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贡献13个中国第一的富二代,抛妻弃子,却给全民族留下叹为观止的遗产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钟鸣富贵,他踩在脚下,
抛妻弃子,此悲苦海无涯,
前尘往事,终了断成为虚妄,
身前身后,只愿生于种花之家。
这位活得最“神”的富二代,为中国贡献了13个第一,给全民族留下叹为观止的遗产,世上烙印他的足迹,看一轮圆月,悲欣交加, 只道是:大千慈悲花间种,
万代勿忘李叔同。 他脚踏富贵降生,

父亲是津门巨富,大银行家,

膝下男丁稀薄,60多岁得了他这么个稀罕儿子,
就是要天上星星,只怕也会二话不说摘上一摘。李叔同来的慢,生的奇,不单是个贵公子,还是个“小神童”,他8岁读四书五经;13岁习训诂、攻历朝书法;15岁时出口便是:“ 人生犹似西山日, 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的绝句,诗间抹不尽的繁华苍凉,预示着这位富二代“愤青”, 终将离经叛道。

随年岁渐长,他视功名如无物,

经国济世的“正经”学问也不再热衷,

要么念诵着佛教《大悲咒》,

用夹被当袈裟学做和尚,

要么混迹于天仙园,

与唱戏这种“贱业”为伍。

不过“天才之道不可违”,

浪荡风流,不影响他的天赋,

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

才气更胜从前,

落笔如有神,通达即文章,

曾以《拟宋玉小言赋》,

名列文社月会第一,

创作新戏《文野婚姻》剧本,

写下《哀国民之心死》等,忧国忧民的诗集,谱写《祖国歌》等广为流传的歌曲。

笔下书法更是潇洒俊逸,极具美感,

就连鲁迅、胡适等文学大咖, 都以有一幅李叔同题字为荣。

那时节,

他不过20岁出头的小子,

却能“ 二十文章惊海内”,与黄炎培等成立“沪学会”, (黄炎培,中国杰出教育家)

与任伯年等成立上海书画公会,

(任伯年,清末杰出画家)

文化界傲骨如鲁迅,
尚不能不知李叔同。


26岁,他东渡日本留学,
这一去山高水远,
万千繁华由此起,
前尘往事由此灭。
他是日本国际书画展上, 第一位参展的中国人,

两幅佳作获得日本文艺界广泛好评;

与同学曾延年等组织“春柳社”,

此乃 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他作为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在《茶花女》首演时,饰茶花女一角,

迈出中国话剧实践第一步。

1910年秋风萧瑟,李叔同回国,

穷尽十年红尘,

他掀起中国文化界波澜壮阔的汪洋,

留下高山仰止、永不可及的背影: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中国油画之鼻祖,

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知识。

他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

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

广泛引进西方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

组织西洋画研究会,

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

了解了世界美术大观,

写下《欧洲文学之概观》、

《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

皆创下同时期国人研究之第一。

他是现代艺术教育的先驱,

授课采用现代教育法,

培养出 丰子恺、徐悲鸿、 潘天寿、吴梦非等,一批极负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他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

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他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是“学堂乐歌”的 最早推动者, 也是最杰出作者,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融入民族传统文化遗产题材,

被当时中小学取为教材。


他是 中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主编了 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

在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

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

《哀祖国》、《大中华》,《落花》、《悲秋》等歌曲,歌词琅琅,盛极一时。

那年大雪纷飞,旧上海一片凄凉,

他最好的朋友家道中落,

站在漫天风雪中与他告别:

“叔同,后会有期。”

望着好友寂寥离去,

他满含热泪,写下那首绝世经典《送别》:

苍凉旷远,百转悠扬,道不尽的人间沧桑跃然纸上。100年后,歌手朴树说:“如果《送别》的歌词是我写的,我当场死那儿都可以!”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推向了极致。早期书法脱胎魏碑,笔势大开大合俊逸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超凡宁静,云鹤淡远,绚烂至极后归于平寂,如浑金璞玉,精严净妙,被称为 国之至宝。

他还精通篆刻,可谓独树一帜,

自创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

发起成立继“西泠印社”之后的,

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

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

在近代篆刻史上, 开领风气之先。

在中国百年文化发展史中,

他是学术界公认的全才和奇才,

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

丹青文学戏剧,无一不精建树颇丰,

集文学、教育学、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学于一身, 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夫人生几何? 李叔同一人, 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

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

为国学踏一条振兴之路,

爱国抱负和义举贯穿其中,

成中华文化史册之绝响,

世人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然而,

如此气势恢宏,冠绝古今,

仍不足以道尽他的人生。

这世间红尘滚滚,

前半生鲜衣怒马、极尽绚烂,

万千繁华皆已看尽,

令人仰止的“李叔同”没入尾声,

他与这尘世话别,与这悲欢相错,

选择了遁入空门,皈依我佛。

从此,

人间慈悲花尽种,
世上再无
李叔同, 他是,弘一法师。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
昏波不染,成就慧业。39岁那年,于佛学渐有所悟的李叔同,

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法号弘一。

他写下一封“缘已尽”的诀别信,

托学生转寄给尘世中的妻子,

学生问他:“老师出家何为?”

“无所为。”学生再问:“忍抛骨肉乎?”“人事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
妻子不死心,追来小舟渡,相隔一叶河,已是两世界。 “叔同。” “请叫我弘一。”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爱,就是慈悲。” “慈悲对世人,何以独伤我?”
他不再回答,任何言语都可能造成希望的误解,转乘一叶扁舟离去,从红尘走过,越走越远,静默天地,过往皆空,
从此以后,再未与尘世妻儿相见。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他的余生献于佛法, 献于慈悲, 献于普渡众生。

遁入佛门,他的慈悲之心,

不在高谈佛法而在点滴之行,

每次他到丰子恺家做客,都会轻轻摇动了几下藤椅,才慢慢地坐下去。丰子恺不明白,老师为何有这样的举动,他解释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

也许有小虫伏着。

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

所以先摇动一下,

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怀慈悲心,他却不以“慈悲”为标榜。徐悲鸿曾经多次进山看望他,目睹了一棵枯木发出鲜嫩的枝丫,高兴地将它的“复活”,归功于他精深地修行。他却认真地告诉徐悲鸿,只因自己每天为枯木浇水,它才慢慢活起来的,这与法力无关。

他修的是最为严谨刻板的律宗,

而那时律宗已经断绝了700年。

为弘扬律宗,

他四处奔波,编修佛典,

一边讲学,一边云游,

花4年时间最终著成,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成为佛学名著。

十数年清修,

他在佛法上的造诣越来越深,

竟能让失传七百年的南山律宗,

再度兴起,

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世祖,一代高僧,

声名甚至超越当年文学天才李叔同。

身逢乱世,
即使皈依佛门也会有人沽名钓誉,而弘一法师的皈依放下,是真正谢绝一切名闻利养。有一次到青岛讲律,“不说人过,不文己过,不覆己过,闻谤不辩。”

他讲完便闭门谢客,市长设斋邀,

他一句“为僧只合居山谷,

国士筵中甚不宜”婉拒。

他是一代高僧,

却衣不过三,寒冬也只一件百衲衣,

外出云游时,

只带破旧的席子和单被。

一双僧鞋,一件僧衣穿了几十年,

洗衣缝补,全部亲自动手,

补丁还都是从垃圾堆里,

捡回去的破布条。

日本侵略中国,

闻听弘一法师的盛名,

逼上门来,以鉴真大师东渡日本,

把一生都奉献给日本人民为例,请他赴日。
他摇头道:“当年海水是蓝的,现在被你们染红了!”山在流泪,海在流血,中华在悲鸣, 弘一可以放下虚名和一己之身, 却放不下慈悲, 放不下中国人,

为这,他可以置生死于不顾。

国家危亡之际,

他发出佛界号召: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他还教育僧众:“吾人所食,中华之粟;吾人所饮,温陵之水。我们身为佛子,同属国民一份,爱国之心当不后人,捍卫国家,本是国民天职,佛教徒概莫能外。”在他的号召下,当地的僧众团结起来,组织了“晋江县佛教徒战时救护队”,多次帮助军人,救死扶伤。

1937年底,

他在厦门尽一己之力演讲,

渡劫众生之时,

逢日寇逼近轰炸不断,

众人劝他远离俗世入山避难,

弘一只道,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他誓舍身命,以佛学之觉悟,激励僧俗两界,一同奋起抗日寇 救中华的决心, 但愿世人脱离苦,何妨牺牲我一人?

有了这样的觉悟,有了彻底的无我,

难怪在当时,

只要提到弘一法师的大名,

再是狂狷疏傲之人,

也只能静目仰视。

鲁迅得到他的书法,

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乞得书一纸。”

一个“乞”字,可见鲁迅有多“迷弟”。

林语堂说:“他是最有才华的天才,

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独立的人。”

张爱玲说:“我从来不是高傲的人,

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外面,

我是如此谦卑。”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用宗教的虔诚与献身精神,

来实现爱国救世,

为这一件放不下,

弘一法师奔波到了生命的尽头。

1942年,在佛学讲经布道之时,

他已感身体不适,自觉不久于世,

交待了后事:

遗体焚化,请妙莲法师,
一定要带4个小碗盛满水后垫龛,以免焚化时伤及爬上来的蚂蚁。 1942年10月13日,

弘一法师圆寂,

传闻五彩斑斓的火光,
是他留给世人最后的印象。

生前无长物,丹青片羽留,

大师荼毗后获得舍利子一千八百粒,

舍利块六百块,奉于舍利塔。

人生犹似西山日,
富贵终如草上霜。

这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儒,高僧,

告别人世时只穿了旧短裤,

但他留给世间的,

是叹为观止的精神遗产。

他来过,书写亘古的传说,
他走了,布下满天的星火。人生如逆旅,生存即修行,
前半生入世他才学纵横,拿起了绚烂和责任,后半生他出世遁入空门,放下了执着和虚名, 也许这是人生最好的活法, 拿得起是智慧, 放得下是修为。

从李叔同到弘一,

半世繁华半世僧,看似无情胜有情。变化的是心境,不变的是悲悯,
褪尽凡尘烟火,叹世上苦人多,
纵使成佛又如何?慈悲之心难放下,
他放不下的人间,名字叫中国。

今天,2022年10月13日,

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圆寂80周年纪念日,

一轮圆月耀天心,

为他孤绝的才情,

为他洒下的悲悯,

为他一世的赤诚,

为他这一生为了中国人,

缅怀,致敬!

EN D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