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康养产业未来十年新模式(一)

康养,是一种以追求身心健康为目标的养生、养老生活方式。康养产业,是指围绕养生、养老两方面而形成的相关产业体系,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养产业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社会经济发展,是顺应目前我国社会结构新变化而发展起来的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康养产业蕴含着拉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其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能推动健康、养生、养老、医疗、金融、旅游、体育、保险、文化、科技、信息、绿色农业等诸多领域的有机融合,能对上下游众多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劲的推动作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发达国家的康养产业以“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最为普遍,主要是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更大化。“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等。

在我国,高品质的健康生活已成为社会的普遍追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涵盖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诸多业态的医疗康养产业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随着康养经济的遍地开花,一些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也涌现出来。

一、大健康康养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亚健康等问题不断加剧,人们对健康与生态环境也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国家层面对健康医疗、养老、保健预防等工作的部署也提上了日程,“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动。各方力量不断助推我国健康医疗事业的发展。我国大健康产业,尤其是康养产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1、我国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老年病、肥胖症以及亚健康等病症的出现也日趋增多,中国人口的亚健康情况日渐凸显。《2018年中国国民健康大数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3%,慢性病死亡数量已占总人口死亡数量的86%;过去十年内,平均每年慢性病例新增数量接近2倍,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病例增加近1倍。目前,我国国民平均每1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图表1:我国慢性病疾病发病人群数量

康养产业未来十年新模式(一)

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占居民疾病死亡总量的40%以上,平均每5例疾病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脑血管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而且我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现不断急剧增长的态势。

图表2:1990-2018年我国城乡居民心血管死亡率变化(单位:

康养产业未来十年新模式(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也在不断延长。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影响不断升级,且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我国大健康产业需求端爆发的重要因素。因此,社会中养生风潮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改善身体状况、保持健康状态等消费意愿明显提升。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数据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8年上半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029元,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654元。

图表3:2011-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变化情况(单位:元)

康养产业未来十年新模式(一)

2、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不断加剧

数据显示,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近些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关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3%;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亿人,占总人口的11.4%。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2025年,我国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图表4:2007-2017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及占比情况(单位:万人)

康养产业未来十年新模式(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国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而老年人对于健康的关注和需求也在不断加深。人口老龄化加深导致我们国家医保支出增加,从而带来行业的整体发展。现阶段,我国大健康产业主要以医疗产业和养老产业为主,市场占比分别达到50.05%、33.04%;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比重最小,只有2.71%。

3、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乐观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为6.2万亿元,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了7万亿元,预计2019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78万亿元。根据国家相关规划,未来五年(2019-2023)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55%;到2020年,“健康中国”带来的我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202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14.09万亿元;2030年将超过16万亿,是目前市场的3倍。

图表5:2018-2023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康养产业未来十年新模式(一)

近年来,我国医疗康养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无可争议的投资新风口。2010年至2016年,我国医疗康养产业复合增长率高达19.4%,是全球平均增速的5倍。2017年国内医疗康养产业总产值约4.4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约8万亿元规模,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医疗康养产业市场需求将进入高峰式增长期。

二、我国大健康康养相关政策趋势

随着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业内一致认为,我国康养产业市场的需求也将进入高峰式增长期。不过该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政策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

1、近年来我国大健康产业相关政策不断出台

2015年以来,我国无论是国家、社会资本还是企业层面,在大健康产业领域都动作频频。在国家层面,2015年以来连续下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几十项政策,从产业目标、重点任务、各细分行业、技术突破等方方面面给予详细规划和意见,并提供财税、资金、人力等各项扶持政策。

从近几年国家层面的大健康产业政策数量可以看出,国家对大健康产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加。尤其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表明“健康中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继互联网之后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整个外界环境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基础。

2016-2018年我国大健康战略相关政策汇总

时间

政策

主要内容

2016年8月

《健康中国2030纲要》

到203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康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2017年2月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强调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

2017年7月和9月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预示着人工智能和医疗行业加速融合,一个万亿级的大健康产业即将出现。

2018年10月

《2018-2020年全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

紧紧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以人民健康为核心,以保障医疗安全质量为前提,力求体系设计完整,数据测算科学,结构布局合理,配置准入标准扎实可行,保障措施完善到位,符合当前实际。

2、2018年我国康养行业政策十大热点

刚刚过去的2018年,康养行业也是波澜起伏,从政府行为到企业行为,从资本市场到医养落地,一个个宏伟的画卷在不断描绘。2018年康养产业的政策内容春风不断,放管服、医养结合、个税递延型商业保险、消费机制完善、智慧养老、养老目标基金、卫健委成立等热点持续推出。我国养老产业发展了近5年,政策内容也在框架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逐渐走向多元化、精细化、落地化发展,热度与执行力度双递增。

2018年,国家卫健委成立并设立老年健康司,提供适合全生育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未来老年人健康和医养结合将成为全国老龄工作的重点。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成员得到调整,由分管卫生领域的国务院副总理担任老龄委主任,更好地协调各方资源,体现了国家对养老工作的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民政部在养老领域上进一步理清边界,此前职责不清、政策模糊的情形将大为改观。

1)、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准入门槛

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推动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开展养老机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和服务质量专项行动,要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申办的“一站式”服务。

2)、多项标准出台,推动养老产业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2017年底到2018年,国建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局、卫健委和住建部,先后分布颁布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老年食品通则》。2018年颁布实施的《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概念更加精准,更加适于小型化、连锁化、专业化服务机构,也更加适于社区养老、就近服务等灵活性需求。《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发布在即,兼顾监督约束与鼓励引导,将成为今后衡量养老服务质量的标尺。

2018年我国开展了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专项建设,注重分类处置、完善人才支持政策、健全制度规范,从概念主导、规划主导向监管主导转变,更加侧重政策的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各项标准的出台,在养老服务质量方面细化了对服务项目、管理要求、服务评价与改进等方面的规范标准;在老年食品安全方面对其原料、感官和技术提出了具体标准要求;在建筑设计方面废止旧规范的同时对交通、居住环境、服务项目、建筑要求等内容做出了详细规定。各项细化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养老设施的标准化推进跨入了新时代,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向标准化迈进。

3)、落实中央财政支持,激励地方政策落地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中,对养老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的浙江省、重庆市上海市、河南省,分别通过中央预算、年度福利彩票公益基金补助地方老年人福利类项目,给予相应的奖励与资金倾斜。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进一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对养老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的省市给予中央补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遴选相关试点项目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倾斜。

4)、鼓励外资进入,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在鼓励外资进入方面,做出了放宽进入门槛及支持措施方面的规定,要求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提升投资自由化水平,通过“放管服”改革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并从知识产品保护、融资渠道、物流成本、出入境便利等方便提供支持。

5)、医疗切入,推动医养结合向融合发展

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颁布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两个文件,将统筹整合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服务资源,“构建有序共享、功能合理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作为医养融合深度发展的目标,鼓励在医联体内实现优质护理服务下沉,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延伸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鼓励二级以上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按规定举办医务室、护理站等。可预见,2020年前,依托医联体及分级诊疗的构建,我国的医养融合网络将构建完全。

6)、数字经济带动,智慧养老、产品服务持续推进

2018年的5月、7月和9月,民政部、工业信息化部、卫健委等部门,先后发布了《“互联网 民政服务”行动计划》、《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18年版)》、《关于开展第二批智慧健康养老营养试点示范的通知》,通过构建养老工作大数据平台、智慧养老院示范项目等完善多主体参与、资源共享、公平普惠的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对智慧养老“先头部队企业和产品给予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的优先支持、优先采购、有限媒体宣传等政策。

7)、政府积极鼓励“养老 旅游”的创新发展

2018年4月、9月和11月,国家文化和旅游业等相关管理机构,先后颁布了《关于在旅游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意见》,提出允许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发展林下经济、生态观光旅游、森林康养、养生养老等环境友好型产业,鼓励将旅游资源的经营性开发项目与养老、健康等领域公共服务供给相衔接。

8)、支付端金融创新不断,增强养老支付能力

2018年2月的《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到2018年5月的《关于2018年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通知》,2018年11月的《养老服务行业信贷政策(2018年制定)》,再到将于2019年1月1日施行的个税法修正案,除了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再次提高之外,首批14支养老目标基金陆续上市,养老服务领域信贷业务的发展,老年人基础赡养费、生命治疗费用、护理费用、住房费用、精神消费支出、必要的保险金等费用可税前扣除等,均从不同层面放宽了养老产业支付端金融渠道。

9)、多角度提升养老人才服务质量,保障人才供给

2018年3月和9月,人保、民政及教育部先后颁布了《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方法》和《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养老人才通过考试和评审后,亦可以申请成为高级社工师,并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主动布局和建立健全包括养老护理人才在内的专业动态调整和供给机制,提高人才教育与供给质量。

10)、区域政策创新,前瞻政策脉动

北京、上海作为养老产业发展前沿阵地,其政策创新一直代表着全国性政策脉动。北京在2018年下半年集中出台了多项措施,包括《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监管办法(试行)》、《北京市养老机构运营补贴管理办法》等,官方首次认可了养老收费的会员制,并给出相应具体要求,且规定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享受同等运营补贴,并对补贴标准进行细化。上海方面,在《关于开展社区“养老顾问”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设立“养老顾问”,对接供给和需求,以求精准匹配,提高供给质量和精准度,另外长护险实施细则也频出,解决支付能力难题。

过去的一年中,这些新的政策趋势,从降低产业进入门槛、细化行业落地标准、基地地方创新实践、吸引外资进入、支付端创新、人才端供给等方面,全面推进医院结合、智慧康养、旅居养老等业态领域发展。顶层政策格局已定,必将迎来地方落地政策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康养产业将逐渐迈入规范化和有序化发展的新阶段。

作者: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