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

秦黎虹

[摘要]目的:观察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组和传统头针对照组,观察两种头针法的即刻效应和续效作用。结果:两组头针法的即刻效应是一致的,但治疗组的续效作用好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的愈显率7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5%(P[1],并经颅脑CT,MRI确诊。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取一侧头部顶颞前斜线 (健、患侧头部穴区交替取用),常规消毒后,用28号2寸长针4根,与头皮呈30度角进针,先将4根针依次沿顶颞前斜线首尾相接透刺进入至帽状腱膜下,然后再另取4根1.5寸针距上述4个针刺点旁开0.5~1cm处,分别与原针体成垂直方向再刺入一针,置于原针体之下,呈“十”字交叉状,即形成4对垂直的“十”字交叉组合。每根针提插捻转3~5下,留针6~8小时,其间行针1次,出针时行针后再起针。门诊病人头针后提插捻转3~5下,间歇10分钟后再行针1次,将针留置带回家,其间不施用手法,6~8小时后嘱咐其家人将针拔出,拔针时注意按压止血,治疗当天勿洗头。留针期间病人按常规进行日常活动,以上针法每日进行1次,每周针5天休息2天,10次为一疗程。

2.2对照组

取病灶侧头部顶颞前斜线,常规消毒后,用28号2寸长针4根,与头皮呈30度角进针,分4段依次沿顶颞前斜线首尾相接透刺至帽状腱膜下,快速行提插捻转3分钟留针,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次行针3分钟,30分钟后起针。每天1次,针刺5天,休息2天,10次为一疗程。

两组患者均按常规使用中西药物治疗,如脑水肿、颅内压高者适当选用脱水剂,高血压者酌情使用降压药,高血糖者辅用降糖药,恢复期患者选用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的中西药物等。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1)即刻效应:在针刺前先对所有病人的患肢肌力进行分级测定,分0~Ⅴ6个等级,记录结果,然后进行头针治疗。在针刺入头穴后,即嘱病人主动活动患肢,或在他人的帮助下对患肢进行被动活动,反复数次。针后5分钟左右,检查即刻效应的阳性结果,若患肢在原有肌力的基础上提高Ⅰ级,或Ⅰ级以上,有些病人主诉患肢活动较治疗前轻松,则定为即刻效应阳性;若针刺前后肌力无任何变化,则定为即刻效应阴性。

(2)2个疗程后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主要是神志、语言、运动、肌力及综合功能的恢复程度观察。基本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瘫肢肌力较前增加Ⅱ级以上;有效:症状体征有好转,瘫肢肌力较前增加Ⅰ级以上;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3.2治疗结果

两组头针法产生即刻效应的阳性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χ2=0.315,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传统头针法与头针交叉刺法的即刻效应是一致的,详见表1。

经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80例,基本痊愈5例,显效52例,有效21例,无效2例;对照组44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16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治疗组的愈显率7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5%,经统计学处理:χ2=9.55,P

4讨论

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速效作用。在头穴上行“十”字交叉针刺,可使传统头针的线状刺激扩展到面状刺激。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以顶颞前斜线为基础,在其前或后1 cm 左右,均是针刺的有效刺激区域,两针交叉后稍加提插捻转3~5次,即获较大刺激量,病人的患肢肌力可以在5分钟左右明显增强,有的患者肌力可提高Ⅰ~Ⅱ级,甚至可以下床行走。其二,续效作用。头针交叉针刺获得效应后,经6~8小时的留针,又可以持续发挥治疗作用,留针期间,每3~4小时行针1次,起针时再行针1次,可以维持有效的刺激量;另外,病人在日常说话、行走、吃饭、喝水等动作时,也能带动针体活动,刺激穴位,较好地发挥续效作用。

头针交叉针刺的刺激强度与传统头针提插捻转的强度无明显差别,但前者操作的过程易为患者接受。为避免针刺后病人因头皮的疼痛而难以继续治疗,笔者采用患、健侧头穴交替针刺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报道,患、健侧头穴治疗中风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2]。从观察的124例病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 (P>0.05),但两组的愈显率差异是明显的(P

5参考文献

1王新德执笔.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1):60

2周建伟.头皮针治疗中风207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3;13(3):3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