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可能颠覆很多人认知的文章,
其出
自
成都资深策划人飞哥之手。
飞哥用了二十年
心血
,
对
中国夏朝之前的历史
进行探索与研究。他
提出了很多新的历史观点和证据,写出了这篇新奇的历史探索文献。
老唐这厮受其委托,帮他在我的公众号发布此文。本文
所有赞赏收入都将转给原作者飞哥,
欢迎转发与讨论。
本文原创│飞哥
Original works of Mr. Tang
一、《上古纪》河出昆仑
何为上古,即史学界对中国夏朝之前文明的称谓。
{中华文明河出昆仑}
中华号称5000年文明,但国际社会只认可有甲骨文以来约3600年的历史。因为之前的缺少证据(文字或文物),所以中华文明在夏朝以前多是传说,更别说三皇五帝尧舜禹。后来又发现了三星堆,让上古文明变得更加模糊,甚至有人说它是外星文明。
在中华的一些古书中,常有一句“中华文明,河出昆仑”之说。意思是中华文明是沿着一条河,从昆仑山走出来的,最后到了黄河中下游开始夏商周。这大约是距今4100年的事,也就是说中华文明之前在昆仑山脚下,后来转移到了黄河。那么只要找出昆仑山也就可以追溯历史,于是,还真有人做了这件事。
大约2150年前,张骞出使西域,皇帝给了他一个任务,让他去找出昆仑山。张骞九死一生回来向汉武帝禀报,说他到了黄河的源头,发现一座很高的山峰,十分荒凉寒冷,没有人烟。汉武帝说,都到了黄河尽头了,祖先都说了“河出昆仑”,于是便把那座山命名成昆仑山。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写了一句话“历史的东西太深奥,我不敢妄加评论”。他实际上是不认可皇帝的说法,但又不敢反对。于是昆仑山就这样诞生了。
{海内昆仑}
可是,今天的昆仑山,怎么都不像《山海经》里描述的一片繁荣。于是人们又开始思考是哪里出了错。终于有一天,人们明白了,中华文明河出昆仑,不是指黄河从昆仑山流出来,而是指长江从昆仑山流出来。
而在1949年以前,长江的正源是岷江,也就是说文明是从岷江的都江堰走出来的,上古故事发生的地方,就是成都平原。
如果这种观点正确,那么很多古书的内容都就可以解释得通了,特别是三星堆的发现,让《山海经》里面很多记载都得到证实。于是,学术界把成都平原西面的山脉叫做海内昆仑,而汉武帝命名的山叫海外昆仑。
▼昆仑山在中国的位置
在约4100年前左右,地球进入小高温期,出现持续大洪水,先是女娲补天,后是大禹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而他出生在岷江边,汶川绵虒镇,他如果治理黄河,怎么可能三过家门不入呢,所以,他首先治理的是成都平原。而且蜀国正史中有明确记载,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至今在都江堰宝瓶口的山上,还为他专门修了大禹庙,地点实物一应俱全。
后来,大禹又北上治理黄河,因威望极高被推为盟主,于是,他的儿子夏启建立了中华的第一个朝代夏朝。文明随大禹转移到了黄河,而成都平原,却被历史遗忘了。
由于三星堆没有进入正史,文物流失很多,民间的精品不亚于官方的展馆。在成都,有很多收藏者在自发研究、收集保护三星堆文物,我便是受这些文物的启发而开始研究《上古纪》的。
{半山起源}
以前,全世界平坦的地方都生活着各种部落,人们通过结冰的白令海峡进入到美洲。但随着第四纪冰川大约在1.2万年以前的结束,全球出现了一个高温期(可能是太阳核子大爆发),使得南北极的冰山融化。
据考证,当时海平面比现在高50米,中国东部地区又重新成为大海,剩下的人被迫退到半山上生活,而西部的人却未受海浸影响。温度一升高,厄尔尼诺极端气候就会肆虐全球,这使得中国几大平原都淹没在沼泽湖泊之中。后来洪水逐渐退去,人类才开始下山再次走进平原,因此,人类文明应该是从半山开始的。
▼四川盆地的位置,具备孕育文明的条件,没有受海浸(竖线以东)影响,也躲过了北方冷气流(横线之上)。
▼就算极端寒潮,四川盆地也能躲过0度结冰线,开出一个“高温天窗”。
研究上古历史不能靠正史的人来做,接触了正史的人思维是跳不出来的。这得像破案一样,首先得靠猜想推理,然后找证据。成都平原以前是沼泽和湖泊,不适合居住,人类最开始是生活在平原后面的山上。所以要研究上古,得从川西高原开始探索。
▼笔者随《国家地理》、《上海卫视》在川西高原原始古村寨探秘。
{昆仑山的位置}
那么,真正的昆仑山究竟在哪呢?山海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白话翻译:西海(青海湖)的南面,流沙河(汉源大渡河九襄段支流,古名汉水)的旁边,赤水(今陇南,渭水上游的称谓)的后面,黑水(今岷江)的跟前,有一座大山,名叫昆仑山。
▼山海经中关于昆仑山的位置图(蓝色)
通过地图不难看出,昆仑山即今天的邛崃山和龙门山脉(龙门山的北端即岷山,发育了岷江)。其主峰高达6250米,即今天的四姑娘山。而在山的周围,正好是嘉绒藏族和羌族核心生活区。
嘉绒就是藏语“女王”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就是女王藏族,嘉绒就是历史书中的东女国,即女儿国。她们是在此生活数万年的土著民族,其只是在宋朝藏族格萨尔王东侵后才被藏化。所以四姑娘山就应该是昆仑山的主峰,山上住着西王母。而“四姑娘”这个命名,也正好是一个女性的名字,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巧合吗?
▼站在成都平原看四姑娘山,古人看到如此高的“天地中柱”,把它奉为神明,是必然之必然。
▼在海拔500米的成都平原看海拔6250的四姑娘山,相对高度5750米。
{何为昆仑}
约5500年前,传说中的三皇三大集团建立了灿烂的上古联盟,这个联盟持续了约1000年,就是那段发生在昆仑山脚下的故事。
三皇时期,是指发生在5000-7000年之间的故事。上古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三皇五帝,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个大的集团中三个最杰出的领袖,伏羲住在高山上被称为天皇,神农会种地被称为地皇,女娲会生育被称为人皇。
这三个集团最终不再采用战争的方式相处,而是联盟。通过民主选举威望最高的人作轮值盟主,类似于今天美国两党选举总统。
这三个人也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传为二世,三世,直至很多世,他们是人的名称,也是族群的名称,所以他们三个人往往能活几百上千岁就不足为奇了。是他们的子孙沿用了他们的名字,就如同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几世一样。
为了维护联盟的统一,们不仅做了三把“交椅”,在很多地方还搭建了三层的祭祀台,经常作法祭祖巩固联盟,把很多不能决断的纠纷交给“天意”来决定。祭祀台三层平台,分别代表天地人三皇的利益。这种祭祀台后来传到很远的地方,今天玛雅人的金字塔也是分三层,今天三星堆东面的县还称为三台县。
他们还制作了代表“天地人”三皇的图腾器物,放置于台面中央祭祀,山海经中将这个神器称为“昆仑之丘”。所以,这个联盟的图腾崇拜就是昆仑,祭祀台西面的群山因此被称为昆仑山,就是由此而来。
▼2021年9月9日,三星堆公布的“哮天犬”新出土文物(右图),其就是《山海经》中描述的昆仑之丘的底座。巧合的是,笔者在8年前,就在蜀玉会馆收藏品中见过另一个用蜀山玉制成的昆仑(左图),与其异曲同工。看来古人做了两套,一套玉的,一套青铜的。
昆仑之丘共分为三层,分别代表天地人中的三皇。最下一层叫樊桐,也叫板松,中间一层叫玄圃,也叫阆风,最上一层叫层城,也叫天庭。在其顶部,即天庭部分,是一个站立的人,将一个昆仑举过头顶,其顶天立地的动作,代表的庄严与神圣。
所谓昆仑,实际是一个由五角星构成的圆形轮子,五个角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它是可以预见明天的一个占卜法器。昆,即明天,三星堆的文物眼睛多突出,即是古人希望看得更远,他们崇拜眼睛,希望能读懂自然的奥秘,能看到明天发生的事(占卜)。昆仑原来是对未来世界的向往,是对明天的探索崇拜(即算命),因此,后来的道教发源于青城山,大邑鹤鸣山一带,就顺理成章了。
今天的官方把昆仑法器称为太阳轮,它也是十月太阳历的一个图形,中国最早的日历是太阳历,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个月36天。后来,在炎黄合并以后,人们发现炎帝一族的12月日历,更适用于农业生产,于是才统一使用12月日历,就是我们今天的农历。
直至今天,直接继承了上古文化的彝族人仍然在使用十月太阳历,地球上还有伊拉克的苏美尔人和美洲的玛雅人在使用十月太阳历,但后者已经消失了。
▼三星堆文化中大量出现下图,就是昆仑,也称为太阳轮。
▼三星堆中的神树、三青鸟,以及古今盘头习俗对比。
山海经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此草也,冬夏不死“。白话解释:在西南岷江流域,有一个广阔的平原,后稷就葬在这里,这里百谷生长,鸟儿欢歌,这里的草冬天都不会变黄死掉(其实就是描写的成都平原)。
山海经记载:”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白话解释:西方有王母山,在一片肥沃土地上有一个国家,这里的人用鸡蛋做食物,用甘露当饮水(这也是描写的成都平原)。
除了昆仑,成都金沙遗址还出土了一个神器,它的年代要晚一千多年,人们把它命名为太阳神鸟,现在是成都市的市徽。它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年仑”,对应昆仑而生。太阳神鸟图案,中间四只鸟代表四季,12个旋转的风叶代表12个月,12个风叶又分阴角和阳角,共24个,代表一年24个节气。
▼上古三大LOGO。从昆仑太阳轮到太阳神鸟图形的演变,实际是十月太阳历到十二月农历的演变。
昆仑山下的上古文明,还有自己的文字,它就是今天的巴蜀图语,在许多文物中以印章方式出现,三星堆器物上也出现了很多,它属象形文字,是甲骨文的前身,且与彝族文字相近。
▼部分破解了的巴蜀图语
昆仑是眼睛崇拜,在中国的几大上古文明(仰韶文化)遗址中都贯穿了昆仑纹图形,这种由眼睛和太极对称演变出来的旋转图案,被称为昆仑纹。它在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甚至到了墨西哥的玛雅文化,都能找到影子。
▼上古陶器的昆仑纹图案
二、《上古纪》之女娲系
我把由女娲一族繁衍出来的众多民族分支,以及建立的“国家”,称为女娲系。
{南方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回来还说了一件事,张骞说他到了大月氏(读zhī,今阿富汗一带),发现了来自蜀国的竹拐杖和棉麻布。张骞由此推断,有一条比北方丝绸之路还要早的路,早就已经沟通了西域,这条路就是南方丝绸之路。
它从成都起,经过云南、印度、阿富汗、伊朗,最后到达伊拉克和埃及。这条路由来已久,应该说是古人类的迁徙通道。三星堆的海贝和外来的文化,与南丝路不无关系。
通过南丝绸之路,今天伊拉克地区的苏美尔人,以及古埃及人在大约6000前年便和巴蜀有着密切往来。但是究竟是谁在影响谁,至今还难以下定论。因为苏美尔人是黑头发,与西亚人显得格格不入。且他们用的日历和彝族十月太阳历一样,他们使用的契形文字也很象我国的彝文。
▼位于成都邛崃市的南丝路遗迹
{女娲源族}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关于祖先的传说,基本上差不多,也就是说,各族之间其实同源,是从一个点开始发散的,那这个点在哪里呢?在今天贡嘎山南坡,大渡河西岸深山之中,有一个寨子叫蟹螺堡子,里面住着90多户人家。他们口音与四川乐山话接近,现在的民族分类,把它划为尔苏藏族。
但是他们无论从语言、风俗、着装上都没有一点藏族的影子,他们自称为番族。加上它附近的甘洛、九龙县在内,全部尔苏人口只有不到4万人,已经濒临被同化的边缘。尔苏是本地土著的民族,可以说数万年以来就一直生活在大渡河两岸,是研究上古的活化石。
当学术界还在争论中国的十二生肖可能起源于晋朝时,番族人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十二生肖的概念。不仅如此,他们的文字雏形就是用十二生肖来进行组合排列。目前全世界只有番族和纳西两个民族,在使用十二生肖图文字,由此可见两个民族同源。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番族可能是三星堆消失后的后裔,他们的民族传说也是说他们以前生活在平原,为了躲战乱才来到这里。在蟹螺堡子经常可以看到外国人在研究历史,中国人却对这些很陌生。当我提出文中某些观点时,许多人连番族都没有听说过,就开始反驳:“你又在乱说,56个民族根本没有番族”。太多人习惯了惯性思维,缺少跳跃基因和创新思想,人云亦云。
▼尔苏藏族(番族)萨巴(神职人员)祭祀仪式
在川西高横断山中,生活着中国最早的一个土著民族,我们暂且叫他“女娲源族”,其属于母系社会。四川人叫女性为女娃,女娲族即女娃族。番族只是女娲源族的活化石,但还不能说番族就是女娲源族,女娲源族应该另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或者该叫做:雅。
今天的川西高原,有很多关于雅的地名,比如洪雅,雅安,雅砻江、木雅,雅拉雪山。(往远处说,玛雅,雅利安发音也带雅,或许也有因果联系)。雅族的核心地域就是今天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崇山峻岭。包括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涪江、嘉陵江等流域的上游地区。
女娲源族生活的地方山高地广,交通不便,而且她们习惯生活在半山之上,很少下沟。所以,经过数万年演变,各地逐渐出现分支,形成新的民族,其核心区周围的民族就包括番族(尔苏藏族)、有穷(邛人)、嘉绒(东女国)、木雅(党项)、氐族(白马藏族)、羌族、摩梭,傈僳(笮人),纳西等。其间接分化的如苗、土家、壮、布衣、白族等云贵川众多民族。今天学术界把她们的话称为藏缅语系(就是四川话),也就是说今天说四川话口音的地区,就是女娲系的后人。
远古时的西方人,把东方大地的这群人,称之为雅人。到了现代,西方人重新认识地球,把雅人生活的东方直接称为雅洲(音译成亚洲)。还有一种比较牵强的说法,夏朝应该叫亚(雅)朝,因口音差别译成了夏(亚与夏通音)。
有一个佐证,宋朝时党项羌在甘肃建立了西夏国。后来灭国后又重新回到故乡丹巴和道孚。为什么取名西夏,那证明之前他们还建有一个东夏,就是上古的夏朝。
四川人把仕女称为丫鬟或丫头,实际就是在奴隶社会时,把雅族的女头人或女娃抓来做奴隶,由此演变而来。
女娲源族后裔民族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说广义四川话,服装上有深蓝色(今天,中国56个民族中有一半都有蓝色布);女性圆脸,丰满微胖;只生活在半山之上,森林边缘,用石头+木材修房子,自然崇拜,喜食吃辣椒等。
▼中国西南几少数民族服装比较,多有蓝色布。
以前的人类只能顺着河谷和河流迁徙,因为其它地方是森林,没有路。黄河和长江,以及南亚诸国江河共同的源头,正好是川西高原。女娲源族顺河而下到了成都平原,演变出了最早的上古文明。再向东顺长江而下,形成了苗、土家等民族,又分别建立了巴国和楚国,他们最终跨过台湾海峡成为了高山族(高山族也叫番族)。
她们从川西高原向南顺怒江、澜沧江而下,延伸到东南亚,形成上百个藏缅语系民族。浙江的河姆渡、良渚文化与其也有关系,浙江出土的上古时期玉器,与三星堆有些一致。
世界所有文明传说都是从大洪水开始的,西方的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创造了人类,与中国山海经中伏羲和女娲通婚创造了人类,异曲同工。而且,亚(雅)当会不会是雅族的男生,夏娃会不会是夏族的女娃(女娲),东西方的人类起源尽然如此相近。
{女儿国}
据说唐三藏西天取经,走了两条路,去时走的是河西走廊,回来走的川西高原。唐僧在流沙河收了沙僧,后来又经过女儿国,人们认为这不过是吴承恩小说的渲染情节,但是在今天的大渡河,真能找到对应的地点。
流沙河即汉源大渡河九襄段支流,古名汉水,女儿国则是逆大渡河而上200公里,丹巴、金川的东女国(嘉绒藏族)。
▼唐僧头上戴的饰物,尽然和番族萨巴祭司戴的装饰一模一样。
女娲源族女人有绝对的权利,实行走婚或一个女人可以同时娶一家几兄弟。直到今天,在女儿国核心区的道孚鲜水河流域,仍然存在一妻多夫制,即一个女人可以同时娶一家几兄弟。而雅砻江流域的磨梭走婚,已经成为一个地标,还有成都男人尊重老婆,女人是一家的中心,这些都是母系留下的影子。
在《旧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今茂县)、党项接,东南与雅州(今雅安)接......有大小八十余城......”由此可见,女儿国的地理位置已经很明了了,东边到茂县,南边到雅安,西边到道孚。
女娲雅人最初在今天的丹巴形成文化中心,后来又在大渡河下游一个相对开阔地方,形成更大的文化中心,它就是汉源。汉源这个名字解开就是汉族起源,而雅安则是希望雅族人安定,不再有战争。那时还没有汉族,所有民族融合到一起就是汉族。
除了汉源,其它几个氏族都在自己的聚集地形成中心。北面氐族的中心在成县。羌族中心点在茂县(营盘山,1933年荗汶7.5级地震,被堰塞湖淹没,就是今天的叠溪海子景区),南方的彝族,以昭通为文化中心。
▼1933年因地震没入水中的羌族发源地,即今天的叠溪海子。
大约7000多年前,地球温度趋于平静,高山上的人类顺河而下进入遍布森林沼泽的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古代没有路,人类只能顺着河谷发展,因此,一条河流的流域范围就是一个部落的范围。大渡河出口是乐山,青衣江的出口是雅安,岷江的出口是都江堰,涪江的出口是绵阳,嘉陵江的出口是阆中,乌江的出口是涪陵。
{燧人氏}
四川盆地并非女娲系唯一存在,在四川盆地的北面,有一小股顺嘉陵江南下的伏羲氏部落,与当地的女娲后裔结合,形成了一个燧人氏部落。他们以遂宁、南充、达州一带为中心繁衍,后来演变成了古郪国、古充国和巴国。
为什么叫燧人氏呢?原来,四川盆地就是一个盆子,而遂宁、南充就是盆底,海拔最低点约400米。远古时四川盆地叫古西海,盛满海水,后来海水干枯,剩下大量古生物和盐卤水集中到这里,最后沉入地下,形成丰富的天然气、石油和盐卤水。
古人来到这里,发现水中冒的气泡遇火则燃,经过长期的开发利用,人们已经掌握了用竹子打井,从地下引出天燃气和盐卤水,又用天然气将盐卤水熬干,得到食盐的技术。直到今天,遂宁地区仍然在大量开采天然气和盐卤水,大英县著名的卓筒井便是古人抽取盐卤水熬制食盐所发明的。
▼位于四川大英县的卓筒井遗址之一,被称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食盐对于上古时期内陆的人来说无疑是相当珍贵的,可以与其它部落进行交易。所以外面的部落称这个部落为可以钻燧洞取火的部落,因此称他们为燧人氏。目前学术界认为燧人氏名字来历是源于钻木取火,告别野蛮社会,其实燧人氏是因为钻燧洞取地火制盐而得名。也许遂宁这个城市的名称就是希望燧人在这里得到安宁吧。
古充国有两大特色发明,其一是丝绸,其二是春节,为了纪念这一特色民俗,202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分会场,便设在古充国的核心地,阆中。
三、《上古纪》之伏羲系
我把由伏羲一族繁衍出来的众多分支民族,以及建立的“国家”,称为伏羲系。
{伏羲系的源头}
当南方的女娲系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北方的伏羲一支也没闲着。伏羲系是源于今天陇南的一个族群,其发源地可以明确地说是仇池山。
仇池山历史上属氐族,位于今天陇南市西和县,在九寨沟东北面,两者直线距离不到100公里。但是地貌与九寨沟却截然不同,仇池山海拔仅1900米,是黄土高原的最南端,周围全是红色和黄色的厚土层。伏羲系最出名的首领伏羲便出生在这座山上。
站在西汉水看仇池山,就是一座三角形的金字塔,但在山顶却突然出现一个蘑菇状的”帽子“。你以为这么陡峭的悬崖之上,肯定不会有人居住,当你费尽万难到达山顶时,完全是一个世外桃源。仇池山山顶是一个15平方公里的丘陵状平台,完全与世隔绝,不仅住着几十户人家,而且土地肥沃,村民自给自足,完全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模一样。
▼笔者拍摄的仇池山。下图是上山的路,上图是山顶的世外桃源村庄
仇池山在远古时就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后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在此建立了仇池国,这里就是中国农耕文明最早起源的地方。站在山顶,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北方古代的制陶业发达,因为这里全是厚厚的黄土层,所有的山几乎都是由黄粘土堆成,这正好是制砖、瓦、陶的原材料。
仇池山只是伏羲系文明的一个点,在它周围还有马家窑、麦积山、喇家村(发现世界第一碗面条)等仰绍文化遗址。所谓仰绍文化就是黄河流域7000-5000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出土大量风格相同的彩陶,因河南仰绍村发现最多而被称为仰绍文化。所以,仰绍文化就是黄河流域三皇时期的上古文化。
伏羲系也繁衍了许多分支,其共同特点是:说关中话(今甘肃、陕西、河南口音)。生活在黄土地,用黄土和砖瓦修房子,制陶业发达、在山坡上种小麦放羊,吃面食,道教崇拜,喜食醋等。
▼左图是在山脚下看仇池山,右图是当地政府在山顶修建的伏羲出身地牌坊。
{天帝是谁}
上古一直有一个核心人物存在,他的名字叫天帝。他几乎是华夏所有民族的共同始祖,天帝也不是指一个人,而是对很多代首领的统称,但史书主要记载的名字,还是“帝俊”。天帝应该是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所有系统内部的纠纷都全部交给他来决断,因为伏羲系内部也有众多分支,但他们都听天帝的。天帝也是住在仇池山上,所以称为天帝。上古传说总是说神仙下凡,神仙生活在天上。今天看来,在仇池山上生活,的确象是在仙境,云雾缭绕,云彩都在脚下飘过,从仇池山上下来,的确犹如是从天下来到人间。
山海经记载: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
白话解释:“从秦岭往西320里,有一座槐江山,是神仙居住的花园,由英招管理。向南可以看到昆仑山,向西可以看到大泽,后稷便葬在这里。它的东面是有熊国。如果槐江山就是今天仇池山附近,那么地理位置则完全与史书吻合。在仇池山的山顶,向南的确可以看到昆仑山主峰(四姑娘山),向西看正好是大泽(若尔盖湿地)。
在陇南的崇山峻岭之间,在仇池山东面约40里,尽然出现了一块小平原。今天,它的名字叫成县。成县应该就是帝之“上都”。而且,成县旁边仇池山所在的县名,叫西和县,与上古中传说的羲和读音一致,羲和传说是太阳的母亲,是天帝帝俊的夫人,他生了十个太阳(儿子)。天帝生活在仇池山,夫人叫羲和,仇池山下的县城今天叫西和县,传说与现实地名完全吻合了。
▼仇池山周围的地理关系
成县这个位置太特殊了,不仅是块难得的山间平地,还因为从这里发源的河流,向北是渭河(古赤水),向东是汉江(古沔水),向南是嘉陵江(古渝水)。成县具备了同时向黄河、四川盆地、江汉平原输出文化与人口的条件。上古中的天帝、黄帝、伏羲等都与这里息息相关,而且后来的秦国,也发源于这里。历史书中提到的成纪(陈地),并不是在河南,就是指的今天的成县。
▼成县,陇南崇山之中唯一的一块小平原
{伏羲系扩张}
本来,山上的各部落均相安无事,在历史的车轮中缓缓前进,但是,在约7000多年以前,甘南成县周围的氐族首先打破了这种宁静,迎来爆发式扩张,因为他们已经从采猎时代进入到半农半牧业时代。而南方的女娲系,因为在半山上有采之不尽的森林资源,并没有过早进入农耕。农牧业和采猎相比,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解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发明。这一点点进步,在当时就意味着划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于是他们爆发了,开始顺河而下探险扩张。
从这里走出去的氐族人,带着先进的发明和生产技术,走向四方。向北沿渭河进入关中平原,形成华胥氏,后来发展为黄帝一支。向东发展的一支,沿汉江进入江汉平原,湖北广沃的平原更适合农耕,所以发展成为神农氏炎帝一支。向南发展的部族,与女娲系在四川盆地融合,成为燧人氏一支。
▼伏羲系顺江而下拓展地图
伏羲和女娲走出去以后,都同时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两个文化中心,因此有了上和下的概念,即上朝和下朝。进入平原后的部落,因海拔较低,仅有500米,被仍然生活在高山上本部被称为下(夏)朝。而以前的故乡,就象在天上,被称为上朝或天宫,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上,还有瑶池(九寨沟)。
{三皇之伏羲}
前面提到伏羲系,只是对这个族群的统称,讲的都是伏羲的祖先,伏羲其实还没有登场,那么,伏羲到底是谁呢?
大约6000年前,燧人氏的首领是一个被称为雷神的人,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也为了壮大族群的实力,华山南北两个兄弟集团实行联姻。华族公主华胥远嫁给了“下朝”的雷神,华山南北实现了第一次政治联姻,从此,我们被称为华夏子孙。至此,秦岭华山以北称为华阴国,华山以南被称为华阳国,今天成都平原仍然有华阳(双流)地名,华山的北面仍然有华阴地名。
雷神娶了北方的华胥之后,华胥很快便怀孕,于是,她回到祖先发源的仇池山上,在天帝的大本营,生下儿子伏羲。她之所以回去生娃,可能是因为在仇池山生的继承人,更能称为“天子”吧。伏羲幼年在大本营仇池山长大,并在天水麦积山附近得道。因为伏羲是南北血统的结晶,是联盟的精神领秀,后来接任了天帝位置,当了南北华夏的总盟主,掌管上朝和下朝,秦岭南北。
伏羲擅于思考,常站在仇池山上眺望远方和星空,思考自然和宇宙的奥秘。他认为天地是由阴和阳组成,两者实现平衡就相安无事,这就是阴阳八卦的雏形。古人崇拜未卜先知,希望能看得更远,能看到明天的事,伏羲这支部落的图腾崇拜就是眼睛。三星堆的人像大多眼睛突出,就是眼睛崇拜。于是,伏羲画了一个图形,用对应的两个双鱼来表达宇宙间的阴阳平衡,就是今天的太极图。
后来,伏羲又根据仇池主峰看到的地形,在太极图基础上衍生出八卦图,他用这个器物来占卜算卦。古人由于缺少对自然的认知,做什么是都要先算一算,所以伏羲有这样的本领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伏羲在太极图的基础上,又创建了中医理论。
▼收藏于蜀玉会馆的太极双鱼图,当时的双鱼是立体的,还没发展到平面。
伏羲除了画卦,在他统治时期,其族群还创造了很多功绩,如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变革婚姻习俗与外族通婚,创造了姓氏,避免近亲结婚。伏羲还创立了龙图腾,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华夏结合,只是并入了四川盆地的东部嘉陵江流域,其西部地区还是女娲族群控制。上古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抗洪史,在经过一次特大洪水后,人类消失殆尽,女娲和伏羲决定效仿雷神与华胥的结合方式实行联姻,伏羲娶了女娲首领为妻,所谓的兄妹通婚实际上是母系女娲族与父系的伏羲族通婚,两个兄妹氏族合并,至此,整个盆地及周边与华山南北基本融合。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向东部扩张。
{三皇之神农}
顺汉江向东发展的氐人,在神农架经过数百年短期休整后,便进入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这里太平了,更适合农耕,因此迅速发展壮大为神农氏,他们的首领称为炎帝。由于抢了当地土著人“蚩尤”的地盘,因此长期与其发生战争。蚩尤属女娲系,因为他们讲“四川话”,他也是长江下游81个氏族的盟主。
神农因为尝百草,了解中药而出名,今天,他们走向江汉平原的最后一座山,被命名为神农架。神农功绩较少,地盘也最小,但后来因为融合了蚩尤系,把长江下游并入了华夏版图,具有特殊的贡献,所以入主三皇之列。
口音是最好的地图,尽管过去了几千年,但仍然可以从口音判断历史的势力范围。笔者认为,我国方言虽然众多,但总体就四种语系,那就是四川话语系(藏缅语系)、关中话语系、南越语系和东北话语系。
▼几大集团势力范围(与今天的口音重合)。
今天的长江流域,除了下游地区,包括云贵川渝,湖南湖北,广西,以及东南亚各国,全被四川话语系覆盖,这就是女娲系的范围。判断女娲系有一个直接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街”字读作“gai该'的地方,判断女娲系第二个标准是喜欢吃辣椒的地方。
今天的黄河流域,包括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几乎全是关中话的势力范围,这样的格局正是伏羲与女娲繁衍所致。
四、《上古纪》之五帝时期
五帝时期,指发生在4000-5000年之间的故事。
{五帝之轩辕黄帝}
三个集团相安无事的又过了几百年,约在4800年前,其北方华族的首领传至黄帝,传说黄帝因发明了车轮成了民族英雄,车轮又叫轩辕,所以他被称为轩辕黄帝。为了维持巩固华胥和雷神,伏羲与女娲在1000多年前建立的南北华夏联盟,黄帝来到四川盆地,娶了南方女娲系嫘祖为妻。南北再一次进入蜜月期,黄帝成为新一轮盟主,天帝位置的继承人。
嫘祖是四川盐亭的人,善长养蚕和织布,被称为人文始祖。南北再次深度联合以后,在成都平原形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高度文明,迎来文化大爆发。各种工具被发明出来,舟车、音律、文字、历法等,在那几百年间,成都平原的昆仑山下,文明领先全球,为后来的文化输出作好了准备。
黄帝巩固了华夏联盟之后,又与江汉平原“胞弟”神农系展开谈判,由于神农系在江汉平原一直受到蚩尤系的侵扰,生活较为艰苦。双方本是一脉同根,所以决定不以战争的方式来论输赢,而是采用论道的方式来定胜负。他们在坂泉展开论道,最后炎帝知识威望不及黄帝甘拜下风。两大部族合并形成更大的联盟,这就是炎黄子孙的由来。
合并后,新的炎黄集团随即与长江强大的蚩尤系展开长江下游争夺战,最后蚩尤集团战败,让出长江下游,其80多个方国一部分被神农融合同化,一部分回到故乡巫山及贵州东部群山,形成今天的苗族。这时的炎黄华夏,已经占据了大半个中国,黄帝功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今天的苗族人在九黎城祭祀蚩尤大典
我们再回过头来捋下思路,华即华山南北,黄河中下游,夏即四川盆地,首先是雷神与华胥在约6000年前联姻,让关中与四川盆地东部融合,然后伏羲又与女娲系通婚,并入了西南版图。1000多年后,黄帝娶了嫘祖,让华夏联盟更加巩固,并在约4800年前与炎帝合并,我们又被称为炎黄子孙。最后炎黄联合战蚩尤,占领江淮平原和长江下游,并入了长江下游,中国主体形成,分为九个地区,即九洲。接下来,黄帝又让其儿子继续联姻,并入了西南夷。
为什么上古联盟中心会选在昆仑山下的成都平原,而不是北方西安或洛阳呢?笔者认为有多个原因,第一,成都平原是三大集团的地理中心,其它两地对于女娲系都太过遥远,女娲系在联盟中有重要的话语权。其二,北方寒冷,冬季不利农耕,而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冬季照样生长作物,是”天府之国“。其三,江汉平原和长江下游是新地不可靠,恰恰成都平原离伏羲和女娲系的发源地特别近,进可攻退可守。
{昌意东进}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黄帝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建立了强大的文明,在这里发展进步,统领九洲。黄帝儿子肯定有很多,古书中提到的有20多个,但最主要的有两个,即长子青阳,次子昌意。史书记载青阳降居江水(即长江上游岷江),看来长子负责管理四川盆地。昌意降居在若水,即今天的雅砻江和大渡河流域,汉源,石棉、西昌一带,这到底是怎么样一回事呢?
若水即雅砻江,沫水即大渡河,多年以后,郭沫若生活在乐山沙湾(三江汇合口),他又是从事考古工作的,所以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郭沫若。
原来,在若水地区,生活着土著女娲系有穷国(穷即邛,指邛崃山脉两边,今天的羌碉称为邛笼,有邛就是指有羌碉的地区,即之前提到的雅族)。为了维护自伏羲女娲联姻以来华夏的友好同盟关系,黄帝让儿子入赘到女娲系做了女婿,其目的就是用血缘关系进一步融合西南各少数民族。
在炎黄大战蚩尤时,有邛首领昌仆响应黄帝号召,带领女娲系兵马参战。取胜后黄帝亲自为二儿子昌意作主,与昌仆结为夫妻。
《史记》记载,昌意和昌仆回到若水故乡,就是今雅安荥经的六合乡,即史称严道古城坪的地方,管理西南诸夷。昌意精通园艺,用若木盖房修建安乐窝,并嫁接改良若木,后移栽到大江南北,若木就是今天的桃花。这就是今天著名的“雅安桃树”品种。
昌意这个名字,可能是后来为了政治目的而改的新名字,他更应该写为“昌夷”,即“让西南地区的诸夷部落昌盛“。昌意的联姻,让西南各族彻底融入了华夏。
▼位于四川雅安荥经县的昌意和颛顼的雕塑
昌意不仅是西南的首领,在他老年时期,便离开了雅安,奉命去开发山东。此时的中华大地基本统一,但是山东还是”蛮夷之地“。因为山东有山地,比平原高,躲过了海浸与洪水,生活着一个身材高大的部族。昌意带着西南诸夷部分族人去开发山东,很快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并在地势较高的泰山脚下建立了新中心(今大汶口遗址),此后昌意就此在山东形成了东夷族,所谓东夷,就是东边的夷(彝)族人。
后来,他们子孙又继续开发日本,成为了日本人的祖先,今天,日本已经通过基因等手段,测出其祖先就是今天彝(夷)族人。从外观上看,日本男人和彝族男人都很瘦,而且姓名也都是四个字,且语言听说还有很多互通之处。
昌意还派了一支部族,一路向西,沿南丝绸之路到了印度河,与哈拉帕文明有交流。再往西,到了阿富汗,形成了大夏族,就是后来张骞在阿富汗见到夏布与蜀竹杖的地方,证明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四川依然相同,还在用夏布和竹杖。其名称为大夏,也是为了证明其来自于华夏。
昌意为什么要去开发这么多地方呢,因为地球太神秘了,或许是奉了父亲黄帝的命令,想搞懂这个世界,这是一种探险精神。所以山海经又记载,其后裔竖亥继续探险,丈量神洲究竟有多大。
{五帝之颛顼}
山海经记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史书又记载:”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白话解释:昌意娶了雅安荥经蜀山氏首领昌仆,成为女娲系的女婿,后来生了儿子韩流,韩流又生了儿子高阳。高阳就是颛顼,颛顼出身在荥经,少年时在笮都长大(封地在笮都,即今天的米易县,管理西昌地区),是有圣德的人。这是大约4600年前的事,颛顼成为黄帝的王位继承人,新一任“天帝”盟主。
▼四川雅安荥经县在颛顼文化广场开展活动纪念颛顼。
颛顼称帝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山海经记载,他与共工争王位,最后共工输了,一头撞断了不周山。共工是谁?他是江汉平原炎帝一族的继承人,也就是说,黄帝与炎帝合并,大战蚩尤100多年以后,炎帝系与黄帝系又开始争夺盟主位置,最后还是黄帝一族胜了。
争帝事件发生的同时,地球出现了一个持续约500年的小高温期,气候变得恶劣,洪水滔天,不仅对成都平原造成毁灭性打击,还使延续几千年的华与夏瓦解。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长江和黄河开始走向分裂,各自独立发展,成都平原又回到诸侯时代。
北方的发展,主要沿黄帝长子青阳一支在繁衍,正史介绍已很清晰,不需要再去说明,接下来着重介绍南方一支的发展。
{女娲补天}
由于地球进入小高温期,雨量变得充沛,整个川西高原的水,几乎都要从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流向成都平原,其汇合口就是乐山(乐山大佛即是在两江汇合口因镇水而立),因此平原每年都会发大水。
上古传说记载,共工争帝输了以后,用头撞断了撑天的四根柱子之一,不周山。天柱被撞倾斜了,雨一直下个不停,发生了史前大洪水,大洪水又造成山体塌方形成了堰塞湖,地点就在大渡河上游的金川县周村。于是雅安的女娲系开始“撒炉灰息壤,炼五彩石补天”。
▼位于金川县党坝镇路边的周村。当地流传,周村就是上古不周山所在地,从地形上看,周村就象冲入江中的堰塞体。
为了疏通它们,女娲族人先在邛崃和蒲江组织人冶炼。“炼五彩石补天”即是指她们将含有金银铜铁铝的5种石头烧化以后,混合练成了最早的青铜,并用它来做成农具,在雅安修筑水利工程。
而“撒炉灰息壤”,以前理解的是把烧过的炉灰拿出来洒向大地,洪水就退去了。实则是女娲在雅安芦山县这个地方,把石灰石烧化之后做成最早的三合土(古代的水泥),用来修筑堤坝。炉灰原来指的是芦山县的石灰石,简称芦灰,直到今天这里仍然出产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石灰石)。今天雅安还有关于雅女、雅鱼、和雅雨的三雅传说,其中雅女就是指的女娲补天。
▼笔者于2015年经过金川县周村时所拍,地名仍叫周山,只是少了一个“不”字。
{蚕虫登场}
南北联盟已经名存实亡,天下诸候纷纷崛起。4500年前的某一天,川西北的氐羌族,进行了一场权利争夺,羌族的失败一方向南迁徙,其势力进入成都平原北部。而成都平原的南部,仍然水患严重,但这里生活的鱼凫族人不怕水,鱼凫本来就是在沼泽上生活的氏族,以捕鱼为生。
羌人的首领叫蚕虫,相传,蚕虫从茂县带着本部人马翻过4000多米的龙门山,下到山的另一面发展,就是今天彭州小鱼洞镇。他们首先聚集在今天彭州磁峰镇的鹿坪村。
我国有一本很古老的书叫《诗经》,里面几句是这样写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它的意思是:“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苹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这首诗写的就是蚕虫在鹿坪村大宴宾客的场景。
▼成都彭州湔江流域后面近5000米的龙门山,山后就是羌族集中区汶川县。
512地震后,这里更名为鹿鸣湖畔,与鹿鸣相邻的村,今天仍被称为皇城村。几十年后,蚕虫氏的中心顺湔江而下20多里,移至海窝子,其也被称为瞿上,即今天彭州新兴镇。再几十年,其中心再顺湔江而下30多里,即今天的三星堆,其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并一直定居下来。
蚕虫是黄帝妃子所生,也属根正苗红。蚕虫羌族部落过来后,他们延续祖母嫘祖的事业,开始养蚕织丝绸,他们拿着丝绸与周围的部族交换,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时间一长竟然形成了产业。
于是,外面的氏族称他们为养蚕的部落,他们以蚕作为图腾。蚕虫给自己氏族画了一个LOGO,也是一个象形文字,它就是“蜀”字。在篆体中“蜀”字就是一只眼睛看着一个圆形簸箕中的虫子,表示饲养蚕的氏族。
而羌字,也是由他们民族特色象形而来,在“羊字下面加一把链刀”,便成了羌字,表示它是牧羊和种小麦的民族,他们的图腾崇拜便是羊。
▼早期的蜀字,一只眼睛看着一条虫子
史书记载:“蚕虫其目纵”,也就是他的眼睛是突出的,立着长的(有人说他是二郎神的原型,中间还有一只眼)。三星堆的文物中大量出现突出的眼睛,就是为了纪念他和他和先祖伏羲,是对未来和明天的一种崇拜。
{伯鲧与柏灌}
羌族属女娲系,说四川话,而与他接壤的九寨沟北面的伏羲系,说的却是关中话。在他们交界的群山之中,形成了一个南北文化结合的氏族分支,历史上称为氐族。氐族因为饲养白马而出名,就是今天白马藏族(因为宋朝藏族的格萨尔王东侵,使民族藏化所致)。
白马人有一个习俗,在某些人小时候,因为某种崇拜,会在小孩额头眉眼之间,划开口种下一颗果核豆子,长大后就象有三只眼睛,能够通灵,成为祭司,所以,后来的二郎神也是这样的一个人物。白马族生活在平武和陇南的崇山之中,他们沿涪江而下,其平原出口就是绵阳,与三星堆仅隔数十里路。
蚕虫为成都平原带来大约300年的稳定期,也是古蜀五个时期的第一个“朝代”。历史进入了4300年前,其王朝尽然被”兄弟单位“,从绵阳山上下来的氐族取代了,新首领叫崇伯鲧[gǔn]。蚕虫族人并没有离开成都平原,并一直在原地生存了下来,其后裔,就是今天说郫县口音的一群人,集中在郫县、都江堰、新都一带。
崇伯鲧是谁,史书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白话解释:“大地上四处都是洪水,鲧没有经过天帝同意,偷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天帝派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的郊野。鲧死后,诞生了遗腹子禹。天帝于是命令禹来治理洪水,禹最终以疏水的方式扼制了洪水,并划定了九州,崇伯鲧就是大禹的父亲或者爷爷。
▼位于九寨沟脚下的白马族人,其服饰有明显的“女娲蓝”,也有西北方草原的元素。
蜀国的第二个”朝代“人物叫柏灌王,历史对他记录只有几个字。但是他的历史时期与司马迁正史中的崇伯鲧重叠。笔者认为,这是南北史官同时对一个人物记录产生的译音区别,伯鲧与柏灌实则为一个人,因为柏灌的四川话发音,很象伯鲧[gǔn]。
历史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白话解释是:”黄帝繁衍了骆明,骆明繁衍了白马,白马就是鲧“。白马族的首领就是鲧,根正苗红,上古历史与今天地理完全吻合了。
伯鲧(柏灌)的主要功绩是治水,他想减少沼泽面积,为簇群争夺生存空间,其主要治理湔江(彭州白水河)和都江堰,奠定了都江堰的雏形。岷江口被称为“灌口”,湔江口被称为“天门缺”,在湔江口之上的海窝子都城被称为“缺上”(瞿上),这些名字都与治水有关。
柏灌掌握了湔江和岷江的控制权便掌握了整个成都平原的命脉,因此与下游靠渔猎生存的鱼凫产生了跨越几世纪的战争。这个起源于女娲氏,以饲养鱼凫鸟捕鱼为生的氏族,最终与柏灌隔岷江金马河而治,直到今天,两岸口音完全不同(以西是崇州话,以东是郫县话)今天说崇州话的就是鱼凫族后人,包括崇州,大邑,邛崃,蒲江。
▼笔者拍摄的柏灌王墓,位于今天成都温江区万春镇的岷江边。
笔者曾在2016年春节大年三十晚上去拜访了桃坪羌寨的老寨主,他给我透露了两个思路。其一:今天的二王庙,其实是纪念蚕虫和柏灌两位先帝的,并非是纪念2000年后的李冰父子。二郎神的原型也并非李冰的儿子,而是“其目纵”,眉间种有“豆子”的蚕虫王,后因成王败寇的原因,成为纪念李兵父子的庙宇。
其二:羌族并不是没有文字,羌族文字就是汉字,因为秦始皇一族起源于氐羌族,焚书坑儒不可能毁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去用别的民族的文字。
{后羿射的不是日}
柏灌掌权100多年后,一个人又站出来搅局了,他就是后羿。后羿,即夷族人的后代领袖,因为前面有先祖昌意(夷),所以他叫后夷,他是昌意直系子孙,有穷(邛)国的新国君。“羿夷彝”三字本是同一个音,指的是同一个族群。
他为什么来搅局呢,因为他是昌意的后代,黄帝的子孙,论帝位他也可以竞争,论实力,其掌握西昌、雅安广阔疆域,凭什么不能“问鼎中原”呢?对于他来说,统一四川盆地,那叫收复失地。他找了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洛神的故事。
中国有一个故事叫《洛神赋》,那是曹操的儿子曹植意淫出来的故事,梦想与洛神谈恋爱,洛神因此被世人所知。其实洛神比曹植早3000多年出生,洛神本是伏羲(后裔)的女儿,叫宓(mi)妃。
古书记载:宓妃下界到洛水游玩(洛水就是今天三星堆的鸭子河,其上游分别为洛水河与白水河,白水河即湔江),河伯(伯鲧)被其美色打动,使计将宓妃困于洛水(三星堆),强占宓妃。后羿于是以此为借口,向仇池山的天帝请愿(n代伏羲):“天帝,你给我发个诏书吧,我去把宓妃救出来,解救夏民于水火,维护正义”。
于是天帝便命令后羿前去救宓妃,顺便收拾一下河伯的嚣张气焰。后羿带领军队到了洛水河,在交战中射伤了河伯,河伯退出成都平原,后羿顺利地成为四川盆地的新主人,并娶宓妃为妻,成就一段美好姻缘。古书中这样记载了这段历史。“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由于这段佳话,宓妃后来被奉为洛水河边的神女,即洛神。今天,三星堆所在的广汉市称为雒(洛)城,河的上游,今天仍称为洛水镇,其旁边还有湔氐镇,意思是湔江流域的氐族,或是氐族在平原的边界,进山就是氐族地盘了。山海经里面记载的女几之山,今天被称为章山(蓥华山),就是洛水河的发源地,短短500年间,三星堆已经第三次易主了。
山海经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这白话解释:有个国家名叫羲和国,国中有一个女子,名叫羲和,她是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个太阳(儿子),就是说天帝帝俊,他和夫人共生了十个儿子,分别繁衍出十个伏羲系方国。
占领成都平原以后,后羿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征战,先后将帝俊子孙的十个伏羲系方国统一,历史上称为后羿射日,灭了九个,最后只剩下一个,形成大统一,
退出成都平原的伯鲧族人,一部分回到平武崇山,成为今天的白马藏族。一部分到了四川南部宜宾的崇山峻岭之中,形成僰(bo)人族,僰人发音也读作“白人”或“白马人”。若干年以后,僰人的一支继续向西南迁徙,到了大理洱海边,找到一块和成都平原类似的地方定居下来,成为今天的白族。
值得注意的是,在夏朝的“正史”中,也有少康失国,关于后羿的记载,其故事大抵相同,只是发生地在河南,如果将河南换成成都平原,那么所有的地理位置都吻合,就不会有那么多疑问了。也就是说夏朝建都,可能就在成都平原。
后羿族在成都平原呆的时间不到100年,便匆匆被新势力取代。约在4150年前,鱼凫族不甘被奴役,起来推翻了后羿的统制,建立了鱼朝(虞yú朝),新任盟主虞舜。传说在夏朝以前,中国还有一个虞朝,就是指的这个时期,虞其实就是鱼凫氏。
▼位于成都温江寿安乡火星村的某代鱼凫王墓
后羿族人失去领导权后暂时退出成都平原,回到其祖先生活的西南方,他们还会卷土重来的。他们完整地继承了上古华夏文化精髓,以西昌和昭通为中心,逐渐形成今天的彝族。后羿的真实名字叫支格阿鲁,后羿只是他的帝位称谓,他成为了彝族人的人文始祖,被称为射日英雄。
今天彝族地区仍然有很多关于他的雕像。今天彝族的文字,十月太阳历,图形,崇拜等,仍然保留了上古成都平原华夏的文化。
▼西昌的支格阿鲁(后羿)射日英雄雕塑
{大禹治水}
大禹,出生在汶川的绵虒镇,他是伯鲧的直系后人,按理应该是王位候选人,但他出时,伯鲧的势力已经退出成都平原,他只能委曲做一个族长。约4100年前,虞舜成为成都平原盟主,此时又发生大洪水,整个平原被淹,于是他派大禹出来治水。如不成功,则追责象杀掉他父亲伯鲧一样把他杀掉,如果成功,则把他派到北方去治水,相当于是流放。
大禹从伯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他发现成都平原的水主要来自岷江,整个川西北地区的降水量都要从成都平原南部流出去。岷江从都江堰出来后便是一马平川,水象脱缰的野马一泄千里。成都平原南部唯一的出水口是乐山,成都平原北部唯一的出水口是沱江的金堂峡。如果能将岷江水分出一部分流入金堂的沱江,那成都平原的水患就减少了,沼泽变良田。
大禹发现沱江上游有一条支流,叫青白江,其发源地与都江堰岷江只隔约十里路,只要人工开凿一条河道,将岷江水引入青白江,即可分流水患。经过几年的付出,这条河道终于被打通,成都平原水患消失,大禹成功了。历史上记录这个事件用了八个字”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意思是从岷江人工导出一条江,把水向东别到沱江里。
▼汶川县为纪念大禹而修的雕像。
大禹治水出名后,虞舜也找不到杀他的理由,又怕他势力壮大威胁到自己,于是派他到北方治理黄河流域的洪水。大禹前后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让黄河中下游沼泽变成了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大禹威望极高,黄河下游的方国纷纷听其号令,形成一个巨大的联盟,并推举他为联盟首领。在成都平原不得志还随时可能被杀掉的大禹,终于在黄河流域找到发挥的空间,后来他的儿子夏启建立夏朝,成为中华正统,中华正史由此翻开。成都平原的文明,反而被边缘化,脱离了中华正史。仇池山的上朝天帝,也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被后人遗忘。
{鱼凫时期}
大禹北迁之后,成都平原不再有大的势力争斗,剩下的虞舜再没有大的忧患,与北方夏朝并列发展,成都平原进入了鱼凫时代。鱼凫本是以渔业为主的族群,他们不怕洪水,在成都过着安乐的日子,由于后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让蜀国的文明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正史都不知道上古历史的发生过程。2000年后,李白进入四川,写下:“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诗句,才让人们知道两个“朝代”的存在。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700年,约在3300年前,鱼凫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北方的夏朝已经被商朝取代,传至武丁时期。武丁有一个妻子叫妇好,妇好多次受命代替商王带兵出征。她曾统兵攻羌方,俘获大批羌人,也曾指挥对土方、巴方、夷方等地的重大作战,土方可能是贵州东部的土家族,巴方即四川盆地东部的巴国,夷方即成都平原及盆地西南部,羌方即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氐羌,看来妇好把女娲系的方国全打一遍。
妇好先后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那时作战,出动的人数都不多,一般也就上千人,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但是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足见商朝的强盛。
▼存于蜀玉会馆的部分玉器。其玉器原料材质只产于茂县。这只乌龟驮着的美人鱼妇人,一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笔者手握的,便是存于蜀玉会馆的鱼凫国传国玉玺,不过需权威机构考证。
{汉的由来}
关于人类起源,在尔苏的经书中是这样说的,天上的人觉得人间这么美好却没有统制者。于是有一天,天上飞来两只大鸟,停在海中升起的一个平台上,过了很久,从平台上走下来一对猿猴,从此开始繁衍出人类。这个故事大胆地设想是:外星人觉得地球该有一个主人,于是乘飞船停在海面上,他们在地球最聪明的猿猴身上植入他们的智慧基因,从此开始了地球文明,进化论成了改造论。
在中国道家传说里,中华文明是来自于天上的银河,银河又称为星汉,所以我们叫汉人。道家认为,历史事件是可以通过量子共振方式轮回,也就是说明天将要发生的事可以在昨天的历史中找到参考,或是共振暗示,因为历史和未来是可以共振的,它们遵循着道,所以道家人可以通过昨天的事和某些未知知识预测明天,就是俗称的周易或占卜。
汉源是雅人聚集的文化中心,即有穷(邛)国,也是女娲系的发源地,是文化最早的起源之一。今天汉源县九襄镇的母亲河叫汉水,也叫流沙河,因此汉水与大渡河汇合的城市命名成汉源。非常奇怪的是,北方伏羲系的发源地,仇池山脚下的河流也叫西汉水,两个相隔千里的文化中心发源地河流,都叫汉水,这是什么意思呢?最大的可能是,女娲伏羲两族通婚后,他们中的某一方,为表示两族融合,将自己的母亲河改成了对方的名字,汉水。
▼汉源县汉水与大渡河汇合口的富林文化,距今约一万年,已淹没在水库之下。
随着女娲和伏羲势力进入盆地,汉的概念被带到成都平原。山海经把成都平原称为“都广之野,星汉之下”,意思是在银河之下的广袤土地,所以成都平原被称为广汉。它的政治中心,即今天的三星堆所在地,广汉。
再后来,汉的文化继续扩大至整个盆地,其北面的江称汉江,小盆地被称为汉中。几千年后,刘邦与项羽争霸,在鸿门宴后被贬为汉中王,委曲在汉中励精图治,最后打败项羽建立了新朝代,他延用汉王的称谓,将国号定为汉。经过汉朝前后400年的统一巩固,因此我们称为汉族,穿汉服,使用汉字就此定型。
{雒城与洛阳}
关于“洛”这个字,是研究上古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洛”字是由“雒”字演化而来,可以理解为繁体和简体的关系,雒本是山中的一种鸟(三星堆文物中大量出现的鸟崇拜),因为三星堆图腾就是这只鸟,所以三星堆所在地广汉,被称为雒(洛)城,穿城而过的河被称为洛水,它附近的县,至今天仍叫洛江(罗江)。总之,这就是一个与鸟相关的王国,一切均与洛鸟相关。
“雒”字的偏旁“隹”在甲骨文中就是短尾鸟的总称,与鸟字属同一字。“隹”字同时有三种读音,zhuī cuī wéi。把象形字解开理解,不难发现:隹+各,便是雒字。有人围着隹鸟跳舞,这个字就是傩(nuó),中国有一种鬼戏叫傩戏,贵州还专门修建了一个傩城,这样说来三星堆不就是其起源吗?。隹+牙,便是雅安的雅,说明三星堆与雅人有关系;雌雄二字,就是在隹字旁加上不同图案,分出公母;有居室的雒城人,就是雇主的雇字,说明雒城有大房子住,用今天话说是大老板。到雒城汇聚赶场,就是集市的集字,在雒城街上摆个摊,就是出售的售字......由此看来,雒城是一个繁华之地。
▼甲骨文中隹字与鸟字的演变关系
上古有一本失传的奇书叫《河图洛书》,它实际是另一种八卦图形,由很多圆点组成的矩阵排列组合,解释了宇宙与道的奥秘。河图洛书意思是“河出图,洛出书”,就是指根据银河划出图型,并在广汉洛水边写成书(古人根据洛水中一只乌龟背的图形悟出了宇宙的奥秘),因此,古代占卜时一定要有龟背,甲骨文要刻在龟背上,均与祭祀算卦有关。
甲骨文的前身就是巴蜀图语,彝族文字和汉字就是在巴蜀图语基础上演变而成,它们均属象形文字,所以要破解上古历史,需要研究彝族历史。
▼收藏于蜀玉会馆的巴蜀图语树皮画翻印,记录的是一部战争史。谁能说上古没有文字,只是黄河文明不愿承认而也。
昌意和大禹到了黄河以后,开始在下游复制故乡成都平原的习俗与文化,在洛阳这个地方形成中心,并把新城也命名为雒(洛)城,旁边的河命名为洛河,这就是为什么黄河下游的上古人物和地名在四川大多能找到重名的原因。比如:洛城、洛水、汶山、汶口、章山、龙门山、昆仑山、蓬莱、蒙山(沂蒙山或称夷蒙山)、芦山、灵鹫山等。因新洛城在洛河和黄河以南,所以后来称为洛阳。
如果不能理解,那么看看英国和美国的关系就明白了,英国人开发出美洲后,同样将家乡的约克、奥尔良等名称复制,取名新约克(其英文发音为纽约)、新奥尔良,新泽西等。
所以,今天只要说到中华上古文明,在河南和成都几乎都能找到解释,两地互不承认,争执不休。在中华“正史”中认为,华夏文明起源于河南,影响到了四川。而三星堆说却认为,文明中心最早在于成都,被昌意和大禹数百年的持续转移最终到了河南。不能说黄河流域没有早期文明,只是因为那时黄河下游仍受水患海浸影响,文明落后于成都平原。
▼2021年三星堆再次发掘,在中央电视台报道中,有专家说三星堆是受中原文化影响,甚至一直没有出土有尊。以下便是存于《蜀玉会馆》的部分尊和鼎,只需要权威机构做一次年代鉴定即可,但是十分痛心的是,这些文物并不能得到正史界的认可,大量流失民间。
特别巧的是,流经上朝中心,陇南成县的河流今天仍然叫洛河;流经四川盆地中心雒城的河流也取名洛水河;流经洛阳的河还是叫洛河。中国三条洛河所在地,正巧是文明发展的三个重要起点,这绝不是巧合。
甚至,多年以后,北方秦国占领成都,三星堆人退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其隐居的地名叫甘洛,也带一个洛字,历史真是有点意思。
▼中国三个文明中心的母亲河都叫洛河。
五、《上古纪》蜀国正史篇
蜀国正史,指发生在2300-3300年之间的故事。
{蜀国五代之杜宇}
四川在先秦时期共五个“朝代”,前面的蚕虫、柏灌、鱼凫算是野史,大约距今天4600-3300年,但从杜宇开始,就成为了正史。
妇好打败了各地方国,并没有占领这些国家,因为古代的路途实在太遥远了,无法直接管理,只要你伏首称臣,年年进贡就行了,国家仍然是你的。鱼凫被打击后、实力威望明显变弱,四川盆地南方的昭通,有一个人坐不住了,他就是彝族人的首领阿普笃(du)慕。
如果没有记错,700年前,彝族人的首领后羿(支格阿鲁)占领过成都平原,就是被鱼凫挤出盆地的,现在复仇和完成祖先使命的时候到了。于是阿普笃慕率兵北上,顺利占领了成都平原,成为新的盟主。
阿普笃慕取名杜宇,建立了成都平原第四个王朝“杜宇”,成都进入杜宇时代,定都仍然在三星堆,这大概是距今3300年前的事。
▼三星堆中的金杖,上面是一只箭射穿一条鱼和一只鸟的图腾,表达彝族的箭,将鱼凫氏的图腾鱼和鸟穿在一起。
又过了200年左右,北方甘肃庆阳地区的周族兴起,联合南方各族,起兵伐纣,就是《封神榜》那段周武王、姜太公的故事。曾经被妇好打败的西南各方国均派出兵马,报了一剑之仇。商朝灭亡,北方进入周朝统制,随后进入长达800年的春秋战国。
而南方的杜宇,也派兵出征商朝,算是战胜一方,迎来了安稳的好日子。他重新教人农耕,在成都平原幸福地生活,但是水患却重来没有停止过。为了应对洪水,杜宇王朝首都经过多次搬迁,三星堆逐渐被人遗忘了。在随后几百年间,首都先从三星堆南移30里,定都繁乡(今濛阳),然后又南移30里,定都新繁乡(今新繁),最后再南移30里,定都郫县,才最终稳定下来。
{关于三星堆}
三星堆,正是南方女娲系的中心,其鼎盛时期大约在4000-3000年前,跨越鱼凫、杜宇两个时期。杜宇建国100年后,进入鼎盛时期,依照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每个月36天,每36年为一小祭祀,每72年为一大祭祀。(苏美尔文明认为,地球文明来自于相邻的比邻星的某颗行星,该行星每隔3600年会进入近地球点,外星人可以驾飞船来到地球,有人甚至认为埃及金字塔就是引路标)。所以,每隔36年,杜宇就会在三星堆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伏羲和女娲都是自然崇拜,各部落之间都有自己的图腾,在每一次部落聚会祭祀过程中,各部落带来的祭司,都要把自己的图腾或文化做成面具,然后用舞蹈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有点象今天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原始的巫文化聚会。因为他们聚会跳舞的地方在三星堆雒城,于是人们把这群跳舞的祭司称为雒人,其祭祀的巫舞也称为傩(nuó)戏。傩、洛、雒三字读音完全一致,实则是指的同一件事物。
羌族的祭司叫释比,彝族的祭司叫毕摩,尔苏的祭司叫萨巴.......傩戏大多跳的是纪念民族祖先的舞蹈和史诗,所以傩戏又称鬼戏,是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今天仍然保留的傩戏文化,从他们的面具和权杖,是否可以看到三星堆的影子,或许三星堆正是傩戏的发源地和文化中心。
祭祀品由丝绸、木质、玉质、青铜、黄金等制成,而青铜和黄金属最高级别,是权利与财富的象征。祭祀完毕后,便将祭祀品烧毁敲烂埋于祭祀坑中,以联络祖先,显示团结与正统,巩固联盟地位(我们今天祭祖仍然要烧掉祭品)。因此三星堆的每个坑中的文物,都是每36年的祭祀产物,是各部落祭司带来的祭祀品大成。
三星堆后来被北方秦国入侵,部分族人退回南面的崇山峻岭,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汉族对彝族称呼是倮倮(luǒ洛洛),其倮字的发音,可能也与傩戏崇拜有关、后因其包含有歧视语意而弃用。
{蜀国五代之开明}
杜宇后代延续了约500年,皇位传至望帝手中,望帝的功绩在于“教民桑蚕,教民务农”。可是,在望帝年迈时期,成都平原又发生了大地震,北部出水口金堂峡塌方成了堰塞湖,随着汛期的到来,整个成都平原内涝成了湖泊,活着的人包括望帝都逃到了龙泉山上。看着曾经的家园变成一片泽国,子民死伤殆尽,他的丞相也在洪水中被淹死了。望帝泣不成声,他问身边的众臣,谁可以治理洪水,竟没有一个站出来应答。
无奈,望帝命人张贴皇榜,谁能治理洪水,便让他作新丞相。这时,有一人揭了皇榜,他就是鳖灵。鳖灵本是长江下游的一个贵族,因在争权中失败,带领少数族人逃到川南一带生活。鳖灵揭了皇榜后,没有人相信他有治水的能力,但是也没有人拿得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只能让他来治水。
鳖灵先组织蜀人开凿金堂峡,用了九天的时间,把积水泄了出去。所以后来李白在诗中写道:“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就是写的鳖灵。后人为了纪念他,把金堂峡改名鳖灵峡。
为了彻底根除成都平原的水患,实现一劳永逸,鳖灵认为,成都平原水患主要来自岷江上游的水,当年大禹治水,只是把平原的水疏通了出去,并没有止住上游的进水。如果能给岷江安一个“龙头开关”,那么成都平原就没有水患了,所以,他的方案就是控制进水量。可是在那个全人工时代,要控制一条大江的进水,又不能修大坝和水闸,谈何容易,于是都江堰无坝引水工程便粉墨登场了。
▼世界唯一使用了2000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图
岷江流到都江堰这个地方,一下舒展开,分出上百条辫状水系,又在眉山合成一条江流到乐山。鳖灵选好地形,计划在都江堰的玉垒山根部,在岷江内江即将一分为几十条河的节点江边,将山开凿出一个缺口,再将原来的河道填上,让入水只能从缺口中流入成都平原。缺口的大小只能流进一定量的水,这个水量能保证水流再大也不会淹掉成都平原,这样就控制了整体入水量,这个缺口就叫宝瓶口。
为了开凿宝瓶口,鳖灵命人砍伐树木堆在玉垒山上,连续烧了三年,将山体烧得通红,然后命人连续接力往山上淋水,几个月后,山体冷却下来,岩石在爆热爆冷中破碎,再经过几个月的清理,宝瓶口真的开凿成功了。
总入水量控制了,可是多余的水又怎么办呢?鳖灵提前在内江边开凿了一个河流分支,并修了一个平坝,丰水期内江消化不了的水,将从这里重新漫回外江,这个地方就是飞沙堰。为了保证飞沙堰不被河沙淤塞,在每年枯水季都要命人将多余的泥沙清掉,露出坝底,始终保持最初的高度。
冬季水少,还要在外江上搭建马槎,设置“栏水坝”,把水引入内江。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都江堰成为世界唯一使用2000多年的水利工程,直至今天仍在发挥作用,因为无坝便不会损坏。
若干年后,秦灭巴蜀,派李兵做蜀郡太守,李兵父子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稍作维护,并刻了五只石犀牛沉入五条江中,一作镇水神兽,二作淘滩时的水位标尺。都江堰和天府广场分别出土了两只石犀牛,现存于四川省博物馆中,均是五牛之一。另三头据说一头在犀浦(犀浦名字就是有犀牛的水边),一头在龙桥,一头仍在天府广场郡府,均未曾出土。
▼成都天府广场挖出的镇水石犀牛
望帝兑现承诺,让鳖灵顺利做了丞相。除了治水,鳖灵还把长江下游的水稻种植方式在成都平原推广,因为成都水多,更适合水稻生长。人们迅速实现了丰衣足食,鳖灵威望超过了望帝。
有一次,鳖灵外出考察,望帝见鳖灵的妃子朱利长得漂亮,便与其私通偷欢。鳖灵回来知道后前去问罪,望帝觉得自己人品不如鳖灵,加上年事已高,于是便将皇位禅让给了鳖灵(笔者倒觉得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宫庭美人计阴谋)。于是鳖灵取代了杜宇王朝,成为新的国君,改国号开明,自己称为丛帝。今天郫县的望丛祠,就是为了纪念这段禅让历史而建的。
▼成都郫都区,纪念望帝禅让帝位给鳖灵的望丛祠。
望帝卸任后,回到西山归隐。望帝在山中常常怕每年百姓不知何时撒谷插秧而误了季节,于是在每年三月便化作杜鹃鸟飞回平原,在清明过后提醒农夫播种水稻,其叫声象是在提醒人们:布谷,布谷、布谷…….所以杜鹃鸟又叫布谷鸟,后人为了纪念望帝,把郫县称作鹃城(说来也奇怪,在成都平原,清明节前几天,总能听到布谷鸟叫,过了便听不到了,可能是布谷鸟在这几天,才有心情恋爱吧)。
{秦灭巴蜀}
鳖灵建立开明王朝后,经过了十二世,经营了200多年,在开明王朝后期,北方秦国强大,一直贪图巴蜀的富饶,但苦于山高路险不敢贸进。在秦惠王时期,那时距秦始皇统一天下还有90多年,秦国人想出一条妙计。
秦惠王知道蜀王好色贪财,于是叫人带了一群美女前来蜀国送礼,使臣见了蜀王后说:“我们两国要永世修好,送来美女以表诚意,而且秦国还要送一头会拉金便的牛,无奈两国没有大路带不过来”。
蜀王于是派一使臣回访秦国。使臣到了秦国后,秦王提前让牛服下黄金,在拉出的粪便中果然有大量黄金。使臣回来汇报此事,蜀王于是便命五丁开山,修筑一条金牛道,将两地连通,迎接金牛。
所谓五丁就是全国每五户人出一人丁(简称五丁士)修建栈道。蜀道修通以后,没有迎来金牛,却迎来司马错的大军。公元前316年,在秦军强悍的战斗力攻击下,葭萌关被攻破,苴国灭亡,随后秦军一路南下很快灭了蜀国,顺带灭了巴国。
今天,这条路被称为金牛道,从成都北面城门出发的桥被称为五丁桥,成都北面被称为金牛区,均源于这个故事。
▼位于罗江县的古金牛道,著名的翠云廊古道也是其一段,据说全长900多公里
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分开发展1700年后,又再一次进入正史。巴蜀并入秦国后,以丰富的物产和税收,为95年后为秦国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实力。而蜀国太子则带领四十万百姓南逃,一部分进入沐川马边群山,一部分继续南下至越南北部,在北部湾建立新的国家——支那。
所以,今天越南北部出土的文物与三星堆一致,也是源于此。还有一部分退回到今天雅安灵关镇,这里灵鹫峡十分狭窄,后面就是夹金山,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进入。因此,开明族人在此建城,据守多年,直至今天雅安苗溪茶山上还可以找到开明王城的遗址。{
古蜀后裔
{成都由来}
成都这个名字,最早的正史记载,是2017年出土于成都蒲江县的“成都矛”。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派人在蒲江炼铁造兵器,为了兵器可溯源和追责,每件兵器上都要标明产地,这件文物距今天约2300年。
▼蒲江县出土的成都矛,之前在雅安也出土一件相同的成都矛。
但成都名字的由来,可能还要早。山海经中有两处提到了成都,“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释义:岷山有三条江,正源主江从汶山流出(即今岷江),北江从曼山流出(可能是今天绵阳涪江),南江从高山流出(即今天的青衣江),高山(成都的主峰大雪塘,海拔5353米)在成都的西面”。山海经的记载与今天的地理完全吻合。
山海经中另一处提到成都是:“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翻译成白话:“极为荒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成都载天。有一个戴着两条黄蛇状玉石耳饰的人,手拿两条蛇,右手拿着青蛇,左手拿着黄蛇,名字叫夸父”。
山海经的地理坐标是以河南洛阳为天地之中来书写的,其成书年代约在2700年前。因此,成都名字的由来应早于2700年。但从其记载的上古内容来看,若是上升到夸父时期,成都名字更应早于4500年。
而虞舜时期也有关于”三年成都“的典故,其年代约在4200年前。由于国都经常被淹,国王决心迁都,于是派人寻找不被水淹的新址。新都城选址于平原东部的成都,因为平原东面地势略高,北面又有凤凰山阻挡。三年后,新都城即建设完成,遂迁都于此。国王在征集新都城名字时,有一个大臣说:“这个地方建设很快,一年成聚,二年成邑(县城)、三年成都”,于是,成都这个名字就被定下来了,一直沿用至今。
笔都观点认为,极有可能,伏羲系以陈地(今天陇南成县)为中心建立上朝,开发成都平原后,沿用成的名字建立下朝中心。为了区别上下两个成地,把规模小的称为成地(成县),规模大的称为成都,上朝与下朝,一大一小形成呼应。
{后记}
上古太深奥了,连司马迁都不敢妄加评论,非作者一人之功力可以破解,但本文是一种思想,它以充分的证据提出了女娲系与伏羲系的概念,让人豁然开朗。我写此文耗时十年,《上古纪》会动摇许多人固化的思维和利益,但又不得不为之,因为这或许是一种使命。
我是一个自由策划人,接触了很多三星堆博物馆之外的文物,我觉得我有责任表达一些思想。以上图片七成是亲临实地拍摄,我也不是天马行空凭空捏造,我有两位启蒙老师。一位是何如,80多岁高龄,以一己之力收集保护三星堆文物。还有一位是子德先生,他写了一本《昆仑纪》的书,我是站在两位巨人的肩上探索。探秘工作还将继续,期待有一天,通过更多考察获得证据,推出《上古纪》视频版。
这是原作者飞哥的微信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