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来的高温干旱,导致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
40天内,鄱阳湖水体面积缩减69%。
◎ 鄱阳湖因干涸而出现「大地之树」景观。
图片来源:BBC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8月25日前往鄱阳湖时,发现已有游客和汽车经过干涸的湖床。
截至8月26日,鄱阳湖的湖面仍在以每天2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继续萎缩。
◎ 2021年8月与2022年8月,鄱阳湖耕作区周边湖水情况对比。
图片来源:Planet Labs/BBC
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忧心,更多人开始正视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
然而,鄱阳湖并非第一个正在干涸的大湖,湖泊面临干涸的问题亦非仅仅发生在中国。
里海,面积远大于鄱阳湖的全球最大湖泊,二十多年间便一直受到全球变暖影响,正在走向消亡。
01.
2020年,生态学者韦瑟林格(Frank Wesselingh)与拉图阿达(Matteo Lattuada)在一项研究中指出: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里海水位每年约下降7厘米,到目前已下降超过1.5米,且下降仍在继续,速度仍在加快。
等到21世纪末,里海水位最少下降9米,最多可能下降18米。
这意味着,里海现今约3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面积约等于日本)中,至少四分之一将完全干涸,9.3万平方公里的水面(面积稍大于重庆市)将成为沙漠。
◎ 红色部分可能于21世纪末干涸。
图片来源:MT
里海周边乃至整个世界,都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
小的方面,里海附近的旅游业会遇到麻烦。
里海地处欧亚交界处,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伊朗五国接壤。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每年会有许多游客来此度假,因而沿岸有大量提供旅游服务的商家。
但里海的萎缩,使得这些商家的生意逐渐不太好做。
◎ 哈萨克斯坦曼吉斯套州阿克套附近的里海海岸。
图片来源:Wikipedia
例如在达吉斯坦(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海边度假村老板阿米尔哈诺夫(Ali Amirkhanov)在接受《莫斯科时报》采访时,表示:
「自从我们15年前在这里工作以来,海岸线已经移位了大约70米。......几乎每年我们都要在海滩上再撑起一排遮阳伞,因为海岸离得越来越远。」
同时,由于水面下降,里海的强风吹拂着不适宜游客玩耍的松散沙子,阿米尔哈诺夫不得不购买大量沙子、雇佣挖掘机,常年在曾经的湖床上建造新的人工沙滩。
这一切都会推高旅游业的成本。
不过,与旅游业遭遇的问题相比,能源开采面临的困难更大。
随着萎缩加剧,里海东部的大部分浅水区,特别是伸入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的海湾面临完全消失的命运。
可是,哈萨克斯坦西部却是能源丰富的地带。
这里有全球最大的海上油田之一卡沙甘油田,其运营商北里海运营公司是一个国际财团,包括壳牌、埃克森美孚、英力士、中国石油等大企业都参与运营。
◎ 卡沙甘海上油田。
图片来源:Eurasian Research Institute
而北里海运营公司在2021年的一份声明中说:
「里海水位下降以及卡沙甘海上设施区域的海水变浅,限制了海上船只的使用。这对海上生产设施的安全运行构成了威胁,可能导致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油田之一完全关闭。」
显然,石油开采正在受到里海缩小的影响。
第三个影响,生物多样性正受到威胁。
里海北部和东部较浅的「大陆架」为大量鱼类和鸟类提供食物。
但随着北部和东部萎缩与干燥,各种鱼类、鸟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以及里海的某些特有物种——里海海豹等,都将陷入生存危机。
像里海海豹,大约99%的幼崽都在里海北部的冰面上长大。然而,未来北里海很可能整个冬季都没有冰面,海豹难以生存。
◎ 以里海海豹为主题的绘画。
图片来源:Etsy
在里海南部,位于伊朗海岸的拉姆萨尔镇附近本是全球知名的湿地,可由于里海退去,这里正在成为沙漠,周围湿地预计将在几十年内消失。
为此,伊朗海岸和海洋结构工程协会连年呼吁,为了保护里海及其湿地,应该出台一个全面的海岸管理计划:
「沿海湿地的迅速干涸将导致动态生态系统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以及对沿海地区的明显侵害,这是我们在当前形势下的主要关切之一。」
遗憾的是,不管是伊朗还是里海周围的其他国家,都没有真正将里海的治理提上日程。
此外,里海消亡还会导致区域气候环境的改变。
里海对中亚地区炎热与干燥的天气有着重要的缓和作用。
当里海日渐消亡,就意味着里海的冷却效应与提供的雨水开始减弱,附近变得愈发炎热和干燥。
这又会进一步促使里海萎缩,加速当地的气候变化,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正如德国气候学家普兰格(Matthias Prange)对里海地区进行模型演算后说的:
「我们的模型显示,即使里海有限减少也会对该地区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可能会看到里海地区,特别是中亚地区的夏季,明显变得更加炎热和干燥,而这一地区现在就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
◎ 从国际空间站拍摄的里海。
图片来源:Wikipedia
对于这些问题,一些生活在里海附近的人却不以为然。
前文提到的度假村老板阿米尔哈诺夫在接受采访的最后就对未来保持乐观。他认为里海的升降存在周期,将在几年内开始回升:
「这个周期是里海的一个独特特征。」
事实真的如此吗?
02.
一些人认为里海存在扩张和收缩的周期,有一定依据。
大约一万年前,里海水位要比现在低约100米。后续的几千年中,里海水位升高,一度比今日高出约50米,甚至溢出到黑海。
最近三千年,里海水位又开始回落。在2021年3月,里海沿岸的德尔本特附近,有一座要塞随着里海退去而显露出来。
◎ 里海水位下降后露出的德尔本特要塞废墟。
图片来源:MT
这座中世纪前建筑的堡垒,说明里海在那时的水位要远低于现在。之后,里海水位继续起起落落。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为了推动工业化,苏联在伏尔加河筑坝。
伏尔加河是里海最主要的水源,里海约80%的水都经由伏尔加河注入。
筑坝导致里海蓄水量不足,水位在五年内下降了2米。
但后续几十年,由于伏尔加河沿岸的降水量有所增长,里海又开始扩张,于上世纪90年代达到了新的高点。
德尔本特居民穆拉耶夫(Zaur Mullaev)对《莫斯科时报》说:
「三十年前,海浪实际已开始冲毁建筑。那时,我们都在担心如何保护这个小镇。」
因此,生活在里海周边的人往往觉得这是一种规律,里海水位会定期扩张和收缩,现在的下降没有任何不正常。
◎ 1747年的里海地图。
图片来源:Wikipedia
可实际上,这次恐怕不太一样,里海大概率将跳出水位涨跌周期律。
俄罗斯地理学家艾尔达罗夫(Eldar Eldarov)表示,以前里海的水平波动由难以预测的人类与环境因素综合导致,但当前的下降原因更加单一而直接:
「这一次,它与气候变化有关。等量的水仍然从伏尔加河注入里海,但更高的地表温度意味着水从海中蒸发得更快。」
普兰格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说:
「通常情况下,当湖泊或内陆海退去时,它是人类活动(如农业)与潜在气候因素的结合。但是,就里海而言,它几乎只与气候有关。它的萎缩绝大部分由温度上升驱动。」
他们的立场,基本代表了诸多学者的共识。
气候变化是里海消亡的罪魁祸首。
这很好理解。里海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大湖,水位由河流(主要是伏尔加河)流入的水量、降水量与蒸发量决定。
◎ 从国际空间站拍摄的伏尔加河汇入里海。
图片来源:Wikipedia
由于全球变暖,伏尔加河、其他北方河流以及里海自身的蒸发量都在加大。
等到21世纪末,如果气候态势不发生重大改变,预计该地区气温将上升约3至4℃,蒸发量会达到顶峰,里海只会消亡得更快。
不过,有关里海是否会消亡的讨论,其实像是关于一个更大问题的讨论——气候变化的缩影。
与很多人认为里海的波动十分正常一样,也有很多人认为,现在的气候变化是正常的自然规律,人类活动并非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03.
2013年,澳大利亚科学家约翰·库克(John Cook)对1991至2011年间发表的、涉及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主题的近4000份论文进行了同行评审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97%的论文认同「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变暖」这一结论。
为了保证这些论文的可信度,库克又分别联系论文的作者,让他们对自己论文的立场进行确认。
没有任何意外,超过97%的论文作者对「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变暖」表示认同。
此后,全世界大多数科学组织都发表了相关声明,支持这一立场。
因此,在专业的科学家看来,「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变暖」几乎没有争议,已经是一个共识。
◎ 库克在调查中发现,一个人在气候科学方面越专业,对「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变暖」观点的认同度也就越高。
图片来源:The Conversation
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这与三个概念——冰河期(Ice Age)、冰期(Glacial Period)、间冰期(Interglacial Period),以及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有关。
冰河期以地球南北极大陆生成大面积冰盖为开始标志,持续时间以百万年计。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期是第四纪冰河期,开始于260万年前。
冰期指的是一个冰河期内,会有很多气温起伏的时期。
一个冰期的时间跨度大约为10万年。这10万年又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气温持续下降,冰盖持续扩张,大约持续7万到9万年;后一阶段气温会快速回升,冰盖融化,大约持续1万年左右。
◎ 近50万年的冰期与气温变化。
图片来源:Dan Britt
间冰期则是两次冰期之间的一个时期,即上面提到的气温回暖的地质时代。
而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自1.1万年前开始的间冰期。现在已是间冰期的末尾。
因此,用不了多长时间,地球就应迎来一个新的冰期,气温逐渐降低,南北极的冰川面积开始扩大。(关于冰河期和冰期的成因,参见我们之前的文章《关于全球变暖,别再疑神疑鬼了》)
然而,人类的发展改变了这一切。
这1万年间,温暖的间冰期帮助人类成长、繁衍。
人类进入农业文明后,开始焚烧森林、蓄养家畜,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随之生成。
这两种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
要知道,二氧化碳与地球冷暖之间的关系,被称为「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这是地球保温的主要方式。
地球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中,30%会被反射回太空,23%会被地球外表3万米厚的大气层(成分包括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掉;余下的47%,才会到达地球表面。
二氧化碳能阻挡地球的热量反射回太空。
一旦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地球的温室效应就会随之衰减。
因此,地球的温度变化与二氧化碳含量之间高度相关。
◎ 地球的温度变化与二氧化碳量的变化。
图片来源:NOAA
当地球的二氧化碳含量低时,地球的温度下降。当二氧化碳含量高时,地球的温度升高。
人类活动带来的,是二氧化碳含量的持续升高。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固、液态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浓度飙升。
这使得原本应该进入下一个冰期的地球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发展,气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高。
自然规律受到阻碍,便给了人类相应的反馈。
那就是种种越来越反常的自然现象。
04.
去年5月发布的《什么是极端天气?》一文中,我们曾列举过2020到2021年的一系列极端天气。
短期出现的极端天气,就是反常自然现象的一类。
有关极端天气,我们曾在文中写道,极端天气是一种偶然,但是:
「这种偶然的背后,却有着值得重视的必然。」
到了2022年,这种必然带来的偶然显得更加明显而剧烈。
在还没有完全过去的夏天,高温与干旱横扫整个世界。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本杰明·库克(Benjamin Cook)说:
「这一年北半球旱灾处处,相当艰难。北美洲、欧洲、地中海地区和中国同时遭受迫近纪录甚至是破纪录的热旱影响。」
中国史无前例地发布全国高温红色预警,重庆、江苏等省市多地最高气温达到40乃至45℃。
同时,持续高温致使长江部分流域干枯、部分航道停航,开头提到的鄱阳湖等湖泊大面积缩水,六个省市区有超过200万公顷农田受灾。
◎ 2022年8月26日,重庆嘉陵江的干涸河床。
图片来源:The New York Times
欧洲的情况也不比中国好。
在从捷克流经德国的易北河边,随着水位下降,「饥饿石」再度出现。
这些石头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上面刻着字「如果你看到我,哭泣吧」,以告知人们当这些石头显露,就是干旱和饥荒来临的时刻。
◎ 2022年8月17日,德国沃尔姆斯,一块显露的「饥饿石」。
图片来源:Reuters
在塞尔维亚境内的多瑙河与意大利境内的波河,水位降低使得二战时沉没的德国船只残骸显露出来,船上还有未引爆的炸药。
这些军舰静静地在河水中躺了70多年,如今伴随着极端天气又重见天日。
◎ 塞尔维亚的多瑙河中,一艘二战德国军舰的残骸。
图片来源:Reuters
不过,今年的极端天灾不只热旱,还有洪水。
巴基斯坦自6月以来便遭遇洪水侵袭,已造成超过1000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总理谢里夫(Shehbaz Sharif)表示,受到洪水影响的人多达3300万,约占总人口的15%。
受灾重地信德省的降水量,几乎是8月平均降水量的8倍。
巴基斯坦人流离失所,不知未来在何处。
◎ 2022年8月27日,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的一片洪灾地区。
图片来源:The New York Times
在美国,洪水7月肆虐黄石公园,撕裂桥梁,涌入房屋,迫使成千上万游客从公园中撤离。
游客曼宁(Parker Manning)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
「河岸上的泥土成片脱落。房子与建筑物最终落入水中,真是无比疯狂。它们就像一艘船一样顺着河水漂流。」
◎ 黄石公园肆虐的洪水。
图片来源:The New York Times
这些极端天气的出现,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短期现象外,长期现象与趋势是气候变化的另一体现。
诸如里海这类湖泊的逐渐消亡,以及不断加剧的冰川融化。
世界上的冰川主要集中在格陵兰岛与南极洲,两者占世界冰川总体积的99%。
但现在,它们的冰盖在逐年减少。
根据美国宇航局和德国宇航中心的探测,在2002至2006年短短四年间,格陵兰岛平均每年损失大约2500亿吨的冰。
当然,通过降水等因素,格陵兰岛上可以形成新的冰川,但冰的融化速度要远远超过生成速度。
此外,2003年至2005年期间,每年格陵兰岛内陆积雪大约会增加60立方公里的冰川,可低洼沿海地区的冰川减少量为172立方公里,增加量完全追不上减少量。
◎ 2016年8月,北极地区几乎无冰的西北航道。
图片来源:NASA
在地球的另一端,南极冰盖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根据2018年南极冰盖质量平衡比较研究的数据:
2012年之前,南极洲平均每年减少约838亿吨的冰。但2012年之后,南极洲每年的冰损量迅速攀升,增加量超过了两倍,达到2414亿吨。
而冰川融化,是全球范围内海平面上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如此境况,实在令人忧心。
所以,气候变化绝非只是说说而已,更绝非耸人听闻。
它正切实地威胁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变更着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无比熟悉的世界地图。
如果不能加以遏止,等到我们老去时,看到的世界或许已是另一幅样子,或许高温已成为常态,或许海洋已淹没某些城市,或许黑海已化为沙漠。
而那恐怕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世界。
因此,对于人类而言,关注气候变化,并力所能及地降低碳排放,已逐渐成为当务之急。
这是在拯救我们自身。■
参考资料
Caspian Sea level threatens Kashagan oil field: operator. Macau Business, 2021-04-07.
Bahman Aghai Diba. Caspian Sea Is Dying. Payvand, 2010-11-03.
Faranak Bakhtiari. Caspian Sea wetlands imperiled. Tehran Times, 2022-08-28.
Frank Wesselingh, Matteo Lattuada. The Caspian Sea is set to fall by 9 metres or more this century – an ecocide is imminent. The Conversation, 2020-12-23.
Felix Light. As the Caspian Sea Disappears, Life Goes on for Those Living by Its Shores. The Moscow Times, 2021-09-07.
Matteo Lattuada, Frank Wesselingh. The Caspian Sea Is Dy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20-12-29.
Mehdi Garshasbi. Let’s cherish our unique Caspian Sea. Tehran Times, 2022-08-12.
John Cook. Consensus confirmed: over 90% of climate scientists believe we're causing global warming. The Conversation, 2016-04-15.
中国高温与干旱:破纪录极端天气留下的地理烙印. BBC, 2022-08-24.
于垚峰、程雅. 鄱阳湖湖面“大缩水”、落星墩露出水面 九江“五保五送”抗旱情.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8-28.
杨峰. 鄱阳湖40天缩水69% 大片可通航水域消失. 华西都市报, 2022-08-29.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