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现代康复理论,头体针相结合,分期取穴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通过经络的“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
连贯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中风偏瘫的病位在脑,波及经脉、经筋,与诸多脏器
有关。“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
现代医学的大脑生理解剖也为头针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大脑皮层中
枢交叉支配的原理,针刺偏瘫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运动区或颞三针区)具有较
好的恢复肢体功能的作用。体针方面,结合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基础理论-
“易化”技术,在患肢按当时所处的部位与脑卒中后功能演变的阶段来选取经脉
穴位:阶段I(约数日~2周)以取阳经经脉穴位如上肢取肩 、曲池、手三里、
合谷等,下肢取足三里、梁丘、阳陵泉等穴。阶段Ⅱ、Ⅲ(约2~4周)取阴、
阳经穴并重如上肢取肩 、曲池、手三里、外关、天府、侠白、曲泽、郄门等穴
,下肢取梁丘、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阴陵泉等穴。阶段Ⅳ、Ⅴ、Ⅵ(约4周
以上)以取阴经穴位为主,辅以阳经穴位,如上肢取天府、外关、手三里等穴,
下肢取血海、阴陵泉、照海、三阴交、足三里、梁丘等穴。
因而,头体针相结合取穴,既注重病变的主要用部位,又不忽视其临床表现
的局部症状,兼顾了目前病症和原发病灶的治疗,故其疗效远远优了单纯的传统
体针治疗。
2、辨明标本、逆从、阴阳,选择适当的刺法
《素问?标本病传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凡刺之方,必别阴阳,
前后相应,逆从得施”。《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虚,大怒则形气绝而血
菀于上”。《素问?调经论》认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素问?通评虚实
论》认为:“肥贵人则膏梁之疾”等等,明确指出了对疾病的针灸治疗,必须辨
明阴阳,分清标本逆顺的重要性。指出中风是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故临床
时辨明标本、虚实对刺法的选择极为重要。
2.1新起病,病浅者,以取阳经输穴为主,辅以取阴经输穴,刺法直浅刺
泻邪 《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
…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指出中风新起
病时病位在分腠之间,病邪先犯阳经,后发展至阴经,针灸治疗时刺法用“浮而
取之”的浅刺法。结合临床实践,中风新起病,病浅的患者,虽有“阳气虚”、
“真气虚”的本虚因素,但“膏梁之疾”、“偏于邪风”、“血菀于上”等风阳
、痰热、腑实的“上盛”为标实的治疗所急,故针灸治疗时亦以清肝熄风,除痰
清热、通腑为主,取穴以取阳经的丰隆、阳陵泉、合谷、曲池、肩井等输穴为主
,辅以取阴经的太冲、太溪等输穴;刺法用泻法,浅刺不留针。
2.2久病者,取阴经输穴为主,辅以阳经输穴;刺法宜深刺久留针,视血
脉怒张处刺络放血 《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小深,刺此病者,深内而
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指出了久病的患者“邪气
乃深”,针灸治疗时应采取深刺久留针,并循按经脉,在血络盛处刺络放血的刺
法。结合临床实践,中风久病者多有瘫痪肢体属阴的内侧拘急挛缩,属阳的外侧
弛缓疲软的“阳缓阴急”,总督诸阴经的阴 脉受损症状,有瘫痪肢体肿胀、麻
本、疼痛,语言蹇涩等风、痰、瘀等“邪气小深”,阻塞经脉、舌窍的症状。故
对中风久病的针灸治疗,应以取阴经输穴如三阴交、太冲、太溪、阴陵泉、血海
、内关、侠白等穴,辅以取足三里、丰隆、肩井、曲池、合谷等阳经输穴;刺法
选用深刺,长时间留针,并循按阴经经脉,在经脉部血、怒和处刺络放血。
3、点刺患肢十二井穴放血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人体经气起于四肢末端的井穴
。故在临床中,通过采取患肢十二井穴点刺放血,激发、鼓舞残余之经气,使“
所出为井”的经气流动加快,疏通经脉,祛瘀通络;同时井穴本身穴位的开窍醒
脑宁神的作用,使患者从突遭中风的身心打击中清醒过来。所以,在对中风患者
,特别是急性期或久病不愈的中风患者,多采用点刺患肢十二井穴放血的刺法。
4、多用灸法,悬灸背俞穴、督脉、强壮穴及患肢腧穴
督脉具有统摄全身阳气、维系人身元气的作用,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
胱经为“诸阳之属”,与督脉经气相互交会。背俞穴为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腧
穴。另一方面,生理上《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五七阳
明衰,面始焦,发给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八岁肾
气盛……五八肾气哀,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人
体在35~40岁时就开始出现阳气衰退。
临床上中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60岁左右年龄多见。此时正值人体
阳气衰虚,脏腑功能减退之时,中风后更耗伤气血,阳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
紊乱;故中风偏瘫取背俞穴具有振奋阳气,促进全身机能恢复的作用。大肠俞、
膀胱俞尚能调节大肠、膀胱的功能,帮助体内物的排泄;而艾灸有益气理虚,温
通散结活血的作用,故在临床治疗中风患者,特别是中风日久,气血亏虚,脏腑
功能低下,患肢肿胀、拘急挛缩、麻木的患者,应采用悬灸督脉,足太阳经背俞
穴,大椎、关元、神阙、足三里等强壮穴,悬灸患肢经脉输穴,以温阳益气,疏
调脏腑,温经通络,散结缓急。
5、重视整体的辨证取穴
辨证取穴是中医学整体观应用于临床的宝贵结晶,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和
优点。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也应辨证取穴,给予全面冶疗,才能促进全身机能的
良性调节,对局部瘫痪肢体的康复也大有裨益。中风偏瘫据其临床表现大致可分
为痰浊内阻型、肝肾阴虚型和气虚血瘀型等型,分别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的原则取穴和施以补泻手法,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全身机能的平衡协调
。
相关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可改善病灶周围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状况,促进侧
支循环的建立及血肿的吸收,为早期尤其是急性期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中风病早期不失时机地针刺治疗,可阻止病情继续发展,提高神经系
统的自我修复与代偿能力,加速自然恢复过程,缩短病程,并为功能恢复打下良
好的基础。
这一点对防止肢体的关节、肌肉挛缩,瘫痪肢体的恢复在某种意义上说比药物还
重要。针灸作为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开展中风急性期针灸治疗是提高疗效
的关键,原则上急性脑卒中患者一旦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48h即可介
入针灸治疗。
1、运用现代康复理论,头体针相结合,分期取穴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通过经络的“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
连贯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中风偏瘫的病位在脑,波及经脉、经筋,与诸多脏器
有关。“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
现代医学的大脑生理解剖也为头针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大脑皮层中
枢交叉支配的原理,针刺偏瘫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运动区或颞三针区)具有较
好的恢复肢体功能的作用。体针方面,结合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基础理论-
“易化”技术,在患肢按当时所处的部位与脑卒中后功能演变的阶段来选取经脉
穴位:阶段I(约数日~2周)以取阳经经脉穴位如上肢取肩 、曲池、手三里、
合谷等,下肢取足三里、梁丘、阳陵泉等穴。阶段Ⅱ、Ⅲ(约2~4周)取阴、
阳经穴并重如上肢取肩 、曲池、手三里、外关、天府、侠白、曲泽、郄门等穴
,下肢取梁丘、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阴陵泉等穴。阶段Ⅳ、Ⅴ、Ⅵ(约4周
以上)以取阴经穴位为主,辅以阳经穴位,如上肢取天府、外关、手三里等穴,
下肢取血海、阴陵泉、照海、三阴交、足三里、梁丘等穴。
因而,头体针相结合取穴,既注重病变的主要用部位,又不忽视其临床表现
的局部症状,兼顾了目前病症和原发病灶的治疗,故其疗效远远优了单纯的传统
体针治疗。
2、辨明标本、逆从、阴阳,选择适当的刺法
《素问?标本病传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凡刺之方,必别阴阳,
前后相应,逆从得施”。《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虚,大怒则形气绝而血
菀于上”。《素问?调经论》认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素问?通评虚实
论》认为:“肥贵人则膏梁之疾”等等,明确指出了对疾病的针灸治疗,必须辨
明阴阳,分清标本逆顺的重要性。指出中风是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故临床
时辨明标本、虚实对刺法的选择极为重要。
2.1新起病,病浅者,以取阳经输穴为主,辅以取阴经输穴,刺法直浅刺
泻邪 《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
…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指出中风新起
病时病位在分腠之间,病邪先犯阳经,后发展至阴经,针灸治疗时刺法用“浮而
取之”的浅刺法。结合临床实践,中风新起病,病浅的患者,虽有“阳气虚”、
“真气虚”的本虚因素,但“膏梁之疾”、“偏于邪风”、“血菀于上”等风阳
、痰热、腑实的“上盛”为标实的治疗所急,故针灸治疗时亦以清肝熄风,除痰
清热、通腑为主,取穴以取阳经的丰隆、阳陵泉、合谷、曲池、肩井等输穴为主
,辅以取阴经的太冲、太溪等输穴;刺法用泻法,浅刺不留针。
2.2久病者,取阴经输穴为主,辅以阳经输穴;刺法宜深刺久留针,视血
脉怒张处刺络放血 《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小深,刺此病者,深内而
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指出了久病的患者“邪气
乃深”,针灸治疗时应采取深刺久留针,并循按经脉,在血络盛处刺络放血的刺
法。结合临床实践,中风久病者多有瘫痪肢体属阴的内侧拘急挛缩,属阳的外侧
弛缓疲软的“阳缓阴急”,总督诸阴经的阴 脉受损症状,有瘫痪肢体肿胀、麻
本、疼痛,语言蹇涩等风、痰、瘀等“邪气小深”,阻塞经脉、舌窍的症状。故
对中风久病的针灸治疗,应以取阴经输穴如三阴交、太冲、太溪、阴陵泉、血海
、内关、侠白等穴,辅以取足三里、丰隆、肩井、曲池、合谷等阳经输穴;刺法
选用深刺,长时间留针,并循按阴经经脉,在经脉部血、怒和处刺络放血。
3、点刺患肢十二井穴放血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人体经气起于四肢末端的井穴
。故在临床中,通过采取患肢十二井穴点刺放血,激发、鼓舞残余之经气,使“
所出为井”的经气流动加快,疏通经脉,祛瘀通络;同时井穴本身穴位的开窍醒
脑宁神的作用,使患者从突遭中风的身心打击中清醒过来。所以,在对中风患者
,特别是急性期或久病不愈的中风患者,多采用点刺患肢十二井穴放血的刺法。
4、多用灸法,悬灸背俞穴、督脉、强壮穴及患肢腧穴
督脉具有统摄全身阳气、维系人身元气的作用,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
胱经为“诸阳之属”,与督脉经气相互交会。背俞穴为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腧
穴。另一方面,生理上《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五七阳
明衰,面始焦,发给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八岁肾
气盛……五八肾气哀,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人
体在35~40岁时就开始出现阳气衰退。
临床上中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60岁左右年龄多见。此时正值人体
阳气衰虚,脏腑功能减退之时,中风后更耗伤气血,阳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
紊乱;故中风偏瘫取背俞穴具有振奋阳气,促进全身机能恢复的作用。大肠俞、
膀胱俞尚能调节大肠、膀胱的功能,帮助体内物的排泄;而艾灸有益气理虚,温
通散结活血的作用,故在临床治疗中风患者,特别是中风日久,气血亏虚,脏腑
功能低下,患肢肿胀、拘急挛缩、麻木的患者,应采用悬灸督脉,足太阳经背俞
穴,大椎、关元、神阙、足三里等强壮穴,悬灸患肢经脉输穴,以温阳益气,疏
调脏腑,温经通络,散结缓急。
5、重视整体的辨证取穴
辨证取穴是中医学整体观应用于临床的宝贵结晶,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和
优点。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也应辨证取穴,给予全面冶疗,才能促进全身机能的
良性调节,对局部瘫痪肢体的康复也大有裨益。中风偏瘫据其临床表现大致可分
为痰浊内阻型、肝肾阴虚型和气虚血瘀型等型,分别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的原则取穴和施以补泻手法,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全身机能的平衡协调
。
相关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可改善病灶周围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状况,促进侧
支循环的建立及血肿的吸收,为早期尤其是急性期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中风病早期不失时机地针刺治疗,可阻止病情继续发展,提高神经系
统的自我修复与代偿能力,加速自然恢复过程,缩短病程,并为功能恢复打下良
好的基础。
这一点对防止肢体的关节、肌肉挛缩,瘫痪肢体的恢复在某种意义上说比药物还
重要。针灸作为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开展中风急性期针灸治疗是提高疗效
的关键,原则上急性脑卒中患者一旦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48h即可介
入针灸治疗。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