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山茱萸汤出自宋朝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六甲年时气主方。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土主甲己”,六甲年为岁土太过之年,气候以雨湿为主,肾水易受湿邪,主要病证为 腹痛寒厥,肢痿,腰痛,腹满食减泄泻 等。陈无择曰:“凡遇六甲年,敦阜之纪,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 ,脚下痛,中满食减,四肢不举。为风所复,则反腹胀,溏泄肠鸣;甚则大溪绝者死。”
药物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 山茱萸(各一两) 木瓜干 乌梅(各半两) 半夏(汤洗去滑) 肉豆蔻(各三分) 丁香 藿香(各一分)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钱七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六甲年为土运太过之年,土运之气淫胜,故脾土受病,有体重、肉痿、中满食减等症状;土运太过,克制肾水而发病,腹痛清厥等症状;同时肾水之子肝木来复而发病,有腹胀,溏泄肠鸣等症状。
全方着眼于六甲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的特点,并考虑到风气来复 的可能性,用大热之附子温阳散寒、止痛回厥;山茱萸酸收护肾、培补厥阴;乌梅、木瓜一收一泻,利脾祛湿,肉豆蔻辛温止泻,三药兼能治痿,同时以防大热之附子伤及阴液;再加半夏利湿化饮,丁香、藿香芳化和胃,少佐姜、枣调和,全方以 散寒除湿祛风 为法。
清代缪问释方曰:“敦阜之纪,雨湿流行,肾中之真气被遏,则火用不宜,脾土转失温煦,此先后天交病之会也。《内经》谓:‘湿淫于内,治以苦热’。故以附子大热纯阳之品,直达坎阳,以消阴翳,回厥逆而鼓少火,治肾而兼治脾。但附子性殊走窜,必赖维持之力而用益神,有如真武汤之用白芍,地黄饮之需五味是也。此而不佐以萸肉之酸收,安见其必入肾而无劫液之虑?不偕以乌梅之静镇,难必其归土而无烁肺之忧。得此佐治,非徒阳弱者赖以见功,即阴虚者投之中綮矣。
然腹满溏泄为风所复,土转受戕,此治肝宜急之秋也。脏宜补,以萸肉专培厥阴;腑宜泻,借木瓜以泄甲木。所以安甲乙者,即所以资戊己也。肉果辛温助土,有止泻之功,兼散皮外络下诸气,治肉痿者所需。再复以半夏之利湿,丁、木香之治胃,木瓜、乌梅之疗痿,眼光四射矣。风气来复,有酸味群药补之泻之,尚何顾虑之有哉。”
药物
附子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主要功效为回阳救逆,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本草纲目》:治三阴经证,及阴毒伤寒,阴阳易病。《本经》: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别录》:腰脊风寒,脚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强阴,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
” 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本草纲目》:“除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众所周知,附子是乌头类中药,而附子山萸汤中有附子、半夏相配伍,医者因“十八反”之说,运用时多有顾虑。但顾植山教授在临床中观察到,该方附子与半夏相配伍未见不良反应。乌头半夏同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中有乌头与半夏同用之“赤丸”,医圣张仲景已开先河,而后世方中如《千金要方》之风缓汤,《和剂局方》之润体丸、乌犀丸,许叔微《本事方》之“星附散”等皆有用之。
李时珍也说:“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耳。”所以,“十八反”并非是“十八禁”,需以病情需要为主,不可过于拘泥。
1230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