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分享下如何陪伴孩子的情绪。
首先要说明下,在心理学上专业的说法是情绪是一个动态的体验过程,包括感受、身体感觉、想法及行为。说感受是情绪的一部分,情绪是内在世界外在的表达方式。举个例子,感受:难过、开心、喜悦;身体的感觉:疼、刺痛、揪得慌;想法:想退缩,想攻击;行为:哭了、退缩、攻击别人。
当我问什么是情绪的时候,可能有些人会想什么是情绪还用问吗?不就是喜怒哀乐吗?
首先,你们说的都是对的,但是我还是要郑重的认真的再问一次,你真的感受到什么是情绪吗?或者说你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吗?
我参加过很多团体,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团体成员,当老师有问到成员的感受的时候,这样的成员经常会“环顾左右而言他”,绕了半圈也没说到感受,哪怕是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他说“说感受表达感受”的时候,他还是没绕回来,并且还一脸懵逼,甚至是会觉得老师在为难他。实际上,这样的伙伴是没办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对自己的情绪是不清晰的,或者是不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当然这里说的“不允许”是说这个人在小时候,一旦要哭要表达情绪的时候,都被制止,他内化了这样的反应机制,哪怕是现在成人了,现实中已经没有人会直接制止他表达情绪了,但是他还是会自己制止自己的情绪表达,就像小时候被别人制止一样。
所以,或许,我们今天有些听众,也可以尝试深呼吸下,然后,再来感觉下自己的感受,是否真的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从体验上理解感觉到什么是情绪。
可能我们经常会听到情绪会被区分为“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包括能量也说负能量、正能量之类的。我们经常会说到某某人充满负能量、充满负面情绪啦,我们不要靠得太近啦,不然会被带动影响到。我们人真的容易被带动,比如看到有人开心,你可能会开心,看到有人伤心,你可能也会感到伤心。实际上,这说明你有足够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有一种共情能力是你看到别人伤心,你感到伤心,但是你又不需要像对方那样很直接表达或很充分地表达,或者说情绪浓度没有像对方那么高,那么说明那样的情绪对你来讲只是一种经历一种记忆,并非是一种能量。
我们来说大家经常说到的那种被影响到的,是指看到一个很伤心,你的伤心也被引发了,并且到了一定的浓度,需要宣泄,需要充分表达的。这样的情绪在咨询师眼里反而是件好事,意思就是你通过别人对悲伤的表达,你也表达了自己的情绪,这样你的内在空间会被清空一部分。那些被你压抑了或者隐藏起来的情绪被表达了,这反而是件好事。
讲到具体的,一个正常的人都是会有所谓的负面的情绪:比如嫉妒、愤怒、悲伤、郁闷甚至抑郁,不仅仅有开心快乐、积极羡慕的情绪的。而情绪仅仅是情绪,是一种能量,你关注到它了,并且适当的表达了,他也就随风而去了;当你不愿意看到它的存在的时候,它往往会一直滞留在那里,不会消散,反而会影响到个人的状态。比如愤怒没有被及时清晰地表达,往往会发展到暴怒,就像没有及时散掉气体的气球一样,有一天就爆掉了;又或者这个人一直压抑压抑到抑郁,没有生命力。
借此引申到讲孩子的情绪。
同样的,你是否接纳孩子的情绪呢?你是否能够接纳孩子作为一个人的情绪表达,除了他的开心喜悦欢乐成就感,你很欣然接受并且为之开心得意之外,他的悲伤,他的疼痛,他的难过,他的愤怒,他的退缩,他的胆小,他的嫉妒,甚至他的暴怒,你是否能接纳呢?
作为孩子的养育者,你是否会觉得为孩子这样的情绪而感到羞耻?亦或者本来你自己就觉得那样的负面情绪是不应该的,就是不被接纳的,所以,你自然也接纳不了孩子的情绪。
这部分,你就要进行自我探索了。面对孩子的情绪,我们能做些什么,哪怕只是在行为上进行应对。
首先来讲一下,孩子对情绪的觉知的发展。
比如刚出生的孩子的哭,就是一种情绪,这个婴儿内在的身体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身体感觉不舒服的时候,比如肚子饿啦,拉屎啦,感觉脏了需要清洁了,或者嘴巴需要满足了,他都会通过哭来表达。刚开始哭声可能都一样,没什么区别,可能再长大一点点后,他的哭声可能会有所区分了,容易被养育者分辨出来了,再上大一点后,会走路的孩子,开始可以对自己的感受进行更精细的感觉体验了,比如难过,生气,无力感,开心,甚至在某个情绪里面还可以进行更精细的感受了,但是当他还不能很精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只会用哭来宣泄时,你可以在孩子有感受的时候,进行核实匹配,比如当他感到难过的时候,你可以说:“你现在觉得有点难过,是吗?”;当他感到生气的时候,你可以表达说:“你现在觉得很生气,是吗?”这样你反馈的次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孩子内在会越来越清晰,并且能够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更自如地让情绪自然流淌。不然的话,可能孩子对自己感受情绪的感觉是模糊的,或者说像浆糊一样。在不清晰的情况下,一个人是不知道要去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的。
所以,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的匹配一方面有共情的作用,孩子会有“被懂被理解到”的感觉,一方面有能够让孩子更懂得自己的情绪,这个就是一个很好的情绪陪伴的作用。
假如你在孩子小的时候,并没有做到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匹配,哪怕是大了,你也是可以进行适当共情和匹配的,同时这样做的时候,也是在表达你对他的支持,哪怕是比较模糊的表达,你只是告诉他“你现在有点情绪,我希望能陪陪你”那也是非常好的。
以上讲的就是一个态度,当你面对孩子情绪的时,你最好能够接纳,或者说尝试接纳孩子的情绪。当你有了要接纳孩子情绪的一个起心动念后,可能事情已经解决了一半了。
那周四我们来分享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讲讲具体怎么做,来讲讲方法论。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