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脉诊
一,脉诊概说
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心脏的搏动
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
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
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1)肺 肺主气,司呼吸。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 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
1,寸口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
(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2)寸口部脉气最明显 寸口部是手太阴肺经“经穴”和“输穴”的所在处,为手太阴肺经经气流注和经气渐旺,以至达到最旺盛的特殊反应点,故前人有“脉会太渊”之说,其脉象变化最具有代表。
(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4)便于诊察。
3,其他诊脉部位
(1)三部九侯诊法
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出自《素问.三部九侯论》。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2)人迎寸口诊法
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颈部总动脉)主要反映体表情况。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两倍,三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主,如果人迎脉大于村口脉四倍者名为外格,大而数者是危重的证侯。
(3)仲景三部诊法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奚三部诊法。三部诊法是以诊寸口脉侯脏腑病变,诊趺阳脉侯胃气,诊太溪脉侯肾气。
(三)诊脉方法
1,患者体位
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
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 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
(2)布指 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3)运指 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首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3,平息
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4,切脉时间
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脉诊时需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辩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四)脉象要素
1,四要素
(1)脉位。
(2)脉数 正常人,脉搏的频率约每分钟72~90次,且节律均匀,没有歇止。
(3)脉形
搏动幅度较大者——洪脉
搏动幅度较小者——细脉
脉管弹性差,欠柔和者——弦脉
脉体柔软无力者——濡脉,缓脉等
(4)脉势 指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
应指有力——实脉
应指无力——虚脉
通畅状态较好,脉来流利圆滑——滑脉
通畅状态较差,脉来艰涩不畅者——涩脉
2,八要素
(1)脉位 指脉动显现部位的深浅。
(2)脉率 指脉搏的频率。
(3)脉长 指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长短。
(4)脉势 指脉搏的强弱。
(5)脉宽 指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
(6)流利度 指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
(7)紧张度 指脉管的紧急或驰缓程度。
(8)均匀度 一是脉动节律是否均匀;二是脉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一致为均匀,不一致为岑差不齐。
二,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表现
正常脉象的主要特点是:寸关尺三部有脉,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2~90次每分钟,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力,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二)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
1,胃,也称胃气。脉之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和营养状况的优劣。
2,神,脉搏有力是有神的标志,故有胃即有神。
3,根,脉之有根关系到肾。
总之,胃,神,根是从不同侧面强调了正常脉象所必备的条件,三者相互补充不能截然分开。
三,常见脉象的特征
(一)常见脉象的特征及鉴别
1,相似部位——浮脉类
共同特点: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2,相似部位——沉脉类
共同特点:脉位在皮下深层,重按始得。
3,相似止数——迟脉类
共同特点:脉率慢于正常脉象,一息不足四至。
4,相似止数——数脉类
共同特点:脉率快于正常脉象,一息五至以上。
5,相似脉势——虚脉类
共同特点:脉势软弱,应指无力。
6,相似脉势——实脉类
共同特点:脉势力强,应指有力。
(二)常见脉象的鉴别
1,相似脉象节律不整比较
有间歇的脉象
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2,相似脉流利度比较
脉来流利——滑脉——往来流利圆滑
脉来艰涩——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如轻刀刮竹
3,相似脉紧张度比较
脉体较硬:弦脉——脉长而坚硬,如按琴弦
紧脉——紧张有力,如按绳索,在脉势绷急和脉形宽大两方面超过弦脉
革脉——浮大搏指弦急中空,如按鼓皮
脉体柔软:濡脉——脉浮细而软
弱脉——沉而软小无力
4,相似脉长比较
具有长的特征的脉象:长脉——脉动应指超逾三部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牢脉——长而实弦
具有短的特征的脉象:短脉——脉动应指不及三部,且常兼迟涩
动脉——短而滑数
5,相似脉宽比较
具有细特征的脉象: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显然
濡脉——浮细无力而软
弱脉——沉细无力而软
微脉——脉极细极软,似有若无
具有乱宽特征的脉象: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实脉——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
四,相兼脉与真脏脉
(一)相兼脉的概念与主病
相兼脉是两种以上的单因素脉象相兼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
浮紧脉——多见于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浮缓脉——多见于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浮数脉——多见于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浮滑脉——多见于表证夹痰,常见于素体多痰湿而又感受外邪者
沉迟脉——多见于里寒证
沉弦脉——多见于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沉涩脉——多见于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淤者
沉缓脉——多见于脾虚,水湿停留
沉细数脉——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
弦紧脉——多见于寒证,痛证
弦数脉——多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藴等病证
弦细脉——多见于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滑数脉——多见于痰热,湿热或食积内热
洪数脉——多见于阳明经证,气分热盛,外感热病
(二)真脏脉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1,真脏脉的概念
真脏脉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是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表示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
2,真脏脉的机临床意义
(1)无胃之脉:无胃的脉象以无冲和之意,应指坚搏为主要特征。临床提示邪盛正衰,胃气不能相从,心、肝、肾等脏气独现,是病情重危的征兆之一。
(2)无神之脉:无神之脉象以脉律无序,脉形散乱为主要特征。主要由脾,肾阳气衰败所致,提示神气涣散,生命即将告终。
(3)无根之脉:五根脉象以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为主要特征。
脉诊主要知识提炼:
1,有胃——徐和、从容、软滑。
2,有神——有力柔和、节律整齐。
3,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主疼痛的脉象:伏、动、代、弦、紧。
五,诊小儿脉
(一)小儿正常脉象特点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又生理旺盛、发育迅速,故正常小儿的平和脉象,较成人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若按成人正常呼吸定息,2~3岁的小儿,脉动6~7至为常脉,约每分钟脉跳100~120次;5~10岁的小儿,脉动6至为常脉,约每分钟100次左右,4~5至为迟脉。
(二)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
由于小儿疾病一般比较单纯,故其病脉也不似成人那么复杂。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辫病的表、里、寒、热;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
【记忆】
脉诊的概念以及意义。重点章节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