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各种怪病30

肛冷 [病案]黄某,男,68岁,军人。1987年7月10日就诊。肛门周围发冷如坐冰上,病已十年,多处就医均未收效,现仲夏之际仍感肛门周围阴冷不适,故常站立而不欲坐,并经常感脊背强痛如触电状不舒。舌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缓。 [治则]温督除寒,强筋健骨。 [方药]附子18克(先煎),肉桂6克(后下),干姜6克,巴戟天21克,川续断12克,白术15克。服5剂药后肛门周围已感温暖,脊背强直未作。再服5剂病愈。(见《山东中医杂志》1990年第3期) [评析]肛冷为临床奇症。患者军人出身,战争年代经常坐卧湿地,寒湿之邪伤及督脉。督脉主一身之阳,阳气足则温煦功能正常。督脉起于会阴,今患者年老气衰,寒湿之邪始为主因,督脉之温煦作用不足,故肛门周围冷如坐冰。督脉走行脊背,督脉受损故脊背强痛如触电状。处方重用附子,佐肉桂,干姜温通督脉,逐散寒邪,又用巴戟天、川续断祛风除湿,强筋健骨,诸药配合起温督除湿之效,多年奇症治愈。(李祥云) 冷水过敏症 [病案]刘某,男,25岁。不能接触冷水已数年,无论冬夏一遇冷水皮肤即起斑块,其面积随入冷水面积而定。色红块大,搔痒难耐。某院诊为皮肤过敏症,多方治疗无效。诊见面色苍白,容易感冒,稍劳累即自汗盗汗,舌淡苔白薄,脉浮缓。 [治则]实卫固表。 [方药]黄芪15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1剂后肿消痒止,连服3剂痊愈。(见《湖南中医杂志》1989年第6期) [评析]本例为卫阳不足,营血虚衰所致。故以玉屏风散实卫固表,皮肤不再发生过敏,仅3剂痊愈。(吕志连)
外凉内热——灯笼病 [病案]张某,男,56岁。1984年9月8日就诊。心中灼热,懊憹而烦,白天内热身凉,夜间内外皆热,手足心热,神疲乏力,唇干乏津,面色晦黄,皮肤粗糙。病已半年。测体温正常,其他检查未见异常。舌红少苔,脉细数。曾服知柏地黄汤等治疗无效,相反内热加重。 [治则]活血化瘀清热。 [方药]桃仁10克,红花6克,赤芍12克,牛膝12克,当归12克,川芎6克,生地12克,柴胡6克,枳壳10克,丹皮6克,大黄6克,栀子6克,豆豉9克。服3剂心热大减,续服3剂病愈。(见《山东中医杂志》1987年第4期) [评析]本病以外凉内热为主症,古称灯笼病。《医林改错》曰:“灯笼病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血淤。”患者皮肤粗糙,口干乏津,此均为瘀阻之征,选方血府逐瘀汤合栀子豉汤加减,活血化瘀,使气血不郁遏,故病愈。(李祥云)

遇冷遗尿 [病案]王某,女,48岁。1984年,1月6日诊。患者接触冷水则小便自行溢出,甚则遇到冷风刺激也会小便溢出。病起三四年。刻诊食不振,少气懒言,心悸气短,腰膝酸软,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舌尖红,脉细弱。 [治则]补益脾肺,固肾温阳。 [方药]党参18克,鹿角18克,熟附片12克,益智仁12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柴胡12克,升麻12克,黄芪20克,陈皮8克,干姜8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大枣5枚。8剂后好转,以后减肉桂,加黄柏10克,连服10剂面愈。再以补中益气丸服二个月调理善后。随访一年余,未见复发。(见《四川中医》1987年第5期) [评析]患者素体差,正气已虚,中虚则损伤下元,肾阳虚则阴无所依,气化失约,固摄失调而遇冷尿遗溢。故其病机为脾肺阴虚,肾阳不足。方用鹿角有形之品补有形之躯,肉桂、附片、干姜、益智仁大辛大热温阳壮肾,党参,黄芪补中益气,白术、大枣健脾,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阳明清气,佐陈皮理气醒脾。配伍得当,收效甚速。(吕志连)
指尖发热 [病案]崔某,女,42岁,1982年3月5日初诊,自觉两手食、中、无名、小指指尖灼热已月余,遇冷加重,外无红肿,身无寒热,伴胸闷不舒,舌质淡红、苔薄白微黄、舌根苔剥,脉细。 [治则]养血舒肝,解郁清热。 [方药]当归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炒栀子10克,丹皮10克,甘草6克,薄荷3克,桑枝3克。服2剂,指尖热感已去人半,胸闷减,原方去薄荷加生地30克,麦冬10克,又服2剂,病愈,(见《江西中医药》1983年第5期) [评析]指尖是手阴、阳经脉交接之处,指尖发热系血虚肝郁失于条达所致。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则疏泄失常,气机不畅,故胸闷;肝之疏泄失常影响指尖之经气,故郁而发热,如遇冷更使指尖之经气不得疏泄,故发热更甚。今选用丹栀逍遥散养血疏肝,解郁清热,加桑枝通络,以后去薄荷,加生地、麦冬滋阴养血,使阴血足肝气舒,气机条达,故指尖发热治愈。(李祥云)
轰热症 [病案]刘某,男,62岁。1981年3月诊。一年前患前列腺肥大,行手术后,渐觉周身发热,为阵发性,每日6~7次,以上半身为甚。发热时,心中烦乱不堪,伴汗出(皮肤发烧,体温不高)等,需急解开衣襟,甚至脱掉上衣,让风吹之始得缓解。一年四季如此,舌质黯红而淡、舌下有瘀点,苔白而润,脉沉细弱。 [治则]益气补血,活血化瘀,兼清虚热。 [方药]丹参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黄芪30克,牡蛎15克,胡黄连10克,白薇10克,五加皮10克,3剂后,发热大减,每日仅一次,且热势轻微。原方去桃仁,减丹参、当归量,加茯苓15克。共服10剂而愈,(见《陕西中医》1982年第2期)。 [评析]掘症状分析,本案非三阳之发热,乃术后气虚血亏,瘀血不行,瘀郁生热,治以当归补血汤益气生血,丹参,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佐胡黄连、白薇、五加皮退虚热。复诊加茯苓扶脾,故迅速治愈。(吕志连)
定时高热 [病案]惠某,女,26岁。1980年3月8日诊。近一个半月以来,每日下午3时许开始高烧,达39℃,三小时后可自行消退,每次发病,先背痛,继之发冷发热,手足心热甚,恶心胸痛,四肢末端发凉。舌淡略黯,脉沉细数。 [治则]和解少阳,活血化瘀,并温补太阳之表,清滋少阴之里。 [方药]银柴胡10克,黄芩10克,沙参15克,姜半夏10克,丹参15克,山楂15克,桂枝10克,黄芪15克,狗脊12克,白薇12克,胡黄连10克,瓜蒌15克。服6剂,热退告愈。(见《陕西中医》1982年第2期) [评析]本案证属少阳枢机不利,瘀血内阻不行,兼太阳之表阳气虚,少阴之里阴液亏,故发热有时,方用小柴胡汤和解之。因属虚热,特以柴胡易银柴胡,党参易沙参。背为阳,发热先背痛,即阳气虚而不通,故用黄芪、桂枝,狗脊温补而通,午后发热,即阴液亏,白薇、胡黄连凉血清虚热;瘀血内阻,热郁不宣,丹参。山楂当其用,胸闷为阳郁,瓜蒌宣之。诸药合用,不乱其法,故仅服6剂而愈。(吕志连)
持续高热 [病案]张某,男,41岁。持续高热已二十多天,头痛,微咳,全身乏力,每天上午体温在38.5℃左右,晚上达39℃~39.8℃。血液检查,白细胞正常,脉搏96次/分,肥达氏试验阴性。曾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氨基比林,赐他静、复方奎宁、安乃近、百尔定等药二十多天未效,体温持续在上述水平。西医拟诊为肠伤寒可疑,因治疗未效,故来我院中药治疗。刻见头痛,微咳,胃脘胀满不适,纳差,口干不欲饮,体倦,时汗出而热不退,大便干,小便黄少,咽微红,舌质稍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数。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连翘10克,茵陈10克,射干10克,贝母10克,枯芩10克,薄荷9克,木通9克,石菖蒲9克,枳壳9克,苡仁30克。服2剂后,体温退至正常,除乏力外,余无不适。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调理。服4剂后,一切恢复正常。(见《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评析]本案为太阴内伤,湿饮停滞,寒邪再受,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持续高热,汗出不解,口干不欲饮,舌苔黄腻,此为湿热互结,致气机不畅而见胸闷,口苦等症,治以清化湿热,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味,2剂热退,诸症亦解,后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以善其后,收效迅速。(黄宣能)
低热 [病案]郭某,女,24岁。1979年3月1日初诊。患者1976年3月感冒发热,经用中西药物治疗后,自觉经常畏寒发热,常患扁桃体炎和关节炎,腋下测体温一般在37.6℃~38℃,测血沉为20毫米/小时,其他检查均正常。自1978年初以后,每日皆发热两次,体温37.5℃左右,畏寒发热无汗,膝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而润微紫黯,苔黄白较腻,脉浮紧。 [治则]开腠解肌,安中攘外。 [方药]麻黄10克,桂枝6克,甘草18克,杏仁15克。服2剂后,身觉微汗出,恶寒减,舌紫黯渐退,苔白滑,根微黄,脉细微缓。改用通阳解表,调和营卫之法,药用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60克,大枣10枚,白薇12克。服3剂症减,续服4剂低热退,一直未复发。(见《新中医》1980年第2期) [评析]在外感热病即伤寒病中,发热为主要见证之一。患者低热反复发作,已三年之久,但未传经,表现为恶寒发热,属太阳经症。故仅用麻黄汤和桂枝汤,先后治之,处方合理,迅速治愈三年缠绵之疾。(李祥云)
顽固低热(一) [病案]邓某,男,23岁。1976年4月9日就诊。患者于1968年5月因作客饱餐后,次日腹痛腹泻,呕吐发热,恶寒,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经中西药治疗后,诸症均除,唯低热仍存,给予养阴之剂无效。以后低热缠绵,在37.8℃~38℃之间已历八年。患者无汗或微汗出,神疲乏力,腹胀满闷,嗜睡,大便欠畅,小便黄浊,舌质淡细润、苔黄略厚腻,脉弦濡。曾去各地就医,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诊断为低热,原因待查。 [治则]化浊,逐秽,利湿。 [方药]白蔻仁15克,藿香12克,绵茵陈30克,木通9克,黄芩9克,连翘9克,贝母9克,射干15克,石菖蒲15克,苏叶9克,滑石30克。服2剂后,病情好转。又服8剂病情愈。以后多次随访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77年第2期) [评析]本病为酒肉饱食而动湿,食滞湿热互结而为泄泻更感外邪而恶寒发热,泻下伤阴而抑脾阳,又再服滋阴药更碍运化而湿热愈凝,闭遏清阳,气机受阻则胸闷腹满,大便不畅,湿重脾不健运则倦怠嗜睡。本病为湿温病食滞并误治,当逐秽清热利湿。本方甘露消毒丹治之,以芳香开其湿,使热邪透达;结合清热淡渗之品,分消清宣,疏肺气,利膀胱,使湿热怯,阳气自伸,诸证遂平而愈(李祥云)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