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米开朗琪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中国就很不同。中国古代艺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虛有实,使它疏通。《论语》中“绘事后素”的话以及《韩非子》“客有为周君画荚者”的故事,都说明中国的画特别注重线条,是一个线条的组织。中国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重流动的线条。中国的建筑,我们以前已讲过了。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就是打破团块,把一整套动作,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最有表现力的美的形象。翁偶虹介绍郝寿臣所说的表演艺术中的“叠折儿”说:折儿是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的意思。这个特点正可以借来表明中国画以至中国雕刻的特点。
由于把形体化成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这从汉代石刻画可以看得很清楚。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联系。例如东汉石画像上一幅画,有两根流动的线条就是画家凭空加上的。这使得整个形象显得更美,同时更深一层地表现内容的内部节奏。这种艺术用自然主义的眼光是不可能理解的。
荷兰大画家伦勃朗是光的诗人。他用光和影组成他的画,画的形象就如同从光和影里凸出的一个雕刻。法国大雕刻家罗丹的韵律也是光的韵律,中国画却是线的韵律,光不要了,影也不要了。“客有为周君画英者”的故事中讲的那种漆画,要等待阳光从一定角度的照射,才能突出形象,在韩非子看来,价值就不高,甚至不能算作画了。
从中国画注重线条,可以知道中国画的工具——笔墨的重要,中国的笔发达很早,殷代已有了笔,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已经有用笔画的鱼。在楚国墓中也发现了笔。中国的笔有极大的表现力,因此“笔墨”二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
我国现存的一幅时代古老的画是1949年长沙出土的晚周帛画。郭沫若对这幅画作了极有诗意的解释:“画的构成很巧妙地把幻想与现实交织着,充分表现着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虽然规模有大小的不同,和屈原的《离骚》的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起《离骚》来,意义却还要积极一些。不仅布置匀称,而且意象轩昂。透过两千年的岁月的铅幕,我们听出了古代画工的搏动着的心音。”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样一幅表现了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含义丰富的画,它的形象正是由线条组成的。换句话说,它是凭借国画的工具——笔墨而得到表现的。
(摘自宗白华《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
材料二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动态和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和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这句话何其爽直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珙罗、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表示画家“心灵艺术的探险史”的光荣与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关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时曹国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此为中国线画受外域影响者。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冋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体现具体的形神。故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返于纯净无欺的艺术;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
(摘自宗白华《论素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中国绘画凭空加上一些线条,可以更深刻地表现内容。
B.中国的笔墨,是形成中国绘画、书法艺术特色的一个因素。
C.郭沫若对晚周帛画的解释,说明了这幅画是由线条组成的。
D.宗白华认为,中国的白描和水墨作品都可归于“素描”的范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有为周君画荚者”的故事中讲的那种漆画是一个线条的组织。
B.自然主义艺术主张表现客观真实的世界,反对虚构。
C.西洋素描在历史价值和心理趣味方面超过了油画。
D.北齐时曹国画家曹仲达的人物画,不重实体而重暗示。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这两个材料的观点的一项是( )
A.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富有光和影的韵律,表现出思想者的力量。
B.中国汉字是由横竖撇捺等笔画构成的方块字,四棱方正,整齐美观。
C.齐白石水墨画《虾》体现了高超的笔墨技巧,灵动活泼,神韵充盈。
D.传统花窗的图案由纵横交错的木条或青瓦构成,兼有实用和装饰功能。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5.我国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优美的飞天。请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下面这幅飞天画的艺术特色。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铁牛和病鸭
老舍
王明远的乳名叫“铁柱子”。在学校里他是“铁牛”。这个家伙也真是有点“铁”,大概他是不大爱吃石头罢了,真要吃上几块的话,那一定也会照常的消化。他既不娇贵,又没脾气。一年到头,他老笑着。两排牙,齐整洁白,像个小孩儿的。
他有个志愿,要和和平平的做点大事。意思大概是说,做点对别人有益的事,而且要自自然然做成。他是学农的。他认为人反正得吃饭,农业改良是件大事。
自从留学回来,他就在一个官办的农场做选种的研究与试验。这个农场的经费永远没有一定的着落。场长呢,照例毎七八个月换一位。场长既是来熬资格,自然还有愿在他们手下熬更小一些资格的人。所以农场虽成立多年,农场试验可并没有做过。要是有的话,就是铁牛自己那点事儿。
为他,这个农场在用人上开了个官界所不许的例子——新场长到任,照例不撤换铁牛。这已有五六年的样子了。铁牛不大记得场长们的姓名,可是他知道怎样央告场长。“我的试验需要长的时间。我爱我的工作。能不撤换我,是感激不尽的!”提到经费的困难,铁牛请场长放心,“减薪我也乐意干!”场长手下的人怎么安置呢?铁牛也有办法:“只要准我在这儿工作,名义倒不拘。”
为维持农场的存在,总得做点什么给人们瞧瞧,所以每年必开一次农品展览会。职员们在开会以前,对铁牛特别的和气。“王先生,多偏劳!开完会请你吃饭!”吃饭不吃饭,铁牛倒不在乎,这是和农民与社会接触的好机会。他忙开了:征集,编制,陈列,讲演,招待,全是他。有长官们坐在中间的开会纪念相片里,十回有九回没铁牛。他顾不得照相。
铁牛的同学李文也是个学农的。李文的腿很短,嘴很长,脸很瘦,心眼很多。被同学们封为“病鸭”。他深信改良农事是最要紧的,可是他始终没有成绩。
他把人分成三等,一等是比他位分高的,一等是比他矮的,一等是和他一样儿高的。他只交比他高的人,不理和他肩膀齐的,管辖着奴使着比他矮的。“人”既选定,对“事”便也有了办法。“拿过来”成了他的口号。拿过来自己人办,才能不受别人的气。椅子要是成心捣乱,砸碎了兔崽子!各处的椅子不同,一种椅子有一种气人的办法,因此,他要统一椅子。几年的工夫他成了个重要的人物,“拿过来”不少的事业。越拿越多,越多越复杂,每拿过来一个地方,他先把椅子都漆白了。
他和铁牛有好几年没见了。
正赶上开农业学会年会。两个老同学一块儿吃饭。
“老王,这几年净在哪儿呢?”
“——农场,不坏的小地方。”
“场长待你怎样?”
“无所谓,他干他的,我干我的;只希望他别撤换我。”
“拿过来好了。”病鸭说,“老王,你干吧!”
“我当然是干哪,我就怕干不下去,前功尽弃。咱们这种工作要是没有长时间,是等于把钱打了水漂儿。”
“我是让你干场长。现成的事,为什么不拿过来?”
“我当场长,”铁牛好像听见了一件奇事。“等过个半年来的,好被别人顶了?”
病鸭心里默演对话:“你这小子不晓得李老爷有多大势力?轻看我?”他略微一笑,“你不干也好,反正咱们把它拿过来好了。咱们有的是人。你帮忙好了。”铁牛莫名其妙。
病鸭又补上一句:“你想好了,愿意干呢,我还是把场长给你。”
“我只求能继续作我的试验,别的我不管。”铁牛想不出别的话。
铁牛回到农场不久,场长果然换了。新场长请他去谈话:“王先生,李先生的老同学。请多帮忙,我们得合作。兄弟对于农学是一窍不通。不过呢,和李先生的关系还那个。合作,我们合作。”铁牛想不出,他怎能和个不懂农学的人合作。
新场长到任后第一件事是撤换人,第二件事是把椅子都漆白了。第一件与铁牛无关,因为他没被撤职。第二件可不这样,场长派他办理油饰椅子,因这是李先生视为最重要的事,所以选派铁牛,以表示合作的精神。
铁牛既没那个工夫,又看不出漆刷椅子的重要,所以不管。
新场长告诉了他:“我接收你的战书。不过,你既是李先生的同学,我还得留个面子,请李先生自己处置这回事。”
铁牛被撤了差。
他要求见场长,不见。
他回到试验室,呆呆的坐了半天,几年的心血……不能,不能是老李的主意,老李也是学农的,还能不明白我的工作的重要?他看着试验室内东西,心中想象着将来的成功——再有一二年,把试验的结果拿去实地应用,该收一个粮的便收两个……他到农场去绕了一圈,地里的每一棵谷每一个小木牌,都是他的儿女……要和和平平的做点大事!回到屋内,给老李写信,告诉他在某天去见他。
按着信上的时间去见病鸭。等到第四个钟头上,来了个仆人:“请不用等我们老爷了,刚才来了电话,中途上暴病,入了医院。”
铁牛顾不得去吃饭,一直跑到医院去。
病人不能接见客人。铁牛托那个人送进张名片。
待了一会,那个人把名片拿回来,上面有几个铅笔写的字:“不用再来,咱们不合作。”
“要和和平平的做点大事。”铁牛一边走一面低声的念道。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场长频繁更换而铁牛多年没被撤换,说明有真本事的人无论何时都会受到重视。
B.每年开农品展览会前职员们对铁牛很和气,可见多数人内心是反对弄虚作假的。
C.病鸭每到一处上任,先把椅子都漆白,说明他的为官之道就是任用自己的亲信。
D.新场长派铁牛油饰椅子,铁牛拒不合作,这表现出铁牛不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以夸张的笔法,写铁牛即使吃石头也会照常的消化,形象地表现了铁牛不受外界影响、执着于美好理想的性格特点。
B.小说选取铁牛央告场长把他留下、在农品展览会上忙前忙后两个典型场景,充分展现了铁牛一心为事业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品质。
C.小说擅长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铁牛与病鸭一起吃饭时的对话、铁牛为留职找病鸭被病鸭拒绝,这些冲突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D.小说多次写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将人物命运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下,最后铁牛被撤差、病鸭暴病,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失望。
8.画线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请分别指出其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
9.小说以“铁牛与病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①,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於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於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羖:黑色的公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昭公师败/奔於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B.昭公师败/奔於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C.昭公师败奔於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D.昭公师败奔於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竖子指童仆或对人的鄙称。文中之意与“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中“竖子”不同。
B.韶,传说中虞舜时代的乐曲名,古人常用奏乐来欢迎宾客,后常常被称作《大韶》。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各级各部门官吏统称有司。
D.辟席,古时礼节,前人常用离开坐席而伏于地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尊敬和畏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与南宫敬叔前往周国,向老子求教,老子临别赠言,告诫其切勿妄议是非,而应谨言慎行,不能仅顾自我。
B.孔子三十五岁时,适逢鲁昭公因斗鸡之事怪罪季平子并发兵攻打他,季平子联合孟孙氏、叔孙氏反击鲁昭公。
C.鲁国动乱,孔子不得不逃亡齐国,做了家臣,他潜心《韶》乐,数月无肉可食,仍不改其乐,齐人盛赞不已。
D.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古琴时,勤于琢磨,反复咀嚼,在不断的雕琢中提升琴艺,悟出其内在韵致,终得其师赞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2)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於涂,涂不拾遗。
14.孔子认为秦穆公能够成就霸业的原因有哪些?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六)
陶渊明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①。
(注)①三益:语出《论语》,“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东皋种苗、荷锄劳作,见禾苗遍野,归家之后酌酒自饮,辛劳之倦随之消减。
B.夕阳、巾车、暗路、归人、烟火、稚子等意象组合巧妙,虚实结合,画面温馨宁静。
C.“问君”两句借用设问,巧妙地将描写田居生活场景过渡到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悟。
D.全诗以时空转换为序,叙事抒情结合,“素心”二字收束全诗,表现诗人人生志趣。
16.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大鹏腾空万里而飞向南方大海凭借的条件是“____________”,如果“____________”,则鲲鹏这种大鸟恐怕也难以展翅翱翔。
(2)《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综合视觉和听觉,勾勒了桃花源一派安定平和的理想田园生活图景。
(3)古人常借外物来抒发自己的愁苦。李白在“不称意”中吟唱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句,以“弄扁舟”摆脱了人生的苦闷;而苏轼在《赤壁赋》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现实中的苦闷寄予了秋风。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不过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______,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______的世界。他忘记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烧饭,他忘记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做显花植物。总之,古松完全占领住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____了。他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_____。因为不计较实用,使他不用抽象的思考;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都过去了,只有美的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靠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孤立绝缘 独立自主 视而不见 体味
B.孤立无缘 独立自足 熟视无睹 玩味
C.孤立无缘 独立自主 熟视无睹 体味
D.孤立绝缘 独立自足 视而不见 玩味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
B.因为不计较实用,使他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因为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使他不用抽象的思考。
C.他不计较实用,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
D.因为不计较实用,使他不用抽象的思考;因为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使他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① ,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就排放得多。2020年,我国制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② ,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步回落。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欧美发达国家一般为50至70年,③ ,远远短于它们。就近期而言,“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将从目前的23.04%再提高超1个百分点,达到24.1%,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5%,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B.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C.使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加快,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D.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使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加快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④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遇》
⑤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读了上面的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B
4.先说西方的艺术是团块的造型,对比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中国画注重线条;然后扩展开去,阐述中国的雕刻、建筑、戏曲都是注重线条的艺术。
5.飞天画把形体化成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带有舞蹈的意味。
飞天画以飘洒流畅的线纹,自由组织,暗示飞天的骨骼、气势与动向。
飞天画有虚有实,不注重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这幅画是由线条组成的”错误。结合“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样一幅表现了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含义丰富的画,它的形象正是由线条组成的”分析,这是由作者补充说明的,不是郭沫若对晚周帛画的解释。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讲的那种漆画是一个线条的组织”错误。“那种漆画,要等待阳光从一定角度的照射,才能突出形象,在韩非子看来,价值就不高,甚至不能算作画了”,说明它是光和影的艺术,不是线条的艺术。
C.“超过了油画”太绝对,原文是“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D.“不重实体而重暗示”错误。“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此为中国线画受外域影响者”,说明曹仲达的人物画是重实体的。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里讲的“线条”,是指绘画、雕刻、建筑、戏曲等艺术形式的一种表现艺术。
A.从雕塑角度来写的。符合题干要求。
B.汉字的构成不属于这种表现艺术。
C.从绘画角度来写的,属于这种表现艺术。
D.从建筑角度来写的,属于这种表现艺术。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自然段一共十句话,第一句话交代“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第二句用米开朗琪罗的名言。第三句交代中国就很不同。第四句明确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做法。第五句举例说明“中国的画特别注重线条,是一个线条的组织”。前五句话,通过把中国和西方的艺术对比,明确论点“中国画注重线条”。
第六句讲中国雕刻也注重流动的线条,第七句讲中国建筑,第八句讲中国戏曲的演变,第九句讲“叠折儿”等,最后一句总结,明确“中国画以至中国雕刻注重线条的艺术”。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答题时主要是找材料中与这幅画的特点有关的观点句,两个材料都要顾及。
结合“由于把形体化成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这从汉代石刻画可以看得很清楚”分析,这幅飞天画把形体化成飞动的线条,线条富有流动之感,好像在翩翩起舞,给人一种跳跃舞蹈的感觉。
结合“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分析,这幅飞天画的条纹给人一种飘洒流畅的感觉,且排列灵动自由,没有刻板的造型,这些线纹的走向暗示飞天的骨骼、气势与动向。
结合“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分析,这幅飞天画有虚有实,没有刻意描摹形体实像,而以流动的线条,表现动力气韵为主。
6.C
7.D
8.第一次出现,表明了铁牛单纯而美好的理想。
第二次出现,表现了铁牛被撤差后心有不甘,对病鸭抱有幻想。
第三次出现,既意味着铁牛对病鸭幻想的破灭,又意味着铁牛心中的理想并没有完全被扑灭。
9.①“铁牛”和“病鸭”并列,有对比效果,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一个正直如铁,一个代表了社会的病态。②“铁牛”和“病鸭”并列,深化了作品褒扬前者讽刺后者的主题,“铁牛”不易摧毁,“病鸭”终将死亡,寓含了作者的美好希望。③以动物为绰号来指代人,饶有趣味,能吸引读者。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说明有真本事的人无论何时都会受到重视”说法错误。“铁牛多年没被撤换”是因为农场每年要办一次农品展览会,这件事只有铁牛肯干。从“有长官们坐在中间的开会纪念相片里,十回有九回没铁牛。他顾不得照相”可见其并没有受到重视。
B.“可见多数人内心是反对弄虚作假的”说法错误。大家此时对铁牛客气,是因为需要铁牛干事为他们撑门面。
D.“这表现出铁牛不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过于拔高。铁牛不油饰椅子,是因为“铁牛既没那个工夫,又看不出漆刷椅子的重要,所以不管”。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最后铁牛被撤差、病鸭暴病,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失望”分析错误。“病鸭暴病”只是病鸭不想见铁牛的借口,小说中病鸭是一个反面人物,所以“病鸭暴病”并不反映作者对社会的失望。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语句作用的分析能力。
在小说中,“要和和平平的做点大事”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小说的开头,第二段中“他有个志愿,要和和平平的做点大事”,此时的铁牛充满理想,要“做点对别人有益的事,而且要自自然然做成”,这一句话表明了铁牛单纯而美好的理想,对塑造铁牛这一人物形象有着侧面烘托的作用。
第二次出现是在铁牛被撤差后,“要和和平平的做点大事!回到屋内,给老李写信,告诉他在某天去见他”,此时铁牛对自己被撤差感到痛苦和迷茫,他不相信是老同学撤了自己的差,所以这句话表现了铁牛被撤差后心有不甘,对病鸭抱有幻想。这句话在此处既突出了铁牛有些天真的性格特点,也反衬了病鸭为了权力不顾一切的特点。
第三次是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在病鸭不见铁牛,并且表示绝交的意思后,“'要和和平平的做点大事。’铁牛一边走一面低声的念道”,这时的铁牛仍然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他对病鸭不再抱有幻想,但对心中的理想并没有完全被扑灭。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作者以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为题,“铁牛与病鸭”中将“铁牛”和“病鸭”并列,这就将形成了对比的效果,这两个名字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铁牛”中“铁”字表明他正直如铁,“牛”表明他具有实干精神;而“病鸭”中的“病”代表了社会的病态,“鸭”表明他们只会作表面工作,只会嘴皮子功夫,而没有实干精神。
“铁牛”和“病鸭”并列,明显的表明了作者的褒贬倾向,深化了作品褒扬前者讽刺后者的主题,“铁牛”不易摧毁,即使是遭受暂时的挫折,终会成功,而“病鸭”即使是暂时得逞,但最后终将死亡,寓含了作者的美好希望。
“铁牛与病鸭”是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绰号,以动物为绰号来指代人,让小说增加了趣味性,还具有象征作用,这样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增加他们阅读的兴趣。
10.B
11.D
12.C
13.(1)那种学问渊博、见多识广却使自己身处险境的人,一定是好揭发别人丑行的人。
(2)孔子参与国政才三个月,贩羊卖猪的商人就不再加讨虚价,行人男女都各守礼法分开走路,路上见了别人掉落的东西也不捡回去。
14.(1)秦国虽小,但秦穆公志向远大。(2)秦国虽地处偏僻,但秦穆公善于施政。(3)唯才是举,重用贤才。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昭公师败”“昭公师”主语,“败”谓语,本句为主谓结构,其后断开,排除CD;
“齐处昭公乾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齐(于)乾侯处昭公”,本句前后应断开,排除A。
本句译为:昭公兵败,逃到了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此后不久,鲁国发生动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昭子见到景公。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尊敬和畏惧”错误。“辟席”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虚。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数月无肉可食”理解有误,应为“孔子钻研《韶》乐,忘了肉的味道。”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危”,使动用法,使……处于险境;“发”,揭发;
(2)“粥”,动词,贩卖;“饰贾”,加讨虚价;“涂”,通“途”,道路。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秦,国虽小,其志大”可知,秦国虽小,但秦穆公志向远大。
结合“处虽辟,行中正”可知,秦国虽地处偏僻,但秦穆公善于施政。
结合“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可知,唯才是举,重用贤才。
参考译文:
鲁国的南宫敬叔对鲁君说:“请允许我跟孔子一起到周去。”于是鲁君就给了孔子一辆车、两匹马,一个童仆随同,到周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告别时,老子送孔子说:“我听说富贵的人用财物送人,仁德的人用言辞送人。我不能够富贵,却盗取了仁人的名号,就送你几句话,这话是:'那种头脑聪明、眼光敏锐却险些丧命的人,一定是喜欢议论别人的人;那种学问渊博、见多识广却使自己身处险境的人,一那是好揭发别人丑行的人。做人子女的不能心里装着自己;做人臣的不能心里装着自己。’”孔子从周回到鲁之后,门下的学生就逐渐增多了。鲁昭公的二十年,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跟晏婴一块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既小地域又偏,他能够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这个国家,国家虽然小,目标却很远大;地域虽然偏,施政却很正当。秦穆公亲自举拔用五张黑羊皮赎来的贤士百里奚,封给他大夫的官爵,才把他从奴隶的拘禁中救出来,就和他一连晤谈三天,随后把掌政大权交给了他。从这些事实来看,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称霸诸侯还算成就小了呢!”景公听了很高兴。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因为和郈昭伯比赛斗鸡结怨的事被鲁昭公怪罪,昭公带军队来攻打平子。于是平子就联合了孟孙氏、叔孙氏,三家一起进攻昭公。昭公兵败,逃到了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此后不久,鲁国发生动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昭子见到景公。孔子和齐国的乐官讨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专心学习它,三个月期间,连吃饭时的肉味都感觉不出来,齐人都很称道这件事。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这时他以大司寇的身份兼理国相的职责(参与国家大事)。孔子参与国政才三个月,贩羊卖猪的商人就不再加讨虚价,行人男女都各守礼法分开走路,路上见了别人掉落的东西也不捡回去;来到鲁国的四方宾客,不必向管事官吏请求,管事官吏都会给给他们宾至如归般的照顾。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弹琴,一连十天都没有进展。师襄子说:“可以进学一层了。”孔子说:“我已学会了乐曲的形式,但节奏内容还不了解。”过了一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学得了曲子的节奏内容,可以进学一层了。”孔子说:“我还没领会乐曲的情感意蕴。”过了一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领会了乐曲的情感意蕴,可以进学一层了。”孔子说:“乐曲中那个人我还体认不出呢!”再过一段时间,孔子一副安详虔敬有所深思的样子,随又心旷神怡地抬头仰望,显出志向高远的样子。他说:“我体认出曲中的这个人啦!他的样子黑黑的,个子高高的,眼光是那样的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这不是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离开座位很恭敬地说:“我的老师说过,这是文王的琴曲啊!”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丑日。
15.B
16.(1)欣慰之情。诗人种苗东皋,见禾苗茂盛,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2)安适自得之情。诗人劳作归家,斟酒自饮而自得其乐。
(3)对劳动丰收的期冀之情。诗人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4)对志同道合者的期盼之情。诗人在尾联中,巧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益者三友的渴慕和期盼。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虚实结合”错。“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描写诗人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夕阳西下,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远远望见村中已是炊烟袅袅,孩子们正在屋檐下盼望诗人回家。此处描写均为实写。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前两句写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这两句叙事,显得很随意,是说在东皋种苗,长势如何如何。但就在随意的话语中,显出了一种欣慰、满意的心情,他说这话好像是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四句写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陶诗中有“带月荷锄归”,“浊酒”云云是常见的语句。看来他对“荷锄”并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负,差不多习惯了。他对劳作后有酒喝这件事很满意,有一种自斟自饮之乐。“自适”写出安适自得之情。
十一、十二句写诗人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桑麻兴旺,蚕事顺遂,这是他的生活理想。“但愿”一词有诚心祈祷之意,表达了对劳动丰收的期冀之情。
最后两句写诗人不求闻达,心愿就这样,希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三益”用典,表达了自己对益者三友的渴慕和期盼。
17.去以六月息(者也)风之积也不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阡陌、骤、托”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D
19.A
20.以“成功和失败”与“美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并将“过去”比喻为“漆黑的天空”,将艺术家的作品比喻为“星光”,形象地阐明了美感态度比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更有价值。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孤立无缘”,指同其他事物不相联系,没有缘分。“孤立绝缘”,孤立与外界或某一事物隔绝,不发生接触。由语境可知,此处注意力在事物本身,与外界事物“绝缘”,不是“无缘”,所以使用“孤立绝缘”。
第二处,“独立自主”,不依靠别人,独立起来,一切由自己做主。“独立自足”,独立起来,自我满足。从语境来看,画画的朋友全神贯注于古松,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而不是“自主”,所以使用“独立自足”。
第三处,“熟视无睹”指因看惯了而没注意。“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由语境可知,古松完全占领住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对于他来说,完全不在意了,所以使用“视而不见”。
第四处,“体味”偏向于体会。“玩味”偏向于欣赏。语境指欣赏,应使用“玩味”。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因为……使……”成分残缺,“因为……使……”的结构埋没主语。
第二处,语序不当,“实用”与“意志和欲念”内容相应,“关系、条理、因果”与“抽象的思考”内容相应。
只有A修改正确。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第一处,“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都过去了,只有美的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使用对比,将“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和“美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前者“过去”,而后者“不朽”,这一对比凸显出后者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靠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使用比喻,“悠悠的过去”是本体,“漆黑的天空”是喻体,“艺术家的作品”是本体,“星光”是喻体,再结合第一段文字“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便是美感的态度”可知,划线句中的“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是体现的是实用和科学的态度,而“美的艺术作品”体现的是美感态度,所以划线句使用对比和比喻要展现的是“美感态度”的不朽价值。
21.B
22.①这些资源消耗得多 ②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 ③而我国仅为30年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文段内容可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是“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的结果,所以应是“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在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在后,据此排除A、D两项。
在因果关系上,“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是原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是结果,所以“使”应放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前,据此排除C项。
故选B。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上文“'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可知,石油、煤炭、木材是含有“碳”元素。而根据后文“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就排放得多”可知,①中所填入句子应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得多的原因,据此分析,①中应填入“这些资源消耗得多”意思的句子。
第二空,从前文“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和后文“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步回落”可知,此处是给碳达峰下定义,据此推断所谓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据此②中可填入“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
第三空,从前文“欧美发达国家一般为50至70年”和后文“远远短于它们”可知,③中所填入内容应是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要花费的时间,从上一段“我国制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可知,这个时间是30年,故③中可填入“而我国仅为30年”。
23.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从所给名句中选择两三句来确定立意。这是六则名言类材料,先理解它们的意思。
①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②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③表达了为了国家勇敢献身、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④表达了对国事的关心和从军报国的壮志。
⑤意思是,辛辛苦苦酿出来的蜜不是给自己,而是奉献给别人。表达了对奉献精神的赞美。
⑥意思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学生要找到这两三句之间的关联点。分析这句话我们发现。①⑥侧重于个人修养,③⑤都强调“奉献”精神,②④则都有“报国”思想。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①②③,写新时代青年的个人修养、应该具有的品质。此题适合写成议论文。
“合理引用”,何为“合理”?当然是在恰当的地方引用,可以将名言作为论据来使用,或者在分析道理的时候加进去。这一点学生一定要注意,不要忘记“引用”自己选择的名言。
立意:
1.奉献之歌,历久弥新。
2.家国情怀,永不过时。
3.加强个人修养,锤炼报国本领。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