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走进“足少阳胆经”的神奇世界之一:中医胆

说实话,经络这个东西,目前还没有一个能用现代科学去真正说明它的东西,见著于学术期刊的众多论著中,并未能说明它的真实面目,但现代科学却又不时地证实了它的存在。人们讨论它的真实存在和合理性也只不过是企图更好地认识它的内在世界。

并不想反驳和否定任何的科学实验或观点,本文的观点很明确:经络实实存在地发生作用,并被中国用于医疗实践几千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针灸疗法,这是事实。人们可以去研究为什么,但却无法否定是什么。所以,在这里,也只能尽量用朴实的语言去还原古人对经络的认识,去了解它的前生今世。

今天学习的是足少阳胆经。

少阳这个概念起源于阴阳学说,阴阳有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不同的阴阳状态,而这个“足”是指足肢的经络之意,在十二正经中,按部位分有手足各六经,按阴阳分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手足阴阳合起来有十二经。如少阳经有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都是属于少阳的范围,显然它们有重要的横向联系,手足如兄弟,实质上它们都是代表着少阳这个阴阳状态,只是具体的部位不同而已,少阳是它们的本质。

足少阳胆经的叫法最早来自于内经。内经灵枢部分《本脏第十》这一篇中就提出“胆足少阳之脉,起于.....”,据此才有了足少阳胆经的叫法。而唐朝杨上善留下的《黄帝内经太素》,据说是流传下来的内经真本,也在卷第八《经脉之一》中提出"胆足少阳之脉”的概念。从目前的资料查证,可以确定足少阳胆经的概念从内经传承而来,2000多年前的人们已经把少阳、足、胆联系起来,构建了从阴阳、人体部位、内在脏腑这样一个系统化生理认识。而内经的叫法又从哪里来的,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内经共有素问、灵枢二部分,各81篇,共162篇,而内经关于胆的论述散见于到五分之一的论篇,多达30篇,看来与胆相关的东西还是比较重要。

那么,认识足少阳胆经之前,我们来认识一下中医的胆。

胆在哪?有什么用?

胆作为一个生理器官,有它具体的位置和形状。内经也曾讲过胆的位置在哪,《五色第四十九》讲“肝左者,胆也。”,现代解剖学发现,胆囊位于右上腹,肝脏的下缘,附着在肝脏的胆囊窝里,借助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它的外型呈梨形,长约7~9厘米,宽约2.2~3.5厘米,其容积为30~50毫升,分为底、体、颈三部,如上图。

胆被内经喻为中正之官,古代人将人体器官的功用形容得很有意思,都用官职来表示,胆就是一个“中正”的官员,中正的意思是不偏不倚,正直、中直。这个冠名,听起来有点像判官。不过内经还真把胆比作判官了,说它“决断出焉”,很明显,一个人有没有谋略,能不能做决断的就看“胆”了。

胆真的有这么智能,会讲谋略和判断问题?内经并不是这个意思,是指人的谋略和决断受胆的影响很大,胆可以左右“决断意识”。黄帝和少俞讨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反证了“胆者,决断出焉”的讲法。

他们讨论了什么问题呢?就是关于勇敢与懦弱的问题,看看下而的原文,会深化我们对胆的认识:

黄帝曰:夫人之忍痛与不忍痛,非勇怯之分也。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见难则前,见痛则止;夫怯士之忍痛者,闻难则恐,遇痛不动。夫勇士之忍痛者,见难不恐,遇痛不动;夫怯士之不忍痛者,见难与痛,目转面盻,恐不能言,失气,惊,颜色变化,乍死乍生。余见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少俞曰:夫忍痛与不忍痛者,皮肤之薄厚,肌肉之坚脆,缓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谓也。

黄帝曰:愿闻勇怯之所由然。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长冲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黄帝曰:愿闻怯士之所由然。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骨曷)(骨亏)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黄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这里讲,怕不怕痛并不是勇敢与怯懦的表现,是皮肉的厚与薄、坚与脆、受痛的缓与急造成的,而勇敢与胆有关,“胆满与傍”之人,是造就勇士的原因。而“胆不满”是怯的根源。就好比原来表现懦弱的人,喝了酒后,肝浮胆横,象个勇士一样也是胆变化的原因。正所谓酒能壮人胆,无事应避酒客三舍。

胆这个器官就像个袋子,里面容纳着胆汁。胆汁每天都在排泄,参与胃的消化。现代医学观察到“肝脏在进食以外的时间分泌出胆汁而存放于胆囊内,然后在进食时把胆汁释放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胆汁的主要工作是负责乳化脂质(其中不含酵素),亦会帮助消化一些蛋白质和糖类。”这是目前最为直观的生理观察。中医并不排斥这种解剖观察,早就基于这种紧密关系将它们定为“肝胆相照,互为表里”,只不过没有用现代具体的语言来表述这种代谢关系。可以看出,中医对人体的解剖观察已早于现代医学二千多年。

但实际上,胆并没有脑袋,不会思考,它的胆汁又是从肝脏中分泌而来,它只是容器一样,它为什么会分泌胆汁?显然有一种“力”在推动它,比如让它缩放或挤压,否则胆汁不会释放出来。

倪海夏打了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有个香水瓶,上面有个可以按的喷头,你需要用力一按喷头才会喷出香水,如果这个香水瓶比作肝,那么这个喷头就是胆,这个按下去的力就是让胆汁分泌的动力。那么到底是谁在推动了胆的运动,是心脏,心包膜直接络到胆上面,所以心脏不断的搏动让胆也受到了压力,跟随着心搏一阵阵地喷射出来,胆汁的喷射速度就是心脏的速度。如果一个人紧张时心跳加速,那么其中一个影响就是会让胆汁也加速喷射,再间接影响到十二指肠的消化。所以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胃与十二指肠肯定是不健康的。基于这样的生理过程,倪海夏进一步指出,治疗胆的问题要追溯到心脏这个根源上去,并指出肝肿瘤的问题与胆有很大的关系。“只要加强心脏,让心脏搏动的力量加强,同时用一些药把浊物清出来,并增加肝的代谢,让它从后面推动它”。(详见《倪注针灸》有关论述)

生理上肝胆相连,中医认为互为表理,均属于五行之木,有木的性情。木是什么性情,就是可以生火,会源源不断地给心脏提供火力,肝木生心火,心火去推动胆木,胆汁才会下去。当力量到达胆这里的时候,它就是胆的阳气,也可以看作的胆的阳火,如果太过了,就会觉得口苦,从取象类比的角度看,生火过度,烧过头了,烧焦以后都是苦味,而人的胆汁分泌过度了,口也是苦的。这看起来是巧合,其实大自然很多的巧合就是共同遵守着同样的天道而已,特如此,人亦如此。

理解胆的中医生化过程,那么对于足少阳胆经的理解就会得豁然开朗。足少阳胆经这条联络”胆“的气血循环路线,必然将沟通上下内外,把胆的信息,感应传导到它的各个角落,诊断胆的问题可以从这条经络发出信息入手,诊断少阳的问题也可以从这条经络入手。这条经络内经并不是叫足少阳胆经,而是叫“胆足少阳之脉”,个人认为这种提法重点是指出胆的经络就是足少阳,足只是路线,而少阳才是重点。后来的人干脆叫足少阳胆经,尽管也是在讲胆经,但表达出来的意韵有所不同。可以看出,越是往更前的古代,中医越是强调阴阳问题,越是往后发展越表现出重形质的意识。

那么少阳为什么与胆联系在一起?

历代医家大多数都是沿用“足少阳胆经”的叫法,也不过多解释为什么的问题,可能他们认为,既然内经这么定,那就这么定,古人如何得来的,没什么好解释的,也无从考证。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古代人划分脏腑是按阴阳大小,形状大小,排泄代谢能力来划分的,并且是建立在解剖观察的基础上划分。

比如,什么是脏,什么是腑?体内空如容器,可以受盛容纳营养物质或水体津液,并且把它们的水谷之精输送给脏器进一步使用,同时把垃圾排出体外的器官,归类为腑,属阳。这一类器官有膀胱,胃,大小肠,胆,三焦。反过来,长得很健实,没有什么容纳空间的器官归类为脏,属阴,他们把”腑们“送来的精华进行最终的生化代谢,也同时把自己不要的东西返还给”腑们“处理,形成了”只要有需要,就会有人给,大家都不需要的就扔掉“这样一个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循环系统。内经讲到它们时说,脏器要”满而不实“,腑器要”实而不满“就是说,脏是实的,本来就是容纳少,不能再实了,它需要的是水谷精华,要藏得住他们才能维护运转,不然就麻烦了;而腑器是空的,它需要不断地充实,但又不能老是保持塞满的状态,必须要不断地排空,保持空间来容纳消化,否则新陈代谢循环就减慢或中断,麻烦就来了。总的来说这些理论是基于它们的形态及排泄代谢功能而总结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也是指导治病的一个要求。

脏为阴,腑为阳,这是一个大的归类,是中医人体系统化的开始。为什么这么分?阳者,气也,力也。所有的脏腑中,“腑“们都具有类似的形态及功能,有较大的气动表现和强大的排泄能力,这是将它们归类为阳的一个核心原因。

比如膀胱缩放运动能大量排泄尿液,并且与人的体表毛孔出汗有最密切的关系。又比如,胃肠受纳食物,消化五谷,也具有强大的气动表现和排泄能力,但胃肠与膀胱相比,尽量它的形态不小,容纳的物质比膀胱多,但其阳气大小及排泄能显然及不上膀胱,因为膀胱不但可以向下排尿,还可以向上蒸化水汽,通过遍布全身的毛孔排汗,具有最强大的气动性和排泄能力,阳气也必然最大,故而归类于太阳,就是阳气最多的意思。

所有的腑中,胆的形态较小,三焦(各类分泌腺体、淋巴组织,比如甲状腺、乳腺等)的形态也较小,胆与三焦的排泄能力远不如膀胱和肠胃,而且他们的排泄通道并不能直排体外,而是连接膀胱,肠胃来间接代谢,比如胆是连着十二脂肠,把胆汁排入那里,参与消化后,最后胆汁的垃圾通过大肠来排出来。所以胆与三焦的阳气远不如其他腑器,故而归类于少阳。中医里讲少阳是半表半里,从三焦与胆的代谢通道上也可以反证了这一观点的科学性,三焦与胆的代谢不是直排,是承接了脏器的代谢物,再给其他腑器代谢出体外,这种连接作用,间接代谢状态正是半表半里的一个写真。

综上,胆与少阳的联系是中医将阴阳理论应用人体的具体解剖观察与实践总结的结果,是人体结构阴阳体系的一个部分。作为胆的经络,被冠以“少阳”之称,就不难理解了。至此,我们可以总结为:胆是腑,属阳,归类于少阳,它的经络名称只不过是随它姓罢了。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