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
挫折教育那些事儿
文/赵颖颖
2022年的冬奥会让大家认识了谷爱凌,随着比赛的进行,大家对她的喜爱、崇拜油然而生,但没有人会轻轻松松成功,她在成功之前也经受了不少的挫折,是她的妈妈一直在身边陪伴她,谷爱凌妈妈的挫折教育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典范。这也激起了我们对挫折教育新一轮的反思和探索。
挫折在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普遍存在,只是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发育正常、有血有肉、有自尊、有期待的人,遇到挫折都会产生沮丧、愤怒、无助等挫折感,因为没人喜欢挫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神经系统的正常反应,只是这种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尽相同。那么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该如何进行挫折教育呢?
我们在探讨如何进行挫折教育之前,首先需要澄清几个概念:
挫折抵抗力,也就是逆商,是一种综合处理“挫折感”,评估挫折事件,面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挫折教育,就是父母和其他成人如何通过“挫折事件”,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耐受“挫折感”,且提升挫折抵抗力的过程(注意,它既不是吃苦教育,也不是成功教育)。
那么,在有了正确的理念之后,我们该如何具体实施呢?我们总结了四个策略和方法。
第一,挫折教育不是人为制造“挫折事件”,不是挫折越多越好,而是如何建立“健康的压力反应系统”。
一方面,孩子不是玩偶,我们要尊重孩子。假如我们在工作中,领导为了锻炼我们,时不时的为我们刻意创造一些难题,你会不会感到被玩弄,不被尊重。另外,你给出挫折,当孩子出现挫折感的时候,大部分家长把握不好,处理不了。(告诉孩子,多吃苦是好事,要不将来你怎么应对复杂的社会;或者,加油,我相信你一定能行!这样孩子还是会感到很沮丧啊,我没有感觉到对我的好处啊,我就是办不到啊,我感到我什么也做不好啊!)导致的结果就是,只给挫折,给不了恰当的支持,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自己总是做不好,因此就会感到自卑,退缩。并且会对一个人一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积累损害。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只给挫折,没有有效支持,会损伤大脑,儿童时期的不良经历越多,发育延迟和后来的健康问题(包括糖尿病、心脏病、药物滥用和抑郁症)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我们尽可能早的为孩子提供爱,接纳他,支持他,可以预防或逆转前文提到的破坏。
第二,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允许孩子体验 “挫折感”,帮助孩子梳理情绪。
在这里大家要避免几个误区:
1.强行打气,希望孩子的沮丧感赶快消失,不允许孩子体验挫折感。比如:“没事儿,要坚持,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2.否定孩子的感受。有些家长会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么点挫折就把你给打倒啦?不至于吧?”或者“哎,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至于这么生气吧?你应该继续加油!”
3.压抑孩子的感受。“你说什么,我辛辛苦苦把你养这么大,你还说这种话来气我!”不恰当的处理方式就是二次挫折,而父母的理解和接纳,能帮助孩子度过沮丧。
我们在这个时候跟孩子交流时,可以借鉴以下三个小技巧:
第一步,接纳和陪伴。父母自己首先要情绪稳定,让孩子感到你跟他是一伙的。允许孩子有这些情绪,拍拍他或者给他一个拥抱,平静的陪伴和倾听,你要看到孩子的内心需求,不要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激起你的负面情绪。比如有一次,谷爱凌摔到了头部,造成间歇性失忆,当时谷妈妈没有像大多数妈妈那样一下子慌了,表现特别稳定。并且她没有对孩子说没事,没事,勇敢一点,而是抱着谷爱凌,主要在倾听她的感受。 第二步,肯定和鼓励。当孩子开始倾诉了,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绪,并肯定他已经付出的努力,引导他看到自己已经做了什么,做对了什么,做好了什么?让孩子感觉到被信任,这样他才有可能继续探索。第 三步,赋能。也就是给孩子力量。经过前面的接纳、陪伴,肯定和鼓励,孩子会感受到力量。
第三,帮助孩子聚焦困难,努力成功一次(当然,有些挫折是跨越不了的,这个时候我们心里要接纳孩子跨越不了这个挫折)。成功一次,孩子就会产生一次自信,一次又一次之后,他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所以说当孩子感觉好起来之后,我们家长就要去鼓励和协助他,从中总结经验,寻找失败的原因,还需要什么才能成功,然后制定计划,朝着目标前进。谷爱凌第一次参加全美滑雪公开赛时,由于年龄太小,体重太轻,不断地摔倒,没有完成比赛动作,谷妈妈意识到一定要做针对性的训练,马上就给女儿安排了为期一年的高强度蹦床训练,来提升她的能力。 最后,培养孩子体育运动的爱好和习惯。因为大部分的运动都是在不断的尝试、失败,再练习,再试错,最终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对挫折有一个认识,觉得挫折不是那么天大的事情,而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普遍存在;另外,让孩子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劳动中来,锻炼孩子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能提高孩子的挫折耐受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