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美景点】之二:延年益寿的康寿亭辉
陈瑜
在洞美村牌坊旁,矗立着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飞檐翘角,青瓦红柱,凭栏远眺,突兀起伏的“十里画廊”,坐栏凝思,足以让人静入佳境。
据村里老人讲起,这里曾是村里的古戏台,现配着“长者驿站”配套设施建设,供老人休闲、娱乐、聊天、乘凉的好地方,上横篆文黑匾金字“康寿亭”,两旁有一对联,引自白居易的诗歌《不出门》中的名句:“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意思是说,心气和平就能长寿,不贪求外物就会精神健旺。用两米长的黑色木板雕刻成厚重的篆文。白居易,字乐天,长寿老人,白居易得以长寿的最关键的因素是有个好心态,旷达、乐观、知足、心理平和、不攀比,心足为富,身闲当贵。
自已把自己的心静下来,做到心气平和,说说容易,做起来实际很难。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每个人都有他的经历,有些经历还在延续;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这个环境还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他;每个人都有欲望和追求,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来自亊业还是家庭,这些枷锁必然带来的是烦恼。真正做到心气平和,那是一种最高境界。
《不出门》:
不出门来又数旬,将何销日与谁亲。
鹤笼开处见君子,书卷展时逢古人。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能行便是真修道,何必降魔调伏身。
上联讲静养。我国古代养生十分重视静养。《老子》曾言:“致虚静,守静笃。”(十六章):“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礼记·乐记》则把“静”上升为本体存在:“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则进一步指出:“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上联正是对这些圣哲先贤关于清静养神思想的艺术概括。所谓“自静其心”,就是主动地使自己的心灵安定宁静。静,既包括舒爽休息以求身静,更包括祛除杂念,以求心静。人在静养的状态下,神经紧张度放松。这种低代谢的优点有助于生命节能,让生命之烛常亮不灭。可见,“静养”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健康运动”。在当下生活节奏加快,浮躁之气甚行的情况下,“自静其心”就更为需要。
下联讲寡欲。人要生存要发展,不能无所需求。所谓“无求于物”,是指对物质财富、名誉、地位、生活享受等,应随缘随分,安分知足,做自己能做的工作,过自己该过的生活,不作非分的贪求。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纵他酒价高。能如此,自然心安神泰、神清气爽。正如唐·崔敦礼所言:“清心而寡欲,人之寿矣。”(《多言》卷上)。
修炼者、年长者,登临此亭,无不心平气和,心神宁静,面对纷繁世事,无不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对待得失要有平常心,要减少对外物太过执着的欲望。得到的东西,光明正大,不是坑蒙拐骗得来的,就心安理得享受;失去的东西,迟早要失去,没有必要耿耿于怀,不要纠结,放手就好了;有理让三分,无理让三尺,有理不要“得理不饶人”,无理不要取闹,只要坚持真理,总有一天别人会真心接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切顺其自然,用一种豁达的心态看世界。这样才会身心泰然,健康而长寿。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