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肺病科 刘鲁炯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中医理论讲的是阴阳五行,“天人一体”。祖国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赢虚,消息皆通于大地”,也就是说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是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作相应改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的是阴阳的对立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要在未发之时,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或主因,或诱因。因此在生活中顺应天时,因时制宜,巧妙地运用天时之利,有效地采用一些简便易行的办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就能对人体安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即中医“治未病”方法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医区别于其它医学的最关键、最为精华的部分。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治病必求其本”。中医“未病”的内涵是指没有发生的疾病;“治未病”的实质,是治病于其未病之先,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祖国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的理论,顺应四时特性的一种“内病外治”疗法,它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及药物穴位注射、中药/药膳内伏、拔罐、导引等中医手段,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是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和季节性发作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中医气机升降出入学说与《易经》的卦象相互为用,《易经》“震、离、兑、坎”等四卦象则具体演示了春夏秋冬四气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变化,秋天燥金肃杀之气,至阴肃肃、自天而降,阳气收敛而沉降,如兑卦之象;至冬天,阳气藏于五脏,内实外虚,如坎卦之象,因此冬天易感受寒邪致病,或阳虚之体寒病易加重。此时因阳气藏于五脏,五脏实,冬天治疗,而致实实之戒,故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春天人体阳气乘肝木升发、疏泄之势由里出表,如震卦一阳奋起于地下,病情减轻;至夏天阳气实于表,虚于里,如离卦中虚外实之象,此时若误用寒凉,则更伤五脏阳气,犯虚虚之戒,以致冬天病情加重;若此时,以五脏阳气虚之时而采用温补之法,虚既得实,正气不亏即能抗邪,治疗效果较好。

“冬病夏治”疗法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一方面,药物经皮肤和穴位的吸收,随经脉的循行,导入脏腑,直达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另一方面,输布于全身,激发周身之经气,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达到疏通表里、沟通经络,促进气血流畅,脏腑安和,阴平阳秘。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驱散病人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达到治愈慢性虚寒性疾病或抑制其复发之目的。再者,贴敷多采用温热辛散、芳香透络,气味俱厚,祛毒拔邪之品,芳香化浊,醒脾透络,振奋人体阳气,而驱邪外出。此外,贴敷后散出芳香药味,通过鼻窍吸入肺,由肺脏吐故纳新而使药物的气味随血液循环而输布于全身,发挥作用。同时,中药穴位贴敷还能令人体阳气充足,增强冬季抗严寒的能力,减轻发病或者彻底根治原发病。

冬病夏治,重在养阳。因个体体质差异,个体对外邪的抗御能力有所不同。正如《医宗金鉴》“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盖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盛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有些人素体阳虚,抗御外邪的能力不足,加之冬季寒气太过而致病,致使夏至阳气至盛之时也未能消退,此时补益阳气则可有效克制体内阴寒之气,从而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这时,利用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三伏天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扶助人体得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的效果。

“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是四时五气之气。当其“太过”与“不及”皆可成为致病因素,加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气当温,今反为寒;冬令当寒,今反为温。凡此等等,不但植物生长受到气候的影响,而且人体将受其伤害,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害则败乱,生化大病。”根据《内经》“天人合一”的学说,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一致,即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同时在一年的气候变化中, “冬至”与“夏至”是阴阳转化的两个转折点,冬至伊始,阳气渐生,阴气渐衰,经过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到了夏至,阳气的胜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阴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夏至开始,阴气渐旺,阳气日衰经过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到了冬至,阴气的胜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阳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根据阴阳制约关系,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扶益阳气,可达到祛寒目的,从而使失衡阴阳达到稳态。从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储备阳气;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正如张介宾所言:“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

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夏季治疗则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真正彻底改善体质。根据最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夏季穴位贴敷能明显地提高机体免疫的各项指标,调节免疫蛋白的功能,减轻β受体的反应,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