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段
全身正立,两足紧並,昂首突视,闭口鼓气如前。两臂直垂,指尖向下,掌心向前,徐徐从前面举起,平肩为度,拇指在外,掌心向天,两手间距等同肩宽。两踵同时提起,离地二寸许。略停片刻,两手徐徐放下,两踵亦随之轻轻落地,如此行十二度。再举掌如前,手掌向上一抬,肘即向下一扎,同时两踵提起,再轻轻收回,恢复原状。踵落地后,即将足趾向上翘起,离地寸许,如此行十二度。式如图十二。
图十二(正)
图十二(侧)
易筋经后部练法
前部易筋经十二段,虽亦注重于气力相随,惟尤以力为主,刚多柔少,乃以力行气之法也。练成之后,虽可以气力相随,但欲遍及全身,流行于内膜而无所阻碍,尚难如愿以赏。欲达此种程度,须前部易筋经练成之后,再接续此后部。但亦不可入手即练后部。盖此步功夫,完全注重于运行气力于内膜,以充实全身之筋肉,而不在于增加实力。然实力不足之人,欲其气力运行,固不易言,即算能练成,其效亦是甚微。所以须先练前部,以增加实力,使与气相随,进而练习后部,于纯柔之中求运行之道,自易于入手,收效亦较为神速。故单练前部,不练后部则可。单练后部则不可。因单练前部,气力纵未能运行于内膜,然较未练时亦已增加数倍,而收身强力壮之效,即使不再进步而求其能运行于内膜,亦足以祛病延年矣。而后部专讲求运行之道,单单练此,毫无用处,所谓徒劳无功是矣。凡练内功者,不可不知。兹将后部易筋经十二段各法,列举如下,以便练习。
第一段
盘膝而坐,以右脚背加于左大腿之上,更将左脚从右膝外扳起,以左脚背加于右打腿之上,使两足心皆向上,此为双盘趺坐法。坐时身宜正直,不能有所依傍,而坐于木板之上。两手紧握双拳,四指屈转于内,而拇指护其外,放于膝头之上。双睫下垂,眼露一线,口紧闭,上下牙关相切,舌舐牙关之内,冥心屏息,周身丝毫不用勉强之力,惟精气神三者,用意想之法,而注于丹田。入手之初,决不能立时会合,惟如此凝思存想,日久自有功效。式如图一。
第二段
趺坐如前,身形完全不动,唯两手握拳之指,徐徐放开,以舒直为度。然后两臂缓缓从侧旁举起,掌心向上,举至肩平,屈肱内引,由头上抄至玉枕穴后面,掌心向前,大指在下,两手渐渐接合,十指交叉,而抱持头后,两手指掌根,适按于耳门穴之上,两臂呈三角形。抱持不宜有有形之力,头略后仰,胸稍前突,心意仍须注丹田。抱住头颅之后,停顿片刻,即提气上升,意想丹田之气,经过脐轮,上达心包,而过喉结,直至顶门,停留片时,由顶门向后转下,经玉枕穴由颈椎缘脊而下,过尾闾抄至海底,再转上回至丹田。
顶门之百会穴,实为首部要区,而脐下之丹田穴,实为内府宝库,气力上升,则贮于百会,气力下降,则归于丹田,一升一降,周天循环之道,一起一伏,阴阳造化之机。所以行此功夫,一切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勉强,且不可过于贪功。盖本乎先天之静穆,而致后天之生动也。练习以循环二次为度,然后将双手放开,握拳置于两膝之上,回复原状。式如图二。
第三段
承前式,将圈盘之腿,缓缓放下,略事休息,使腿部之筋骨,得以舒展,气血不至因为而壅阻。再将两足徐徐前伸,至腿部平直为度,两腿紧並,蹠直竖,足心向前,足尖向上,然后上身徐徐下俯,两手则从旁侧抄向前方,至足前时,交叉十指,环扣双足,两足用力向前伸挺,而两手用力向后引拉,腰背始克因之而紧张,丹田之气运于肩背腰股各部。行此功夫,以一炊时为度,然后徐徐放开,回复原来之平坐状态。式如图三。
第四段
趺坐如前,宁神一志,注气于丹田。稍事停顿,两手即徐徐翻腕,掌心向外,然后两臂从左右两侧缓缓上举,至顶门上交叉十指,再将腕翻转,转入两臂而达于指掌。行此功夫一炊为度。然后徐徐将手松开,从两旁侧落下,运气下降,回复原状。式
第五段
承前式,将圈盘之腿,缓缓放下,略事休息,使腿部之筋骨,得以舒展,气血不至因而壅阻。再将两足徐徐前伸,至腿部平直为度,两腿紧並,蹠直竖,足心向前,足尖向上,然后两手由两旁侧之下面,徐徐移向尾闾穴之后,两手相合,交叉十指,将腕翻转,使掌心向正后方,两手背则紧贴于尾闾之两旁,不可稍有松浮。两肩头则用力向前逼出,兼向上耸,务使肩背部之筋肉,紧张异常,然后用意想之法,运用气力,充实肩背。行此功夫以一炊时为度,然后徐徐收回双手,回复原状。式如图五。
第六段
趺坐如前,将两手从旁移至前面,至脐下时,两手相合,交叉十指,翻腕向内,以掌心捧住少(小)腹,冥心存念,略定神思,然后运气由丹田而注于肾囊以活动睾丸。停顿片刻,提气上升,回归原处,作似欲将两睾丸吸入腹中之想。同时两手心,渐渐用力,略作向上摩起之势。略停片刻,运气注于肾囊,如此升降十二度,而功毕,式如图六。
第七段
趺坐如前,两手从少腹徐徐撤下,移向两股之侧,掌按于板上,拇指在内,指尖则向前面,不宜过分用力,但求能相贴合。心神既定,两臂徐徐用力下注,意欲将上身向上升起之状,惟並非有形之动作。同时提气上升,使充于胸廓,停滞不动,历一呼吸之久,再将气从原道降下,停于丹田,而两臂之力,亦同时驰松,回复原状。式如图七。
第八段
趺坐如前,惟将两手提起,然后徐徐向前移去,绕至两脚心之上,以左掌心紧按右足心,右掌心紧按左足心,均以中渚穴紧对涌泉穴,肘微两屈,臂部并不用十分气力,以手足两心贴合为度。稍事停顿,两臂稍用力撑柱,同时将气从丹田运行而出,使之抄左,转上绕右而下,回至丹田,在脐之四周绕圈,及肚子之上下,旁及前腰,如此运行九度为止。若为女子,方向相反。式如图八。
第九段
趺坐如前,右手在前面徐徐向斜上方屈肱举起,用手掌搭于左肩上,右掌心适按于肩窝穴上,五指则在肩后,肱紧贴于胸肋前面。然后左手亦从前面向斜上方徐徐屈肱举起,左掌心按住右肩窝穴,肱则紧贴于右肱之外侧,用力缓缓搿紧,而使其肩背之筋肉,紧张至极度。同时运用丹田之气,使之上升,而充实其背肩之内部。式如图九。
第十段
屈膝而跪,两腿紧靠,脚背贴板,臀部坐于小腿上面,尾闾则紧靠两脚跟,上身略后仰,头正目前视。稍事休息,两手徐徐从侧面抄至前下方,屈肱上举,至心窝旁两乳下为度,将两手掌轻轻按于肋上,两肘则略用力后引。按定之后,即将气上提,用意想之法,使之充满两乳房,停滞不动,历一呼吸之久,仍从原路使之下降,如此升降九度而止。式如图十。
第十一段
承前式,两手徐徐放下,至膝盖之上。右掌心按于右膝盖,左掌心按于左膝盖,拇指在内,指尖向前,两臂稍用力作撑拄之状,上身向后作倚靠之势,头则后仰至极度。心神既定,提气上升,经脐轮心坎等部而上起,至喉结而停留不动,使喉部充实,如此历一呼吸之久,将气下降,停滞丹田,亦经一呼吸之时,再运气上升而充注于喉结穴。如此升降九度,将上身徐徐坐直,头亦下俯,两手亦收回垂两侧,回复原状。式如图十一。
第十二段
趺坐如前,心神既定,两手移至前方,上下相向,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掌心相合。然后左掌自左而右,用力旋摩七十二度,再翻转两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用右掌之力,自右而左,用力旋摩七十二度。此时两掌心热如火发,即移贴后腰,先由外传内,旋摩七十二度,更由内转外,旋摩七十二度。此功夫毕,恢复第一段趺坐之势。式如图十二。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