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云轲
韩国2017年上映的历史题材影片《南汉山城》很成功,播映后评价很高。
影片讲述了朝鲜王朝丙子(1636年)之役期间为清军入侵所逼,国王仁祖李倧被迫带领一部分臣子和军队到南汉山城避难,经过与清军的反复较量,战败被迫接受清军提出的“封贡”要求,改变了朝鲜王朝宗主国的对象,进而对清朝“事大”的屈辱历史。
这是一段令朝鲜人不堪回首的往事,使其有锥心之痛。
一、“无理”的要求,朝鲜王朝不答应
1636年,后金天聪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为了表示他是满洲族、蒙古族、汉族等民族共有的帝国之君,急切需要得到明王朝的臣属国朝鲜王朝的正式认可。
其实,在此之前,天聪元年(1627)正月,刚即位不久的皇太极就派阿敏、济尔哈朗等人率军进攻朝鲜,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打到了平壤城下。朝鲜国王李倧吓得逃离汉阳城,躲入江华岛避难,同时派人与后金议和。后金方面派出了在萨尔浒之战时战败投降后金的朝鲜将领姜弘立带着议和停战条件进入江华岛:朝鲜王朝必须与明王朝断绝一切关系,与后金结成兄弟之邦。
很明显,这条件朝鲜王朝无法接受。因为“朝鲜”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的国号,壬辰倭乱又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力排众议、倾全国之力支持朝鲜,最终才将倭寇击败驱逐的,明王朝对朝鲜有“再造之恩”。壬辰倭乱的事儿到此时才过去三十年,朝鲜人记忆犹新,还在对明王朝无限地感恩戴德,现在怎么能忘恩负义呢?司谏尹煌怒而拔刀要杀姜弘立,其他大臣也极力反对议和。
李倧明白,若是拒和宣战,朝鲜没有胜算,于是派王室李玖赴后金营中谈判,想讨价还价。但是,阿敏等人不同意,双方就这样拖延下来了。
不久,明朝的袁崇焕得知后金进军朝鲜,急忙亲率军队到义州,还派兵直接向沈阳杀去,给后金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侵入朝鲜的后金军被迫赶紧与朝鲜议和,李倧表面上同意议和条件,与后金结盟。于是,后金军就撤回
国
去了。
李倧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在当初将国王光海君李珲赶下台,自己夺位做国王,打的一个重要旗号就是:光海君在位期间“暗通后金”。后金与明朝是敌国,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光海君的行为引起了公愤,是朝鲜举国上下所不能容忍的。现在,李倧自己却与后金结为“兄弟之邦”,罪过不是比光海君更甚吗?
所以,李倧极力掩饰自己与后金签盟约的事儿,在国内更加表现出对明王朝的事大行为,来安妥自己的心虚,也借此蒙骗国人。
不过此次“丁卯之役”只是暂时缓和了朝鲜与后金的紧张关系,朝鲜国内依然对明朝事大,对后金只有戒惧提防之心,没有感恩戴德之念。
所以,皇太极称帝后,又立刻派军进攻朝鲜,想让这个“兄弟”彻底成为自己的亲兄弟,以便在自己与明朝争天下时免除后顾之忧。
二、主和、斥和,保面子、还是保里子?
1636年的二月,皇太极派出英俄尔岱(朝鲜历史上称之为“龙骨大”)去凭吊朝鲜国王李倧刚去世不久的妻子韩氏。英俄尔岱让李倧与其一道拥戴皇太极称皇帝。李倧不傻,这个时候若是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拥戴皇太极称帝,那将宗主国的明朝崇祯皇帝放在哪?这不再仅仅是无礼的小事了,简直是数典忘祖、自绝于天地和江山社稷,不想活了。
于是,李倧躲起来了,不见这个龙骨大,还派人把守着龙骨大所住的驿馆,不让其随便出入。英俄尔岱见此,明白了朝鲜人的心思,于是瞅机会逃出去,夺马奔走,逃回后金的途中,他还抓住了朝鲜往明朝去的使者,使者的信是交给明朝边境地区守将的,内容是朝鲜与后金结盟是被逼无奈,请求明朝出兵与其一道夹击后金。
皇太极闻讯大怒,准备大举出兵彻底征服朝鲜。四月,他正式称帝,建立清朝,改年号崇德元年,举行登基大典时,朝鲜的使者竟然拒绝向皇太极行礼,让皇太极和清朝文武大臣们十分气愤。
就这样,刚成立不久的清王朝,一场针对朝鲜的战争不可避免了。
经过一番准备后,腊月初一,皇太极下令多尔衮、豪格叔侄俩率军南下,进攻朝鲜,被朝鲜史称为“丙子之役”的战争爆发了。
清军一路上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于腊月十四攻占平壤城,而后抵达汉阳城。朝鲜吏曹判书崔鸣吉来到清军营中,请求缓战,以需要时间禀报国王为由,给李倧逃跑争取时间。
李倧派人将女眷等送到江华岛,自己带人去南汉山城。他本来也想逃到江华岛,但是因为水上结冰难行耽搁了,不久清军切断了他逃去江华岛的路,只得留在南汉山城了。
崔鸣吉带回了清军的议和条件:“以王弟及大臣为质”,方可再进行谈判。但是,李倧不愿意让弟弟去冒险,就让一个王室子弟去了,结果被清军识破,要求必须将朝鲜的世子送过来才能议和。
对此,朝中大臣出现了两派:一是以金鎏、崔鸣吉等人为首的主和派,支持送世子到清军营中议和,一是以金尚宪为首的斥和派,反对议和,更反对送出世子,认为这是当年北宋末年宋钦宗错误做法的翻版,最好是让天下勤王,击败清军,挽回国家尊严。
李倧很为难:他想出战,但是胜算几无,议和吧,又会背负千古骂名。自己这个以反对光海君暗通后金而夺位的国王,现在竟然去与清朝(后金)议和,让自己无颜面对天下臣民啊!他哭了:“三百年血诚事大,受恩深重,现在顷刻间作为鞑虏之臣,岂不痛哉?愧对列祖列宗啊!”
明王朝与朝鲜王朝的关系早已不仅仅是君臣关系,更是父子关系。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成桂夺取高丽王位,请明太祖朱元璋赐予国名。朱元璋在李成桂提供的朝鲜、和宁两个备选国名中选取了朝鲜,赐给李成桂。李成桂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十五日宣布尊奉明朝圣旨,定国号为朝鲜,开始对明朝事大。壬辰倭乱期间(1592-1598),明朝对朝鲜的援助,被朝鲜举国上下视为“再造之恩”。李倧夺位打的是消除后金对朝鲜的侵扰旗号,现在让他对清朝事大,不是打脸吗?实际上等于否认了他为王的合法性。
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了。这一天是崇祯皇帝的生日,李倧按照惯例带领百官行礼,但是行着礼时,有的大臣竟然哭出了声。虽说在皇帝生日不该哭,但是时势至此,许多人明白朝鲜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这哭声可谓发自肺腑。李倧其实更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不能,只有隐忍着。
三、改变事大对象,朝鲜的宗主国换成清朝
多尔衮、豪格却不管什么明朝崇祯皇帝诞辰不诞辰,他们明白朝鲜君臣撑不了多久了,因为城里粮草有限很快耗尽,人马冻饿而死的很多,援军迟迟不到,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余地了,只有接受议和条件。
腊月二十九,清军派出一个百余人的小分队进攻南汉山城北门,金鎏下令出战,并让人斩杀怯战的士兵,这一战朝鲜战死二百人,清军只死了俩人。溃败的朝鲜军队赶紧逃入城去。
不久,朝鲜的几路援军均被清军发兵击溃,将南汉山城团团围困。为尽快结束战争,清朝皇帝皇太极也来到了山城外边,督促李倧投降。
过了年,到1637年的正月中旬,南汉山城里不愿意冻饿死的人纷纷外逃,斥和主战人员见此也不好再说什么,极力主战的尹煌也说:“而今出战已经不合时宜了。”不久,清军占领了江华岛,俘虏了朝鲜的后妃、王公贵族、官吏等上千人。
江华岛的失陷,让李倧最后下定了决心投降。正月十八日,李倧让崔鸣吉撰写议和的降书,金尚宪大怒,上前撕碎了降书。金尚宪求见李倧,反对议和,表示自己愿意率军出战,宁死不降。但是,李倧没有同意,因为除议和之外,朝鲜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李倧希望皇太极能免去其出城投降这一项流程,唯恐让军民们看见,动摇自己的王位。但是皇太极不同意,让他必须按照出降的仪式来,少一步都不行。
正月三十日,李倧穿着表示臣服的蓝衣服,去掉所有的国王仪仗,出城投降。皇太极接受了李倧的投降,让他带着世子、百官行三跪九叩礼,而后让其回城。
回城途中,成千上万被清军俘虏的朝鲜军民对着他们的国王哭喊:“吾君救命啊!吾君舍吾等而去吗?”听此,李倧心如刀绞,可又无可奈何。自己的命能否保得住还很难说呢,又有什么能力来解救那么多的军民呢?他的心在滴血!所有的血泪和屈辱只有打掉牙咽到肚子里,不敢言说、无从去说,又说给谁听呢?
从1637年正月三十日起,明王朝与朝鲜王朝二百多年的封贡关系正式结束了,清王朝成为朝鲜王朝新的宗主国。从这一年起,朝鲜改用清朝的年号纪年,断绝与明王朝的官方往来,并送世子、王子及重臣子弟到盛京(沈阳)为质,逢年过节遣使去朝贡,派军配合清军进攻明王朝。
金尚宪企图自杀殉国,但被儿子救下。郑蕴自刺其腹自杀,倒下,血流一地,但最后被人发现救活。不久,金尚宪等人被要求押入清朝,直至清军入关后,才放回朝鲜。在清朝拘押期间,金尚宪与对头、主和派的崔鸣吉“同为天涯沦落人”关在了一起,二人没有再争执和对骂,反而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对于他们二人来说,都支持对明朝事大,但是敌人兵临城下必须维护国家利益,主要是为了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主战是为了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方式方法虽然不一样,可初衷是一样的,他们都是爱国的朝臣。对于改变事大的对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也左右不了。
归国后的金尚宪隐居起来,国王多次召他入朝均被拒绝。直至顺治六年(1649)朝鲜仁祖
李倧
崩殂
,金尚宪才出来,到汉城奔哭阙下。又过三年,金尚宪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崔鸣吉因为力主与清朝议和,背负了一世骂名。但他在骨子里还是亲明王朝的。议和后,他被重用为领议政,任内又潜入通明王朝,特别是听说崇祯皇帝当年得知清军进攻朝鲜曾要派军支援朝鲜时,他愧疚不已。于是,他仍在背地里支持朝鲜与明朝的交好,企图恢复两国的封贡关系。但是,后来这事被不小心泄露出去,清朝不愿意了,将其押到了盛京拘禁起来。在押三年后,1645年,他才返回朝鲜,又过两年去世,活了六十二岁。
(文中图片为《南汉山城剧照>)
【作者简介】齐云轲,男,教育工作者。2007年以来,陆续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作品100余万字。阅读悦读平台签约作者。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青少年作协常务理事。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