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组织伦理管理二十四步法之二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辱。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失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轨,同巧相胜。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素书·安礼章第六》
组织伦理管理二十四步法之二 (选自 茅屋蒲团 图 )

本篇对应的是领导管理五维体系中的礼之维。组织伦理管理,根据安礼章的阐述,可依次分为二十四步来建设完成,上一篇我们讲了前十步,今天我们来讲后面的十四步。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第十一步:定任贤之序
贤人之所以是贤人,是他具有超出平常人的才能,这种才能是能够理解和管理高度组织化的行为,完成高度组织化的工作。而组织化的前提,是国家行公道。如果举国皆枉士,公道废了,大家各行其私,大家做的都是逆组织化,瓦解组织的行为,贤人是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下发挥出来自己的才能的。所以说危国无贤人。
贤人擅长的是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工程管理做建设,是盖房子的。而枉士愚人擅长的是搞拆迁,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回自己的家。在一个拆迁工地上,让贤人抵消掉拆迁队的工作,还能盖一个房子出来,这是不可能的。
作为公秩序的组织被枉愚人们给瓦解了,这些人的能力,都强在拆毁组织来营私,而对奉公做建设上面,他们是非常无能的。所以说,乱政无善人。
韩非子说,智法之士和当涂之人,是不可两存之仇。说得非常准确,就是这样的,奉公为组织盖房子的,和营私拆组织房子的,当然是不能两存之仇。
作为领导者,一定要定任贤之序。没有人才,什么事也做不成。让贤人担任要职,并对枉士愚人,进行彻底的清除和禁绝。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第十二步:定礼贤之序
危国乱政,谁最受苦和遭罪呢?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最受苦。一个对人民怀有无限慈爱的君主,爱民心切,于是求贤若渴。
他会非常急切地寻求贤人,来把国家治理好建设好。按照我们现在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就是要培养一群能力强觉悟又高的干部,先打碎一个旧世界,再建设一个新世界。
贤人来了之后呢,对于贤人来说,只要君主奉行公道,把那些当涂之人全部诛灭掉,他们的才能越能发挥出来。君主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他们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合理的待遇和赏功机制,让他们充分地发挥才能。这叫乐得贤者养人厚。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第十三步:定举贤之序
国家那么大,事情那么多,光靠几个贤才是不行的。所以要建立全国性的举贤机制,广纳天下贤才。一个庞大的由贤人组成的干部队伍,才能彻底地改变国家面貌,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直至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
人才的关键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君主定举贤之序,是强国正途。同理,企业定举贤之序,也是成为业界霸主的正途。
而天下贤才,一看到国家礼贤举贤,贤人有了用武之地,能够有一个平台,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立功立事,他们都会前来归附效力,加入到干部队伍中来。这样的国家一定会很快强大起来。
反过来,如果一个国家的君主,不任贤,不礼贤,不举贤,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的人,都是当涂之人无能之辈。它肯定很快就要灭亡。庸人奸人当道,眼看国家要灭亡了,贤人君子们就会纷纷抛弃这个国家和他的君主,而去另投明主。
在我们现在的企业经营中,如果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一看这个公司要倒闭,这个公司根本没有任何的前途,自己在里面做事,也只是浪费自己的光阴和才华,他显然会毫不迟疑地离职,再去换个更好的工作。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第十四步:定用贤之序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家的强弱兴衰,取决于是不是能够得到贤才。同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的强弱兴衰,也取决于是不是能够得到贤才。
人是一切的根本,人是一切的原因。人人都知道组织的核心在于人才,但是在怎么才能得到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却缺乏足够的办法。很多管理理论认为,只要给的工资足够高,就一定能留住人才,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光靠一些零零散散的碎片化经验认知,是无法从根本上通达这个问题的。得到人才,留住人才,有没有通用法则和根本原理呢?答案是有的。本段经文讲的便是得人留人的用人四维。
地薄者大物不产,这句讲的是人君以德为地。孟子见梁襄王,主要是过去面试的,俩人一照面,孟子看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扭头就走。常规的面试流程还没走完,孟子就把老板给炒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梁襄王有位而无德,看上去就跟项羽一样,沐猴而冠。这样的君主,怎么能事奉呢。
很多人说,有才能的人,会恃才傲物,因为他们就像千里马一样,得找到配得上他们的英雄,才肯为他所用。贤人遇到明主,不仅不会傲,而且还会心悦诚服地愿意为他肝脑涂地,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像当年商鞅遇到秦孝公那样。
试想一下,商鞅孟子张良韩信这样的人,在当前的社会面试,年薪给开个几百万,而老板则是个土包子暴发户金链汉子,估计他们也会扭头就走,给再多的钱他们也不会留下来。对于这样的大才来说,他们最看重的,是人主之德。人主德薄不足以蓄贤才,就好比地薄不能产大物。
水浅者大鱼不游,指人君以权为水。贤人游于公道,不肖者游于私行。公道为水,贤人为鱼。如果君主本身就已经失权,不能捍卫公道,被大臣们架空,他也就没有足够的权力,来保证给贤人提供发挥才能的空间和平台,也难以有足够的权力,授权给贤能之人。或者有权而不授权给贤人君子,这样的话,没有公道,没有公权,即便得到了贤才,他的才能也施展发挥不出来。有才能的人,因为公道不行,或者授权不足,难以施展才能,他肯定是留不住的。
树秃者大禽不栖,这句话讲的是人君以官为树。对于大才,就需要足够的高职位才能配得上他的才能。当年韩信投奔刘邦,根本没有得到重用,只给了一个小官。所以他就偷偷地溜走,把刘邦给炒了。萧何知道后,大晚上的把韩信给追了回来。韩信回来后,刘邦拜他为将,给了他配得上他才能的职位,韩信这才死心塌地地留了下来。先是给贤人,与他才能相匹配的职位,接着是和职级相匹配的薪酬,最后才是赏功。
林疏者大兽不居,这句讲的是,人君以赏为林。人愿意来上班了,给的职位也足够高,可以配得上贤才的才能,施展的空间也足够多。为什么他们也是没长期的留下来呢?为什么举朝上下,稀稀拉拉的也没几个贤能之人呢?因为贤人们立了功之后,君主不舍得赏功,所以贤人们又都跑了。
现在的管理理论,在怎么用人留人上,存在本末倒置的缺陷。什么都讲钱,认为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赏是排第四位的。没立功就给高工资,这是无功而赏。既然活还没干,钱都拿到了,无才能的人混日子,有才能的人,会懈怠。没立功之前,先许诺赏功,这会鼓励人争相立功。等立了功,钱再给得足够多,这才能鼓励人立更大的功。
如果管理只是靠钱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那么银行根本不会贷款给企业,而是会自己开办企业。
德足以蓄,权足以游,官足以栖,赏足以居。这便是用人之四维,用人留人之道。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第十五步:定蓄贤之序
流俗的注解,认为这两句经文是讲,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向反面转化。真实的含义根本不是这样。
山峭者崩,是说贤人能力太强,如果君主无法驾驭他,权力会往贤人手中集中,成为权臣,以至于发展成为和君主相抗衡的权力中心,最后导致君主失权。这说明,君主要任用有能力的贤人,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手中的权力,重得足以配得上他的才能,无论他的才能怎么强大,都得运行在自己所掌控的权力体系中。否则就会形成权臣专政的局面。
泽满者溢,是说君主之德,要足够深厚,不管贤人的能力有多强,都足以容蓄他。这要求君主要能虚己待物,像天德那样无所不容。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如果上下都是有,那必然的会产生碰撞,就如同只能把一个螺钉和一个螺帽拧在一起,而不能把两个螺钉结合在一起一样。
领导者的权不重,德不足,都会成为限制贤人发挥自己才能的瓶颈。所以,一定要把天花板给他们定得高高的,他们才会更如鱼得水一样地专心工作。如果他们感受到了天花板太低的话,一方面他们会想着取而代之,一方面会想着跳槽换个平台。

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辱。
第十六步:定守贤之序
有的领导者会说,我们的天花板就这么高,你想做更大的事业,撑破这个天花板,是不可以的。于是,这个领导者,为了守护自己的小窝棚,放走了一匹千里马。当自己平台的空间有限,不足以支撑贤人的能力施展,和人才的能力之间发生冲突时,正确的做法,应该要扩容平台,而不是把有能力的人赶走,或者放弃他。
弃玉,放弃人才。取石,保留旧秩序。脚长大了要换双更大的鞋,贤人的能力变得更加强大了,要给他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削足适履,是愚者之举。同样,弃玉取石,也是和削足适履一样愚蠢的做法,无知得就像个瞎子。
有的领导者,嘴上说的好,要做多大的事,自己有多么的爱才。而真到现实中,当贤人的能力,超乎他的理解力和掌控力之后,马上做出弃玉取石的选择。领导者实际上的容人之德非常小,这叫羊质。嘴上说的好,这叫虎皮。这样言过其实的守贤之举,只会遭致贤人的背弃,和事业的衰落。还会自取其辱。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
第十七步:定亲民之序
君主是领导层,贤人是管理层。君主能够识人善任,还能够留住贤人,用好贤人,说明把领导层和管理层之间的组织伦理建设好了。主明臣贤之后,还要调动执行层的积极性,把执行层的组织伦理建设好。 执行层是谁呢?他们是人民群众,也就是老百姓。领导层的君主,和执行层的人民,他们之间组织伦理关系是什么呢?
第一、君主治理国家,是为了安民富民,是为人民服务的。
第二、国家的建设和富强,在领导层取决于君主的英明领导,在管理层取决于贤人们的管理有方,在执行层取决于广大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三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说国家建设的成就,是独属于哪一个人的,独属于哪一层的,都是片面的。
第三、如果领导层和管理层脱离了执行层,脱离了群众,即便之前取得过成绩,后面也会走向衰败。所以,君主必须得依靠群众,才能长久地保持国家的繁荣富强。 这三条,是君主定亲民之序的出发点。衣不举领,说明脱离群众。衣不举领者倒,说明脱离群众的领导者,一定也会被群众所抛弃。
走不视地,说明领导层和管理层,他们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在上层空转,脱离群众,脱离现实,脱离社会。走不视地者颠,领导层和管理层的工作,都脱离了群众,那么这个国家的治理,一定是无效的。人民得不到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更没有建立起来全民组织伦理,社会秩序,和生活生产,也一定会非常混乱。这叫走不视地者颠。
所以,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一定不能脱离群众,一定要立亲民之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永远都不能变。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第十八步:定本民之序
《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不以民为亲,是脱离群众。不以民为本,是伤害人民的利益。这样就会导致,人民越来越积贫积弱。
组织伦理管理,一定要以民为本。否则,就失去了组织存续的根基,动摇了组织存续的根本。社稷是一栋房子的话,人民便是这座房子的柱子。如果百姓贫弱,柱子不结实,这个屋子就会很容易毁坏。
如果百姓不拥戴自己的君主,不认同自己的国家,组织的领导和管理,都不得民心,这个国家很快就会倾覆。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第十九步:定爱民之序
人和人之间,总是相益相亲,相损相怨。人民的利益被伤害了,他们就会怨声载道。认为国家损害了他们,他们也要损害这个国家。是以人怨伤国。伤了民心,一定会最终伤及这个国家的君主。就跟脚寒会伤心一样。脚是百姓,心是君主。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不能伤害了别人,还希望别人爱自己。所以,根本上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先定爱民之序。君主爱民,百姓受到了益处,受到了关怀,自然也就会爱国。之前所伤的民心,也要给他们暖回来。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民先弊。
第二十步:定用民之序
任何组织的事业,都离不开群众,也必须得依靠群众。天生时,地生财,民生力。如果不依靠民力,即便天时再和顺,地利再丰饶,也没法直接转化成可利用的财富。所以,民力是国家走向富强的根本。
如果不依靠人民,不合理地调动和利用民力,这个国家就没有产出,没有财富。大家都不干活了,这个国家也就要崩溃了。
一个国家的衰败,是从无法利用民力开始的。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民力没利用好呢?因为没有先定亲民本民爱民之序。大家都一肚子怨气呢,有力气也不想干。虽有其民,而难使其力,没有把民力组织好,发动好,利用好,这就是民力先弊。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要定用民之序。任何事业,要依靠人民,才能长久地成功。而要依靠人民,就需要对人民有益,为他们服务,这样大家才能迸发出无限的热情和力量。只要把人民的力量组织好,发动好,利用好,改天换地也轻而易举。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第二十一步:定取民之序
取民,一则取民力,二者取民赋。
人民有力量,国家才能进行建设。但是,如果劳民过度,民力透支严重,以后国家的建设就会后继乏力。
人民有钱了,缴纳税赋,国家财政才能有钱。如果只想着横征暴敛,把人民的钱都收刮上来,这样人民的财富都枯竭了,以后的税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所以,君主要定取民之序,要节用民力,节用民财,这样才可以长久。人民是根,如果根枯了,枝就会腐朽。人民的力气和财富都空乏了,国家也会残破。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第二十二步:定兴替之序
历史上的那些残害人民的王朝都灭亡了,因为他们统治天下的政治伦理有问题,不以爱民为本。而那些以民为本的朝代,国祚都很长久。所以,君主治理国家,要以民为本,否则就会重蹈覆辙,像历史上的那些失败的国家一样,因为残害人民而灭亡。
轨这里是指组织伦理。事是君主所施政的政事。如果历史上其他的一些国君,因为政治伦理没有建设好,实施了错误的政事,以此施政理政,导致了亡国。国君效仿他这样的政治伦理和施政方针,也一定会让国家灭亡。
所以,作为国家领导者的君主,一定要以民为本。建立正确的组织伦理。

见已失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
第二十三步:定明鉴之序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
上一句经文,是以史为鉴,吸取那些做的不好的失败国家失败的教训。本句经文是以人为鉴,学习借鉴那些英明君主的做法,吸取那些昏庸君主的错误教训。这样就可以在自己执政的过程中,更明确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了解领导工作的得失,进而可以趋福避祸。
反面教材,先看失败国家。然后再看失败的君主,因为一个国家之所以失败,领导者是要负最大的责任的。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第二十四步:定永固之序
我们现在都讲可持续发展,都讲基业长青,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可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并没有统一的解答。答案是,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紧密联系人民,依靠人民,建立合乎公理的组织伦理。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主要时刻保持畏民意识,时刻以民为本,以民为先,这样才能让天下安宁太平。
还要时刻保持警觉,千万不能脱离群众,忘记群众,时刻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谋福利,这样国家才能让江山永固。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以上二十四条组织伦理管理法则,便是一个国家正确的组织伦理管理体系。对其他各种级别的组织,也都适用。在任何组织中,作为领导者,如果遵循了这一套组织伦理,就是吉事。如果违背了这套组织伦理,就是凶事。行吉事,会带来接连不断的福利。行凶事,则会带来接连不断的灾祸。
是这套组织伦理本身很神圣导致的吗?并不是。而是这套组织伦理所定的人伦之序,是合乎自然公理的,是天定的,它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遇到事情,参照一下安礼章的道术,以公理为准则,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做事情也就不会出现偏差和失败。故务善策者无恶事。
如果君主行事,没有长远的打算,不去建立组织伦理体系。只是任性私为,以私理为准则,他做出的抉择肯定是错的,他做的事也一定难以成功,就会被挫折和失败所困扰,虽百忧而不得解。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轨,同巧相胜。
前面讲的是二十四条组织伦理法则,来阐述公理。这段经文,讲的是在一个已经建设好的,稳定的组织伦理管理体系中,在更深入地构建人伦之序时的具体工作中,所应该遵循的十六条定理。
同志相得。志同道合的人,想的事情一样,追求的目标也一样,这样的人才能相亲,进而才能紧密团结在一起。
同仁相忧。仁者爱人,大家所关心的对象是一致的,所爱的都是天下苍生,这样的人才能一起忧国忧民,携手奋斗。
同恶相党。有共同的反对对象的人,他们会因为共同的敌人,而结成党友。
同爱相求。有共同喜好和兴趣的人,他们会因为共同的爱好,而互相亲近。比如爱好养兰花的,喜欢和养兰花的人一起做朋友。爱好读书的人,喜欢和爱阅读的人做朋友。
同美相妒。这句并不只是说,两个长得很漂亮的人,互相妒忌对方的美貌。而是指,大家专长的东西是一样的,就会彼此相妒。都喜欢说自己更好,别人不好。
同智相谋。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更进一步的说,智不同也不可相谋。聪明人和聪明人,可以一起谋事。傻子和傻子,可以一起谋事。而一个聪明人和一个傻子,就没法一起谋事。
同贵相害。贵,认为什么东西更重要的意思。认为更重要的东西,如果是一样的,他们就会互相争抢,好让自己得到,让对方得不到。比如抢房子,抢股票等等。
同利相忌。存在同质性的竞争关系,就会彼此相忌,希望自己做得好多赚钱,希望对方做得不好多亏钱。同行是冤家就是这个道理。
同声相应。观点一致的人,就会互相呼应,互相赞同和支持对方。
同气相感。一个人看另一个人,莫名地觉得怎么看怎么顺眼,这就是同气相感。越是相似的人,越容易互相吸引。
同类相依。相似到了很高的程度,就成了同类。只有同类才会相依,不是一类人,很难长久地共同生活在一起。平时我们生活中看到,猫和猫玩,狗和狗玩,同理,人也一样,只和与自己同类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
同义相亲。义,人之所宜。大家都觉得这样舒服,就会觉得亲切,并互相亲近。
同难相济。人遇到了共同的困难,就会互相帮扶对方,一起克服困难,走出困难。
同道相成。有共同的道德,共同的理念和使命,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利益,这样的人,会互相地帮助对方,一起完成事情,抵达目标。
同艺相轨。本句讲君主应该怎么分民,也就是怎么组织建立生产队,要把同样技能的人编到同一个生产队。需要注意,本句经文并不是说手艺相同的人会互相偷学对方的技巧。有的版本用的是同艺相规,有的版本用的是同艺相窥,实际上应该是同艺相轨,因为古代编户分民,是按照五家为一轨来划分的。轨是古代最小的事业单位。
同巧相胜。君主树德,大臣树智,百姓树艺。德者王,智者官,艺者事。使同样技艺的人编制和居住在一起,一起生产和生活,这样他们就会情不自禁的互相学习,互相提高自己的技巧。而且他们的孩子,长期地耳濡目染,根本不用国家开办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学会长辈的技艺和手艺。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管子说:“治众有数,胜敌有理。察数而知理,审器而识胜,明理而胜敌。”
管理百姓,是有确定的最优方法和正理的。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和什么样的人编在一起,才能效率最高,秩序最良好。这套最好的方法,是可以学习,可以掌握的,都是确定的,有具体数量化方案的,这些确定的最优的数量化分民方案,就是正理。
不管国家再大,人民再多,只要遵循正理来分民,都可以把整个国家的人民,组织得井然有序,对民力生产力和秩序,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
并且,这个设计好的高度组织化高度有序化的国家机器,还可以自我驱动,自我强化和自我实现。把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人一样,君主端坐在这个大号的人的心中,操纵一个国家,如同一个有生命的人在走路一样。这才是组织管理的极致。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于遵循正理,对兵力进行战斗力最大化的优化。把军队变成一个有生命的战争机器。
如果违背了这些正理,设计出来的国家机器,一定是紊乱的,低效的,低能的。一定是运行不良的。组织管理体系设计不好,国家也自然治理不好。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圣王以公理教化百姓,以正理分民。这样才能建立起来,一套合道合理的组织伦理管理体系。这样天下才能有规范,也就是礼。有了礼,才有了秩序,有了秩序,才能天下安宁。
如果君主自己行私为,而让百姓守公理。这样会导致,百姓废理不从。这是释己而化人者逆。所以,君主建立起来一套组织伦理管理体系之后,必须得以身作则地捍卫公法,不得逾越伦理,不得逾规。这样的话,百姓才能遵守公理。这是正己化人者顺。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如果臣民逆礼,就很难领导他们,政令就会通行不畅。如果他们顺礼,则非常好领导他们。大家都不服从领导,不听从指挥,这样国家就乱了。大家都服从领导,听从指挥,这样国家就能治理得非常好了。
以公理建立一套组织伦理管理体系,以此安礼,让组织成员顺从公理,来进行治理。不仅可以治理自身,还可以治理家庭,治理国家,都是可以治理好的。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