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博客,《优秀的博士论文为何稀少》,陈述了博士论文答辩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现在,很多博士生为毕业论文苦恼,尤其是不知道如何开题。那么,一个博士生为论文开题要作哪些准备工作呢?我个人以为,主要是四个方面,即文献综述、学科扫描、问题聚焦和方法准备。
一、文献综述:关键词——功夫!
写作博士毕业论文,首先要做文献梳理的工作。不客气地说,现在博士生论文的选题,几乎没有是“前无古人”的,这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存在本质差别。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看看前人是如何思考的?有什么结论?这看上去是个笨功夫,但做过了,就知道,其实是“捷径”。
那么,是不是罗列了几百篇著作或文章就是文献综述?当然不是。成功的文献综述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建立了最为权威、最为完备的资料索引,从中可以看到,这个研究领域最早的论文是谁写的,最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哪些,最新的论文是哪篇;二是掌握本领域研究的所有观点,所有争论的焦点问题,以及所运用的方法;三是指出了现有的结论与研究方法存在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足,这才是论文写作的起点,是创造性劳动的起点,是提出真问题的起点!
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到哪里找文献。拜网络之福,现在查找文献简单多了。除此之外,我仍然主张还要查找比较权威的教育杂志,如《教育研究》、《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教育研究与实验》、《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新华文摘》等,这些杂志几乎都有三十年以上的历史。
二、学科扫描:关键词——学者
至今为止,人类知识是分门别类的,而知识分类是以学科来体现的,从事学科研究的是人,是各个领域的学者!学科扫描的对象是谁?当然是扫描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权威、学者。
首先要清楚知道本学科、本领域比较权威的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最有代表性的观点,目前在研究什么问题,迅速进入学科前沿!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科意识,了解学科发展历史与现状;另一方面,也是建立人际学术联系的过程,是与学者、大家“神交”的过程。博士论文盲评是送到哪里评?是研究生院吗?根本不是,最终是送到学科同仁或学科权威处评审。你不了解他们,文章既不引用他们,也不反映他们的研究成果,如何打动他们?如何说明你读了书?如何让他给对你的论文有好印象?
其次是确定所研究问题的学科领域,即学科定位!有的问题属于单一学科,但更多的问题属于多个学科。比如,“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这个主题,属于知识论、认识论领域,在教育学当中属于教师教育;“教育的生命尊严及其文化实现”(仅从字面上理解,且不论其命题是否成立)这个问题,属于教育基本理论,属于伦理学、政治学和法学;“学校德育制度情境中的文化冲突”,属于德育论,社会学、文化学……确定核心学科后,就要从相应的学科方法、学科理论与学科视野来对所研究的问题再次定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学科定位,在论文写作时就可能出常识性笑话!比如政治哲学中早已有海量般地关于社会公正的研究成果,但教育学者研究教育公正却知之甚少,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他,就会把某个人物比如斯特劳斯当作“顶峰”,把某一个时期的论述当作“最终真理”。结果如何,不言而喻!
三、问题聚焦:关键词——逻辑
博士论文不同于教材,不同于专著,不以体系完备为根本追求,不以科学普及、知识普及为目的,而是以解决问题为追求!十几万字的博士论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必须用最简短的一句话来概括!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能够做到,就说明可以开题了;否则,开题的时机未到。
当然,问题也有两个层面,一是是学科水平的问题,二是个人水平的问题;一是真问题,二是假问题。作为博士论文,要解决的是学科水平的问题,是学术共同体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个人不知道的问题。所谓的创新,是指解决了学科层面的问题。
在聚焦问题的过程中,关键是不要犯逻辑错误。这需要用逻辑这把“剪刀”对论文中心问题“动手术”。有的博士生开题报告中,分不清研究的对象与研究目的,混淆主次,颠倒种属,倒果为因,倒因为果……诸多问题,皆因缺乏逻辑分析所致!
四、方法准备:关键词——可行
开题报告中,博士生们习惯罗列出不少的研究方法,三五种方法是常事。其实,方法并非越多越好!不客气地说,方法多了,反而会导致论题内在的紧张。比如,调查得到的数据与理论分析的结论冲突,或者调查与不调查区别不大,流于形式,等等。实质是问题决定方法,关键在于方法要有可行性!
对研究方法的一般区分是: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前者以现象学、解释学、建构主义为代表;后者以实证主义为代表。质的研究方法适合研究这样的问题,第一,不成熟的概念或前人未提出的概念;第二,价值问题或意义问题;第三,特殊事件或特殊现象;第四,研究的对象无法量化。总之是比较抽象、特殊、意义、探索性问题。量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教育事实的测量,从中发现教育规律,从而确实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原因,指导教育实践。常用的方法有: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
由于教育问题的客观复杂性,实证方法的运用存在诸多限制;对于博士生来讲,主要有时间限制(对全日制博士生而言,论文开题之后的写作时间只有一年时间;在职的博士生,表面上时间似乎较长,但能够集中精力来写作的时间并不多)、对象限制(教育研究对象,比如师生的发展变化有一个过程)和资源限制(实验学校、班级以及调研学校、师生等都是有限的)。有的博士生在开题报告中雄心勃勃地宣布,要访谈一百人,做得到吗?或者说,他根本不懂访谈调查!
如果决定要开展实证研究,比较好的是开题时就拿出访谈提纲(列出要访谈的具体问题)、调查问卷(成形的调查问卷),以及详细的研究计划(时间安排)。如果做不到这些,那说明开题准备不充分,还不能开题!
当然,因为博士毕业论文选题的特殊性、复杂性与多样性,可能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暂列如上!
作者简介:杜时忠,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教授委员会主任,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学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研究方向集中在德育哲学、人文教育、制度德育、教师伦理等领域,出版著作八部,发表论文约130篇,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奖。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