八卦图的正确含义是什么呢?
太极阴阳图表示宇宙创生的初期,即道生太极混沌之后,出现了能量聚集,由此形成了能量聚集和能量空虚两极相对的时空状态。它书所谓“清阳上为天,浊阴降为地”的解读是不准确的。能量空虚的那个状态可以理解为能量聚集状态的时空背景,因为能量稀薄,所以非常寒冷。所谓阴阳两仪,乃是指能量聚集的热极和能量虚空的寒极。图中的阴影表示能量聚集态,白色部分(实际上它的形态并非一条“鱼”,而是整个圆形背景)表示能量运动的虚空背景。图形还表示了能量按着顺时针的方向运动,对于一个确定的时空,这个能量运动的过程是生盛衰退、循环往复的过程。 由于得到“外部能量”的补充,这个能量聚集的热极和能量虚空的寒极之间总是处于相对和谐的非对称平衡状态,因此,整个系统维持着长时间的稳定有序。这个所谓“外部能量”就是大道终极能量。科学家在上世纪末期发现,但无法捕捉和测量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它应该就是或者接近于大道终极能量。 太极有三层意义,一是指宇宙的混沌初有,是“道生一”或无极生太极,是阴阳未判。二是在宇宙形成后,阴阳两极能量状态之间,会形成一种新的能量状态,它是由一些阳极的能量聚集体向虚空释放能量以后,自身的内部和外部达成了寒热平衡的状态,因此,整体上成为太极中和的一种能量状态,成为次生的太极系统。地球就是太阳和太阴之间的这种太极中和系统。三是指次生的太极系统内,在太极中和能量与热极能量(也即阳仪)和寒极能量(即阴仪)三种能量的作用下,化生出千姿百态的有形能量状态,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三生万物”。万物皆是太极体。 (二)八卦图的含义 1、卦画的含义 八卦图是“—”和“- -”两种卦画(又称卦爻)组合成的图画,因此要理解卦图,先要了解卦画(爻)。“—”表示最高级别的能量状态,也就是阳极或热极。对这一划,后世的认识基本一致,也基本正确。而“- -”所表达的意义,认识就有分歧了。多数人的认识是远离真相的,均将其理解为与“—”相对立的状态,也即与“阴极”或“寒极”等同了,这是误会。更有旧书将“—”解释为男根将“- -”解释为女户,那就不值一批了。 只有极少数人认识到“- -”是“—”和能量虚空背景(阴极或寒极)之间的中间状态,即前面说到的太极系统。在太阳系里,它表示“日出日没又日出”这样一种能量有出有没的中和运动状态,也就是地球这样,处于阴阳两极之间的能量中和状态。如果把“- -”看成是阳极能量的向右移动,那么,“- -”和常见的太极阴阳图具有相同的意义。阴极作为能量的虚空背景是无法也无需用什么符号表达的,因此, 将“- -”理解为阴极是错误的,理解为比“—”的能级更低的一种能量状态才是正确的。 八卦图中的八个卦图,除“≡”以外的其它七个卦图均是表示比“≡”能级更低的能量状态,其中,除“≡≡”以外的六卦其能级均处于“≡”和“≡≡”之间。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先天八卦图所表达的意义,就是以地球为观察点的八种能量状态。将这八种能量状态放到以观察者为中心的八个不同的时空上去,就是八卦图要表达的意义。 其实还有一种能量状态被后人忽略了,那就是太阴寒空背景这个能量状态,因此,八卦图实际上表达了九种能量状态,应该理解为九卦图,或八卦虚空图。 能级,即能量密度的不同以及相同能量密度但其空间构造不同,是物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正如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元素周期表上的不同化学元素,其本质只是原子核周围的电子数不同。也就是说原子核的能量密度即质量不同,所吸引的电子数就不同,由此就产生了不同的物质。因此,八卦图自然也可以表示八个不同时空状态的物种差别。 这些物种差别或能量差别,可以通过“味”被人的后天知觉识别出来,中华先圣将不同时空的能量物质分辨为五“味”,就是中医讲的“五味”。而同“味”物种更具体的能级差别,只能通过先天的内观直觉才能辨别。这种内观直觉可以“看”到不同能级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光谱,就如现代物理学借助仪器所看到的那样。中华先圣将同一“味”物质的不同能量状态具体分为寒、热、温、凉、平五个能级,这就是中医讲的“五气”。 如果我们的祖先没有内观能力,是无法确定物质的能级差别的。既然不能认识到物质的能量差别,也就不会有八卦图出来。直至现代,那些修炼到元神复苏的人,同样可以“看”到不同物质的物量级差,他们说,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颜色和亮度的光。由此可知,中医关于药物的“气味”发明,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件揭露“天机”的伟业。由此,我们也可以反思,食物和药物的“气味”为什么只有五种,而不是更多种?通过这样的反思,不也能够增强我们对“五行”的尊重吗? 2、卦象的意义 八卦图由八个卦图即卦象组成,其实还有一个与太阳相对立存在的太阴虚空背景,因此,八卦图实际是九卦图。这样才符合中华道学的原理。老子说“三生万物”而不是二生万物,也即万物生于奇数,或者说生于次生的太极中和出现以后。因此,只有将没有卦象的太阴背景考虑进行,才能完整地理解八个卦象的含义。 “≡”表示太阳,既可以理解为太阳系的太阳,也可以理解为宇宙中所有最高级能量,即所有象太阳一样能够自发光热的恒星,亦可以延伸理解为“热极”。 “≡≡”表示太阳(热极)和太阴(寒极)中间的那个能量级别,也就是次生的中和太极能量状态。在太阳系里,地球就属于这种能量状态。 “ ”(坎)和“ ”(离)表示太阳“≡”和中和太极“≡≡”之间相对的两极能量,可以称为少阴、少阳能量,而“”(震)、“”(巽)、“”(艮)和“”(兑)所代表的能量都属于少阴或少阳能量,但空间结构不同,故物质形态不同。 3、八卦合图的意义 八卦合图表示在宇宙太阴寒空背景中的八种能量状态的运动变化,是宇宙系统的能量运动模型,也是最初的原型。后人用这个模型来描述地球周围的能量运动,也就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地球表面的能量运动,并且将“≡”指称为日,又称乾阳或乾元;将“≡≡”指称为地,又称坤阴(实际不是阴,而是太极中和),如此,八卦图就演变为以坤地为中心,不同时空的太阳能量图。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意思,可以将八卦图(图2-1)与下面的太阳能量在地球表面的运动示意图(图2-2)和地球表面太阳能量运动示意图(图2-3)作一对照看。 从图2-3中,我们应当注意到地球中心的先天元阳,正是这个先天元阳的存在,才使地球成为中和太极的“≡≡”卦能量,否则地球就会成为低于“≡≡”卦能量级别、不能产生地球生命的偏向寒极的星球。到目前为止,人类尚未发现第二颗象地球这样的能量中和太极星球。 地球保存的先天元阳,是地球生命系统的基础,这个生命模型被复制到所有地球生物,包括人类。中医学术文化踏实地反映了中华先圣的这一发现,肯定人体生命同样有先天元阳,并且人体的寿命就最终决定于先天元阳的多少,因此,十分重视保护好人体的先天元阳。 上述以地球为主体的太阳能量运动状态图,后世称为先天八卦,此外还有一个后天八卦,如图2-4所示。 后天八卦图是地球形成了大气层以后,即出现了以人为灵长的生物圈以后,先圣用来描述大气层太阳能量运动变化的模型,是先天八卦原型低一层次的应用,即所谓乾坤退位(实际是乾阳和寒极退位,坤中并未退位),水火立极。后天八卦以地表坤土为中心,以坎水和离火立极,离火对应太阳热极,坎水对应太阴寒极,而坤地之地表化为坤土,以其处于能量运动变化的时空中位,即天干戊已位,地支未申之间,对应中和太极,总之,处于中央枢机的地位。干支时空图参见图2-5。 后天八卦还有一个隐含的意义,大气层内水火两极的能级及能量差,比之先天八卦的阴阳两极大大降低了,阴极的坎水比先天阴极的寒空要暖和得多,阳极的离火也比先天的太阳热极的温度低得多,正因为这样,地球大气层才会产生生物圈。参见图2-6。 图2-6是由后天八卦图转换而来,它正是太极阴阳五行系统的原型,可与八卦图作一对照看。 二、五行原本 五字,古文写作“×”或“”,行字,古文写作“”,都是表示太极四象合五的形义。五行来源于太极阴阳八卦,其意义和后天八卦图是一致的,本质是描述大气层生物圈五种时空的能量状态。参见图2-6。因为它比八卦图更简化,更形象生动,更适于文字描述,所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水火木金土五个字不仅仅表示五种具体的物质,而是五“类”物质能量的代称。同时,我们还要了解,五行有在天五行和在地五行。水火木金土为在地五行,是“体”;寒热風燥湿为在天五行,是“用”。 有了水火木金土这五个名称,就可以将万事万物进行取象比类,纳入五行系统加以认识和掌控,因为万事万物的实质是五种不同的能量状态。总之,五行是一个揭示了宇宙物质能量运动变化规律的实用系统模型。 河图(图2-7)是中华先圣用来描述宇宙演化即能量运动变化的另一个模型,是五行系统的象数表述,本质上与后天八卦相通同,不同之处在于,它数字描述了五行所代表的五类物质能量的生成规律,揭示了五类物质能量的“量度”。 通常,河图的象数被解释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种解释,没有考虑到五行有在天和在地两种形态。 如前所述,五行有在天在地两表,水火木金土为在地五行,是成形的能量,是“体”;寒热風燥湿五行,是在天之气,是做功的活性能量,为“用”。据此,中医原本对河图的象数表述,理解为:天一生寒,地六成水;地二生火,天七成热;天三生風,地八成木;地四生金,天九成燥;天五生湿,地十成土。这种象数意义,与中医原本的藏腑生成理论完全吻合,因此,我们认为,中医原本的象数表述恢复了河图象数的本来面目。 根据前面对太极八卦有关“天”“地”意义的讨论,河图中所说的“天”应该包括“太阳”和“太阴”两极,所以,“天”之数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表示太阳活性能量的级数,另一方面表示太阴寒冷的级数,比如,“一”表示阳极的活性能量级数很低,同时表示阴极的寒冷级数很高,余类推。河图说的“地”是太极中和成形的能量,是五行运动的平台,也是成就水火木金土五行的能量。所以,“地”之数实际表示太极中和形体聚集阳能的多少。因此,我们不将“天”数称为阳数,也不将地数称为阴数,而是将“天”数称为奇数,表示太阳活性能量的多少,同时也表示了相对的太阴寒数的多少;将“地”数称为偶数,表示太极中和成形能量的多少。 鉴于今人已经习惯将“天”称为阳,将“地”称为阴,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也会沿用这种称呼,比如“阴藏”,但是,多数时候我们都称为“地藏”。必须强调,世人所谓的“阴”,实际是指太极中和的在地成形能量。这是河图象数的本来意义。 (一)五行各义 1、寒水 寒水是地球(太极中和能量)与天(包括太阳、太阴两极)共同作用,第一个生成的五行物质能量,是地球大气层生物圈的始基。五行之水在空间上对应北方和地下,是太阳最少的地方,与太阳的对立面太阴寒空相应,表示寒冷。在时间上代表一天的夜晚,即天干壬癸,地支亥子时,参见图2-5(天干地支时空图),表示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同时也表示一年的冬季,即天干壬癸,地支亥子时,就是地球离太阳最远的时候。夜晚和冬季分别是一天和一年最寒冷的时候,因此,寒邪也在这个时方出现。 如河图(图2-7)所示,这一行(时空)的物质所具有的太阳活性能量在五行中是最少的,所以叫做“天一生寒”,而收藏太阳活性能量的中和有形物质能量较多,所以叫做“地六成水”。天包括太阳热极和太阴寒极两极,因此,“天一”包含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寒”多,因此,中医原本将这一时空的能量状态综合称为太阴寒水,简称水行。 水代表的物质能量,具有向土下面渗透的性质。《尚书·洪范》说“水性润下。”意思是要把那一点很少的乾阳隐秘封藏起来,所以,水又代表着阳气活性能量的封藏。八卦图用“”(坎卦)表示水,就是阳气被土封藏的意思。典型的坎水是指地下暗河的水,是太阴水精,而不是地面上的河水,也不是雨水。雨水河水是湿水,是太极之水,与土同行。五行之难有二,一是难于不识天地同行,即在天有寒热風燥湿五行,在地有水火木金土五行,天地相应,天为用,地为体。二是难于不知水湿有别。 如上所言,在天之湿乃是云雨之水,汇聚落于山川谷地则成河流。对应人体相当于华盖收集谷精之气所变成的血脉。地下之坎水是指金石凝聚的寒水,是太阴之精水,深藏于金石之下。在人体小宇宙里面,坎水是深藏于骨腑之内的精髓(《内经》称骨为奇恒之腑),湿水是表于脉腑(《内经》也称脉为奇恒之腑)的血。血和髓都由肝胆(燥金)凝炼而成,血液交由心藏于脉,精髓交由肾藏于脑海(脑也是《内经》所谓奇恒之腑)。 水行物质能量的“味”识是咸的,而它们收藏的活性能量可以更具体分为五级,分别是寒、热、温、凉、平,这就中医所讲的“气”,合起来就是“气味”,详见中医药理部分的有关内容。 水行物质能量的眼识也就是颜色为黑色,是太阳隐没以后即活性能量最低的颜色。水行物质能量的鼻识是腐臭,耳识是羽音,触识是寒冷收引。 上述对水行物质能量的味识、色识、闻识、臭识、触识都是后天心神对有形物质能量本体的分辨识别,而对物质本体所收藏的活性能量,即寒、热、湿、凉、平的识别,则离不开内观直觉。 2、热火 热火代表继寒水之后形成的第二类地球大气层物质能量。是地球生物圈温暖(不过热亦不过冷)气候的根源。它在空间上代表南方,与太阳执极相应,与太阴寒水相对,表示地球最炎热的方位。火在时间上代表一天的中午,即天干丙丁,地支已午,是太阳在正中头顶的那段时间,也表示一年的夏季,是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火表示一天和一年最热的时候,因此,热也在南方丙丁已午这个时方产生。中医原本将这个时空的能量合称为太阳热火,简称火行。 如河图所示,火行所对应的时空能量,在天为热,其太阳活性能量最多,其数为“七”,又称为“天七成热”。 天七之数,虽不及金九之大,但九为奇数之极,极而必返,故天九为燥,燥后便归中为五(湿),归元为一(寒)。天七为热,热极而生燥,所以说“热”的活性能量最多。人体对应“热”的大腑叫“三焦”,道理也在于此。 火行的在地能量为火,其数为“二”,所以又叫做“地二生火”,其太极有形能量最少,在水火木金土五行之中,惟“火”没有固体的形态。它藏不住能量,必须随进随出,所以人体对应的肺藏就像一个風箱,这边进,那边出。 火行物质能量具有向外发动做功的性质。《尚书·洪范》说:“火性炎上”。其义是要把光热都发射出去,所以,八卦图用“”(离卦)表示火。 火行物质的“味”识是苦的,也有寒热温凉平五个活性能级,即五“气”;火行物质的眼识是白色,是太阳当午最炽热的颜色。火行物质的鼻识是焦臭,是烧焦的气息。火行物质的耳识是徴音,触识是温暖发散。 3、風木 風木代表地球生物圈形成的第三类物质能量。它在空间上代表东方,是生机勃发的地方,与太阳拔地而出从东方升起的时象相应,也与坎水升出地面向上蒸腾的时象对应。在时间上代表一天的早上和一年的春季,即天干地支的甲乙和寅卯二时,是一天和一年最有生机的时候。有風才有生,所以風也在这个时空诞生。中医原本将这个时空的能量合称为少阳風木,简称木行。 如河图所示,木行所对应的时空能量,在天为風,其太阳活性能量次少,比寒多一个档次,其数为“三”,故称“天三成風”。在地为木,其数为“八”,太极有形能量最多。由于地十归零,地八是最大的中和有形之数,所以,地球上最大型的生物是“树”,人体的脾藏主一身筋肉,为形体的主要部分。 風木这一行的物质能量,具有能屈能伸、运动疏泄的特性,因此,最具有生命的活力。《尚书·洪范》说:“木曰曲直”。生的事物都是曲伸自如的,而死的东西都是僵硬的。又,生的东西,其外在的另一个特征是太极形体丰满,所以河图讲“地八成木。”从木的造字,也可以看出它生机勃发的意义。古文木写作“”,中间一竖表示树干,上部表示伸向天空的枝叶,与火热交换能量,进行光合作用;下部表示伸向土中的根本,与寒水交换能量,借水进行能量的收藏,也就是聚气成形。所以,木也是水与火交通的中介,具有疏水功能。 河图说:“風为天地之使”。《说文》曰:風动虫生,八日生虫。所以,風木这一行,也代表着繁育生殖。 木行物质能量的味识为辛,也有寒热温凉平五个活性能级。木行物质的眼识是青色,是日在木中的颜色。木行物质的鼻识是膻臭,是牝牡相诱的气息。木行物质的耳识是角音,触识是刚柔曲直。 4、燥金 燥金代表地球生物圈形成的第四类物质能量。它在空间上代表西方,肃杀降藏,与日落西山之象相应,表示地球上最干燥的方位,也是生机过了顶峰开始衰退的方位,又是聚气生水的地方。同时我们还要从后天八卦中看到,先天乾阳退位在西北,所以金类物质也是乾阳最多的能量,河图讲“天九成之”。九是太阳奇数之极,有两个意义。一是天地生完“燥金”以后,就要回归太极了,所以下一个生物便是太极中土。二是燥金以奇数之极,拥有最接近于乾阳的性质,所以又称为乾金,其能量密度极高,质地极硬,而形体大小在水火之间。所以,河图说:“地四生金,天九成燥”。地球上的金石质地最重、最坚硬,在人体里,则是骨骼最重、最坚硬。 金在时间上代表一天的下午和一年的秋季,即干支的庚辛和申酉二时,是阳气降藏,孕育新的生机的时候,也是燥气聚结的时候。中医原本将这个时空的能量称为少阴燥金,简称金行。 金行物质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和抗损性。《尚书·洪范》说:“金曰从革”,就是指金性顺从变革而本质不损。有人将“革”字理解为刮去动物皮上的毛制成革,这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对金性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中医五行配脏的错乱,即将主皮毛的肺视为金藏,此一错,则引起一连串的错乱。相关论述详见中医生理。 燥在西为凉,在“九”为热,所以,燥有热燥和寒燥。热燥是化水成气,凉燥是聚气成水。燥的这一特点,应该引起中医的特别注意,很多涉及肝胆的疑难病都与燥的这个特性密切相关。 金行物质能量的味识是酸,亦有寒热温凉平五个能级。其眼识是赤色,是太阳降落时的颜色,同时也是白色,是乾金的颜色。其鼻识是腥臭,是杀牲以后的气息,即肃杀的气息。其耳识是商音,触识是清凉坚固。 5、湿土 湿土代表地球生物圈最后形成的物质能量。它在空间上代表中央,与太阳的升降沉浮之象相应,是枢运四方的方位。在时间上代表一天和一年的天干戊已二时,和地支丑未辰戌四时,即代表一天和一年的中气,亦即水火寒热的中气。中医原本将这个时空的能量状态称为太极湿土。河图说:“天五生湿,地十成土。” 湿也是水,是地下水精与火作用的产物。若无地下精水,地上的湿就无来源,若无火热的蒸腾,地下的精水就不能释为地上的湿水。 五行之中,水和湿最难搞明白,但是,只有把水和湿搞明白透彻,才能把五行搞通。这里面的关键在于首先把坎水搞通。所谓坎水,不是江河湖泊那个水,而是太阴之水,是地下的水精,是金石凝聚的水精。对应于人体小宇宙,就是骨中精髓和脑髓。那么,湿就是地面山川河流的水,是太极之水。对应于人体小宇宙就是脉血。这个原理一定要搞清楚。 因为土是最后形成的物质,信息最全,所以成为枢动其他四行运动的中枢。还应当注意到,坤地退居于西南戊已时空,是阳气由升发转为降藏的交接处,因此,“土”行厚德载物,太极中和,成形立命的枢机之职,故居中央。 土行物质具有承载输布的大德。包括疏通上下水火,调和左右金木,枢动阳气升降和坎水周流。《尚书·洪范》说:“土爰稼啬”,当作如上解,也作生-长-收-藏解。若是将其解为耕作或五味由此出,那是片面的,那样就会导致五行配藏的偏差,即将脾胃放到中土上。相关论述详见中医生理。 土行物质的味识是甘,也有寒热温凉平五个能级。土类物质的眼识是黄色,那是太阳在戊已未申间的颜色。其鼻识是香臭,耳识是宫音,触识是湿润稣软。 (二)五行合义 五行能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动,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如图2-8所示。 1、土枢四象 我们讲土枢四象而不是讲土枢四行,是因为五行都按照取象比类的技术聚合了一系列同象同类的物质能量信息,如味、色、声、臭、触等。 所谓土枢四象,就是土为中央枢机,是整个五行系统有序运动的动力机构,而水火木金在中土的枢运之下,构成顺时针方向相生的共生关系。具体是土枢水生木,土枢木生火,土枢火生金,土枢金生水,水火木金又生土。这里说的生是促进生成的意思,并不是说一类物质直接变成另一类物质。比如土枢水生木,是指土中的坎水(即有活性能量的暖水)能够滋养树木的生长。但并不是说水可以变成木。为什么水可以滋养树木的生长呢?因为水性封藏,可以将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太阳能储藏起来,并且聚合成有形的组织。此外,水能够为种子发芽、生长提供最初的外部能量。 2、有外部能源 五行系统的有序运行,是有外部能量补充的。对地球五行系统而言,它的外部能量来源有两个。一是太阳光能,它是有限的极化能量,是现代系统论所谓的熵增能量,它最终会导致系统的寒热平衡,即死亡。二是无极大道能量,是现代科学无法认识的暗能量,目前科学还不知道有形的物质系统与暗能量之间的关系。中华道学和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人体生命系统中的经络现象,经络现象是经络能量作用于人体的反应。经络能量是无极能量,也可以说是“超光(速)能量”。但是,普通人无法主动利用经络能量。关于人体经络的讨论详见中医生理的有关章节。 3、有先天神信 五行能量系统包含了先天的信息,是五行能量运动变化的原程序。五行能量的运动变化,包括形成有形物质的空间构造,即外部形态,都是由它决定的。上述人体经络便是这个先天信息能量的立体网络分布。中医原本将“信”的使用即“信”的表达称为神,又说“神为信使”。经络中的信使为先天元神,心脉中的信使为后天识神,元神具有无障碍的内观直觉意识能力,识神具有感觉分辨思维能力。 4、无胜复乘克 五行旧说未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五行特性的研究上,而是将论述的重点放在五行之间的胜复乘克上。结果,由于疏忽五行特性的研究,导致五行在具体应用中出现错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的五行配脏,大多与自然的道理不符。藏腑理论又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藏腑功能一错乱,中医理论能不漏洞百出吗? 由于过分强调本不存在的五行之间的胜复乘克,导致原本清晰简单,十分容易理解和把握的五行系统,变成错乱复杂而难以理解和把握的迷魂阵。比如,五行旧说讲金克木,庸人解释说斧头可以砍木。然而,在自然界中的真实情况是相反的,即木克金。岩石属金,土壤学告诉我们,土壤恰恰是岩石風化的产物,也就是風木克金,岩石上长树木植物的情景也很常见。这倒与地四生金,天五生土的河说一致。所以五行胜复乘克的旧说是掩盖五行真相的假说,必须予以纠正。由此,把五行研究的重点重新放回到五行,即五个时空能量物质的功能特性上,以便为五行模型的具体应用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道德经》的启示 《道德经》又称为《老子》。老子本名李耳,是春秋时期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现代中央图书馆馆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掌管国家最高学问,是真正的国师。 说老子是隐君子,是对他的极大的误解,也是对老子代表的道学家的误解,也是对道学的极大误解。说老子是隐君子,或是学派之争所采取的非常阴毒的谋略,目的是要将道学彻底赶出显学的舞台。历史上那些失意的知识分子也乐得抱着一个隐君子的祖先退出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而不是努力去弘扬道学的真理。如此,道学就真的变成了失落者的隐学。 实际上,老子的学说本是王官之学,是用来教导圣王的,代表着人类最严密高尚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亦因此,《道德经》可以历久弥新,适用于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文化形态,但宗之者寡。我们认为《道德经》就是一部人道合一的五行文化系统说明书,它宗罗万象,无所不包。如图2-9所示。 《道德经》是继承八卦思想用文字描述宇宙终极存在的真经,老子是具有元神直觉能力又掌握丰富后天知识的大智慧者,也可以说是中华道教承前启后的大教主,是最后的大巫。本书不是专门讨论《道德经》的著作,所以只对与中医原本关系密切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以便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太极阴阳五行学说。 一、《道德经》的世界观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通行本四十二章)。这段经文有三个焦点需要认真对待。 1、二生三 关于“道生一”,学者的分歧不大,但是,对“一生二,二生三”的理解,分歧就十分明显,集中在二和三上。多数学者的理解,和周易中的阴阳理解相同,二是指阴阳,而且阴阳是两种相对的实在,所以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说法,基本上与周易的解释一致,是以儒解道,显然与道学原本对阴阳的理解是不符的。 在讨论八卦图的时候,我们已经指出,阴是与阳相对的寒空背景,所谓的坤阴,其实不是阴,而是“中”,是负阴抱阳的太极中和生命体,正因为如此,“坤”才能“厚德载物”,才能包容阴阳。显然,“三”就是阴、阳、中三者,二生三是指阳在阴这个时空背景中必然出现能量释放,达到某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会出现“中”这种能量存在,这是阳气寒凝成形的太极中和能量物质,正所谓万物都是一太极。三既可理解为阴阳之外的第三者,也可理解为阳阴中三者。 以太阳系而言,太阳是阳(热),太空是阴(寒),地球就是中。万物都是能量中和的太极体,所以是“三生万物”而不可能“二生万物”。如果按照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释,就会变成阴阳生万物。国人强调中庸,但遗失了中的本体,变成了有名无实。讲“中”,却找不到着落,非常可惜。 为什么阴阳运动必然会出现“中”呢?很少人会去追究这个问题。但是追求致理的人一定会发出这个疑问。思考这个问题,会让我们理解阴阳之上的太极是混沌之有,而太极之源是无极大道,是绝对统一之“无”。阴阳运动之所以会出现“中”,根本的原因是宇宙的本源,也就是那个终极存在,始终“统一”着阴阳运动的宇宙。所谓“生”,其实也是从阴阳向着太极中和的方向回归,向着本源的方向回归,而不仅仅是对本源的叛离。 2、万物负阴抱阳 万物负阴,就是万物背负那个太阴寒空背景。抱阳,就是万物都怀抱太阳而生。实质是万物均为太阳能量在太阴背景中,由于中性能量的聚集吸收作用形成的类中性能量,聚集到一定的密度就转变成有形的太极中和物体。因此,万物都是太阳能量的变体,终究是大道能量的变体。 3、冲气以为和 和就是生。冲气就是阳气在太阴背景中的运动,一方面是指阳能释放达到中性的相对平衡的状态;另一方面是阳能在中性能量的作用下凝聚成中和的能量形态,即有形的物质。具体到地球生物圈,“冲气以为和”是指地球调和万物与太阴太阳的关系,如果没有地球这样的中和能量,就不会有地球上的万千物种。也只有地球这样的中和星球才能产生能够形成生物圈的大气层,由此才能产生各种生物。具体到一个微观的五行生命系统,“冲气以为和”就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 |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