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活动设计
汤岚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
:[1]汤岚.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活动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22(Z3):37-3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后,学科核心素养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崔允漷教授认为:“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科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
本文所说的大单元教学,就是从素养出发的语文学习方案,根据语文素养形成的条件和特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统筹目标、情境、任务、内容和评价,合理安排学习活动。大单元教学是以任务为统领,设计真实情境,整合学习内容,通过一个个学习活动,完成具有内在联系任务的学习事件。可见,活动在语文大单元教学中至关重要。
一、明确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含义
什么是活动?王宁先生认为:语文学习活动,也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件事。活动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言语实践,这里的言语实践不是孤立的听、说、读、写,而是整合不同方面并延伸拓展到社会生活的综合言语实践活动。
“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内容上看,通过阅读与鉴赏,不仅理解了文本,而且对文本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认知,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学会了如何阅读和鉴赏,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表达与交流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情境。发展的也不仅是技能,还有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素养。而梳理与探究是指向主动、个性的探究与建构,指向了知识的结构化和情境化,同样也指向了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从形式上看,“活动”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但这三者并不是割裂的。我们在阅读与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常常会从文本中激发情感共鸣,产生表达与交流的愿望。同样,表达也常常伴随着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也离不开阅读与鉴赏。因此,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这三种学习方式是互相交融,有机整合在一起的。
二、探寻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路径
我们在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尝试进行活动设计,变传统教学过程为学生活动、探究的“做事”过程。引导学生在完成单元大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积累言语经验,从而实现学以致用和知行合一。笔者认为,大单元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基于任务:活动要有目标性,解决真实的问题
学习活动始于学习任务,而学习任务又影响着学习动机和活动效果。所以,任务是活动设计的关键。活动就是让学生“做事”,做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以解决真实的问题。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大单元教学以“我的旅行手账”为大任务情境,设计了三个任务(见下文图):其中,根据第三个任务——“请到我的家乡来”设计了“说说我的发现”“介绍我的家乡”和“请你来做客”三个关联紧密的活动,引导学生将语文园地中的“字词句运用”和“日积月累”等内容进行整合学习。其中,朗读、想象、背诵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都指向真实的活动目标。特别是写留言条,属于应用文体的教学,尤其需要真实的情境创设。但教材中的内容与单元主题关系并无关联,于是重新设计了去朋友的家乡做客的写留言条活动,并且通过微信或QQ的方式,将学习任务与真实情境结合,体现学生语言运用的交际功能,从而激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交往兴趣。
学习过程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学习活动则是落实任务驱动的活动。
以上活动设计,目标非常明确,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具体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促成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真实问题的解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建构,形成了自主学习和梳理探究的能力。
(二)基于内容:活动要有整合性,打通认知的关联
活动设计时要努力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单元主题情境与任务,保持内部因素,诸如目标、评价与反思之间的自然协调,使学习活动更加贴近真实的语文生活实践。
以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由《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和《邓小平爷爷植树》等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等板块组成。从“大单元”视角出发,立足“找春天”的真实情境,将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学习任务群:
任务一和任务二都围绕“读”展开,从诵读古诗到阅读故事,体现了阅读内容的层次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任务三开展“我眼中的春天”语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并学会用多种方式展示春天。
这一活动打通了语文与生活的关联,把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中。
任务四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领悟付出艰辛的劳动才会迎来美好的春天。
任务五开展口语交际教学,让学生明白使用恰当的语气,可以使人听后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这一系列活动整合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学习方式,不局限于文本、教材,而是紧密联系真实生活,从而带领学生去感受春天、寻找春天、播种春天和表达春天。
这样的活动设计形式灵活,内容紧密,具有整合性。
(三)基于学生:活动要有层次性,推动学习的进阶
在活动教学理论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所以,设计活动时要研究学生的语文生活,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情进行分析。比如,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怎样的学习情境和活动更加适合学生。另外,还要对学生参与单元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状况进行预判,确保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统编教材中很多单元有相似的人文主题,比如: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见上图),它们都是以名胜古迹为主题的单元。
但由于学生不一样,故活动设计也不同。
低段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要目标和任务,所以在“我的旅行手账”这一任务中,设计了“景点我知道”“我们出发了”“画下旅行路线”等活动,这些都是真实生活中旅行前需要做的准备。
在整合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必须读通读顺课文,认读并书写相关景点的生字词,从整体上初步感知“美丽中国”。
而三年级则以“段”为教学重点,所以在任务二——“我为美丽山河代言”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指向了教材中三篇课文的重点段落,为西沙群岛点赞,为海滨小城致欢迎词,亮出小兴安岭的四季名片,综合了朗读、搜集资料和表达交流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设计是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从字词的教学中跳出来,指向了段的学习。体现了不同年段学习的层次性,也推动了学生学习的进阶。
三、关注大单元教学评价,指向教、学、评一体化
在大单元教学中,活动评价非常关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目标,以视其与目标的匹配性;下连学习过程,把评价嵌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笔者认为,在大单元教学中,活动评价可以从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进行关注。
(一)关注过程——编制表现性任务评价表
大单元教学主要采用表现性任务评价形式,依托一定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做事”促进学生学习。具体设计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确定表现性任务的评价目标,即设计典型任务。“典型任务是指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水平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是评价设计的前提;第二步是根据典型任务确定评价内容,这是评价设计的核心;第三步是编制评价学生表现的标准,这是进行有效评价的依据。
以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编排了《古诗二首》《荷叶圆圆》《要下雨了》、“和大人一起读”及语文园地等内容,其中很多内容和夏天有关,所以给学生创设了“夏日的旅行”这一真实情境,其任务框架如上图所示。
由此,我们设计了新的评价情境:
“快乐一夏”乘凉晚会,根据表现性任务评价目标,设计了四个典型任务,有层次性地把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嵌入四项任务中。
“快乐一夏”乘凉晚会活动评价表
其中,“我是推荐官”这一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主动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探索、发现,用拍照的方式完成推荐卡,做生活的有心人。“我是设计师”和“我来邀请您”两项活动培养学生能专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尝试用多种方式清楚地表达感受。“我是小演员”则给予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的美好,指向了学生的思维、表达和审美等语文素养。
(二)关注结果——制作学生成长记录袋
大单元的教学时间相对比较长,在学生经历了一个大单元的学习后,成长档案袋是检验其是否取得明显进步和收获的最好证明。作为一种真实性的评价方法,成长记录袋有助于记录学生最真实的学习历程以及学生的行为表现,见证儿童的进步,展示取得的成绩,或者表明学生还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
以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学习中,学生设计的“地点推荐卡”“夏天花朵的绘画”“嘉宾邀请卡”,学生在地点推荐介绍会和邀请晚会嘉宾时拍摄的照片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成长档案袋的内容。另外,像“我是小演员”这样的表现性评价任务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直接呈现,而评选“最佳表演奖”“最佳推荐官”“最佳舞台设计师”“最佳邀请卡”此类证书等材料则可以补充到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当然,为了加强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建立成长记录袋。
本文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22,(Z3),37-39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