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沧州、重庆、北京、纽约、东京、巴黎。
记录上世纪
80
年代-本世纪
20
年代,
40
年间的武林点滴和社会变迁。
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了文学演绎。
技术是事实,故事是演绎。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张子从罗老师家吃完饭,刚回到寝室,古典文学专业的高阳就走了进来,“张子,下午4点校团委会议室开会,商量一下中秋晚会的事。”高阳是中文系学生会文艺部的部长,也是校学生会文艺部的部长,擅长唱歌跳舞,活泼而内向。一只吉他弹得风声水起。每当夜晚一熄灯,他就搬个凳子坐在走廊里弹唱一曲,不多也不少,三四分钟就收工。因为弹的水平高,虽然有打扰众人入睡之嫌,大家也不忍心去打断。张子起初嫌闹得慌,但是习惯以后,发现还挺受用。
张子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成的校学生会文艺部的干事,没人跟他商量,高阳跟他说过一次,他就是了。是就是,只要有通知,他就参加,分配到事情了,就认真去落实。文艺部的气氛很好,开会时经常有笑声。张子不讨厌这差事。他从小学一直到上大学前,做过各种班干部,学习委员、体育委员、还做过几年班长。考大学时,发挥得不错,成绩从平时班里的第七八名跳到了第一名。记得班主任说:“张子挺厉害啊。”上了重点线(现在叫一本线),便考到这四千里外的重庆来了。这是张子报考的第一志愿,好男儿志在远方,小镇做题家终于得偿所愿。
到了校团委活动中心的会议室,大家都拿了笔记本,张子什么也没带,没通知他带啊。高阳坐在头把位子上,一副重任在肩的气氛,“大家商量一下晚会的主题,起个名字。”他给每人发了一张节目单,是各系学生会文艺部送上来的节目,张子依次看下去,有唱歌、舞蹈、演奏、小品,歌舞占了绝大部分。张子才想起来,一周前高阳找到他让他出个相声节目,他没心思创作,就婉拒了。
刚入校的时候,班里办晚会,他的室友写了一段相声,拉着他一起演,效果出奇得好。
相声在南方鲜见,四川本地没有说相声听相声的风俗。
他们有自己的搞笑节目形式。
从那以后,系学生会一组织文艺活动就让他说一段相声。
说相声容易,创作相声难,张子搞了几次就推脱不玩了。
写相声的那个室友是个幽默的人,但创作相声只是心血来潮玩一玩,真成了常规任务,也不出头了。
有人开始提点子了,“叫1993重大中秋晚会。”高阳听完,说:“起个名字,在中秋晚会前冠个名儿。”另一个女同学说:“那叫阳光灿烂中秋晚会。”高阳笑了一下,没说话。立刻有人补刀,“阳光灿烂那是盛夏晚会。”另一人提醒他:“晚会有阳光吗?”
“无悔青春中秋晚会怎么样?”“听着像监狱里办的。”有人马上反对。
“闪亮的日子”
“一江秋波”
“情满嘉陵”
“爱在人间”
“涛声依旧”当年正流行毛宁杨钰莹的歌。
“要有点新意。”高阳左一个不满意,右一个摇摇头。“起名时,要想到舞美,怎么给你设计舞台?”
大家开始黔驴技穷,没人说话了。
“一把牙刷!”张子忽然想起王挺的口头语,灵机一动说道。高阳瞥过来一双埋怨的眼神,却忽然一拍桌子,大声说:“好!”
张子憋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一把牙刷文艺晚会!舞美也好设计,大幕一拉开,只见一只牙刷吊在半空,背景上几个大字:一把牙刷文艺晚会。哈哈哈哈。”张子想到这一幕,越说越兴奋。其实他并不是太晓得“牙刷”在四川话里的具体意思,只是觉得跟当下的氛围有点匹配。
会开到最后,也没定下来用什么名字。张子以为可能就用他的提案了。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