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一联背后见文心

桃李成林,风流一代有都养;

入仕,繁露几篇传大夫。

此系悬挂在安徽太和县倪丘集倪公祠廊柱上的一副今人“编撰”的。

2015年7月10日《中国报》刊发的邵俊强《椿樱并茂的怀念》一文引用了此联。不知道内里者恐怕会以为此联不错,一旦明察之后,便有一番话可说。倪丘集是笔者的故乡,笔者了解倪丘集和倪公祠历史背景和其文化现象,有必要为此文以及此联作一点补充说明。

倪公祠坐落在倪丘集谷(孤)堆(倪丘集史前文化遗址)。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太和县知县刘岕(字逊山)主持在倪丘集地方兴建倪公祠,此后又建课最堂、楼,以纪念汉代大儒倪宽体恤民情、减免课税之仁德。清四十年(公元1775年),太和县知县宋丁奇主持重修倪公祠等。

倪宽(公元前169-前103年),西汉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一带)人。著名儒士。精通《尚书》。宽幼时家贫,带经而锄。为官左内史时,减课恤民,深得民心。宽为官善政,注重修水利、兴农桑。官至御史大夫。《史记》有《倪宽传》。《后汉书》有《倪宽传赞》。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亦赞颂倪宽事迹。经考,倪丘集并非倪宽故里。倪宽减课恤民事亦未发生在倪丘集,而是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一带)。

为什么倪丘集地方兴建倪公祠等祭祀倪宽?此问题有待考证。大概在于当时官方想借助倪宽事迹,倡导恤民之官德、弘扬实事求是之官风。倪丘集,古名郪丘,因为倪公祠等建筑物的兴建以及倪宽事迹及其文化意义的传播,郪丘一名逐渐演变为“倪丘”。

2007年,倪丘集地方官没有按照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拆除明清时砖木结构的倪公祠、课最堂,不久再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倪公祠、课最堂。几年后,当地有人附庸风雅,“编撰”出本文起首引用的那副楹联。此联既是拼凑,又有失史实。上比前一分句“桃李成林”系强加之词。倪宽虽曾在欧阳容府上作“家庭教师”,向其子臣传授过《尚书》,但后来并没有职业从教,并成为教育家,而是以政治家的政绩和仁善的官德知名于世的。上下联的后一分句则“借用”清陶澍七律《过倪丘示阮令》之颔联。现在,此联的“特点”便显而易见了:一,失史;二,“借用”的成分在全联“超重”。

笔者从事阜阳亳州地区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研究和创作。近几年,编著六十万言的《阜阳风情》(乡土卷)——《郪丘风土实录》(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其中《楹联荟萃》卷选编了全国联友为倪公祠、课最堂、经锄楼撰写的数百副楹联和。兹摘录几副当代诗人、楹联家的《题倪公祠楹联》:
造福于民,未必奇勋盖世;
留碑在口,只缘廉德感人。

(上海 杨逸明)

民贵君轻,胸怀百姓;
名香德劭,史颂倪公。

(河南 赵抱衡)

史笔赞贤,大德名臣昭后世;
倪公树范,洁身廉吏仰前朝。

(陕西 赵天成)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