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2023届高考文化常识专题集训练习

高考专题集训——文化常识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官署名。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合称“三省”。

B.搢绅,亦作“缙绅”。搢绅旧时指官宦的装束。后用以代称三品以上的官员。

C.文昭,房玄龄的谥号。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D.癸卯,干支之一。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纪年、月、日。

答案:B.“后用以代称三品以上的官员”错误,后引申为士大夫的代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戟支,戟是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戟支是戟上横出的刃。

B.牧,意思是驭民如牧畜,后为官职,为古九州之行政长官,手掌军政实权。

C.密诏,指古代皇帝下达的秘密诏书。文中的密诏藏在衣带中,又称衣带诏。

D.使君,汉称刺史为使君,汉之后是对普通长官的尊称;也泛称奉命出使的人。

答案:D.“对普通长官的尊称”错,应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

B.玺,又称玉玺,传国玉玺,始于秦朝,是皇帝专用的印章,皇权的象征。

C.癸未,干支纪年法最早创立于商朝,是现今已知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纪年法。

D.梓宫,指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文中指汉宣帝赐给霍光的棺材,以示隆重尊崇

答案:C.“干支纪年法最早创立于商朝”说法错误。 这里不是“纪年”,而是“纪日”;“最早创立”说法错误,干支纪日法确切创立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种纪日法从商朝就已出现。

4、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阼,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称作“登庸”“御极”“践祚”“践极”“践统”“登极”。B.淫祀,指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的祭祀。包含越份之祭与未列入祀典之祭两种。

C.太守,古代地方职官,是战国至秦朝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主要负责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政治事务。D.立祠,此指立生祠,古代立生祠是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的一种民俗,其对象大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答案:D 立祠,此指立生祠,古代立生祠是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的一种民俗,其对象大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自发地”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B.“授”“进”“起”“署”“参”等词语都跟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

C.“谢病归”,即因病辞官回家休养。“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D.“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答案:B“署”是“暂时代理”的意思,“参”是“加入”的意思,与官职授予和升迁无关。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传”是指人物传记。

C.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指儿童时代。

D.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曹操《短歌行》中指代有学识的人。

答案:B【解析】B.“'传’是指人物传记”错误,“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田,文中指屯田。屯田是古代政府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给养和税粮的措施。

B.节度使,官名,朝廷在重要地区设置的总管一个地区要务的官员。历代节度使的职能和称谓不尽相同。

C.大理寺,我国从南北朝到清代的中央审判机关。主要掌管审核刑狱案件,其首长一般称为大理寺卿。

D.江东,文中指地区名。秦、汉以后,习惯上称长江芜湖、南京段以下长江北岸的地区为“江东”。

答案:D.“长江北岸”错误,应是“长江南岸”。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即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B.东都,即洛阳。唐朝东都为洛阳,西都为长安。“望西都,意踌躇”中的西都,也是指长安。

C.管晏,即管仲和晏婴,皆为战国时齐国名相。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晏婴字仲,谥“平”。D.四方馆,古代官署名。隋时置,以接待四方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属鸿胪寺。唐时属中书省。

答案:C.【解析】C.“战国时”错,管仲和晏婴,皆为春秋时齐国名相。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普:吐蕃诸王多在名字上加此词,强调他的权力来自上天,即所谓“君权神授”,强调了赞普的血缘属于神系,君权来自天神,这与“皇帝”称谓的由来相同。

B.陇右:最早约出现于汉末魏初,但溯其渊源,“陇右”一词则由陕甘界山的陇山(六盘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古时也称陇西。

C.敕书: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敕最早是由西汉的戒书发展而来的,至唐宋元代敕书的种类有所增加。明清时期,敕的用途更为广泛,规格形式也更为完备。

D.鸿胪卿:官名,掌朝会时赞导礼仪,北齐置为鸿胪寺长官,历代沿置。隋初正三品,炀帝改从三品,唐因之。北宋前期为三品寄禄官,明改殿庭仪礼司正置,正四品。

答案:A.“与'皇帝’称谓的由来相同”错误,与“皇帝”称谓的由来不同。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官名,司地方纠察的官,后沿称地方长官,清时为知州的尊称。

B.关东,有“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和“山海关以东”等说法,文中属前者。

C.藩镇,文中指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其形成地方割据后常对抗朝廷。

D.敕,最初专指皇帝的诏书,后来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也可以称敕。

答案:D.“最初专指皇帝的诏书,后来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也可以称敕”错误,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代理官职。其它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词有:摄、代、署、权、判、行等。

B.移病,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请求退休的委婉语,意思同“移疾”。

C.酒榷,古代政府实行的酒类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

D.崩薨,古代称帝王、诸侯之死。另外大夫死曰不禄,士死称卒,庶人死称死。

答案:D.“大夫死曰不禄,士死称卒”错,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始设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初设于边防重镇,唐末内陆普遍设置,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B.建康,是南京市在六朝时期的名称,是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因此,后人称南京为“六朝古都”

C.夷獠,是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之称。古代汉族自称为华夏,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狄、戎。

D.长短句,古代文体,在宋代以后,是旧体诗词中词的别称,但是在北宋时期,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答案:C.“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狄、戎”错。应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官名,司地方纠察的官,后沿称地方长官,清时为知州的尊称。

B.关东,有“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和“山海关以东”等说法,文中属前者。

C.藩镇,文中指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其形成地方割据后常对抗朝廷。

D.敕,最初专指皇帝的诏书,后来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也可以称敕。

答案:D.“最初专指皇帝的诏书,后来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也可以称敕”错误,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示恭敬之意。书信中用为对平辈或朋友的敬语。

B.西域,汉朝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专指葱岭以东。

C.戊子,是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5个,文中用来纪日。古代干支可以纪年、纪月,也可以纪日。

D.畿内,畿,本义指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就是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答案:A.“书信中用为对平辈或朋友的敬语”说法错误,应该是“对尊长”。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最早是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B.麾下,“麾”指旌旗,“麾下”就是旗下,借指将帅的部属,也用作对将帅的敬称。

C.斥候,即侦察兵,是古代重要兵种之一,分骑兵和步兵,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

D.戊午,这里指五月戊午日,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纪日,三十天为一循环周期。

答案:D. “三十天为一循环周期”错,干支纪日和干支纪年是一样的,都是六十为一循环周期。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B.五帝: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为后人所歌颂。

C.封狼居胥:封,祭地,指在狼居胥山祭地,后用来比喻建立显赫功绩。

D.都护:官名,意为“总监”,汉宣帝时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

答案:C.“封,祭地,指在狼居胥山祭地”错误。封,祭天。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任命将帅、郡守,把符节剖分为二,双方各执其半,作为凭证,用铜或竹、木制成。

B.孝惠,是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带有褒贬评价性质的称号,文中“悼惠王”也是谥号。

C.春秋,此处指年龄。文中“悼惠王富于春秋”,是说悼惠王正值年轻,与“春秋鼎盛”意思相同。

D.黄老,指上古的黄帝,也称黄老学说或黄老教派,黄老之术作为古代一种思想流源,始于战国,盛于西汉。

答案:D项,“黄老,指上古的黄帝”表述错误。“黄老”中“黄”,指黄帝学派始祖——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始祖——老子。后世道教奉为鼻祖。“黄老”,也称黄老道,为道教早期重要教派之一。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渠帅,也称“渠率”,旧时统治阶级对武装反抗者首领或部落酋长的称呼。

B.百揆,常被引喻为总理国政的官员,也可指各种政务或百官,文中取后义。

C.九锡,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表示最高礼遇。

D.禅,专门指远古五帝时代的帝王产生制度,统治者生前把帝位让给其他人。

答案:D.“禅,专门指远古五帝时代的帝王产生制度”错误。“禅(位)”是我国古代的君王产生制度之一,源自五帝时代,但后代也有类似的事件,文中“隋恭帝禅位于唐”即可证。故选D。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牧,古代地方官职,唐时为州的最高长官,“牧”是管理人民之意。

B.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由境外传入中国,也称“交椅”。

C.夷狄,常用以称边远少数民族,东方部族为“夷”,西方部族为“狄”。

D.《永州八记》,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小石潭记》就选自其中。

答案:C.“西方部族为'狄’”说法错误,古称西方部族为“戎”,北方部族为“狄”。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科,科考名,唐宋进士分甲乙两科,明清进士称“甲科”,举人称“乙科”。

B.乘舆,指皇帝和诸侯乘坐的车子,也泛指皇帝所用器物,故常被用来指代皇帝。

C.服除,又称服阕,指守丧期满脱除丧服,古代官员遇父母丧,须离职守丧三年。

D.社稷,是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合称,因君主祭祀社稷,故常用社稷代指君主宗庙。

答案:D.“故常用社稷代指君主宗庙”错误。常用社稷代指国家。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古时兄弟排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有“亦唯伯仲叔季图之”。以伯、仲、叔、季作次序,季是最小的。

B.稷契,稷和契的并称,稷是后稷,传说他在舜时教人稼穑;契,传说是舜时掌管民治的大臣。稷契在文中指贤臣。

C.九服,原指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后指全国各地区,另解为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文本中的九服之制指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

D.转,古代表示官职调动,主要是指官职的平级调动,文中司马孚任度支尚书属于平级调动。类似的还有“移”“调”“徙”等。

答案:C.“文本中的九服之制指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错误,文本中指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冢宰,在周朝时是六卿之首,亦称太宰,后来冢宰也是吏部尚书的代称。

B.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有时只用一牛也可称太牢。

C.经筵,指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讲席,由皇帝给百官讲授治国之道。

D.顾命,指帝王临终遗命。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称为“顾命大臣”。

答案:C.“指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讲席,由皇帝给百官讲授治国之道”错误,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是官员为皇帝讲授,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趾,古地区名,明永乐五年设交趾省,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区。

B.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一般在泰山举行。

C.岁贡生,明清时每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也称贡士。

D.户部,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宜。

答案:C.“明清时每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也称贡士”错误。“贡士”不同于“贡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论,宋代以来试士科目之一,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B.判,唐宋两代的一种官制,多指以高位兼任低职务,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C.楹,本义为厅堂前部的柱子,在古代也常作量词,文中指房柱的计量单位。(“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

D.实学,以“实体达用”和“经世致用”为主要宗旨与内容的学说,始于宋。

答案:C.“文中指房柱的计量单位”错误,根据原文“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可知,“楹”在文中是房屋的计量单位,即二百间房屋,无法容纳足够多的学生。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古代诸侯王嗣子之称号,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世袭亲王爵位。

B.监国,特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留守宫廷代替皇帝处理国家日常事务。

C.谕德,唐代始置太子左右谕德各一人,掌对皇太子教谕道德,随事讽谏。

D.“驾”,帝王所乘的车子,晏驾,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

答案:B.“由太子留守宫廷代替皇帝处理国家日常事务”错误。监国也可由重臣担当,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本义是马车,又可以指帝王所乘的车,所以常用来作为皇帝的代称。

B.龟鉴,龟是龟甲,以卜吉凶;鉴是铜境,以辨美恶。两字相合,比喻借鉴。

C.社稷,土神和谷神,也代指国家。其中“社”也指祭祀土神的地方或节日。

D.路,宋朝和元朝时期的最高行政区划名,相当于明朝和清朝时期的“省”。

答案:D.“路,宋朝和元朝时期的最高行政区划名”错,元朝时期的最高行政区划是“行省”,不是“路”。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旄钺,旄是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钺是古代兵器,旄钺这里代指军权。

B.昆仲,称呼别人为兄弟的敬词;昆古义为哥哥;仲则是弟弟的意思。昆仲这里指兄和弟。

C.受禅,在古代,当上一代君王老了的时候,就会大力推荐一位能人,把帝位让给他。

D.留后,唐代的时候,节度使出征或入朝,常置留后知节度事,以后成为惯例。

答案: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上一代君王推荐一位能人,把帝位让给他,是“禅让”。“受禅”和“禅让”两者的主体是不同的。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河,相传大禹治水时位于黄河下游的九条大河。禹疏九河,疏导黄河水东流入海,至汉代九河故道早已淤塞,踪迹难寻。

B.中二千石,汉代官员薪俸等级。这里的“石”是古代容量单位,与《马说》中的“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石”意思相同。

C.冀州,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将天下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主要在今天的河北省,所以河北简称“冀”。

D.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古代称呼皇帝可称庙号、谥号、年号,如汉高祖是庙号,隋炀帝是谥号,乾隆是年号。

答案:D.“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错误,光武是刘秀的谥号;“汉高祖是庙号,隋炀帝是谥号”错误,汉高祖是谥号,隋炀帝是庙号。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亲,合纵相亲。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为了共同抵抗秦国而合纵结为联盟。

B.箕帚之妾,持箕帚,以供扫除之妾,常用以谦称自己妻子,文中是张仪谦称秦女。

C.庶长,指妾所生之长子,也可指春秋时秦国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卿。

D.请平,指战败投降。文中指在遭到多国进攻后,楚国退兵,向秦国投降。

答案:D.“请平,指战败投降”说法错误。“请平”意思是求和。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也可以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之为太平盛世。

B.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其活动包括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提到的“修禊”。

C.台宪,指前文的御史台,从秦朝起为监察性质的机构或官职,负责监察百官。

D.宗室,指同一祖宗的贵族,即国君或皇帝的宗族。又称为皇族、帝宗、天潢等。

答案:B.“其活动包括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提到的'修禊’”错误,元宵节的活动包括赏花灯、吃汤圆等,而“修禊”是三月初三上巳节,不是上元节。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湖”,一般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文中特指太湖。

B.“大夫”,古代官阶名称,大夫分为上、中、下三阶,后成为对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C.“不榖”,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词;“孤”“朕”“寡人”等也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

D.“四封”,四面疆界,四境之内。“封”的意义和“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相近似。

答案:C.“朕”是皇帝的自称词,不是谦词。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道碑,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也指刻于墓碑上的碑文。

B.讳,名讳。古人说话作文时为了避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和号。

C.赐三品服,文中指给未及三品的欧阳修赐予三品官服,以示皇帝的恩宠。

D.太子太师,即太子的老师。后多为虚衔无实职,可用于追赠死去的重臣。

答案:B.“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和号”错,应该是不能直称“名、字”,而没有固定不能称“号”。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器,标识等级的称号和车服仪制等,常常用于表示官爵和封赏不可过多过滥。

B.西阁,宋朝皇帝听讲的地方,有讲官专门为皇帝讲解经史要籍、有时皇帝自己也会讲。

C.六经三史,泛指古代典籍,其中“六经”为六部儒家经典,由孔子整理而传授。

D.精英,文中指从古至今的政见精华,与杜牧《阿房宫赋》中的“精英”意思相同。

答案:D. “与杜牧《阿房宫赋》中的'精英’”意思相同”错误,杜牧《阿房宫赋》中“齐楚之精英”的“精英”指金玉珍宝。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俸禄,朝廷给予各级官吏的薪酬。形式主要有实物、粮食、钱币等。

B.治书侍御史,唐初为御史大夫的副职,管理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C.还第,即回家。古代往往指官吏因辞职或被解职而返回自己的私宅。

D.帷幄,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常代指天子的近侧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答案:B.“管理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错,治书侍御史,管理图籍文书。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相传唐明皇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故其成为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

B.折鼎,文中喻没有能力。鼎是古代三足两耳用于烹煮的器物,后比喻王位、帝业。

C.甲申,为明崇祯十七年的干支纪年。此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进北京,明王朝覆灭。

D.靖节,即靖节先生,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谥号。陶渊明死后,人们私谥“靖节”。

答案:B.“折鼎,文中喻没有能力”说法错误,折鼎,文中指断足的铜鼎。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文中指汉孝文帝的庙号。庙号是君主死后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

B.祝官,古代掌管祭祀祝祷等事宜之官,文中的秘祝是秦代司祈祝之官,汉文帝时废除。

C.诏狱,主要是指高官犯罪后,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系狱的案件,不是实体监狱的意思。

D.《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三百多首诗歌。

答案:C.“不是实体监狱的意思”错误,“诏狱”也可以指关押钦犯的监狱。

37、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称之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

B.瀚海,一是指北方的大湖,二是指大沙漠。明以后专指戈壁沙漠。

C.秩禄,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受的粮食,也可指职位、品级或出身。

D.蹋鞠,鞠是古代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皮球,蹋鞠也叫蹴鞠,是一种踢球游戏。

答案:C.“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受的粮食”错,俸禄是古代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粮食、钱币等,表述不全。“出身”错,仅能表示职位、品级,不能表示出身。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之。

B.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宋代时枢密使由文臣担任,权力范围与宰相相当。

C.磨勘院,宋初设立的官署。为隶属吏部的铨选机构,负责京朝文武官考核。

D.三代,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最早见于《论语·卫灵公》。

答案:C.“为隶属吏部的铨选机构,负责京朝文武官考核”错误。磨勘院不是隶属吏部的铨选机构,而且不负责武官考核。太宗淳化三年置磨勘京朝官院,掌考核京朝官。同时置磨勘幕职州县官院,掌考核幕职州县官。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