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血
[原文]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总化于中气。胃阳右转而化气,气降则精生,阴化于阳也。脾阴左旋而生血,血升则神化,阳生于阴也。精未结而魄先凝,故魄舍于肺,气魄者,肾精之始基也;神未发而魂先见,故魂舍于肝,血魂者,心神之初气也。气,阳也,而含阴魄,是以清凉而降敛;血,阴也,而吐阳魂,是以温暖而升发。及其魂升而神化,则又降而为气,魄降而精生,则又升而为血。盖精血温升,则蒸腾而化神气,神气清降,则洒陈而化精血,精血神气,实一物也,悉由于中气之变化耳。
火金上热,则神气飞扬而不守,水木下寒,则精血泄溢而莫藏。故补养神气,则宜清凉,而滋益精血,则宜温暖。
气秉辛金清凉之性,清则调畅,热则郁蒸,畅则冲虚,郁则滞塞,滞塞而不降,故病上逆;血秉乙木温暖之性,温则流行,寒则凝瘀,行则鲜明,瘀则腐败,腐败而不升,故病下陷。气滞之家,胸膈胀满,痰嗽喘逆,半缘上中之虚热;血瘀之人,紫黑成块,杯碗倾泄,多因中下之虚寒。下寒则肺气之降于肝部者,亦遂陷泄而不升,上热则肝血之升于肺家者,亦遂逆流而不降,此气血致病之原也。
【翻译】气统领于肺,血藏于肝,而总的都是由中气转化来的。胃阳右转而化气,气降则生精,阴化于阳。脾阴左旋而生血,血升则神化,阳生于阴。精未结而魄先凝,所以魄包含于肺,气魄,肾精的始基;神未发而魂先现,所以魂包含于肝,血魂,心神的初气。气,阳性的,但包含阴魄,所以清凉而降敛;血,阴性的,但放出阳魂,所以温暖而升发。等到魂升而神化,却又降而为气,魄降而精生,则又升而为血。因为精血温升,是蒸腾而化神气,神气清降,则洗陈而化精血,精血神气,实际上是一个物质,全由于中气的变化罢了。
火金上热,则神气飞扬而不保持,水木下寒,则精血泄溢而不能收藏。所以补养神气,则适宜用清凉的药物,而滋益精血,则适宜用温暖的药物。
气秉持辛金清凉的特性,清则和谐流畅,热则湿热郁蒸,畅则冲虚,郁则滞塞,滞塞而不降,所以发病上逆;血秉乙木温暖的特性,温则流动通达,寒则寒凝瘀阻,流通则血色鲜明,瘀积则腐败,腐败而不升,所以发病下陷。气滞的病人,胸膈胀满,痰嗽喘逆,多半缘于上中部的虚热;血瘀的人,血液紫黑成块,成杯成碗的倾泄,多是因中下部的虚寒。下寒则肺气之降于肝部的,亦遂陷泄而不升,上热则肝血之升于肺家者,亦遂逆流而不降,这是气血致病的根原。
气 滞
[原文]肺主藏气,凡藏腑经络之气,皆肺家之所播宣也。气以清降为性,以心火右转,则化肺气,肺气方化,而已胎阴魄,故其性清肃而降敛。实则顺降,虚则逆升,降则冲虚,升则窒塞。
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气敛之也。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则生上热。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水藏。清肺热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盖胃逆之由,全因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是以阳明不降,但用清润之药,滋中湿而益下寒,则肺胃愈逆,上热弥增,无有愈期也。
【翻译】肺主藏气,凡是藏腑经络的气,都是肺所传播宣布的。气以清降为本性,因为心火右转,则化肺气,肺气一转化,就已经孕育了阴魄,所以其性清肃而降敛。实症则是顺降,虚症则是逆升,降则恬淡虚静,升则闭塞。
君火相火,在下的根源是癸水,肺气收敛他。肺气上逆,收敛的功能不发挥,君火(心火),相火(胆火)不沉降,反而上炎,则易刑伤肺金,产生上热。凡是胸闷、嗳气、哮喘、吐血、痰嗽的病证,都缘于肺气不降。而肺气不降的本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所以肺没有下降的路。
肺胃不降,君火(心火),相火(胆火)不沉降,反而上炎,火不生水,必然产生下寒。气滞的病证,病在上宜凉,病在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水藏。清肺热而降胃逆本来是定法,但不可以用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因为胃逆的原由,全因为土湿,土湿则中气不循序运转,所以阳明不降,只是用清润的药,滋养中湿而越发的下寒,则肺胃越发的上逆,上热更增加,没有痊愈的日子了。
[原文]下气汤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五味一钱 茯苓三钱 杏仁三钱,泡,去皮尖 贝母二钱,去心 芍药二钱 橘皮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翻译】下气汤
甘草7克 半夏11克 五味4克 茯苓11克 杏仁(泡,去皮尖)11克 贝母(去心)7克 芍药7克 橘皮7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气滞在胸膈右肋的。
气 积
[原文]肺藏气而性收敛,气病则积聚而不散,而肝气之积聚,较多于肺。肺气积聚,则痞塞于心胸,肝气积聚,则滞结于脐腹。
盖气在上焦则宜降,而既降于下,则又宜升,升者,肝之所司,以肝木主升,生气旺则气升,生气不足,故气陷而下郁也。而肝气之下郁,总由太阴之弱,以气秉金令,但能降而不能升,降而不至于下陷者,恃肝木之善达,肝木之善达者,脾土之左旋也。
气盛于肺胃而虚于肝脾,故肺气可泻而肝气不可泻。气积胸膈右肋,宜泻肺胃以降之,气积脐腹左胁,宜补肝脾以升之,此化积调气之法也。
【翻译】肺藏气并且性质主收敛,气病便是积聚而不散,肝气的积聚,比肺气的积聚更多。肺气积聚,便郁结在心胸,肝气积聚,便滞结在脐腹。
气在上焦并且适宜下降,而且既降于下,却又适宜上升,升,是肝的职责,因为肝木主升,生命力旺盛那么气便上升,生命力不足,所以气陷落而且在下郁积。肝气的下郁,总是由于太阴太弱,因为气掌握着金的时节,总是能降而不能升,降而不至于下陷的,依靠肝木的良好通达,肝木的良好通达,脾土左旋的缘故。
气旺盛在肺胃而虚在肝脾,所以肺气可泻而肝气不可以泻。气郁积在胸膈右肋,宜泻肺胃使气下降,气郁积在脐腹左胁,宜补肝脾使气上升,这是化郁积调理气的方法。
[原文]达郁汤
桂枝三钱 鳖甲三钱,醋炙焦,研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砂仁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积在脐腹左胁者。
【翻译】达郁汤
桂枝11克 鳖甲(醋炙焦,研)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干姜11克 砂仁4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气积在脐腹左胁的。(肝气郁积)
[原文]肺胃积气,在胸膈右肋,肝脾积气,在脐腹左胁,皆中气虚败之病也。补之则愈闷,破之则愈结,盖其本益虚,其标益实,破之其本更虚,补之其标更实,是以俱不能效。善治者,肺胃之积,泻多而补少,肝脾之积,补多而泻少。半补而半行之,补不至于壅闭,行不至于削伐,正气渐旺,则积聚消磨矣。
【翻译】肺胃的积气,在胸膈右肋,肝脾的积气,在脐腹左胁,都是中气虚败的病症。补气就越发的气闷,疏肝破气就越发的郁结,因为气的根本越发的虚了,气的表面上越发的实了,疏肝破气气的根本更加的虚,补气表面上更加的实,所以都不能有效果。善于治疗的医生,肺胃的郁积,泻多而补少,肝脾的郁积,补多而泻少。一半补而一半泻之,补不至于堵塞,泻不至于损伤人体,正气渐渐的旺盛,那么积聚就逐渐消失了。
血 瘀
[原文]肝主藏血,凡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血以温升为性,缘肾水左旋,则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阳魂,故其性温和而升散。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久而失其华鲜,是以红变而紫,紫变而黑。木主五色,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阳衰阴旺,多生下寒,而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不可专用清润。至于温气颓败,下热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概论也。
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温燥,无有二法。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水土湿寒,中气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翻译】肝主藏血,凡是藏腑经络的血,都是肝所灌注的。血以温暖上升为本性,因为肾水左旋,所以生肝血,肝血刚生成,却已经含有阳魂,所以血的本性温和并且上升发散。血实就直升,血虚就遏陷,上升便流畅,下陷便凝结瘀积。
血中的温气,是转化为火的根本,但温气的本原,却来源于水中的阳气,肾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所以木陷而血瘀。时间长了就失去血液的新鲜,所以红色变成紫色,紫色变成黑色。木主五色,凡是肌肤憔悴,眼角青黑色的,都是肝血瘀积的症状。肝血不升的本原,则在于脾,脾土滞积下陷,生气遏抑,所以肝没有上升通达的道路。
肝脾不升,原因在于阳衰阴旺,大多数产生下寒,从而温气抑郁,火的根源沦陷,往往转变为热。然而热在于肝,而脾肾却全都是湿寒,不可以只用清润的药物。至于温气颓败,下热不发作的,有十分之六七,不可以一概而论。
血瘀的病证,下适宜温而上适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如果木郁积转为热,可以变温而为清,但脾肾的药物,却只是适宜用温燥的,没有其它的方法。因为脾陷的原因,全是因为土湿,土湿的原因,全是因为水寒。肾寒脾湿,那么中气不运转,所以太阴不升。水土湿寒,中气郁结,君火相火失去根本,多半会产生上热,如果误认为是阴虚,滋补湿产生寒,短命早死,一百个不到一个能救治。
[原文]破瘀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丹参三钱 桃仁三钱,泡,去皮尖 干姜三钱 首乌(蒸)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翻译】破瘀汤
甘草7克 茯苓11克 丹皮11克 桂枝11克 丹参11克 桃仁(泡,去皮尖)11克 干姜11克 首乌(蒸)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血 脱
[原文]肝藏血而性疏泄,血病则脱亡而不守。未脱之先,温气虚亏,凝瘀不流。瘀少则结积而不下,瘀多则注泄而莫藏。凡便溺流漓,崩漏不禁,紫黑成块,腐败不鲜者,皆阳虚而木陷,血瘀而弗容也。
盖木性善达,水土寒湿,生气不达,是以血瘀;木郁风动,疏泄不敛,是以血脱,而肺血之脱亡,较多于肝。肝血下脱,则遗泄于便溺,肺血上流,则吐衄于口鼻。以血在下焦则宜升,而既升于上,则又宜降,降者,肺之所司,缘肺金主收,收气盛则血降,收气不足,则血涌而上溢也。而肺血之上溢,总由阳明之虚,以血秉木气,但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于上溢者,恃肺金之善敛,肺金之收敛者,胃土之右转也。
血盛于肝脾而虚于肺胃,其脱于便溺,则由肝脾之寒,其脱于口鼻,或缘肺胃之热,而阳衰土湿,中气颓败,实为脱血之根。若专用清凉滋润,助阴伐阳,以败中气,人随药殒,百不一生。此非血病之必死,皆粗工之罪也。
【翻译】肝藏血而性质是疏泄,血病便是脱亡而不守。没有脱之前,温气虚亏,凝瘀不流。血液瘀积的少便结积而不下,血液瘀积的多便注泄而不能收藏。凡是拉肚子流汗流血流泪,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下血,紫黑色血液成块,腐败不新鲜的,都是阳虚并且木气下陷,血瘀而不能容纳。
木的本性是善于通达,水土如果寒湿,生气不通达,所以血瘀;木郁积中风,疏泄不能收敛,所以血脱,但肺血的脱亡,较多于肝。肝血下脱,便遗泄在大便小便上,肺血上流,便是口鼻吐血。因为血在下焦并且适宜上升,既升于上,又适宜下降,下降,肺的职责,因为肺金主收藏,收敛的气旺盛则血降,收敛的气不足,则血涌而上溢。而肺血的上溢,总是由于阳明的虚,因为血掌握着木气,只是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于上溢的,依靠肺金的善于收敛,肺金的收敛,因为胃土的右转。
血旺盛在肝脾而虚在肺胃,发病血脱拉肚子,就是因为肝脾的寒,发病血脱在口鼻,有的源于肺胃的热,从而阳衰土湿,中气颓败,实为脱血的根本。如果单纯的用清凉滋润的药物,增加阴气杀伐阳气,衰败中气,人随着用药就殒命了,百人不能活一人。这不是血病就一定死,都是粗陋的医生的罪过。
衄(nǜ)血(鼻出血)
[原文]肺窍于鼻,肺气降敛,则血不上溢,肺气逆行,收敛失政,是以为衄,其原因于胃土之不降。
《灵枢?百病始生》:猝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衄血者,阳络之伤,则营血逆流,而卫气不能敛也。
肺主卫气,其性收敛,血升而不溢者,赖卫气敛之,而卫气之敛,由于肺降,降则收令行也。而肺气之降,机在胃土,胃土上壅,肺无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失泄,肺金被刑,营血不敛,故病鼻衄。而火炎金伤,不皆实热,多有中下湿寒,胃逆而火泻者。至于并无上热,而鼻衄时作,则全因土败而胃逆,未可清金而泻火也。外感伤寒之衄,亦非关火盛,缘寒伤营血,营郁而卫闭,卫气壅遏,蓄而莫容,逆循鼻窍,以泻积郁,卫气升发,故冲营血,而为衄证,衄则卫郁泻而表病解,原非火旺金刑之故也。
【翻译】肺开窍在鼻子,肺气主下降和收敛,于是血不上溢,肺气逆行,收敛失去功能,所以鼻出血,其原因在于胃土的不降。
《灵枢?百病始生》说:突然多饮食,于是肠满,起居不节制,用力过度,于是络脉受伤,阳络伤便血外溢,血外溢便鼻出血;阴络伤便血内溢,血内溢于是便血。鼻出血的,阳络的伤,因为营血逆流,而卫气不能收敛。
肺主卫气,本性收敛,血升而不溢的,依赖卫气的收敛,而卫气的收敛,因为肺的下降,降则收敛的功能发挥。肺气的下降,枢纽在胃土,胃土上堵塞,肺没有下的降道路,收敛的功能失去,君火相火失泄,肺金被克制,营血不收敛,所以发病鼻出血。但火炎金伤,不全是实热,许多的有中下湿寒,胃逆而火泻的。至于并没有上热,但鼻血经常发作的,则全因土败而胃逆,不可以清金而泻火。外感伤寒的鼻出血,也不是因为火盛,缘于寒伤营血,营气郁积而卫气郁闭,卫气壅遏,蓄而不能容,逆循环到了鼻窍,用来泻积郁,卫气升发,所以冲营血,而为鼻出血病证,鼻出血则卫气郁积泻出而表病解,原本就不是火旺金刑的原因。
[原文]仙露汤
麦冬三钱 五味一钱 贝母二钱 半夏三钱 柏叶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杏仁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衄血之证,火泄金刑,气伤血沸,宜清金敛肺,以回逆流,而必并降胃气,降胃必用半夏。近世误以血证为阴证,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论也。
若上热非盛,而衄证时作,则全因中下湿寒,当加干姜茯苓温燥之药。若大衄之后,气泄阳亡,厥逆寒冷,宜加参芪姜附,以续微阳,清润之药,切不可用。
【翻译】仙露汤
麦冬11克 五味4克 贝母7克 半夏11克 柏叶11克 甘草二钱 芍药11克 杏仁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鼻出血的病证,火泄金刑,气伤血热,适宜于清金敛肺,以回逆流,而且一定要同时降胃气,降胃必用半夏。近世的人误以为血证为阴证,半夏性燥,不适宜于鼻出血的病人,不是明白人的言论。
如果上热不是太旺盛,但鼻出血证经常发作,则全因中下湿寒,当加干姜、茯苓温燥的药物。若大出血之后,气泄阳亡,厥逆(指四肢逆冷,手冷可过肘,足冷可过膝,由阳气内衰,阴寒独盛所致)寒冷,适宜加人参、黄芪、大姜、附子,以续微弱的阳气,清润的药,切忌不可用。
吐 血
[原文]血敛于肺而降于胃,肺气能收,则鼻不衄,胃气善降,则口不吐。肺气莫收,经络之血,乃从鼻衄,胃气莫降,藏腑之血,因自口吐。因肺气之敛,亦因胃气之降,吐衄之证,总以降胃为主。
胃气不降,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寒水之旺。水寒土湿,中气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蓄积莫容,势必外脱。土郁而无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凡呕吐瘀血,紫黑成块,皆土败阳虚,中下寒湿之证。瘀血去后,寒湿愈增,往往食减而不消,饮少而不化。一旦土崩而阳绝,则性命倾殒,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于死。
其血色红鲜者,则缘肺热,然始因上热,而究变中寒。以血藏于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热,即血中之温气所化,血去而血中之温气亡泄,是以大失血后,寒栗而战摇也。而其上热之时,推其中下,亦是寒湿。盖君相之火,随戊土下降,而归坎水,则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则君相升泄,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非己土之湿,而胃何以逆!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湿!胃逆火泄,升炎于上,而坎阳绝根,其肾水必寒,寒水泛滥,其脾土必湿,理自然也。
若夫零星咯吐,见于痰唾之中者,其证稍缓。以血去非多,则气泄有限,虽亦中下寒湿,而一时不至困败。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润,败其中气,则亦归死亡耳。
血证是虚劳大病,半死半生,十仅救五。而唐后医书,皆滋阴泻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实可哀也。
【翻译】血收敛在肺而下降在胃,肺气能收敛,则鼻不出血,胃气下降的好,则口不吐血。肺气不能收敛,经络的血,就从鼻子里冒出,胃气不能下降,藏腑的血,就从口里吐出。因为肺气的收敛,也因为胃气的下降,吐血和鼻出血的病证,总是以降胃气为主。
胃气不下降,原因在于土湿,土湿的原因,源于寒水的旺盛。水寒土湿,中气郁结,血液循环不畅通,所以凝瘀而紫黑色,蓄积不能容纳,势必血液外脱。土郁而没有下行的道路,所以上从口出。凡是呕吐瘀血,紫黑色并且成块,都是土败阳虚,中下寒湿的病证。瘀血下去后,寒湿越发增加,往往食量减少而且不消化,喝水减少而且也不消化。一旦土崩而阳绝,则性命立刻没了,所以大吐瘀血的病人,大多都到了死期。
病人的血色红鲜的,则缘于肺热,然而开始是因为上热,但最后变成中寒。因为血藏在肝,而肝木生火,心火的热,即血中的温气所转化,血失去并且血中的温气流失,所以大失血以后,因寒冷而战栗。病人在上热的时候,推论他的中下部,也是寒湿。君火相火,随着戊土下降,而归坎水,则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则君火相火上升泄热,不是戊土的逆行,火怎么能够上升!不是己土的湿,胃气怎么能够逆行!不是癸水的寒,土怎么能够湿!胃逆火泄,上升发炎在上,从而坎阳断绝根本,他的肾水必然是寒,寒水泛滥,他的脾土必然湿,道理很自然。
如果零星的咯血吐血,有痰或者唾液中见血的,病人的病证稍微的缓慢一些。因为血失去的不多,那么气泄的有限,虽然也是中下寒湿,但一时不至于困乏衰败。但一旦遇到庸医,长时间的服清润的药物,败了他的中气,那么也就归于死亡了。
吐血证是虚劳的大病,半死半生,十个仅仅可以救过来五个。从唐朝以后的医书,都是滋阴泻火,今古雷同,一百个也救不过来一个,实在令人悲哀。
[原文]灵雨汤
甘草二钱 人参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柏叶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证,中下寒湿,凝瘀上涌,用人参甘草,补中培土,茯苓干姜,去湿温寒,柏叶清金敛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犹当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无下行之路,陈郁腐败,势必上涌。旧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窍,遂成熟路。再投清润之药,助其寒湿,中气败亡,速之死矣。若温中燥土,令其阳回湿去,复以半夏降逆,使胃气下行,瘀血既吐,鲜血自不再来。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当大用。
其零星咯吐,红鲜不凝,虽有上热,亦非实火。稍加麦冬贝母,略清肺热,总以泻湿培土为主,不可过用苦寒也。
【翻译】灵雨汤
甘草7克 人参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干姜11克 柏叶11克 丹皮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大吐瘀血的。
吐血的病证,身体中下寒湿,血凝瘀从上涌出,用人参、甘草,补中气培固中土,茯苓、干姜,去湿温寒,柏叶清金敛血,丹皮疏木化瘀,自然是不变的方法,还应当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来应该下行,肺、胃既然上逆,血没有了下行的路,积累郁积血液腐败,势必上涌。旧血失去,新血又瘀积,逆行上窍,于是成了熟路。再投入清润的药物,加重其寒湿,中气败亡,加速死亡了。如果温脾燥土,使其阳回湿去,又用半夏降逆,使胃气下行,瘀血既然吐出,鲜血自然不再来。如果下寒严重的,蜀椒、附子,也应当加大用量。
病人零星咯血吐血,红色鲜艳不凝成块的,虽然有上热,也不是实火。稍量的加麦冬、贝母,略微的清肺热,总是用泻湿培土为主,不可过用苦寒的药物。
[原文]白茅汤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麦冬三钱,去心 茅根三钱 芍药三钱 五味子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零星吐鲜血者。
血之零吐红鲜者,虽缘土湿胃逆,而肺家不无上热,泻湿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药。
若相火极旺,则加黄芩而倍芍药。仲景三黄泻心汤,是治相火之极旺者,但此等颇少,未易轻用。若上热不敌下寒之剧,当大温水土,清润诸法,切不可用也。
【翻译】白茅汤
人参7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麦冬11克,去心 茅根11克 芍药11克 五味子4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零星吐鲜血的。
零星吐血血液红色鲜艳的,虽然缘于土湿胃逆,但肺不会没有上热,泻湿降逆之中,自然适宜加清肺的药物。
如果相火极其旺盛,则加黄芩并且加倍的用芍药。仲景的三黄泻心汤,是治相火极其旺盛的,但这样的情况很少,不可以轻易使用。如果上热不敌下寒的剧烈,应当加大温水土的药物,清润的各种方法,切不可用。
便 血
[原文]血生于脾,藏于肝,肝脾阳旺,血温而升,故不下泄,水寒土湿,脾陷土郁,风动而行疏泄之令,则后脱于大便。
阳气收敛,则土温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庚金之收令不行也。后世以为肠风,而用清润,脾阳愈败而愈陷,无有止期也。
其肝脾阳败,紫黑瘀腐,当补火燥土,以回残阳,暖血温肝,而升郁陷。若痔漏脱肛之治,亦依此法通之。
【翻译】血产生于脾,藏于肝,肝脾的阳气旺盛,血温暖上升,所以不下泄,水寒土湿,脾下陷土郁积,风动而运行疏泄的功能,大便带血。
阳气收敛,则土温而水暖,病人脾湿而肾寒的,庚金的收敛功能不行。后世的人以为是肠风(因风热客于肠胃或湿热蕴积肠胃,久而损伤阴络,致大便时出血),而用清润的药物,脾阳越发的衰败愈发的下陷,没有治愈的时候了。
病人肝脾阳气衰败,血液紫黑瘀腐,应当补火燥土,以挽回残存的阳气,暖血温肝,从而让血上升阻止郁陷。如果是痔漏脱肛治疗,也用这个方法去通。
[原文]桂枝黄土汤
甘草二钱 白朮三钱 附子三钱 阿胶三钱 地黄三钱 黄芩二钱 桂枝二钱 灶中黄土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便血之证,亦因水土寒湿,木郁风动之故。仲景黄土汤,术甘附子,培土温寒,胶地黄芩,清风泻火(相火),黄土燥湿扶脾,法莫善矣。此加桂枝,以达木郁,亦甚精密。
【翻译】桂枝黄土汤
甘草7克 白朮11克 附子11克 阿胶11克 地黄11克 黄芩7克 桂枝7克 灶中黄土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便血的病证,也是因为水土寒湿,木郁风动的缘故。仲景的黄土汤,白术、甘草、附子,培土温寒,阿胶、地黄、黄芩,清风泻火(相火),黄土燥湿扶助脾阳,方法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儿加桂枝,用以通达木郁,也很精密。
溺 血
[原文]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谷道不收,则后泄于大肠,水道不敛,则前淋于小便。
阳气蛰藏,则土温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蛰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是以梗涩而不利。缘木愈郁则愈欲泄,愈欲泄则愈郁,郁生下热,小便赤数,虽火盛之极,而实以脾肾之阳虚。
泻湿燥土,升木达郁,自是主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然热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至于脾家,但宜温燥,虽肝热极盛,不可泻其脾土也。
【翻译】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肛门不收敛,则后泄于大肠,水道不收敛,则前淋于小便。
阳气蛰伏收藏,则土温而水暖,病人脾湿并且肾寒的,壬水的收藏功能不行了。水的性质是蛰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所以流漓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所以阻塞而不利尿。缘于木越郁就越想排泄,越想排泄就越是郁积,郁积产生下热,小便发红并且量小,虽然火旺盛的很,但实际上是脾肾的阳虚。
泻湿燥土,升木气通达郁积,自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然而热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至于脾,只适宜于温燥,虽然肝热极盛,不可以泻脾土。
[原文]宁波汤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阿胶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栀子三钱 发灰三钱,猪脂煎,研
煎大半杯,温服。
溺血与便血同理,而木郁较甚,故梗涩痛楚。苓泽甘草,培土泻湿,桂枝芍药,达木清风,阿胶发灰,滋肝行瘀,栀子利水泻热。(膀胱之热。)
若瘀血紫黑,累块坚阻,加丹皮桃仁之类行之,此定法也。
【翻译】宁波汤
甘草7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阿胶11克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栀子11克 发灰(猪脂煎,研)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尿血与便血同理,但木郁的更严重,所以梗涩有痛楚感。茯苓、泽泻、甘草,培土泻湿,桂枝、芍药,达木清风,阿胶、发灰,滋肝化瘀,栀子利水泻热。(膀胱之热。)
如果瘀血紫黑色,累积的血块坚硬,加味丹皮、桃仁之类的化血,这是一定的法则。
上一篇
刘守庙会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