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段话
大家也都看到了
西方化学医学认为
四逆汤的任何一味
“单味药不具备此作用”!
我国古代哲学家
我国古代化学家
是多么的伟大
已不需多言。
这也让合一
想起一味特殊的药
----“火药”!
没错
火药最早
是一味药!
是我国古代化学家们
最伟大的创造之一。
火药是近代
西方现代化的底层逻辑
这也不需多言。
西方人
只是在近代
与龟兔赛跑一样
偶然领先一下~~~
还有很多宝贝
等待我们后人挖掘
比如下面这2个!!!!
你没有看错
四逆汤:能够逆转,动脉粥样硬化!
四逆汤:能够延缓,你的青春!
今天我们继续听赵厚睿教授讲解《太阴病:四逆汤续》
【赵师】
今天我们再继续讲几条与四逆汤相关的《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第353条条文如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
各医家对该条条文的理解有所不同,有人认为是表证和里证同在,有人认为是纯粹的里证。
按照第一种理解,外感之后正邪斗争,因为误治而导致大汗,阳气与津液损伤严重,外邪因里虚而内陷,从而内里拘急。四肢疼,属桂枝汤方一类的四肢关节的表证。下利厥逆为内里阳气虚寒。对“恶寒”二字的理解是有争议的。“恶寒”一般指外寒,而“畏寒”为内里阳虚。可能的情况是内里阳虚之后,外寒入内,从而“恶寒”,也可能是将“畏寒”误写为“恶寒”。这种表证和内里虚寒症状同时存在时,用四逆汤。
按照第二种理解,大汗后,原来的表热应得以解除。现在又出现发热,好像原来的热没有祛除一样,而实际上,现在的热是因为阳气暴脱之后而出现的表热,而内里则是纯粹的虚寒。人体阳气大虚,因而出现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恶寒等症状,仍要用四逆汤。
医家们虽然对于病因病机有不同理解,但结果是一样的,都是要用四逆汤来救治。后世医家如民国时期张锡纯丰富了对该条条文的理解与治法。这种情况,先用四逆汤救治,之后还要用人参、熟地、山茱萸等温补肾阴。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等也可能不是四逆汤证,而可能是湿阻热郁。病情复杂,须准确辨证,否则很容易出现误诊误治,临证还需要参考后世温病学的理论。如果是湿温病,使用大量发汗的方法,不仅不能退热,反而会伤及内里的阳气与津液,此时出现的四肢疼是比较剧烈的。原文中没有提到烦躁的症状,如果有烦躁的症状,脉象又沉、数、滑,显然不是四逆汤证。有些湿温病误治后,患者多年求医无果,类似的例子在生活当中也的确能够遇见。世界之大,很多病例是我们在书本上没有看到过的。
《伤寒论》第354条条文如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
第353条尚存有温病的可能性,但第354条则不太可能属于温病。第354条条文的内容与第353条条文类似,但没有出现热不去、内拘急等症状,同样是大汗亡阳之后的典型症状,用四逆汤。
《伤寒论》第377条条文如下: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
呕,阳气虚,水饮上冲。脉弱,微弱无力,阳气虚。小便复利,阳虚,可能清长和量多;而阴虚或水饮的情况下,小便是量少或不利的。身有微热,说明阳虚外浮。厥,四肢或全身冷,也有昏迷之意。阳气虚脱,外热而内寒,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属危重症,难治。
《伤寒论》第388条条文如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
该条条文与前述条文有类似之处。在表证和里证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优先治疗里证。里证治愈,表证也或随之好转。如果表证没有同时解除,随后可考虑用桂枝汤方类。四肢拘急,要考虑阴阳两虚。既可能是阳气虚不能够温煦四肢,也可能是精血亏虚,不能濡养肢体。本条条文优先考虑温阳,临床上,也可以考虑阴阳并救。
《伤寒论》第389条条文如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
下利清谷是较前述条文不同的症状。下利清谷,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极差,而只能排出完整的谷物。内寒外热,元气浮于体表而内里虚寒,欲虚脱之象。原文用四逆汤,也可以考虑用附子理中汤。
【学生末学按】
关于温病与伤寒,随着自己立稳的脚跟,随着临证日深,随着认知的完善,人会像在游标卡尺上游移,乃至像在不同维度内穿梭,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门派之说是方便说,执于门派、死于门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不攻讦他人的观点,乃至学习他人的观点。中医水平的构建离不开医者清晰的自我认知与实修,傲慢与偏见日浅,技艺与功夫日深,久之成片,大机大用。不是和稀泥那样的和而不同有什么不好呢?
稍微深入一点的东西,似乎都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不讲出来无法传承,讲出来则必会被误解。多少人将指月之手、渡河竹筏当做真理本身呢?以实践为基础,而不是以纯粹的头脑构建来做事。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