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累积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GSD)
糖原累积病是少见的一组常染色体相关的隐性遗传病,患者不能正常代谢糖原,使糖原合成或分解发生障碍,因此糖原(一种淀粉)大量沉积于组织中而致病。发病率约 1/20,000 ~ 1/25,000。
糖原累积病有很多类型,共可分 13 (10、12、?)种类型、其中Ⅰ、Ⅲ、Ⅵ、Ⅸ型以肝脏病变为主,Ⅱ、Ⅴ、Ⅶ型以肌肉组织受损为主。最严重的糖原贮积病是糖原贮积病Ⅱ型,通常在1岁内发病。
临床表现:
糖原累积病主要表现为肝大、低血糖,包括Ⅰa型(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及更罕见的Ⅰb型(G-6-P微粒体转移酶缺乏)、Ⅲ型、Ⅵ型和伴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磷酸酶b激酶缺乏。
肌-能量障碍性糖原贮积病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运动障碍,包括Ⅴ型、Ⅶ型,磷酸甘油变位酶缺乏和LDHM亚单位缺乏另有Ⅱ型、Ⅳ型等。
临床表现分析:
6-磷酸葡萄糖和葡糖-6-磷酸酶系统在维持血糖稳定方面起主导作用。 GSD 患者由于肝内缺乏 6-磷酸葡萄糖酶,造成 6-磷酸葡萄糖分解障碍,引起空腹血糖低,进而刺激胰高血糖素升高,其结果不仅未能提高血糖浓度,而大量糖原分解导致乳酸性酸中毒;
亢进的葡糖异生和糖酵解还生成了大量乙酰辅酶 A,造成患者高血脂;低血糖还使胰岛素水平降低,促进外周脂肪组织分解,使游离脂肪酸水平增高。 这些代谢改变最终造成了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等脂质合成旺盛, 临床表现为高脂血症和肝脂肪变性。
脂肪酸在肝内氧化不全,血中酮体增多,可出现酮症酸中毒。 由于慢性酸中毒引起负钙平衡,可发生骨质疏松。
由于 6-磷酸葡萄糖的累积,大部分 1-磷酸葡萄糖重新再合成糖原;而低血糖不断导致组织蛋白分解,向肝脏输送葡萄糖异生原料。 这些异常代谢都加速了肝糖原的合成在肝脏中累积。
6-磷酸葡萄糖的累积促进了戊糖旁路代谢尿酸合成增加,引起高尿酸血症及痛风。
肝糖原累积症继发肝腺瘤为单发或多发,常在患病后 20 ~ 30 年内出现。 如在疾病早期,特别是在起病的前 2 年内即给予积极的内科治疗,继发肝腺瘤的可能性会降低。 糖代谢水平如长期控制良好,可减少腺瘤并发数量、缩小体积,但极少能逆转病情。 另据报道,10%肝糖原累积症患者继发的肝腺瘤会转变为肝细胞肝癌。 随患者年龄增大,恶变率升高,特别是未得到合理内科治疗者。 肝脏移植是解决糖原在肝脏累积的根本方法,在未得到移植之前,可行肝腺瘤切除及肝脏部分切除。
其他类型:
Ⅱ型糖原贮积病:
全身组织均有糖原沉积,尤其是心肌糖原浸润肥大明显。婴儿型最早于出生后1个月发病,很少生存到1岁,面容似克汀病,舌大、呛咳、呼吸困难,2岁前死于心肺功能衰竭。青少年型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成人型表现为骨骼肌无力。
Ⅲ型糖原贮积病:
堆积多分支糖原,又称界限糊精病。主要表现:①低血糖较Ⅰ型轻微;②肝大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③生长延迟。
Ⅳ型糖原贮积病
堆积少分支糖原,又称支链淀粉病。肝大、肝硬化、生长障碍、肌张力低,如初生婴儿有肝硬化者应除外本病。患者多于1周岁内死于心脏和肝衰竭。
Ⅴ型糖原贮积病
因肌肉缺乏磷酸化酶,患者肌肉中虽有高含量糖原但运动后血中少或无乳酸。多青少年发病,中度运动不能完成,小量肌肉活动不受限制,肌肉易疲劳,肌痉挛,有肌球蛋白尿。
Ⅵ型糖原贮积病
主要表现为肝大,低血糖较轻或无。
Ⅶ型糖原贮积病
运动后肌肉疼痛痉挛,有肌球蛋白尿,轻度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磷酸酶b激酶缺乏症(Ⅷ或Ⅸ型)
肝大,偶有空腹低血糖,生长迟缓,青春期自行缓解。
X型糖原贮积病
肝脏、肌肉糖原沉积,肝脏肿大,空腹低血糖肌肉痉挛,一定程度智力低下。
O型为糖原合成酶缺乏
患者通常出现空腹低血糖、高血酮、肌肉痉挛和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碍,易与低血糖性酮症相混淆。
感谢浙一北仓分医院放射科陈富星主持读片!
上一篇
五行十二长生表运程解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