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满分10分,你会给自己的孩子打几分?孩子的答案看哭无数家长

文丨优宝
网络上曾有这样一部很火的亲子短片,让父母与孩子互相打分,满分为10分。 测试开始了,几位妈妈轮流吐槽着自己的孩子,有死活不肯吃饭的,有对他讲话装听不见的,一提起孩子妈妈们都是满肚子怨气。 她们很清楚,自己的孩子很不完美,还有一身的“小毛病”。 于是,爱哭闹减一分,挑食减一分,不讲卫生再减一分……


大多数妈妈给孩子打了7分或者不及格,很少有人给出高分。
很快轮到孩子们了,结果竟出奇的一致,10分、20分、100分、1万分,所有孩子都给妈妈打了满分。


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有说妈妈漂亮的;有说妈妈做饭很辛苦的;有说喜欢妈妈陪自己玩的……
在孩子的眼中,妈妈始终是完美的,一提起来眼睛里都闪着亮光。 那么几位忙于事业,不常顾家的爸爸们呢?结果再次令人泪目。

孩子,总是出人意料 孩子对待一件事物的思考方式总是令人捉摸不透,有时会让人很费解,有时会让人很生气。 我们以为,是因为孩子很多事情还不明白,不理解,所以才爱胡思乱想。 一心只盼望着他们能早点懂事,乖乖听话。 但有时孩子为了父母,也会做出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有一位妈妈,在吃饭时故意把孩子最爱吃的香肠夹到了自己碗里。 她只是想逗逗孩子,看看平时护食的女儿会不会生气? 可没想到,孩子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碗里所有香肠都夹给了妈妈。


还有一位妈妈,在生完宝宝后,在家做了两年全职妈妈。
为了减轻老公的养家负担,她离开孩子,重新回到职场工作。 一天中午,妈妈突然收到家人发过来的一段视频,瞬间心酸得泪如雨下。


地铁上,一位妈妈因为太累了,靠着扶手就睡着了。
孩子看到妈妈睡着后,默默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来到妈妈身边,拿起了她的包,就这样一直站到下车的那一站才叫醒妈妈。 他的眼角一直瞟向一旁坐在婴儿车里的小女孩,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或许是在向小女孩炫耀,自己已经能够很好地守护妈妈。


就在前不久,一家饭馆的视频监控中也拍下了一对父子。
几个男人正在举杯畅饮,期间,一个看起来10来岁的小男孩趁着大人不注意,以上洗手间为借口,偷偷去收银台买了单。


酒足饭饱后,当男孩的爸爸掏出手机准备买单时被告知了实情,他先是露出不敢置信的表情,再三向服务员确认后竟趴在凳子上放声大哭。
原来他和老婆刚离婚不久,孩子知道后觉得爸爸很“难”,于是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买了单,想给爸爸减轻点负担。


看到爸爸狼狈的样子,男孩还担心地上前轻声安慰,见爸爸没有回应,便安静地站在一旁守候。
不一会儿男人就抬起头来,擦了一把眼泪,揽过孩子的肩膀,孩子见状赶忙把书包背在身上。 就这样,一大一小的身影消失在了夜幕中…… 孩子对父母的爱,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从何时起,孩子不再爱父母了?
孩子越大父母越有一个明显的感觉: 曾经贴心的小棉袄,不知从何时起变得不再暖心,处处都要和自己对着干,简直就是一副不气死自己不罢休的模样。 也许,这就是孩子叛逆的青春期吧?孩子真的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爱自己了吗?


作家毕淑敏曾好奇地问过一群孩子: “你觉得父母爱你们吗?”
孩子们撇嘴说: “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她大惊,循循善诱道: “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们的回答不屑且漠然: “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她被震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她不死心,又问孩子们: “那你们什么时候能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这是一个连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再基于孩子们之前的冷漠,她本不抱有多少希望,他们的回答一定很光怪陆离吧。 没想到这次孩子们的答案晴朗而坚定。


一个梳着翘翘辫的女孩说: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子,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会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
一个小光头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 还有一个小女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子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是爱我了……” 她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 原来孩子眼中的爱是被高度简化、统一的—— 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受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


这和成人的逻辑简直背道而驰,父母是如何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
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开始,便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围绕。 对于独生子女的一代,父母的关爱之心,大概达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 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但如果父母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 “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这就像我们常吃一样食物,不论在别人嘴里多么美味,我们也只会感觉味同嚼蜡,父母式浓烈的爱意也会让孩子的感觉迟钝麻痹。 毕淑敏最后总结道: “爱应该像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 当付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才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你的孩子,值得100分的肯定
育儿、育儿,都说是父母在养育子女,但反过来又何尝不是孩子在让我们成为完整的自己? 我们也曾不懂父母养育的辛苦,直到亲身经历一番,才理解了上一代人的付出,才学会了感恩自己的父母。 我们也都忘记了自己是如何长大的,又是孩子用活生生的演绎,生动地弥补上了这一块的记忆。 亲子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父母和子女,两个不同星系的人走进同一个世界,在相互依存和磨合中,相互成就。 最初我们因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思维频道而困扰,彼此很难读懂对方。 不是要谁去妥协谁,谁要去适应谁,因为我们各有各的成长规律与需求。 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很多缺陷,对孩子我们总是难以释怀,哪怕他说了“再也不敢”。 但孩子对我们却总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原谅,哪怕我们从未说过“对不起”。


曾经我们也是孩子,习惯以自己为世界中心来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
当我们有了孩子,忽然之间思维方式就发生了改变。 是孩子的出现,让我们通过角色互换,学会了换位思考。 让我们看到了人和人的不一样,学会了包容和尊重。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 曾说: 父母和孩子间最重要的,就是情感关系。 你的孩子不是一个力求完美的项目, 你和孩子维持着一种持续的互动关系, 照顾孩子也不是一项"家务", 最重要的是把孩子当作一个人,一个需要建立情感关系的人。 没人想被别人搞定,大家都需要情感关系,孩子也一样。


2岁时,他为了一棵草一株花而欣喜;
3岁时,他为了路边无家可归的乞丐而伤心; 4岁时,他开始读幼儿园,学习笨拙地表达他的爱; 5岁时,他对死亡的解读是爱你的人,换了另外一种形式陪伴你; 6岁时,他教你发现隐藏在生活细节里的爱,而不是争吵与抱怨; ...... 是孩子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唤醒了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发现自己有着无限潜能, 让我们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成就感, 让我们重拾起对生活的热情与期待, 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充满温暖。 …… 这一切,都是孩子教会我们的东西。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课程购买-


-往期精彩推荐-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