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图解《伤寒杂病论》与《内经》五运六气

图解《伤寒杂病论》与《内经》五运六气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病者,以其最盛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并伤寒皆主气为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宋本伤寒论·伤寒例》)
所谓“四时正气”,是指四时正常的气候,即四时之“主气”,“主运”,谓春温、夏热、秋燥、冬寒。此四时之气皆能为外感之病,不过春夏之温热主生长,秋冬之燥寒主收杀,所以阴寒为病,最为肃杀毒厉之气,但可以预防。
冬时感寒即发病,“名曰伤寒”。寒邪伤人体阳气,若人体阳气旺,拒寒于外表,不得即病,至春夏阳升之时,乘势阳气郁发,而为春之温病、夏之暑病。这也属四时正气病,不是时行之气。《伤寒例》接下说: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所谓“时行之气”,是指四时不正常之气,四时流行之气,即五运六气之“客气”“客运”。“春时应暖而复大寒”,是春行冬令。“夏时应热而反大凉”,是夏行秋令。“秋时应凉而反大热”,是秋行夏令。“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是冬行春令。
在辨明了“四时之气”及“时行之气”,即“主气主运”及“客气客运”之后,《伤寒例》接下说: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伤寒论》决病法,以斗历占之,以说明外感病与季节气候有密切关系。《伤寒例》中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见下: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  雨水正月中斗指寅。
  惊蛰二月节斗指甲,  春分二月中斗指卯。
  清明三月节斗指乙,  谷雨三月中斗指辰。
  立夏四月节斗指巽,  小满四月中斗指巳。
  芒种五月节斗指丙,  夏至五月中斗指午。
  小暑六月节斗指丁,  大暑六月中斗指未。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  处暑七月中斗指申。
  白露八月节斗指庚,  秋分八月中斗指酉。
  寒露九月节斗指辛,  霜降九月中斗指戌。
  立冬十月节斗指乾,  小雪十月中斗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斗指壬, 冬至十一月中斗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斗指癸, 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



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斗历:“斗”指星宿中的北斗星,“历”是历法。古人根据斗柄所指方向,以确定月份季节,称之为斗建。这是斗历推算节气的变化,从而用来确定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病。斗建节气与《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言的日月五星视运动天象图很相同,这个五运六气的天纲图,被张仲景放到了《伤寒例》中,作为《伤寒杂病论》的纲纪。十二支应十二中气,及三阴三阳六气,辰戌为太阳,卯酉为阳明,寅申为少阳,丑未为太阴,子午为少阴,巳亥为厥阴。十二节应天干及四维的乾坤巽艮,甲己合化为土运,乙庚合化为金运,丙辛合化为水运,丁壬合化为木运,戊癸合化为火运。乾为天门,巽为地户。正是因为此图重要性,所以宋本《伤寒论》把这节文字刊在《伤寒例》之首。因注家不懂五运六气,所以很少注解。只有成无己深知其源,所以在《注解伤寒论》中,专设“首卷”解说五运六气,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专设《六气主客》解说六气。


(见图一)
乾为天门,是夏至(6月22)的日入点,巽为地户,是冬至(12月22)的日出点,此天门地户将一回归年分为上下两个半年,所以《伤寒例》接着说: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在泉右),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主气在泉之位),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在泉左),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客气病)。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其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主气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客气病)。三月四月(司天右),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司天),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司天左),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相似,但治有殊耳。
这是依天门地户分两半年,从地户冬至日出点道天门夏至日入点为天道之阳,对应地道之阴。并将斗建十二月分为六气,正月二月为“初之气”,三月四月为“二之气”,五月六月为“三之气”(即司天之位),七月八月为“四之气”,九月十月为“五之气”,十一月十二月为“终之气”(即在泉之位)。从九月十月五之气到正月二月初之气,为在泉之位及其左右间。从三月四月二之气到七月八月四之气,为司天之位及其左右间

主气气位表


(48.31 KB)
2008-6-5 00:10



伤寒和温病、暑病为四时正气—即主气为病,冬温和寒疫为时行之气—即客气为病。
《伤寒例》至此已辨别清楚四时主气为病与时行客气为病的病因病机了。然发病与不发病的重要因素,是看人能否适应气候变化,是否能顺时养生。所以《伤寒例》一环接一环地接着说: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必发何病,详而取之。
  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依《内经》言太过不及,是指五运。冬至和夏至是太阳视运动的转折点,即阴阳二气的消长转折点,故设为天门地户。春分秋分,阴阳平分,一半为阳,一半为阴,阴阳交变,而病生焉。但必须明白天道与地道之应,天阳应地阴(乾阳在坎),天阴应地阳(坤阴在离),不明此理,不足以言医。所以阴阳成为仲景辨病的大纲。

上焦-(南半球对应心)太阳阳明为标阳,寒燥为本阴,是天阴对地阳


下焦-(北半球对应肾)少阴厥阴为标阴,风热为本阳,是天阳对地阴


中焦-(赤道中对应脐)少阳标本皆阳,太阴标本皆阴,是为纯阴纯阳



天阳—太阳夏至点 对应 地阴—北半球(北回归线,地球北属阴),


天阴—太阳冬至点 对应 地阳—南半球(南回归线,地球南属阳)。



一岁之始当从冬至日的日出算起,夏至日入点为其半。所以《内经》只定黄道圈上的乾位为天门戊分、巽位为地户己分,没有艮坤戊己分。乾巽天地门户之分很重要,凡天人相应之理皆以此为基础。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
左右指地的方位言,西北之右方是西方,属秋金,气凉;西北之左是北方,属冬水,气寒。东南之左是东方,属春木,气温;东南之右是南方,属夏火,气热。西北为天门,天阳(夏至点)对地阴。东南为地户,天阴(冬至点)对地阳。这就是《内经》对天地门户的论述。



《伤寒例》从“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之后,纲领性地说明六经传变机理,则是源于《素问·热论》。虽然《素问·热论》对仲景《伤寒论》学术理论的形成、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不是主要的。《素问·热论》论六经是以经脉病证为中心的分证纲领,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而《伤寒论》论六经是以脏腑经络气化为中心的分证纲领,所以阳明病有清里攻下法,三阴之病并不局限于下法,有温里祛寒、回阳救逆、育阴清热、寒温并用之法。特别是厥阴病以肝脏发病为主,太阳病以心病为主等。
《伤寒例》最后阐述伤寒病的治疗原则、用药方法及调护预后等问题。可见《伤寒例》是一篇完整系统论述《伤寒论》渊源的专著,为《伤寒论》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须知此篇,乃论中纲领”,决不能削贬废弃,应给予颂扬光大。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