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喜迎正妻、正房叫“娶”;喜迎小妾、偏房叫“纳”。不同的两个字,道出的是中国古代基本伦理和社会等级观。
那么,“娶”妻、“纳”妾中的两个字,颠倒过来使用可以吗?答案是:不能!为什么呢?
1、从“娶”的本意说起
“娶”由“取”、“女”两个字组成。
“取”的古意是指在战争胜利后,获胜者割下对手的左侧耳朵,交回军营以获军功。甲骨文更是形象地表达了这个含义。由此,引申出来的含义是接取、获得、获取等。
这个含义与“女”字组合起来,意思就是接取女子、获取女子。根据《说文》的解释:“娶,取妇也。”通俗讲就是指迎接女子进门成婚,并延伸出娶亲、娶妻、娶妻生子、娶媳妇等词语。
2、从“纳”的本意说起
“纳”由“丝”、“内”两个字组成。
这是一个会意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丝被水浸湿,水分慢慢浸入丝中。由此,引申出来的含义是收进、收归、接收等,并延伸出纳交、纳入、纳受、纳士招贤等词语。
古代曾广泛存在“纳女”现象。这里的纳女是指,把美丽的女子致献给君王、士大夫。
对此《礼记》记载:“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扫洒。”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之士大夫以纳女后宫为耻,今人则以为荣矣!”
3、娶妻、纳妾的区别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纳女还是纳妾,与娶妻绝对是不可混用的。因为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娶”妻是男子成家、而后立业的人生大事,讲究的是明媒正娶,代表了一种正式婚姻关系。
按照周礼的规定,两者首先从程序上就不一样。娶妻讲究“三书六礼四聘五金八抬大轿十里红妆”——
先是出钱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送礼、求婚;
得到女方家首肯,媒人要来女方名字和生辰八字(过去这是严格保密的),男方进行卜问吉凶(现代男女谈恋爱替代以查对方星座了)。还要问清女子生母姓氏,借此区分是嫡女还是庶女,至于门第、财产、相貌、健康等也多在卜问范围里;
男方合过八字、问过吉凶,一切如意的话就要送重礼订婚;
订婚送聘礼是非常隆重的仪式,聘礼装在大轿里,锣鼓开道,阵式和规模仅次于迎亲;
送下聘礼后男方可择定婚期,在大红纸笺上写明男女双方名字、生辰八字,由媒人送给女方;
婚期当日,新郎亲自到女方家中迎娶新娘。
上述“六礼”缺一不可,否则就不算明娶正娶。
纳妾当然就不需要这么麻烦,“女为人妾,妾不娉也”只要“兑为妾”——就是说女子被纳为妾,不需要男方搞三书六礼那一套,只要给够钱就可以。最为关键的是,丈夫纳妾事先要征得妻子同意,如果强行纳妾,女方可以告官。
同时,妻子不允许被降为妾,只能休掉,而休妻的理由要足够多和硬气,否则女方也可以告官。即使准许了休妻,也有一套严格流程。纳妾同样不需要这么麻烦,甚至可以相互买卖,只要有足够多的钱就行。
另外,家族对妻、妾所生的子女也有不同待遇,妻所生的子女是“嫡出”,妾所生的子女是“庶出”,嫡出子女有家庭财产继承权,庶出子女则没有。
现在,很多人误认为古代中国是“一夫多妻制”,其实是错误的!
正确的说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和妾的身份不允许互换,这种地位、等级的严格区别,从最初进入男方家就被界定了:一个是娶、一个是纳。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近代随着千年等级制度的瓦解,社会上出现了“先纳妾后娶妻”、妾被男方家转正等现象。
但是不管怎样,男子迎正妻叫“娶”,迎小妾叫“纳”,这个规矩始终没有改变过。
参考文献:《说文》、《周礼》、《春秋传》,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