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心慌、乏力……
近年来,心脏疾病患者日益增多
其中,主动脉瓣膜病愈发常见
目前,全国乃至全球的心脏治疗中心
大多以主动脉瓣置换为主要疗法
但其面临着诸多问题,疗效有限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主动脉瓣膜病治疗方式迭代加快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
医生们不断突破困难、挑战高精尖
成熟掌握保留自体主动脉瓣的成形术
避免了瓣膜置换带来的问题
相关技术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先
日前,甚至成功为一位严重脊柱侧弯的
马凡氏综合征患者进行微创主动脉瓣成形术
年轻女子遗传这种病
心脏大血管能塞拳头
浙江的于女士(化名),今年33岁,在老家一家小型私企从事会计工作,自幼就被查出患有“马凡氏综合征”,这是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对患者的心血管、骨骼和眼都有不同程度影响,但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一直以来身体还算健康。
今年年初开始,于女士却感觉自己时常胸闷,尤其是在爬完楼梯或骑车后,胸闷会明显加重并有乏力感,便十分警觉地与家人赶到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就诊。“我们通过网络上相关报道,发现浙大一院在治疗马凡氏综合征方面经验丰富,于是便赶来寻求希望。”于爸爸说,同样患有此病的妻子早在二十多年前便已去世,他希望更先进的医学技术能挽救女儿的生命。
图片来自网络
详细检查发现,于女士的主动脉窦部已经严重瘤样扩张,最宽处达到6.5厘米,相当于能塞进成年人一个拳头。“马凡氏综合征患者除了有特殊面容外,最可怕的是会累及大血管导致大动脉瘤样扩张、破裂或夹层,诱发猝死。”接诊的心脏大血管外科骆文宗副主任医师解释,主动脉窦部扩张引起主动脉瓣严重关闭不全,是造成她胸闷乏力的主要原因,而手术治疗是唯一方法。
突破传统困境
创新重建技术成功开展
“目前而言,主动脉瓣置换是治疗主动脉瓣膜疾病的主要方式,但无论是机械瓣还是生物瓣,都不是原装瓣膜,患者术后或需长期服用抗凝药,存在血栓、出血等风险,或面临瓣膜使用年限有限的问题。”骆文宗解释,近年来,一种叫David手术的主动脉瓣成形术提供了治疗新思路,它对“原产”瓣膜进行修复、重建,不仅能解决疾病根源,也避免了换瓣带来的各种问题。
尽管这种技术在全球开展较少,但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已能熟练开展主动脉瓣成形手术,技术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因此,治疗团队决定对她的主动脉瓣进行重建。
然而,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团队面前:原来,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很容易发生骨骼畸形,而于女士因幼小家庭条件差,长期窝在一张小桌子前学习,久而久之胸廓畸形,心脏明显偏向左侧胸腔,这导致常规开胸方式不能良好暴露心脏视野,给手术造成较大困难。
胸廓畸形,科室供图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马量教授立即组织大讨论,由于科室在微创主动脉瓣置换领域经验丰富,于是融会贯通、创新性地决定从患者右胸第三肋切口,这样不仅不用切断胸骨,还将30厘米的手术切口缩小到6厘米。
目前,主动脉瓣成形术在全球心脏中心都开展较少,更何况是微创状况下,可以说,这台手术具有“世界性难度”。日前,马量主任医师和骆文宗副主任医师共同主刀,团队在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的配合下,为于女士进行保留自体主动脉瓣的微创主动脉根部重建手术。术中当主动脉开放后,于女士的心脏又恢复了一个年轻女子该有的活力,超声提示功能良好,没有一丝反流。
术前术后对比图,科室供图
术后第一天,于女士就在监护室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第二天转回普通病房,目前已经康复出院。
主动脉瓣膜病迎来新机
浙一技术全球领先
“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特征。”马量主任表示,这类疾病极易累及大血管,造成各类心脏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建议有家族史的患者定期进行检查,时刻关注血管健康。
近年来,主动脉瓣膜疾病困扰越来越多人群,人工瓣膜置换目前仍是治疗这类疾病的主要方式。然而,最新的临床观察发现,置换人工瓣膜对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满意。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涌现出来,尤其以对年轻病人(65岁以下)的自体瓣膜保留技术和对老年病人的经导管瓣膜置换(TAVI)技术为代表。目前在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这两种技术都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走在了全国乃至全球前列,为大量患者带来了福音。
浙大一院专家门诊安排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