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尽管这个结果并没有出乎大家的意料,但对于关心长江的民众来说总是希望奇迹会发生,然而还是没有!
对于长江白鲟,可能很多朋友会表示非常陌生,这种鱼究竟是什么来历,与它一样面临灭绝的鱼类又有哪些呢,我们又该如何保护?
2019年12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刊发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研究论文:
长江白鲟预计在2005年-2010年时就已经灭绝。不过此事并没有得到IUCN的公开确认,2020年1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就此回应称,目前官方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尽管大家都知道中国水产科学院的研究结论并非泛泛而谈,他们也是希望白鲟能继续在长江生存,多年未找到踪迹才会有如此猜测,但大家还是对此抱有一丝希望,突然有一天会宣布白鲟再次在长江出现。
可惜奇迹并没有发生,等了1年多,终于还是等来了IUCN最终确认灭绝的消息,对于努力保护张江生态的工作者们无疑是一个坏消息,而对于广大关心长江的朋友来说也同样心情不好受,长江白鲟,究竟是怎样一种鱼类,为何会在长江上灭绝呢?
长江白鲟也被称为中华匙吻鲟,其长相非常有特色,其吻部长状如鸭嘴,也被称为鸭嘴鲟或者中国剑鱼,在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最早可以追溯至《诗经》中的记载:
《诗经》中的《周颂·潜》中有“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表示在春秋时期,白鲟就用于祭祀。
而比较详细的描述则是在三国吴· 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
鲔鱼,色青黑,头小而尖,似铁兜鍪,口在颔下,其甲可以磨姜,大者不过七八尺。大者为王鲔,小者为叔鲔。
三国时的一尺约合0.242m,7-8尺差不多就是2米左右,这表示白鲟体型还是比较大的,不过据现代记录,白鲟最长可以长到3米左右,体重可达250千克~300千克,是全球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也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
另一个非正式的记载则是上世纪50年代由鱼类学家秉志记录到的,在南京附近江段捕捞到一尾体长达7.5米,体重908千克的超大白鲟个体,所以这“中国淡水鱼之王”还真不是吹的。
四川民间渔民中流传有“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的说法,其中的万斤象指的就是白鲟,黄排则是胭脂鱼,尽管听上去比较夸张,但也说明了这种鱼还是相当大的。
长江白鲟和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亚种,这俩种类是白鲟科( Polyodontidae)下唯二活着的两个物种。白鲟的识别度比较高,除了怪异的吻部以外,其身上的特征非常明显:
白鲟的下腹部为白色,背部和头部呈灰色,喙部和鳍等四肢呈粉红色。它的身体两侧有一个明显的白色脊,从身体中部延伸到尾鳍,背鳍和臀鳍位于身体后方相当远的位置。
白鲟属于软骨鱼,可以生活在海洋中,但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河口以及湖中度过,长江白鲟在长到25千克时达到性成熟,需要回到长江中上游产卵,孵化后再回到长江河口生活,主要以以鲥鱼、鲤科等中小鱼类为食,有时候也会捕食虾和螃蟹。
除了长江以外黄河也曾有白鲟的栖息地,不过早在1960年代就已经消失,而长江流域则要晚得多,比如据记录,长江白鲟在1970年代的年捕获量还达到了25吨,但此后该物种数量快速下降,到1983年时已经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保护动物。
误捕的长江白鲟
从1981年至2003年的22年间,长江白鲟的误捕量仅有210尾,这个数量远不如70年代每年捕捞量的三分之一。据1999年的数据估计,整个长江中的白鲟可能已经不足400尾!然而真正的情况可能还要更坏!
长江白鲟在2000年后只有两次记录:
一次是2002年在南京捕获的一条 3.3 米、117千克雌性白鲟,另一次是2003年1月24日在四川宜宾被渔民刘龙华外捕获,后来被贴上无线电信标释放,但当时跟踪无线电信标的船只触礁丢失了信号,2天后船只修复后却再也没有寻获。
四川误捕的白鲟
荆州的中国水产科学院在2006年至2008年在长江流域进行的一次搜索中,也未能捕获任何白鲟,不过其携带的水声探测设备发现了多个疑似信号,但并未获得确认,而在2017~2018年的长江流域调查中没有发现任何记录。
南京误捕的白鲟
当时就有专家表示长江白鲟可能已经灭绝,文献表示其灭绝时间可能在2005~2010年间,而其功能性灭绝(物种在自然状态下失去了繁衍能力,进而导致整个物种全部个体的最终消失)的时间则更是早在1993年。
过度捕捞与长江水利建设:难辞其咎
长江白鲟的灭绝与两个原因有关,一个过度捕捞,因为白鲟的的个体巨大,体表无鳞,肉嫩还无肌间骨等特点,直接就成了老饕们最为关注的江鲜,因此白鲟数量减少与过度捕捞不无关系。
另一个则是葛洲坝以及三峡的建设,1970年开工到1980年完工的葛洲坝建成后,阻止了长江白鲟向上游洄游产卵,一般白鲟会洄游到四川省江安县江段和宜宾江段产卵,产卵地破坏后白鲟无法洄游产卵,导致数量急剧下降,而此后长江三峡的规模则比葛洲坝规模还大,当然即使只有葛洲坝也是无法翻越的巨大障碍。
对于这类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未来可以考虑一下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建设,比如设计鱼梯,让鱼类洄游时能通过鱼梯回溯到上游产卵,这个成本也不是特别高,但对于生态环境的回复却非常有帮助。
长江是全球最繁忙的内河水道之一,它的存在不仅是大量鱼类的栖息地,同样也是中国内河运输的大动脉,每天都有大量的船舶经过,螺旋桨,生活垃圾以及泄漏的燃油等,导致长江的生态是非常脆弱的,已经有多种鱼类遭遇灭绝危机。
比如水中的中华鲟、大熊猫-白鳍豚、长江江豚以及长江三鲜的长江刀鱼等都面临灭绝危机,因此保护长江生态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不过我国对于长江的保护早已开始,为了保护长江渔业资源,从2003年开始,长江流域实行每年3至4个月的禁渔期。
然而这并不足以支持渔业资源的快速恢复,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除了禁渔,我们还在积极地恢复种群,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自1984年首次实施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以来,已连续实施65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近530万尾,放流子二代中华鲟258000余尾。
希望长江上珍稀鱼类不要再重蹈长江白鲟覆辙,希望再也不要听到某种鱼类绝灭的新闻!(完)
下一篇
做生意欠账的风水之象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