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治疗各种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有哪些?

中医中药治疗各种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头晕头痛、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病等,在临床随症加减,疗效显著,下面从常用方的中药性味、功效及药理方面作一介绍,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具有很强的个性化治疗,原则上是一人方,一定要辨证施治。
   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自汗盗汗,血虚萎黄,阴疽漫肿,气虚水肿,内热消渴。主要药理作用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抗病原微生物、镇静、促进机体代谢、抗肿瘤、改善心功能、保肝等作用。
   当归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之效。用于用于血虚眩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面色痿黄,虚寒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主要药理作用: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抗肿瘤、改善肺功能、抗菌、清除自由基、改善心功能、改善血液功能、兴奋子宫作用(孕期女性易致流产)、镇静、利尿、抗辐射功能。
  赤芍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止痛之效。用于血热妄行、吐衄发斑、瘀血经闭、跌打损伤、热毒疮疡、肝火目赤。主要药理作用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改善肺功能、改善心功能、镇静、抑制血小板聚集、保肝作用。
  白芍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效。用于肝血亏虚及血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主要药理作用有抗炎、提高免疫功能、镇痛、解痉等作用。
  川芎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之效。用于血虚眩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面色痿黄,虚寒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主要药理作用: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抗肿瘤、改善肺功能、抗菌、清除自由基、改善心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功能、兴奋子宫(孕期女性易导致流产)、镇静、利尿、抗辐射等作用。
   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经,经闭,产后血晕,瘀滞腹痛,胸痹心痛,血积,跌打瘀肿,关节疼痛,中风瘫痪,斑疹紫暗。主要药理作用有:改善心功能、降压、抗凝血、抗疲劳、抗缺氧、兴奋子宫、痛和镇静、抗炎、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桃仁苦甘、平,归肝、大肠、肺、脾经。具有破血行瘀,润燥滑肠之效。用于经闭、Y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等
主要药理作用祛瘀血、抗炎、抗过敏、镇咳、驱虫等作用。
   天麻味甘、辛、平,归肝、脾、肾、胆、心、膀胱经。有息风止痉、平肝阳、祛风通络等功效。主治急慢惊风、抽搐拘挛、眩晕、头痛、半身不遂、肢麻等。主要药理作用有风湿痹痛、镇静作用、抗惊厥作用、抗缺氧、抗炎、提高免疫功能等。
   丹参味苦、微辛,性微寒;归心、脾、肝、肾经,属血分之药;具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凉血消肿的功效;主治瘀血头、胸、胁、腹疼痛,积聚,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关节痹痛,跌打瘀肿,温病心烦,血虚心悸,疮疡肿毒,丹疹疥癣。主要药理作用有:强心、扩张冠脉及外周血管,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保肝、改善肝微循环,抗菌等作用。
   地龙味咸、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之功效。主治高热惊痫,癫狂,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证,肺热哮喘,小便不利,尿闭不通等。主要药理作用有:解热、镇静、抗惊厥、舒张支气管、降压、纤溶和抗凝、增强免疫、抗肿瘤、抗菌、利尿、兴奋子宫及肠平滑肌等作用。
   葛根味甘、辛、凉,归脾、胃经,具有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渴之功效,主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等。主要药理作用有:解痉、扩张冠状血管、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功能、降压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糖、降温、改善学习记忆等作用。
  方中生黄芪为君药,重在补气升阳;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共为臣药,共具活血化瘀之效,改善心脑血管循环;天麻搜风止痉、祛风通络,白芍养血柔肝,共为佐药;地龙、葛根为使药,地龙通络祛风,令药达经络,葛根升阳,引药上行。诸药使用,共具益气活血通络之效,主治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头晕头痛、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病等证属气虚瘀血之症。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